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故没有人相信他,如同一群疯子中的智者。佛陀还告诫弟子,对于任何事情,不要仅仅因为在哪里读到过或其来自一些权威人士而生起盲目的信心。若要相信任何事情,必须亲自用自己的体验或逻辑去验证,也即现量或比量成立。
一位大德说,当科学和产生佛法冲突时,或者调整那部分佛法,或者干脆放弃。唯有如此,佛法最终才会成为真实可靠的依处。这同样也是康德思想的价值所在。科学的合理性理应如此。然而事实上,佛法所宣说的内容经得起任何推证与检验。例如,作为一位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无法否认四法印的真实性。在《正见》一书中,宗萨仁波切抛开天堂、地狱、净土、天尊、饿鬼等带有传统佛教色彩的词汇,直接简单明了地说: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只需要接受这四个法印,也即一切和合现象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涅槃超越概念。是故,并没有什么人性化的上帝或魔鬼或宇宙中形而上的能量来评判我们,惩治我们,或者爱我们,为我们而死。
四法印是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如佛陀所言,错误地认知这个世界便是痛苦,而以四法印为准绳就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当我们的知见完全融合于四法印时,痛苦便会烟消云散,因为出离痛苦的唯一途径是正确的知见。佛法告诉我们,不要试图指望抓住什么东西而能解除痛苦,解救自己,那个东西是科学也好,宗教也好,再或者艺术、伴侣、孩子、钱、公众形象,这些统统都不行。任何依附或执取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尽管放弃那些你认为真实的东西,后退一步,试着学习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来培养正确的知见。这正是四法印告诉我们的,也是佛陀再再强调的。站在真理的角度,佛陀早已为向他寻求帮助的人们描绘了全新而清晰的世界真相。
如果理解了佛陀的教言,会发现佛法无处不在。作为非佛教徒,无论基督徒、无神论或纯粹主义者,四法印同样和他们如此贴近。如一位基督徒所言,佛法甚至会帮助他们调和科学与基督教的相违之处。
一位大德曾谈起过他的经历。一位美国女士嫁给了一个西藏人,当他同这对夫妇谈论科学时,谈起自己如何欣赏科学并很有兴趣和科学家们展开种种讨论时,这位女士显得十分恐惧,并一直强调说:“哦,科学是宗教的杀手!”这位大德感到有些气馁,因为他并不认为人类思想中两个最深入和广泛的领域竟会水火不容。
也许还有很多人持有这位女士的观点。这种误区的根源在于,他们主观上把宗教列入科学的范畴,认为宗教只是科学当中的一个命题。但即便上帝,也并不是一些东拉西扯的造作话题,上帝可以解读为生命、宇宙、甚至一切事物的神秘之处。宗教并非盲目单纯的信心宣言,而是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知见,如实地看待世界。因此,对于真正的大德而言,你会看到他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调和是那么轻松自在,这完全来自于佛教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什么特殊的心理训练。
对于科学与信心的问题,佛教的趋入方法并不是扭曲心智而盲目地追随什么。佛教徒把一生奉献于如实认知世界,在这样的净观中任何世俗显现的矛盾都可以被调和。在别人看来完全背道而驰的科学和宗教,佛教大德们却能够轻松地同时面对。
五、科学和佛教的相互促进
“细菌需要光么?”一位叫达西的年轻喇嘛,每天花六个小时向一位来自北卡罗莱纳的高个子白种犹太人学习科学。
在学术领域,特别在科学家群体中,接受宗教常常有一段艰难的时期。当然,学术界可以毫无困难地筹集巨资建立宗教研究中心,然而真正接受宗教,甚或谈论个人信仰或心灵导向,也是非常稀有并且不被鼓励的。也许人们会谈论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决策者,但总会绕过任何有关个人信仰的问题。因此,真正把学术和传统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并作为一个研究项目,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更特别的是,向出家人教授科学这一项目是在科学家的带动下展开,尽管他们之前完全反对把个人信仰带入学术讨论。
当然还是有些人会很吃惊,有什么必要向出家人教授科学呢?事实上,不管喜欢与否,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面对众多的世界问题,诸如环境恶化、种族歧视,乃至贫困问题,文化和宗教的深入交流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群体——包括美国一亿多人——都深深扎根于宗教信仰中。精神导向和科学研究从来都没有泾渭分明。
那么,在为全球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如何包容、整合,而非拒绝、轻视、甚至忽视宗教的作用?具体而言,如何有效地跨越文化和宗教的隔阂而有效地互相学习?面对这一问题,佛教和科学界试探性地走在了一起。在一个由喇嘛和学者组成的团队中,双方以开放的心态相互学习讨论,期待着新知识和新想法的不断涌现。
上文提到的达西喇嘛是参与这个项目的一员。之前的一周中,大家在共同学习生物细胞和分子方面的知识。于是达西提出细菌和光的问题,细菌能感知到光么?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家的答案是,有一些细菌需要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能量。达西有着出家人典型的洞察力,他认为这是个很重大的科学问题,原因是佛经中记载心识需要光。因此,如果细菌是有情众生,当然就具备心识,那么一定会需要光。而细菌作为有情众生,就不应当被杀害。这正是达西提问的初衷。对于佛教徒,不伤害有情是关键所在。
宗教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同时科学也提供了很多知识。在目前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二者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持续影响着人类。正如一位喇嘛所言,之所以学习现代科学,是因为相信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这也足以震动科学家们的世界观,宗教信仰的契入比单纯的学术研究更加重要。藉由科学,人们也更容易理解和趋入佛教。因此,对于当今世界,科学和佛教的开放性交流已变得必不可少。
六、实相的领域
如果仅仅把佛教与科学的吻合之处作为卖点而草草售予具有怀疑精神的大众,不得不说,这也是个失误。这将误导大众认为,佛教必须经由科学检验,但事实并非如此。佛教根本不需要科学的验证,相反,科学更多地需要佛教来验证。毕竟历史上的佛陀并没有任何玄理论的概念,而已达到了究竟圆满的证悟。
一位禅师说,虽然科学研究会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不断深入,如同现代科学的步伐,但最终它仍被局限于蕴聚之上。如同树的形态,树干、树皮、树枝、树叶、树果、树种,又深入到树的化学、物理机制,再从纤维素的分子到原子、电子、质子。然而,若以证悟实相的法眼观之,便会突破肉眼根识所见的领域而契入实相。根识所见只是别别的现象,而法眼所观是现象之外的境界,是隐含于其中的实相,是一块石头、一棵树、一座山、一条狗或一个人的实相。
因此,在许多方面科学和佛教是在完全不同的层面上运作,二者重叠的地方微乎其微。一方面,从世俗显现的角度,科学和佛教不可能有重大冲突,相反有许多相合之处;另一方面,在实相领域中,科学和佛教完全不可能一致,证悟圣者以智慧见到的究竟真理,是科学远不能到达的彼岸。
来源:英文网络宗教探索
翻译:释传明
校对:释传明 宗满
《探讨佛教与科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