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佛教視角▪P2

  ..續本文上一頁直平面或樓梯所花費的人力。電腦通過千倍以上的速度以及更准確的實時運算,減少了人們的思考和大腦運轉。明顯地,一個産品的這種功能非常吸引人。現代科技還能讓我們同時便捷地執行多項任務。科技減少繁重勞動可適用于每一個人,甚至能夠幫助殘疾人達到相對的肢體功能。

  減少完成一項事情所需要的時間(3)同樣非常吸引人。完成一件事情越快,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事情,一般傾向于休閑活動。更快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概念,通常與上面提到的減少工作或使工作更簡化的概念相重疊。例如,火車和飛機能夠使徒步需要幾個月時間的長距離跋涉縮短到幾個小時,因而,更快地到達目的地通常被認爲是一件好事情。

  另一個例子是電子郵件。以前,我們寫信,然後開始發傳真,現在,只要點一下按鈕,我們就可以實時地聊天和發郵件。通過減少完成任務的時間,我們就能夠用得來的時間去做其他事情。然而,自相矛盾的是我們越是希望得到時間來放松,我們卻經常發現自己在做更多的工作!我們每天的生活還是被新的工作和完成時限添滿——工作增加的比我們完成的更快。盡管科技增加了我們完成更多工作的能力,但事實上,我們體力和心智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換句話說,人類的進化趕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

  最後一項特質(4)是能夠根據使用者的意願使用和控製物體的能力。換句話說,盡管我們有時不能控製人心的方向,但我們總是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移動和操作科技産品。汽車和洗衣機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我們把汽車的方向盤轉右,汽車就朝右走,轉左則車即向左開。還有,按下按鈕,洗衣機就開始按照我們設定好的程序洗衣服。不論是汽車還是洗衣機,都不會對使用者說我不想朝一個特別的方向開,或者因爲今天太累而不想洗衣服。産品與生命體清晰的區別是有生命的個體有自己的意願,並且會做出決定。另一方面,人們可以決定什麼時候計劃一件産品以及什麼時候完成任務而沒有報怨。

  毫無疑問,科技産品的發明使人們能夠更容易、更快和更可控地完成工作。盡管我們提到科技發展的一些弊端,但不能說所有的進步和發展都是草率的或不好的。甚至可以說,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更積極和更有益的結果,例如,科技發展對殘疾人的幫助。我們還可以肯定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好的道德行爲以及品德標准。然而,至關重要的是,人們應該苛刻地判斷技術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經常評價引入一個新概念所帶來的最終用途和目標,它應該是爲了地球上全人類和所有生命體的福祉。我們必須經常問自己,生命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佛教的人文情懷

  

  東方哲學和佛教思想對于人類生存的本質的一般看法如何?在這裏,我們想從東方哲學的角度來研究科學技術的特征。目的是以佛教的視點描述以上所述的科學技術進步的四個特征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東方哲學,特別是佛教描述人類的四大特征如下:(1)精神的或不可見的特質是重要的。在佛教中,精神層面的心靈、生活、信任和善良等某些無形的人類特質被高度重視。實際上,佛教對于心靈的評價超過身體,如日蓮大聖人(Nichiren Daishonin)所述,“比滿寶庫的珍寶更有價值的是寶貴的身體,而心靈的寶藏是最寶貴的。”換句話說,比實物、工具或産品更有價值的,是人類的心靈和精神的終極價值。

  東方哲學也教導(2)奮鬥和挑戰對人是有益的;不要試圖尋求舒適的生活!人們經常引用的格言:“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不勞無獲”。在佛教中的教言是“煩惱即菩提”(魔即是佛Bonno-Soku-Bodai)或者“輪回即涅槃(Shoji-Soku-Nehan)”。這些獨特的教言表明可以通過經曆煩惱、痛苦和輪回獲得喜樂或獲得覺悟。經曆了年老、疾病和死亡的現實,人們才能最圓滿的體悟人生。換言之,雖然人類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終點,但如果我們年輕時越發地克服困難和努力奮鬥,我們老年時就越能享受和品味到美滿的生活。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一生中,尤其在年輕時的努力奮鬥,是我們生命裏黃金般的寶藏和經驗!

  東方哲學也教導說(3)人類身心的成熟或成長需要時間。人體的生理成長需要十多年的時間,而心智的成熟所需的時間甚至更長。例如,在孔子的著作《論語》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例子說明人類的人格素養的成長需要經曆很長的時間,例如30歲獨立,而40歲才建立了穩定的自我。

  在佛教中,訓練、修行和練習也很有價值。據說可以通過修行獲得解脫,這意味著爲了獲得安樂和打磨我們的個性,必須安排足夠的時間以完成這個過程——安樂不可能在一個很短、很迅速的時間內得到。因而,身體的成熟、智慧的增長和人格的成熟都需要充足的時間。

  最後一個與科學技術有關的人類生命的特質是(4)生活並不會總是向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我們的生活是複雜的,而且,我們跟不同的人和事物的互動並非總能如我們所願。在整個生命階段,從嬰兒、兒童到爲人父母,所有人都會遇到同樣的困境,即並非所有的人生曆程能符合我們的願望。即使受過多年訓練的寵物也並非每次都按照所訓練和指令行走坐臥。

  簡單來說,生活就是存在于一個不受任何人控製的複雜又充滿激情的世界中。令人諷刺的是,我們試圖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和痛苦的過程其實就是想努力以我們自己的意願生活。日蓮大聖人(Nichiren Daishonin)寫道:“不要期待好日子,而要以苦爲榮”。日蓮大聖人信中的引言說明一個人生命走向和自己願望一致的情況是極獨特和稀少的。從以上的事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科學技術的進步並不會總是遵從佛教哲學倡導的安樂的生活方式,某些情況下甚至與之完全相反。

  科學技術改變了什麼?

  如前所述,佛教重視精神的或是無形的事物,這需要時間通過奮鬥和困境來培育和養成,這些對于一個漫長而成功的人生旅途都是極爲重要的。佛教常常把生命作爲一個過程,一個不一定按計劃進行的過程——這就是人類的本質。然而,進入人類意識領域的科學技術的出現更改和改變了我們追求幸福的方式。從一個佛教的視角來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步伐有可能改變人類自身的發展進程。

  現在讓我們研究科學和技術如何改變人類的精神生活。當涉及到撫養子女,家長往往有義務盡自己的最大的能力養育子女,子女很自然會感激和孝順父母。佛教重視對父母的孝心,因此殺害父母的罪行,是一種下無間地獄的罪。養育和愛護子女直到他們順利成年,對于父母是非常困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這個過程需要長年累月的努力,唯有對子女的愛才能堅持下來。顯然,父母的願望是減少養育孩子的艱辛。

  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使得撫養孩子的過程變得更容易,更快捷,更高效。科學和技術的引進是如何改變親子關系形態的?養育孩子的艱苦使家長更加欣賞自己的孩子,反之亦然。如果養育子女的願望變得更加容易、不必那麼艱辛,子女對父母的價值就變得越來越少。而且,如果孩子沒有按父母期望的方式成長,那麼,很自然地,父母憤怒和迷茫的感覺會越來越強烈。這個例子說明了使生活變得更輕松和快捷的願望如何滲透到現代社會,甚至影響了我們養育孩子的能力。

  另一方面,從子女的角度來看又是怎樣的呢?父母對子女的愛往往是無形的,或容易被誤解的。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深情的愛,他們就會開始感到他們可能再也不需要父母了。而且,雖然兒童在經濟上依附于父母,但沒有足夠的心智成熟時間,孩子不能了解這一點。當孩子和家長彼此的愛和感激開始松動時,雙方的行爲開始失調,並可能最終導致親子相關的家庭問題。因此,科學技術使我們的生活更容易、更快捷並且符合我們意願的概念可能已經開始間接地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

  過去許多兒童和家長通過互動,在家學習生存技能,這種情景今天正慢慢消失。例如,過去父母教孩子們如何做飯、洗衣服和洗熱水浴,這是成長的一部分。如今,孩子和家長僅僅按一下某個按鈕就可以做飯、清潔和洗浴,根本不需要互動交流。人們不再需要知道食物是“如何”烹饪的,衣服是“如何”洗幹淨的或浴池的水是“如何”加熱的,只要任務完成就行。然而,其實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從父母那裏學習,比如使用適量的空氣和燃料來燒火做飯和燒熱水洗澡。親子之間的互動使得過去的經驗和智慧通過人們的接觸得以傳承。

  今天,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步行到當地的便利店或駕車到快餐店吃飯。我們也可以按下微波爐的按鈕而吃到美味溫熱的食物。盡管許多兒童和家長仍在積極地互動,我們可以說,近年來這種情形已經不常見了。基本上,除了在經濟上依賴父母,今天孩子一般可以在沒有父母監護的情況下生存。

  學校是人類互動機製如何改變的又一例證。今天,在學校裏,一個孩子通過一臺聯網的計算機就能很容易地獲得准確、無限的知識。孩子們基本上可以沒有與成人互動的麻煩就能獲取信息,更不用提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方式獲取的信息更加確切而又不偏不倚。此外,學生們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而不必詢問那些惱怒、因低薪而玩忽職守的老師!因此,教師在學校的角色開始發生變化。無需人的口頭表達或人際互動的信息傳輸成爲可能。這只是一個例子。

  很容易理解,我們是如何變得更喜愛科技産品而非人際互動的,因爲機器和工具能讓我們更快、更容易且毫無怨言地完成任務。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未來的學習和教育不再是人際交往的一部分,而在家裏或學校通過替代性的技術手段就能實現。簡言之,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人類價值的精華,如父母的愛和家庭的人際交往,老師對學生的喜愛和信任,在未來可能會消失。因此,如何應用未來出現的新工具,我們必須保持小心謹慎的態度。

  

  結論

  科學技術的特點已逐漸滲透到我們的頭腦和人們當前的生活方式中。最近的科學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可能已經開始改變過去人際關系的理想方式。總之,我們想描述思考科學技術的應用時,應考慮的幾個要點。

  首先,科學技術産品應始終僅限于人類文明的手段和工具而存在。不幸的是,“工具”已成爲生活的目的,人們被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所控製。我們的生活被獲得新工具的欲望控製。我們的文明開始以技術發展方向爲基礎進行決策,而不是以全人類幸福的方向爲基礎。換句話說,人們正在被“工具”和“産品”控製,也基于工具的功能而影響發展的方向。而且,那些代代相傳使生活過得成功和富有成就的知識和智慧,在今天成了輕易就能獲取的陳詞濫調。

  其次,不用說,我們現在處于一場大規模人類生存實驗的曆程當中。這場盛大的人類和社會實驗的目的是看看人類文明將如何被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所影響。不幸的是,這是一個不能重新設計或不斷重複進行的實驗。我們只有一次機會去正確地做這個實驗。目前的實驗只進行了30—40年,我們甚至還沒有進行一次不可避免的代際交換。

  雖然今天的老一代了解現代發展的曆史,今天的孩子卻沒有經曆過以前的不便之處,因此對現代科技的發展沒有什麼可對照衡量的。換句話說,今天的兒童沒有實際體驗過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所具有的潛在的正負面影響。因此,我們現在正進入實驗的最後階段,孩子們的下一代將設計社會,並決定以後時代的未來。很有可能這個實驗會失去正確的控製和人道主義,並將失控而導致人類文明的不幸崩潰。

  最後,我們思考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對于人類文明的後果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必須開始分析積極或消極的後果,可能或實際的後果,對于人類和地球而言最好或最差的結果。我們必須從只考慮和關心發展更新更快的觀念中回頭。爲了改變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必須考慮人文方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應該是提升人類精神,培養愛心並加強人際互動和對話的手段和理想的方式。這應該成爲科學和技術的願景。

  對我們來說,加強互相了解使得科學技術的人文願景變成現實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科學技術缺乏基本人際交往的隨機式發展正大行其道。按照目前的速度,這個大規模的人類實驗可能會進入危險的失敗境地。在我們看來,佛教和東方哲學應該在教育和指導社會向更人文化的科技進步實驗中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http://www.jop.jp/

  智悲翻譯中心

  譯者:劉華、桑吉耶西

  校對:圓慧

  全文編審、校對:圓唐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佛教視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