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科学与佛教(剑平)▪P2

  ..续本文上一页:“科学的态度”并不完全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佛教认为,耩成生命的缘起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缘聚的一合相,是“心”和“物”的统一体,是幻起幻灭的短暂假相。一切生命现象都是由业力的推动和牵引所形成的果报,它客观存在,但又不是真实的。非但生命如此,宇宙万法皆是如此。许多科学家仅从生命的物质形态入手去研究生命现象,而且最终硬要将生命现象归结为物质形态。这是“僵化的唯物论”的普通特征!尽管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方法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但仍然还在迷宫里转怪圈。原因是他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他们所选择的道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到达目的地。科学家一方面相信生命是由物质产生的。另一方面他们始终无法在实验室用化学组合创造一个生命,非但生命,就是一棵草也造不出来。在当今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的科技昌明的时代,象诸如“牛吃了草可以变成奶,而人吃了草为何不能变成奶?”这样一些看似简单的生命现象,科学家却未能给予一个满意的答复。本世界六十年代,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克拉克先生宣称:“耩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是“DNA”分子。(即脱氧核糖核酸)虽然如今已被科学界广泛的认可。但问题是:生命应该由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组合而成。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假如一个人死了,他的“DNA”的存在,能说这个生命体仍存在吗?又倘若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则特定的“DNA”只能产生特定的,恒一不变的精神元素。为什么同一个“DNA”刹那间产生善念,刹那间又产生恶念呢?乃至於千奇百怪、相互矛盾和对立的思维活动都是由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DNA”“制造”出来的吗?如果是的,那么它又为什么要“制造、如何“制造”呢?可能是为了自圆其说。克拉克先生用了二十年多时间研究“精神的起源”问题,最后他向全世界宣布:“精神不存在”(1996年广州日报科技版)!这位科学家开始向佛教“五蕴皆空”的理论靠近了!然而问题又来了:既然精神不存在,又是“谁”在认识、研究“DNA”呢?!

  科学的定律一部份是人类不完善的认识能力通过有缺陷的感官在狭小的时空范围中用不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暂时获得的,而另一部分则完全是推敲和猜测。所以,许多“科学结论”注定是在不断地变化、修正和消亡之中。无论科学家是否承认,他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和认识能力(意)是有缺陷和不完善的,这种被污染了的“六根”所发现,发明和演绎出来的结论和理论必然也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不真实的。而要获得完美的知识,唯一的途经是去接近那个完美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吾人本具无漏智慧的清净自性!接受它的方法就是佛法。

  二仟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开演为佛法,是不需要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证实和“承认”的。更不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来修正,完善的发展。佛教从创建以来就没有留下半点余地让后人去发展和完善。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完善和圆满的。科学家拥有了佛法的般若智慧不但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使科学研究保持在文明、健康、正确的轨道之上。才能使科学成果真正造福於人类而不是为害於人类,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才能美化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不是破坏甚至毁灭这个环境。

  佛教是佛佗对九法界众生的言教,它阐述的是宇宙人生的实相,并指出了众生与此实相相应的解脱之路。宇宙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幻有状态,庄子云:“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人生是指我们自己因业力的推动在生死流转的过程中的幻有状态。宇宙和人生是一回事,是心和物的绝对统一,但又不是心,不是物。它们是幻起幻灭的缘起假相,是空无自性的实相。实相即是无相。因心的妄相执着故,於无相中生起幻有假相。佛法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认识,是无法靠科学实验的手段来实现的,也无法用感觉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概念思维来实现。必须用“禅的思维”来实现!佛经即是“禅思”之途经。深入经藏的过程也是“禅思”的过程。

  由于人类感官和认识的局限性,使得科学研究的方法只能是将宇宙万象分成块块片片来孤立地进行,不能站在把握宇宙全体的境界上来认识个别的事物。正如佛经所喻的“盲人摸象”。美国天文学家华德尔在绘制星体图时,只能根据天文望远镜的能视空间来推演银河系的星体布局。随着哈勃望远镜的每一次改进,星体图都要重新绘制。因为原先的肯定又错了!人类能看到的最远的星体离地球有150亿光年,换句话来说,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是150年以前星体,它现在是个什么样,则只能等到150亿年后才知道!而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对三千大千世界了如指掌,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有三十三个界定范围,而生命则以十种不同的形式和等级遍及于三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中,在华藏世界内有十种不可说佛刹微尘香水海,无极无尽。有无数个象西方极乐世界的星体,并且仔细详尽地解说那里的情况。他告诉人们地球就象一个椭圆形的庵摩罗果,这是2000年以后才被科学家证实的啊!他还说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生命,如果人类未发现显微镜,恐怕到现在还认为佛佗是在讲迷信了!所有的科学定律都只能在特定的时空中成立,它们多数从一开始就注定会遭到修正甚至否定的命运。释迦牟尼佛观察宇宙就象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观察大象一样,而科学的方法则是一群盲人在摸象,他们研究的成果绝不是大象的全体和真实。佛佗教我们要“但求本,不愁未”。他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长说短说、横说竖说,并非是想告诉我们大象鼻子有多长,尾巴多少毛这类技术的问题,而是教我们这群盲人睁开眼睛而已!

  睁开双眼,一切豁然!即知万法尽在真如自性中!

  佛法是缘起法。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都在缘聚缘散的因果关系中刹那间生灭不断。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生命现象是“生、老、病、死”。一切精神现象是“生、住、异、灭”。一切物质现象是“成、住、坏、空”。宇宙的演变是由无数个“成、住、坏、空”相似相续的、链状的循环。由众生业力的推动循延因果关系的法则,如萝幻泡影般地缘起缘灭。本世纪未,科学家根据光谱分析的方法,惊异地发现宇宙是在不断地膨胀的过程之中,所有的外星体都在远离地球而去。於是宇宙爆炸论开始热门起来。科学家认为宇宙原本象针尖那么大的一点,约在150亿年前“突然”发生大爆炸,於是宇宙开始形成并不断地演变,而且能量的释放还在继续。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有膨胀就有收缩,当能量释放完以后,宇宙又开始返回原始状态的那一点,然后又会有一次新的爆炸......。这与2500年前释迦牟尼所说多么相似!佛教认为每一个世界都要经历成劫、住劫、坏劫、空劫这四个阶段的演变。一个小劫约八百三十九万千年,二个小劫为一个中劫,成、住、坏、空各有二十个中劫,八十个中劫为一大劫。而我们的地球正处在住劫的第九劫。信不信由你!然而,除了释迦牟尼以外,有谁能这般详细地叙述宇宙的奥秘呢?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时间是一个绝对的运动相,它就象一条长河,从遥远的过去一直流向遥远的未来。而空间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静止相。时间和空间是既相依相续,又互不相干的两个独立的自然形态(佛教称为法),而物质形态(佛教称为色)不会影响时间和空间。爱因斯坦最初也支持这种观点,哈勃先生的光谱分析理论改变了爱因斯坦的看法,从而导致了他的广义相对论诞生。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而速度概念同时空联系起来就让人大开眼界了!(速度的特征很相似于佛法中的“心”的特征)当速度达到某一极值时。(即“心”无所住时)时间就会放慢、停止,甚至倒退!人们通过“时间隧道”可以轻易地返回过去和超越未来。但这只是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上却没有证实。而2500年前的佛佗就已经证实,并在经典中做了详尽的描述!很多人一听说觉悟的人就是佛,成佛以后就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就斥之为迷信。可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却勇敢地打破了科学的迷信!这确实发人深省,遗憾的是他忽略了“心”的作用。这是佛教所特有的。

  科学家的“心”通常更多地用来关注和探索外界的一切,他们该花一些时间来关注自心了!“禅”的初级方法就是思维修,用自我意识观照自我意识,用自“心”观照自心。最高的无漏智慧是由禅定发起的,是从无所得中而“得”的。而知识和学问是通过“心”的向外驰求而获取的,是有所得而得。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单靠知识的力量是不够的,一定要依靠“心”的力量!宇宙间任何速度都无法跟“意念”的速度相比,人类最快速的认识外界方法只有依靠每秒32万公里的光速,而距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有数万光年。但我们的“心”念则可以弹指间往返无滞!禅定的方法就是开发“心智”的方法,唯有进行“心”的锻炼才是认识宇宙人生的最根本的方法。什么是佛?“心”即是佛!还不明白吗?!

  佛教的哲学观是中道观,它不著于边见,但也不是住在中间。是绝对的相对循环的绝对法则。究竟的法则是没有区别相没有对比相的、超越“能、所、主、客”的平等的“不二法门”。哲学是自然科学的龙头,在某种程度上它更靠近佛法的唯识论。由于哲学无法摆脱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葛藤”,常常是“天下事了就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我”无思,“我”还在否?笛卡尔没有也不能再向前迈一步了!有趣的是,哲学的“中观”思想比别的科学门类更为明显,更接近佛教。如“悖论”、“二律背反”等。例如,你先预置一个“宇宙是有边界的”这样一个假设,求证的结果肯定对的。若你预置一个“宇…

《漫谈科学与佛教(剑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