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P9

  ..續本文上一頁關。這也正是建立一個健全和完備的心理健康體系最基本的出發點所在。

  一方面人類對物欲滿足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另一方面,人類這種宇宙生靈在宇宙中發展構建物質文明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窮盡認識宇宙大道,但是一個獲得物質溫飽的人,只要善于構建精神家園,是可以在精神上獲得無限的充實、滿足、快慰和自在的。反之一個不善于構建自身精神家園的人,即使其物質生活條件再怎麼富足也很難獲得精神上的充實滿足和自在。例如,一個擁有五星級飯店的老板,由于挂礙太多、太過于算計而反倒不能擁有一個安穩的睡眠,而一個內心無牽挂的街邊流浪漢,只要隨便席地而臥就能擁有一個香甜的睡眠。

  佛學告訴人類的一個最大的奧秘所在就是人類這個宇宙生靈是一個極其奧妙的萬能、靈性的宇宙智慧和宇宙信息的接收處理和發射系統。這個接收系統只要一旦處于高度的正信正念的正靜定當中就會全面地顯現人的這種萬能靈性的功能。也就是意味著人的自性能得到了充分無礙地顯現,就能夠與宇宙大道和宇宙的總智慧圓融爲一、全息相應。正靜定的層次越高這些功能的顯現就越多,反之則越少。世俗凡人的這種功能是顯現得很少的,因爲受七情六欲所障礙、六根不清。因爲人這種宇宙生靈本身就具備著這種潛在的功能的,之所以平時不能顯現出來是因爲受到現世和過去諸多世的因果和業障所製約、幹擾和阻蔽。要想重新充分的獲得這種功能的顯現就必須通過使自身在高度的正信念、正見地指導下進入高度的正靜定狀態,而要想進入這種高度的正靜定狀態,就必須通過高層次的很好的實際修行:比如進行修身養性、修煉

  領悟佛理、息心淨念、持戒、養心、棄除七情六欲、清淨六根……。

  索達.吉堪布法師在其《佛教科學論》一書中認爲:“佛陀是爲了令衆生脫離其生死輪回的痛苦煩惱和無明愚癡,故如何才能夠達到那種徹底覺悟境界的修道方法才是最最重要的,而其它的則是枝節末葉之事了。徹底的覺悟也就自然地通達了一切的知識,故佛陀所宣說的僅僅是佛陀爲了渡化衆生所想要說的各種方便解脫法門。”[18]爲了進一步的探討這個問題,我以爲可以如是理解:

  1、 佛經中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闡明了什麼是中道的精髓,以及如何追求實現中道的至高妙境地的種種方便法門的基本精神。至于針對每一個衆生應當如何具體、詳盡地指導其通過修煉而達到至高妙的中道境地卻應當是每一個衆生個人具體的事情。這當中要受到叁世因果和業力的製約;

  2、 佛陀認爲:悠悠宇宙,中道至高妙無上、唯此爲大,一切法術技能只是枝節末葉,只不過是附帶物,決不可以刻意地去求,否則將墜入外道甚至魔道;

  3、 法術技能在一定層次範圍內是佛魔共用的,但是在終極的根本智能法術上唯有佛能通達,魔是絕對不行的,在最高法方面,魔法永遠不及佛法。因爲魔永遠不能得到至高無上的正定靜、正空靈、中道以及叁藐叁菩提;

  4、 對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的宇宙,佛陀已經給出了至高妙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和最深層次的綱領性論斷和見解,比如叁界六道體系、緣起性空說、因緣和合說、無爲中道說、色空本性及其運化說等等這些個至高妙的綱領性論斷和見解,人智科學的最高水平的代表學說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理論的綱領是與之無法比擬的。後者所揭示的宇宙世界仍然停留在現象的表面,而不能揭示出其本性實在,而且處處顯露出人智執著于色界實相而導致的種種弊端,雖然有人企圖用“關系說”來消除對實相的執著,但是這種“關系說”卻又被倡導者執著爲“關系”、“作用”的實相而仍舊陷入無明;

  5、對空和有、看空和超越應作如是觀。

  空的五個層次含義:

  (1)、空即無執無住,空無本體,亦無本性;(但如果認爲:宇宙萬物在本性上是空的,在相上是包羅萬象的、是實有的。這種對空的領悟也是片面而有漏的。)

  (2)、諸事無常、無有永久留駐、千變萬化;

  (3)、色空相互轉化、虛實無二;

  (4)、空有相互轉化,空生妙有、有歸于空無;

  (5)、一定時空、環境條件下,也會有局部的絕對真空態、空無一物。

  對“有”應作如是觀:

  “有”在未能掌握超越化解的方法時,“有”在相上、在事上都是實有的,但在本性上是空相的。在未能掌握超越化解之方法時,應當實實在在、精進修習具體的超越化解之法,若最終仍然不能獲得超越化解的方法,雖然在戰略上永遠可以超越某種“有”,但只能是假超越。當然超越化解的方法一方面應當是踏踏實實、認真精進的,但也不可因循守舊,太過經驗實證和刻板,“法”應當是一切靈妙的、萬般多樣的方法。由此可以完全破除了世人對佛法關于超越和看空之說的精髓要義的無知和誤解。世俗的學問界經常將佛學的看空和超越僅僅看作是消極的看空和超越,甚至誤解爲是一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和精神超越法。

  6、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所謂“天機不可泄漏”的因素。這時應當回到見地與法術之關系上來,便可以較好地領悟這一玄機,法術超前于見地,必將導致災禍,反之才能帶來福祉。一個例子:相傳愛因斯坦晚年,曾深刻地反省過自己所提出的相對論,認爲是在人類的見地未能駕役它的情況下過早地發表出來,給人類帶來的災禍要大于福祉;

  7、法術只應當用于自渡和濟世,尤其不能作爲追求感官享樂和虛榮滿足的手段而加以開發。如此必將走入歧途、陷入無明、導致災禍。不幸的是,當今的人類正是這樣。

  八、佛學與人智的比較

  前者具有萬能解釋學功能、蘊含著最終極、最根本、最完備和健全的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其中所蘊含著的辨證法也是更爲博大精深而完備的,在人智所能及的哲學範疇中,佛學已充分的發揮和顯現,即在運用思辨、理性、邏輯、語言符號的智慧均已達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顯現,在超越人智的範疇和層次上,比如在運用禅觀、妙悟、玄覽的大智慧方面更是展現了其無限的風采。而哲學雖然被人認爲是智慧的學問,但不過是人類智慧範疇和層次的最高顯現。因爲世間的大多數哲學家只能依賴思辨、理性、邏輯、語言符號的智慧和方法從事哲學思考和研究,這種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我在上面已經有所論述,他會形成思維障、語言障、甚至智障,它不可能形成和産生圓融無礙的大圓鏡智,它大大地阻礙和屏蔽了人類深層次的、潛在自性的顯現,也就是第八識的顯現,或者通俗一點說,過分地依賴思辨、分析、算計、理性、邏輯、語言符號的智慧的方法必將導致人類的深層次的潛在的禅觀、靈悟、妙覺、玄覽的那種圓融無礙智能顯現的障礙,甚至喪失。這就是爲什麼世間的哲學在解釋學和啓迪人類智慧的功能和作用方面是非常有限的原因所在。很多哲學家熱衷于在形式上創建一個又一個實質上沒有任何新內涵的博大的體系,實質上只是在文字上和概念上兜圈子、玩弄文字和概念的遊戲,或者是陷于一些文字、概念的無謂的爭論,並沒有什麼深意和真正的新的智慧蘊藏在其中,但卻還往往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還自以爲是地認爲解決了很多重大的問題雲雲。

  事實上有一句非常深刻的哲言說得好:“太陽下面沒有新東西。”可以說所有的人間至高無上的道理和大道都早已被古代的老子、釋迦牟尼等諸多聖哲先賢、大德大智們道出。後人所發現的種種人生真谛不過是在自身特殊的場境中,除了對古代聖哲先賢、大德大智們思想的具體說明和驗證,或者不過是用不同的符號系統來重述和解釋古代先聖、大德大智們的思想和見解,在大的方面是沒有任何新思想和新創見的。無數的後人,包括許多十分著名的學者和專家往往自以爲是地認爲自己的學說是繼往開來、是有重大創新的,這其實只不過是可笑的妄念。實際上任何後人能談得上有所創新和發展的東西,只能是在一些結合某些具體實際的範圍內的中小層次的創新和發展,在根本問題上和重大問題上不可能再有重大創新和發展。而只能是修煉者怎樣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遵照先聖、大德、大智們所早已給出的大法、大道從事具體的、廣義的修煉而已。

  “西方人對“言”、“意”、“象”的關系的認識也遠不及中國先哲來的深邃。他們擅長于以言表意。並認爲以言表意遠勝過以象表意。到了當代的西方大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那裏,更是將這種認識推到了極至,認爲:人們的語言邊界就是人們的思維邊界。語言之外人們不能思維,更無意義可表。這種看法如果把思維僅僅狹義的定義爲是語言的範疇和派生物,那這種認爲沒有語言就沒有思維的認識只不過是一種人爲設定某種理論模式的一種偏狹、意義有限的、能自圓其說的語言邏輯學說。事實上在狹義的語言思維世界之外,人類有著無限的超越語言和理性思維的、可被妙覺和領悟的世界。中國先哲深信:“言不盡意”,立象只不過是比立言更能盡意的另一種媒介和工具,但“象”也是難能盡意的。“象”作爲一種重要的廣義的語言媒介,是中國先哲和智者借以審美、悟道最重要的媒介工具和方法,“象”中所蘊含的信息要遠比單純的文字符號更爲豐富和精妙。“象數”乃是中國先賢和智者用于把握、領悟宇宙自然大道運化所體現出的深層次的同構、全息自相似的本質內在關系的至高妙的方法。”[19]語言之外無思維嗎?語言之外不能夠傳情表意嗎?道家和佛家的大智慧告訴人們:語言之外有著更爲廣闊無垠的僅能憑借禅觀、靈悟、妙覺、玄覽才能領悟的世界。禅觀、靈悟、妙覺、玄覽不但可領悟常人的語言世界,更能夠領悟超語言的世界。並且認爲這是更高層次的智慧領悟。

  世俗的學者認爲語言之外無思維,無高度發達的語言就無高度的抽象智能。這種將憑借語言所獲得的抽象能力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