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佛教視角
Buddhist Perspective of Recent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山本修一,維克多·庫瓦哈拉
Shuichi Yamamoto and Victor S. Kuwahara
本文是學院2000年11月22日主辦的公開演講的修訂版。
作者山本修一,生物過程工程實驗室,工程學院和醫學研究生學院,山口大學。
引言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發展的一個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半個世紀期間,科學技術呈現指數的發展趨勢。某些特殊領域,如信息技術、生命科學以及空間科學是當今發展最爲迅速的學科,並且,它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這在20世紀初或中葉都是無法想象的。這些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幾乎與科幻小說以及卡通描述的構想和概念完全一致。
這些科學技術轉化速度令人興奮,同時又令人擔憂。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文明僅僅用了幾十年時間就從20世紀初懷特兄弟第一次空中飛行發展到能夠太空旅行。更進一步說,我們現在處于如此先進的發展階段,甚至正在構建計劃,以改造火星上可能的生命存在形式從而將火星變成第二個地球。如果科學技術以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了21世紀中葉和22世紀的時候,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模樣?未來很難預料,特別是五十年以來,人們一直沒能預測到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當前這個時代的局面。同時,科技進步的加速發展之快,幾乎不可能預測未來。
另一方面,科技飛速發展所帶來的本應預料到的很多問題,現在才開始逐漸暴露出來。主要的問題之一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有機體能否成功的存活,以及能否跟上科技迅猛發展的腳步?地球上的生命能否應付如此迅猛的發展?很多不同尋常的行爲,例如人類行爲准則和道德標准的退化、精神疾病的增加以及犯罪率的上升或許可以歸因于科技的超快速發展。
本文的假設之一是在當今“反常”的人類行爲模式與科技的快速發展之間存在直接聯系。此項研究的目的是從佛教的角度,將當代科技的某些最近的特征與人類生活的本性進行比較。我們希望對這兩者關系的研究能夠啓發構想或者采取更可取的方法去利用科學技術以造福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人類與其他生物的不同之處
在此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與人類造成問題相關的所有生物有機體的特征。根據生態學術語自然選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可以說是進化的結果,它們根據環境細微的變化改進各自的生命周期。動物王國裏的生命,比如獅子和牛,在生理學上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來都沒有改變過。這是因爲事實上所有的生物總體來說是保守的生命體,無需即時的變化來改善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現狀,所有生物可以說已經進化到了能確保其生存的最大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除人類以外的絕大多數生物是持久不變的,因爲它們身體上不具備重新設計它們各自的生活方式或周圍環境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類的生活方式又是怎樣的呢?從曆史上來看,人類並沒什麼生理上的進化,或過去的生活模式也沒有戲劇性地改變。例如,在日本生于1900年代與1950年代之間的人們,童年玩耍和生活方式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通常都是燒木材來煮飯、洗澡。當然,洗衣機、吸塵器以及電冰箱在1950年代非常稀少。自然,我們現在習以爲常的電視機、電話以及其他電子設備在那個時代也是非常少見的。
在日本繩紋文化時期(約3000年前),生活方式在500到1000年間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然而,通過引入新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從1970年代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0年代,工薪階層一個月的薪水甚至買不起一臺電視機。今天,即使是大學生都可以擁有自己的電視和電話,這在7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個人電腦和計算器也從70年代開始迅速普及。今天我們處在一個令70年代的電腦和計算器簡直如同孩童玩具般的年代。
在日本,普遍認爲現代科技産品第一次以指數增長的時代通常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這是因爲事實上除了移動電話以外,絕大部分的現代家用電器是在70年代出現的。所以,70年代之前,人類的生活方式相對來說變化緩慢,但我們現在幾乎每年都可以看到變化。
70年代之前,科技帶來的社會變革速度比較緩慢,人類社會的緩慢變化是與生態、環境的自然變化相一致的。今天,我們清楚地看到人類技術進步的速度與自然界惡化速率之間的模式轉換。這種迅速變化在人類改變地球地貌的自然環境中尤爲明顯。換句話說,科技的發展還沒有改變人類的生理結構,卻已經改變了全球性的自然環境。
70年代科學技術的興起造成環境變化的開端也可以歸因于個人産品進入到家家戶戶。在70年代的日本,環境問題是區域性的或者某個特定地點的。例如,某些特定地區的問題,如足尾銅礦汙染事故、麥德海特的汞鉛中毒“水俣病”以及镉中毒的“痛痛病”等等事件,都是當時的先進技術(在相關區域)所造成的有害和致命的後果。那段時期,相關地區的工業發展通過化學品和食物添加劑對當地的海洋、河流、大氣(空氣)以及農業造成了影響。因此,70年代的地區環境問題可以被看作是80年代形成的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前兆——環境問題在80年代開始成爲全球性問題。
巧合的是,70年代也可看作是人類道德、價值體系、原則墮落以及人類整體精神下滑的時代。這個時期是日本“反常”(變態)犯罪行爲開始出現的時期。此類事件的一個例子是一具被遺棄的嬰兒屍體在一個自動儲物箱中被發現。在當時,這種行爲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凶手竟是這孩子的母親。
這個特殊事件在日本通常被認爲是社會道德墮落時代的開端,也被看作是母性本能退化年代的開始。這種行爲稱之爲“反常”是因爲它有悖于常理和一般犯罪動機。從那時候起,類似的“反常”行爲在社會上變得越來越頻繁,而且可以說是呈指數增長,以至于窮凶極惡的罪行在當今也很普通。這種罪行就是越來越多的亂殺無辜,其中有個少年犯承認殺害了父母,或(有的人)毫無原因地想胡亂殺人。
這些事例清楚地揭示了人類倫理和道德價值的下滑。我們甚至可以說今天的一些孩子根本就是缺少倫理和道德感的中樞神經;一般來說,今天人們似乎缺少對他人基本的人類關懷意識。我們能指責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是造成倫理和道德標准下滑的原因嗎?人類動手改造環境造成了人們互動中“反常”的交流嗎?
科學技術的本質
現代時期以前,100—200年,甚至1000—2000年的間隔都不會讓人覺得或者看起來很長。然而,現在10年的時間就會被認爲是很長的一段時期了。例如,一臺個人電腦幾年以後就幾乎不能使用或者技術淘汰了。今天發達國家的大部分家庭都能享用電、水和天然氣服務來使用家電、洗熱水澡和做飯。我們的生活充斥了諸如電話、洗衣機、電視、立體聲音響以及機動車等的現代科技産品。
今天,傳真機、連接網絡的電腦是一個家庭的必備品,而且幾乎人人出門的時候都攜帶移動電話。在日本,當今這種現代便捷的生活方式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迄今僅僅是30多年前。現代生活,除了物質上的先進,人類和社會發生了哪些真正的變化呢?只能說人類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改變;人類已被科技産品所包圍。換句話說,人類並不必改變或者進化,倒是我們生活的物質環境改變或進化了,我們周遭的生活用具在迅速地進化。
我們用一個生動例子來描述現在孩子們之間的溝通方式,以前,一個孩子給他/她的朋友家裏打電話,對方的父母很有可能接起電話。打電話的孩子需要禮貌的自我介紹,講明打電話的目的以及請求與他/她的朋友通話。父母會跟來電話的孩子簡短的對話,然後,父母會叫自己的孩子來接電話,于是孩子們才能夠通話。在這個例子中,孩子們積極地參與到與成人的互動中,並需要保持一定的禮貌。
相反,今天的孩子通過移動電話和互聯網等手段與他們的朋友直接聯系,這種溝通過程無需與成人的互動,更不要說利用電子郵件和短信的人際互動了。人類設備的快速進化是如何影響人類的認知和互動的呢?人們通過新的工具改變了做事的方法和程序,但爲了適應新技術時代並不必調整或者改變基本的人類意識。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但是作爲人類的特質還是保持未變。
讓我們來審視科技産品的實質,它們的四種特性如下:
1、産品是有形的和可見的,換句話說,産品是由可見材料做成的並且是有結構的。
2、産品通常能幫助任務更容易完成,換句話說,産品能提供不費力氣或不麻煩的生活。基本上來說,減少人們的工作。
3、産品能夠提高工作完成的速度和效率。簡言之,科學技術的進步能縮短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時間。
4、産品能夠按照人類的指令來工作。換句話說,先進的工具迎合了人類對于實現無抱怨或不贊同的渴望;一個任務的實現是順應人的目的和需要。
現在,讓我們詳細地衡量每一項。事實上,科技産品(1)物質可見性看起來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每一件技術産品,例如,電視機、機動車、電腦等是我們能夠明顯看到、感知和購買的!總的來說,大多數産品容易被理解和操作。再者,可以看到的産品有效地迎合了人們的感官,人們(我們)通常來說容易被新産品的視覺效果沖擊和吸引。
科技産品還能(2)減少我們很多繁重和緊張的工作。人們天生被容易、簡單以及基礎性的工作吸引。我們大多數人都願意減少任何費勁的工作。例如,拖拉機被設計出來以更有效地耕種土地,升降機和自動扶梯減少了人們上下垂…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佛教視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