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故沒有人相信他,如同一群瘋子中的智者。佛陀還告誡弟子,對于任何事情,不要僅僅因爲在哪裏讀到過或其來自一些權威人士而生起盲目的信心。若要相信任何事情,必須親自用自己的體驗或邏輯去驗證,也即現量或比量成立。
一位大德說,當科學和産生佛法沖突時,或者調整那部分佛法,或者幹脆放棄。唯有如此,佛法最終才會成爲真實可靠的依處。這同樣也是康德思想的價值所在。科學的合理性理應如此。然而事實上,佛法所宣說的內容經得起任何推證與檢驗。例如,作爲一位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無法否認四法印的真實性。在《正見》一書中,宗薩仁波切抛開天堂、地獄、淨土、天尊、餓鬼等帶有傳統佛教色彩的詞彙,直接簡單明了地說:作爲一名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徒,只需要接受這四個法印,也即一切和合現象皆無常,一切情緒皆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涅槃超越概念。是故,並沒有什麼人性化的上帝或魔鬼或宇宙中形而上的能量來評判我們,懲治我們,或者愛我們,爲我們而死。
四法印是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如佛陀所言,錯誤地認知這個世界便是痛苦,而以四法印爲准繩就能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當我們的知見完全融合于四法印時,痛苦便會煙消雲散,因爲出離痛苦的唯一途徑是正確的知見。佛法告訴我們,不要試圖指望抓住什麼東西而能解除痛苦,解救自己,那個東西是科學也好,宗教也好,再或者藝術、伴侶、孩子、錢、公衆形象,這些統統都不行。任何依附或執取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盡管放棄那些你認爲真實的東西,後退一步,試著學習正確地看待這個世界,來培養正確的知見。這正是四法印告訴我們的,也是佛陀再再強調的。站在真理的角度,佛陀早已爲向他尋求幫助的人們描繪了全新而清晰的世界真相。
如果理解了佛陀的教言,會發現佛法無處不在。作爲非佛教徒,無論基督徒、無神論或純粹主義者,四法印同樣和他們如此貼近。如一位基督徒所言,佛法甚至會幫助他們調和科學與基督教的相違之處。
一位大德曾談起過他的經曆。一位美國女士嫁給了一個西藏人,當他同這對夫婦談論科學時,談起自己如何欣賞科學並很有興趣和科學家們展開種種討論時,這位女士顯得十分恐懼,並一直強調說:“哦,科學是宗教的殺手!”這位大德感到有些氣餒,因爲他並不認爲人類思想中兩個最深入和廣泛的領域竟會水火不容。
也許還有很多人持有這位女士的觀點。這種誤區的根源在于,他們主觀上把宗教列入科學的範疇,認爲宗教只是科學當中的一個命題。但即便上帝,也並不是一些東拉西扯的造作話題,上帝可以解讀爲生命、宇宙、甚至一切事物的神秘之處。宗教並非盲目單純的信心宣言,而是引導人們建立正確的知見,如實地看待世界。因此,對于真正的大德而言,你會看到他們對科學與宗教的調和是那麼輕松自在,這完全來自于佛教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什麼特殊的心理訓練。
對于科學與信心的問題,佛教的趨入方法並不是扭曲心智而盲目地追隨什麼。佛教徒把一生奉獻于如實認知世界,在這樣的淨觀中任何世俗顯現的矛盾都可以被調和。在別人看來完全背道而馳的科學和宗教,佛教大德們卻能夠輕松地同時面對。
五、科學和佛教的相互促進
“細菌需要光麼?”一位叫達西的年輕喇嘛,每天花六個小時向一位來自北卡羅萊納的高個子白種猶太人學習科學。
在學術領域,特別在科學家群體中,接受宗教常常有一段艱難的時期。當然,學術界可以毫無困難地籌集巨資建立宗教研究中心,然而真正接受宗教,甚或談論個人信仰或心靈導向,也是非常稀有並且不被鼓勵的。也許人們會談論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決策者,但總會繞過任何有關個人信仰的問題。因此,真正把學術和傳統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並作爲一個研究項目,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更特別的是,向出家人教授科學這一項目是在科學家的帶動下展開,盡管他們之前完全反對把個人信仰帶入學術討論。
當然還是有些人會很吃驚,有什麼必要向出家人教授科學呢?事實上,不管喜歡與否,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面對衆多的世界問題,諸如環境惡化、種族歧視,乃至貧困問題,文化和宗教的深入交流不失爲一個解決辦法。世界上存在著一個龐大的群體——包括美國一億多人——都深深紮根于宗教信仰中。精神導向和科學研究從來都沒有泾渭分明。
那麼,在爲全球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如何包容、整合,而非拒絕、輕視、甚至忽視宗教的作用?具體而言,如何有效地跨越文化和宗教的隔閡而有效地互相學習?面對這一問題,佛教和科學界試探性地走在了一起。在一個由喇嘛和學者組成的團隊中,雙方以開放的心態相互學習討論,期待著新知識和新想法的不斷湧現。
上文提到的達西喇嘛是參與這個項目的一員。之前的一周中,大家在共同學習生物細胞和分子方面的知識。于是達西提出細菌和光的問題,細菌能感知到光麼?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科學家的答案是,有一些細菌需要光,通過光合作用製造能量。達西有著出家人典型的洞察力,他認爲這是個很重大的科學問題,原因是佛經中記載心識需要光。因此,如果細菌是有情衆生,當然就具備心識,那麼一定會需要光。而細菌作爲有情衆生,就不應當被殺害。這正是達西提問的初衷。對于佛教徒,不傷害有情是關鍵所在。
宗教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價值,同時科學也提供了很多知識。在目前人類的發展過程中,二者都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並持續影響著人類。正如一位喇嘛所言,之所以學習現代科學,是因爲相信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佛教。這也足以震動科學家們的世界觀,宗教信仰的契入比單純的學術研究更加重要。藉由科學,人們也更容易理解和趨入佛教。因此,對于當今世界,科學和佛教的開放性交流已變得必不可少。
六、實相的領域
如果僅僅把佛教與科學的吻合之處作爲賣點而草草售予具有懷疑精神的大衆,不得不說,這也是個失誤。這將誤導大衆認爲,佛教必須經由科學檢驗,但事實並非如此。佛教根本不需要科學的驗證,相反,科學更多地需要佛教來驗證。畢竟曆史上的佛陀並沒有任何玄理論的概念,而已達到了究竟圓滿的證悟。
一位禅師說,雖然科學研究會不滿足于表面現象而不斷深入,如同現代科學的步伐,但最終它仍被局限于蘊聚之上。如同樹的形態,樹幹、樹皮、樹枝、樹葉、樹果、樹種,又深入到樹的化學、物理機製,再從纖維素的分子到原子、電子、質子。然而,若以證悟實相的法眼觀之,便會突破肉眼根識所見的領域而契入實相。根識所見只是別別的現象,而法眼所觀是現象之外的境界,是隱含于其中的實相,是一塊石頭、一棵樹、一座山、一條狗或一個人的實相。
因此,在許多方面科學和佛教是在完全不同的層面上運作,二者重疊的地方微乎其微。一方面,從世俗顯現的角度,科學和佛教不可能有重大沖突,相反有許多相合之處;另一方面,在實相領域中,科學和佛教完全不可能一致,證悟聖者以智慧見到的究竟真理,是科學遠不能到達的彼岸。
來源:英文網絡宗教探索
翻譯:釋傳明
校對:釋傳明 宗滿
《探討佛教與科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