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P6

  ..續本文上一頁類的政治投機分子。有很多江湖術士的特異功能表演確實有坑蒙拐騙、弄虛做假的情況,揭露這種現象是很必要的,可以減少社會公害。但是有些人所搞的僞科學打假表演,同樣是采用坑蒙拐騙、弄虛做假和不正當手法,這更是令人深惡痛絕的。另外,修煉好的氣功有時可以治愈絕症、准確的夢兆和預感,以及“說曹操,曹操到”等等這一類的現象都是十分普遍和實在的,但由于這類現象也是屬于靈界和法界的現象,因而世間法對此是難以解釋的。

  大千世界的色在根本上、本性上是空的、是無實相的,如果執著于色的實相,將不可能使智慧得到提升。色即是空、空既是色。色空是相互轉換的,並且這種轉換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是奧妙無窮的,但是人智只能把握一定層次的色界的轉換,很難把握法界層次的色空之間的相互轉換。當一個修煉者的修煉層次還不夠高時,他的智慧只停留在人智的範疇,佛學不否定用人智的方法也就是用科學的技能和法術去尋求智慧和真理,但不能執著于科學、局限于科學,除了會運用“行千裏路、破萬卷書、交八方友”的這種實實在在的所謂實踐出真知的這種經驗實證的方法去尋求智慧外,還應當多從正靜定當中去尋求更大的、更高的、全方位的終極智慧,應當從對色的實相的執著中解脫出來。人的智慧的最大的局限性和弊端在于:在運用嚴格經驗實證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方法尋求真理和智慧時,就會不知不覺地陷入對色的實相的執著,從而大大削弱了人這種生靈天生本性中所具有的能在空靈中妙覺、玄覽、靈悟、禅觀而獲得大智慧、能夠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爲一的功能顯現。人類如果能夠充分的重視這一點,那麼人類就能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過程中既能夠保持腳踏實地、精進勤勉、實事求是的精神,又能不斷地開發和顯現出自身的靈性,時常能在空靈中妙覺、玄覽、靈悟、禅觀而獲得大智慧。關于自性問題,著名的居士兼科學家牛實爲先生曾這樣說過:“人類自性這個“實體”只有通過智光悟證和印證,這當然不能夠爲今天的科學所檢驗。但是有些科學家早已提出:探索真理應該是兩條道路互補,一條是器證與推理,另一條是悟證與直覺。”[10]此話深刻地說明了人類的自性只有通過領悟和直覺才能照見。另外,人智的科學是借助語言符號體系、邏輯思辨模式,借助外 界的工具和媒體來追求真理和智慧,這是非常有弊端和局限性的。只有無語言的、不借助于任何媒體和工具而進行的直接的對應交流和溝通才可能做到不增不減的全息相應、圓融爲一。但有人說這種交流方式是不存在的是不可理解的。現代科學關于場的理論也許可以給人們理解這種神妙的交流和溝通方式提供某種啓示,如我們可以設想:思維場和信息場是可以共用一個空間的,它們之間可以互不幹擾,但又可以彼此覺察感應到對方的存在。這樣的靈性智能場存在嗎?我們認爲進入高層次的正靜定狀態的生靈就是處在這樣的靈性智能場中。得道即能夠得全息、全美的“無待”之境。就無需再憑借任何言、象、意、境而能直悟事物之真髓。這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兩佛相對無言。那正是在進行一種不借助于任何媒體和工具而進行的直接的、不增不減、全息相應、圓融爲一的直接對應交流和溝通的狀態。“拈花微笑”的傳法典故即是這種範例之一。這是一種最高妙的,沒有憑借任何語言和媒介,幾乎近于“無待”境界的全息相應的直接領悟和心領神會、心心相映。當然,這仍然的確是一種世人所無法完全理解和想象的至高妙層次的狀態。

  再有,在世間,人們往往诘難說:佛學所倡導的六根清淨、息心淨念、五蘊皆空、無挂無住的境界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可能這將導致人類失去了任何的心理動機和內驅力而沒有了生命的活力,人類也不可能思考任何問題,甚至人類不可能生存,這樣的結論表面上看來似乎很在理,實際上卻是一種愚蠢的見解,是一種典型的用人智的局限性來自己劃地爲牢地看待人的無限潛力和超越性的愚蠢見解,息心淨念就好比讓人類的心性這一球形的水面盡可能好的平靜下來,變成一個球形的明鏡,從而能夠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繁星,六根清淨則意味著去除肉生對人的障礙和不好的欲望和雜念,使人的心性重新獲得空靈。事實上人類的修煉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階段會出現不同的飛躍性進展,從而顯現不同的奇異的功能,沒有達到那個層次的修煉者是不可能體悟和感覺到那個層次的效應的。修煉的層次越高所能達到的六根清淨、息心淨念、五蘊皆空、無挂無住的狀態及其效應也就越高越強。首先是在人的層次範疇中修煉,目標是做一個完人、聖人,再上一個層次就是超越完人、聖人的層次,在那個層次和狀態不但可以六根清淨,而且可以逐漸地息心淨念、五蘊皆空、無挂無住,既可以息心淨念,又可以避谷,當然修不到這個層次的人是不會相信也不可能體會到這種效應的。佛學是不主張一開始就要達到很高的六根清淨和去掉七情六欲的層次,而是注重首先從世間的修心開始,修心的一個重要關鍵所在,就是首先要轉變整個世俗的信念體系和價值觀,還要批判性地繼承和利用人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超越和看空了人間世俗建立在七情六欲、功名利祿上的價值觀和信念體系的修煉者,是否就會真的失去了一切生命的活力和沖動而變得消極冷漠、無所作爲了呢?如果是這樣地超越和看空,那就不是真正的超越和看空,真正的超越和看空不但不會失去一切活力和沖動,而且會更加勤勉勇猛精進但又是清靜的、超凡脫俗的去追尋更高的、更充實的自我完善和大自在,追求終極的大圓鏡智。那是一種更爲巨大的動力和目標。用高度的佛學精髓、正信所轉化而成的新的信念體系和價值觀將會給以修煉者無可比擬的巨大的精神和心理的激發奮進的力量、獲得更爲巨大的內驅。

  正如前面所述,當一個修煉者還處在人智階段時,也就是他的果位還不太高時,就應當充分的重視人智的法數也就是科學技術。但也不能時時忘記批判科學的缺陷和科學的誤期,以免被科學所誤。既應當充分重視和學習科學技術,又要時時站在佛學的高度來批判性的、合理的、適度的運用科學技術。如果把佛學與人智科學相比較,那前者是無所不包的萬能智慧學,有著最完備的最高層次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並且具有無限的可操作性、無限完備的可操作的方便法門,後者不過是在人這個層次上的法術,因而是局部的、有限的,前者則是全體而無限的。

  人智發展到今天有一種見解已經獲得了學術界和科學界共識,那就是:脫離了物質間的相互關系而獨立存在的物質是不存在的,凡是不能爲人所觀測到感覺到的事物和物質是不存在的。對之進行研究和思索是無意義的。凡是不能預見到其可重複性、不能爲經驗所觀測、所感覺、所證實的,不具有穩定的可操作性、可重複性、可檢驗性、可觀測性、可集約性、可被量化和形式化的,都不能算是科學,並且認爲科學必須不能是包羅萬象的,必須是可證僞的。這種認識在鼓勵人們實事求是、踏實認真進取、不花費無謂的時間和精力,讓人類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去盲動是有非常積極意義的,但如果過分抱死了這種觀念、執著于這種觀念和認識,那將是人類的大可悲和大不幸,這將是一種劃地爲牢、作繭自縛的認識,是一種扼殺和否認了人類在智能上和心性上具有無限可開發的潛力的可悲的認識,這種認識在本質上是一種宿命論的觀念。正確地認識應當是:既不能盲目的宿命和悲觀,也不能盲目的樂觀以至于狂妄。人類應當在心智和目標的追求上無限的高遠博大,並且永遠踏實精進地去追求之,但每個人在最終所達到的果位方面應當具備一定的命運感和認命的成分。

  由于人類認識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和最根本的屬性是必須借助于某種媒介比如工具、語言符號系統以及邏輯思維,這就必然導致人類認識和觀測事物時只能從事物所顯現出來的關系和屬性中去認識事物,而不能直悟事物的本體,由此人類得出事物的本體是不能被認識的,甚至幹脆否認其存在。或者說事物的本體等于事物所顯現出來的全體關系和屬性的總和,這是不可窮盡和無限的。事實上就算人類能夠借助工具媒介去窮盡了事物的屬性和關系,那這種屬性和關系也已經不是事物本體所表現出的,而是附加了許多工具媒介和原來的事物關系的複合關系而不再是原來的關系和屬性。

  當今人類認識方法論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及其測不准關系的確立後,似乎已確定了人類認識能力的極限,似乎注定了人類要永遠在怪圈和悖論的糾纏中生存。測不准關系和歌德爾定理已充分標定了人智的邊界和極限。前者已確定了人類欲借助外在工具儀器拓展自身能力的途徑已有了不可逾越的邊界,後者則表明了人智的思維能力確實地有了不可逾越的極限。歌德爾定理在實質上已經揭示出人智思維的局限性,即人類運用邏輯思辨的方法認識事物所達到的局限和邊界。人類要想建立包容性涵蓋面大的認識體系,就不可能獲得好的完備性和無邏輯矛盾性,如果要想獲得好的完備性和無邏輯矛盾性,就不可能獲得大的包容性和涵蓋面。人類的邏輯學中也有一個定理,對一個概念,其外延和內涵成反比。這正揭示了一個道理:創立大而不當、空洞的概念是不能導致內涵深邃的、具有真知灼見和有益信息的産生的。即人類邏輯思維中具有包容涵蓋性與無矛盾和內涵的豐富性二者之間具有不可兼得的局限。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也正說明了人類的思維和智能中確實存在著不可逾越的極限。

  著名的居士兼科學家由尤志表曾說過: “爲理智劃出絕對根基的企圖也出現在哲學界,就是極端的實證主義的反動:企圖將一切不能定義的語詞送入墳墓,將上帝請回天上,將形而上學打入理性的冷宮。一切的討論由可以定義的『物件』開始,加上必真的邏輯…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