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晴之後必陰,天陰之後必晴。除非大解脫了,可以則你,一切由你做主,遇到順逆境界都能心情平靜,就到家了。《參同契》雲:“內照形軀”,就是用神來照。禅宗說“一念回機”,“一念回光”。又說“我有正法眼藏”,要用相而不著相。(啪!)
香板聲聽到了嗎?空空洞洞,“谷神不死,玄牝之門”。只是打坐而不修行,不會有成就。如何修行?“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兩點十分坐第五枝香。兩點四十分下座。)
養神之道,開眼閉眼,並無二致,開眼也能神不外露,與天地之光合一。神要會養,不能久用,化腐朽爲神奇,最高的從最肮髒的裏邊出來的。我們的身體是全體的一部分,不可毀傷,自殺是犯了大戒,密宗更把身體看得重要。神就是清淨法身(擴而充之之謂神),氣就是圓滿報身(生命之源),精就是百千萬億化身(菩薩內觸妙樂),主人是靈明,賓客是樂明無念,永嘉大師《證道歌》“降龍體、解虎錫,兩股金環鳴曆曆,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迹。”心念與神譬諸龍,精氣譬諸虎,故應將神氣二者調伏,龍變化莫測。木納祖師說:“得心風(即炁)自在者,自然可以得神通自在。”真正會參學的人,一句話抓住了就是寶貝。化腐朽爲神奇,易經講一個“變”字,佛經講一個“無常”,無常是指變化的現象而言。道家講“遷化”,都是此理。但要親身磨煉修持證到。
(叁點半坐第六枝香)
學佛爲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爲。有很好的善士學禅,不能成就,要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不管。祖師說:可以入佛、可以入魔,貪著禅定之樂不肯出定者,犯菩薩戒;但是你還沒有禅定之樂,亂跑一氣,反而說不貪禅定之樂,便是欺人之談。
佛不能轉定業,不能度無緣之人。沒有得定的人,想清淨下來很不容易,已經得定的人,想出定得個妄想也很不容易,這並不是妄語。
祖師說:“此事如雞抱卵”,如微醉後,一身發熱,都松了。綿綿密密地抱去,啐啄同時,石破天驚。積雪爲糧,磨磚做鏡,迷了幾多年少?神入炁中,含光昧昧,切勿揠苗助長。守住了神,氣自然調柔,連氣都沒有了,只有出入的感覺,謂之息。出息不隨外緣,入息不隨蘊界,一息即是一念,一念這間不知起到了多妄念,如能神與息凝而爲一,自然氣住脈停,發起大樂,天地與我溶化在一起,一身骨頭都酥了軟了,妄念很難出來。
不要妄想,一念清淨,萬法歸一。一在哪裏?不在內外中間,強名爲一,即是在清明在躬。年輕入道,占多少便宜?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滿懷都是祥和之氣。
道在哪裏?道家所謂命宮,密宗所謂氣脈,都是阿賴耶識所造。心不清淨,都是障礙,做功夫的時候,都知道那個靈明之性,無形無相無頭無尾即是性。性命雙修,各位拿得到,拿不到,就要看自己了。
(四點五十六分坐第七枝香)
道家用八卦代表道,天地定位,代表時間空間。山澤通氣,雷風相薄,(冬春之交有地雷,以後生氣才出來,農夫開始耕地。)水火不相射,要水火既濟,必須要水火易位,所謂順則生人,逆則成仙。妄念就是火,未生之精炁就是水,在海底,但無相。念息了,先天一炁,自然而起。水火既濟,即可返本還元。四象五行皆藉土,以地球爲中心也(戊己代表腸胃、中宮,一念清淨爲真土。)九宮八卦不離壬(真水性空。無形相的。)萬物滋生,全靠精水。地球水多于土地。精炁神未發之能也,從海底而來,所謂自有源頭活水來。一念清明,靈明自在,醍醐甘露,從上而下也。專心一致,一通百通。若搞搞這樣,又搞搞那樣,則一無所成。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趕快努力。萬物都在放射,彼此交流,地球冬至一陽生(井水冬暖夏涼),夏至一陰生。海底熱流上沖至頂,會疼,不管它,不要導引它,一念清淨以後,自然降至海底。
諸位年輕朋友要立大志,從儒家做人做起,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學問之道要融會貫通,志心于道義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心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要從艱苦樸實中來。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做人之學也,在明明德,(德包括體用,明明德即禅宗之明心見性。)在親民(即利他),在止于至善。(至善者,中道也,有心爲善,雖善不賞,善欲人知者,便非真善。)以下講漸修:知止而後有定,(儒家講欲,即妄念,止于一,止于清淨,止久了就有定。)定而後能靜,(身心靜下來,近于禅)靜而後能安,(安貧樂道,不受外誘,身心安樂,顔回之樂也。)安而後能慮(方便般若),慮而後能得(得明明德也)。
小參――晚上八點四十五分開始
黃老居士:請示參話頭的方法。
師雲:你最好禅淨雙修。
夏醫官:今天頭很緊。
林同學:下午臉上發熱。
文光:今天醒來後有一段空白。
程局長:今天下午兩座很好。
張同學:背後很疼,晚飯後心情很沈重。
師雲:好好打坐,智慧只有向定中求。
魯居士:希望把下午的點心取消了,多打一次坐。
師雲:要自己管理嚴一些,不要放松。
唐君:坐起來妄念很少,下午出外一次,還能保持這們樣子,自己覺得有進步。吃了老師的藥以後,大轉變,眼睛沒有守,氣向下降,手腳都不覺得了,心非常靜,靈明不昧,一切聲音聽得清清楚楚。下座後覺得非常爽,有點怕風。
師雲:境界不要求它再來,因爲境界是日新月異的。
張教授:今天第一座很好,到了忘我境界,早飯後又不好,很慚愧。下午眼睛沒有守,也空下去。
劉居士:今天坐下來妄念很多,行香時聽老師講話,妄念反而沒有了。
金先生:早飯後第一座手失去知覺了,下午四點鍾以後,坐上背脊發熱,到頸子上止住了。
傅太太:坐好的現象,四肢好象抽縮的樣子,下座下不來,又繼續人坐了一會兒,費了好大的力量才下座。
湯小姐:氣上來頭很脹疼,妄念也少了。
師雲:下次頭疼得厲害的時候告訴我,不要強忍。
楊太太:今天老師所講的完全不懂,完全沒用,只是能靜下來。
蕭先生:腿子好一點,希望多一點。
傅居士:妄想少,也沒有昏沈,好象冬日陽光照耀著一樣,覺得有些進步。
楊管老:早上叁座都很好,兩膝發脹。
謝教授:念來不續。
項教官:下午用回光返照,混陶陶,不如昨天的好。
師雲:昨天近禅,今天近道。(一笑)
第四天――農曆正月初五
(早上六點叁十五分坐第一枝香,七點五分下座。)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自初入門學佛,一直到成佛,都是做這一下功夫。人見地要真,要走大道 。衆生心理好廳,不知平常就是道。學佛的人要頂門另有只眼。平常心就是道,真正的道,治心難。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佛家講戒律,戒是規律自己身心的法度,不是顴雖人。由戒生定定和慧,應該數十年如一日。像這個七天的樣子。都要從小處檢點起,檢點自己的身口意,不使他絲毫放逸。魔與佛的神通變化是一樣的,佛魔所以不同者在心。大乘菩薩要首先去掉驕慢心,自己不用功,專求老師特別傳授什麼秘訣,不會有成就的。
戒定慧不夠都是癡,驕慢心由知識來,道理見不清就是癡,一肚子理論證不到,就是癡,貪嗔癡慢疑這些都沒有了,變成慈悲祥和,平常心是道。在禅堂裏要檢束身心,規律自己,不要放逸啦!不要散漫啦!“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稀奇玄妙是方法、是取巧、是化城(半路上,而不是到家)。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用各種不同的法門誘導你,使你成佛。佛經說: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鈎牽。也就是孔子的循循善誘。
儒家的反省就是佛教的自淨其意。慎獨的功夫也産這個。大乘六度前叁度布施、持戒、忍辱就是檢束行爲。自淨其意,即是內布施。持戒分戒相和戒性,外面的行爲是戒相;無念時,根本無犯罪的意念是戒性。忍辱也分外忍辱(行爲),內忍辱(無忍辱的意念)。
各位坐下來能定下來,一下座就不能定了。真正禅定無時而不在定中,這種程度才能生般若。修道要福慧雙修,般若是慧,布施是修 福。隨時隨地自淨其意,就是大定。
禅淨雙修,永明壽禅師大悟以後念佛,是個榜樣。打坐時念南無阿彌陀佛,慢慢念,下句南無阿彌陀佛未念以前,空一段時間,有妄念起來再念佛,能空多久便空多久,這就是禅淨雙修,也就是空有雙修。這外修法極高明,而道中庸,不要看不起它。
瑜珈念就是心念,出聲念可以長壽。(此時師親自示範念誦方法。)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念的得法,自然一片光明,氣息也自然綿長,氣要調柔歸一。念的是阿彌陀佛,空的那段是自性彌陀。
(八點四十五分坐第二枝香,九點十五分下座。座中,師帶大家念佛。久之,有不少人悲從中來,痛哭流涕。)
(這一堂,師忽震威嚴肅,大家不敢絲毫放逸。)
禅淨雙修念佛念久了,會流淚,那是悲心發了,空掉他,免得著悲魔。莫妄想!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林×!你心中還有事沒有?(答:沒有了。)
你在哪裏?
(答:這裏!)
答對了,可惜不是這個。
“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寂滅見真心,真心明澈通叁界,外道邪魔不敢侵。”“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還認不清楚呀!就是這個!這才像個打七的樣子,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種種修持,種種辦法,無非讓你們妄心放下, 坐不知坐,行不知行,兩手放開,林×不要抓得太緊。放下,連放下的也要放下。本來無一物,執著本來無一物,早黏上了。
“不見一法即如來,是則名爲觀自在。”睜開眼睛,清清明明,這一堂多清淨啊!都在淨土裏了,心淨則佛土淨啊,還學什麼佛。狂性自歇,大休大歇去!莫妄想!放下即是。走!(行香)
走是兩個腿在動,心沒有動啊!講是嘴在講啊,心沒有動啊。自自然然本來清淨啊!認爲有一個不…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