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科學的態度”並不完全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佛教認爲,耩成生命的緣起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緣聚的一合相,是“心”和“物”的統一體,是幻起幻滅的短暫假相。一切生命現象都是由業力的推動和牽引所形成的果報,它客觀存在,但又不是真實的。非但生命如此,宇宙萬法皆是如此。許多科學家僅從生命的物質形態入手去研究生命現象,而且最終硬要將生命現象歸結爲物質形態。這是“僵化的唯物論”的普通特征!盡管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通過化學方法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但仍然還在迷宮裏轉怪圈。原因是他們的研究方法有問題,他們所選擇的道路從一開始就注定不會到達目的地。科學家一方面相信生命是由物質産生的。另一方面他們始終無法在實驗室用化學組合創造一個生命,非但生命,就是一棵草也造不出來。在當今人類已經登上月球的科技昌明的時代,象諸如“牛吃了草可以變成奶,而人吃了草爲何不能變成奶?”這樣一些看似簡單的生命現象,科學家卻未能給予一個滿意的答複。本世界六十年代,英國傑出的科學家克拉克先生宣稱:“耩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質是“DNA”分子。(即脫氧核糖核酸)雖然如今已被科學界廣泛的認可。但問題是:生命應該由物質和精神兩種“形態”組合而成。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假如一個人死了,他的“DNA”的存在,能說這個生命體仍存在嗎?又倘若精神是由物質産生的,則特定的“DNA”只能産生特定的,恒一不變的精神元素。爲什麼同一個“DNA”刹那間産生善念,刹那間又産生惡念呢?乃至於千奇百怪、相互矛盾和對立的思維活動都是由這個看得見、摸得著的“DNA”“製造”出來的嗎?如果是的,那麼它又爲什麼要“製造、如何“製造”呢?可能是爲了自圓其說。克拉克先生用了二十年多時間研究“精神的起源”問題,最後他向全世界宣布:“精神不存在”(1996年廣州日報科技版)!這位科學家開始向佛教“五蘊皆空”的理論靠近了!然而問題又來了:既然精神不存在,又是“誰”在認識、研究“DNA”呢?!
科學的定律一部份是人類不完善的認識能力通過有缺陷的感官在狹小的時空範圍中用不完善的實驗方法和手段暫時獲得的,而另一部分則完全是推敲和猜測。所以,許多“科學結論”注定是在不斷地變化、修正和消亡之中。無論科學家是否承認,他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和認識能力(意)是有缺陷和不完善的,這種被汙染了的“六根”所發現,發明和演繹出來的結論和理論必然也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不真實的。而要獲得完美的知識,唯一的途經是去接近那個完美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吾人本具無漏智慧的清淨自性!接受它的方法就是佛法。
二仟五百年前,釋迦牟尼開演爲佛法,是不需要用科學實驗的方法來證實和“承認”的。更不需要隨著科學的進步來修正,完善的發展。佛教從創建以來就沒有留下半點余地讓後人去發展和完善。因爲它從一開始就是完善和圓滿的。科學家擁有了佛法的般若智慧不但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爲重要的是:使科學研究保持在文明、健康、正確的軌道之上。才能使科學成果真正造福於人類而不是爲害於人類,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而不是災難,才能美化人類生存的環境而不是破壞甚至毀滅這個環境。
佛教是佛佗對九法界衆生的言教,它闡述的是宇宙人生的實相,並指出了衆生與此實相相應的解脫之路。宇宙是指時間和空間的幻有狀態,莊子雲:“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人生是指我們自己因業力的推動在生死流轉的過程中的幻有狀態。宇宙和人生是一回事,是心和物的絕對統一,但又不是心,不是物。它們是幻起幻滅的緣起假相,是空無自性的實相。實相即是無相。因心的妄相執著故,於無相中生起幻有假相。佛法對宇宙人生的實相認識,是無法靠科學實驗的手段來實現的,也無法用感覺思維、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概念思維來實現。必須用“禅的思維”來實現!佛經即是“禅思”之途經。深入經藏的過程也是“禅思”的過程。
由于人類感官和認識的局限性,使得科學研究的方法只能是將宇宙萬象分成塊塊片片來孤立地進行,不能站在把握宇宙全體的境界上來認識個別的事物。正如佛經所喻的“盲人摸象”。美國天文學家華德爾在繪製星體圖時,只能根據天文望遠鏡的能視空間來推演銀河系的星體布局。隨著哈勃望遠鏡的每一次改進,星體圖都要重新繪製。因爲原先的肯定又錯了!人類能看到的最遠的星體離地球有150億光年,換句話來說,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是150年以前星體,它現在是個什麼樣,則只能等到150億年後才知道!而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對叁千大千世界了如指掌,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中有叁十叁個界定範圍,而生命則以十種不同的形式和等級遍及于叁界,乃至叁千大千世界中,在華藏世界內有十種不可說佛刹微塵香水海,無極無盡。有無數個象西方極樂世界的星體,並且仔細詳盡地解說那裏的情況。他告訴人們地球就象一個橢圓形的庵摩羅果,這是2000年以後才被科學家證實的啊!他還說一碗水中有八萬四千生命,如果人類未發現顯微鏡,恐怕到現在還認爲佛佗是在講迷信了!所有的科學定律都只能在特定的時空中成立,它們多數從一開始就注定會遭到修正甚至否定的命運。釋迦牟尼佛觀察宇宙就象一個視力正常的人觀察大象一樣,而科學的方法則是一群盲人在摸象,他們研究的成果絕不是大象的全體和真實。佛佗教我們要“但求本,不愁未”。他說法四十九年,種種方便,長說短說、橫說豎說,並非是想告訴我們大象鼻子有多長,尾巴多少毛這類技術的問題,而是教我們這群盲人睜開眼睛而已!
睜開雙眼,一切豁然!即知萬法盡在真如自性中!
佛法是緣起法。一切精神和物質現象都在緣聚緣散的因果關系中刹那間生滅不斷。佛法告訴我們:一切生命現象是“生、老、病、死”。一切精神現象是“生、住、異、滅”。一切物質現象是“成、住、壞、空”。宇宙的演變是由無數個“成、住、壞、空”相似相續的、鏈狀的循環。由衆生業力的推動循延因果關系的法則,如蘿幻泡影般地緣起緣滅。本世紀未,科學家根據光譜分析的方法,驚異地發現宇宙是在不斷地膨脹的過程之中,所有的外星體都在遠離地球而去。於是宇宙爆炸論開始熱門起來。科學家認爲宇宙原本象針尖那麼大的一點,約在150億年前“突然”發生大爆炸,於是宇宙開始形成並不斷地演變,而且能量的釋放還在繼續。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學說,有膨脹就有收縮,當能量釋放完以後,宇宙又開始返回原始狀態的那一點,然後又會有一次新的爆炸......。這與2500年前釋迦牟尼所說多麼相似!佛教認爲每一個世界都要經曆成劫、住劫、壞劫、空劫這四個階段的演變。一個小劫約八百叁十九萬千年,二個小劫爲一個中劫,成、住、壞、空各有二十個中劫,八十個中劫爲一大劫。而我們的地球正處在住劫的第九劫。信不信由你!然而,除了釋迦牟尼以外,有誰能這般詳細地敘述宇宙的奧秘呢?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爲時間是一個絕對的運動相,它就象一條長河,從遙遠的過去一直流向遙遠的未來。而空間則是一個永恒不變的靜止相。時間和空間是既相依相續,又互不相幹的兩個獨立的自然形態(佛教稱爲法),而物質形態(佛教稱爲色)不會影響時間和空間。愛因斯坦最初也支持這種觀點,哈勃先生的光譜分析理論改變了愛因斯坦的看法,從而導致了他的廣義相對論誕生。時間、空間和物質是不可分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的。而速度概念同時空聯系起來就讓人大開眼界了!(速度的特征很相似于佛法中的“心”的特征)當速度達到某一極值時。(即“心”無所住時)時間就會放慢、停止,甚至倒退!人們通過“時間隧道”可以輕易地返回過去和超越未來。但這只是理論上成立,在實踐上卻沒有證實。而2500年前的佛佗就已經證實,並在經典中做了詳盡的描述!很多人一聽說覺悟的人就是佛,成佛以後就具足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就斥之爲迷信。可是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卻勇敢地打破了科學的迷信!這確實發人深省,遺憾的是他忽略了“心”的作用。這是佛教所特有的。
科學家的“心”通常更多地用來關注和探索外界的一切,他們該花一些時間來關注自心了!“禅”的初級方法就是思維修,用自我意識觀照自我意識,用自“心”觀照自心。最高的無漏智慧是由禅定發起的,是從無所得中而“得”的。而知識和學問是通過“心”的向外馳求而獲取的,是有所得而得。建立正確的宇宙觀單靠知識的力量是不夠的,一定要依靠“心”的力量!宇宙間任何速度都無法跟“意念”的速度相比,人類最快速的認識外界方法只有依靠每秒32萬公裏的光速,而距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有數萬光年。但我們的“心”念則可以彈指間往返無滯!禅定的方法就是開發“心智”的方法,唯有進行“心”的鍛煉才是認識宇宙人生的最根本的方法。什麼是佛?“心”即是佛!還不明白嗎?!
佛教的哲學觀是中道觀,它不著于邊見,但也不是住在中間。是絕對的相對循環的絕對法則。究竟的法則是沒有區別相沒有對比相的、超越“能、所、主、客”的平等的“不二法門”。哲學是自然科學的龍頭,在某種程度上它更靠近佛法的唯識論。由于哲學無法擺脫主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葛藤”,常常是“天下事了就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但“我”無思,“我”還在否?笛卡爾沒有也不能再向前邁一步了!有趣的是,哲學的“中觀”思想比別的科學門類更爲明顯,更接近佛教。如“悖論”、“二律背反”等。例如,你先預置一個“宇宙是有邊界的”這樣一個假設,求證的結果肯定對的。若你預置一個“宇…
《漫談科學與佛教(劍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