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50

  ..續本文上一頁,不起任何分別思想,可是,忽然一念來了,這一念哪裏來?自己都找不出來,突然起一念,同定的境界相反。換句話說,這一念來了,把定破壞了,這一念就是作意思惟。這力量很大,在五遍行中就叫作意,就引發了你的思想。

  爲什麼念頭會來?這裏面包括了幾個原因:或隨所作因故。這點要注意,真正修行是注重行門,就是心理的行爲,平常待人做事、講話,種種的行爲。因爲種的因不同,不一定能得定的果;種的因不同,定都定不下。有時我們身心有煩惱,所以定不下去。業力沒有消除,也不能夠得定。這就是隨所作因故。

  或定所作因故,定的方法、目的不對。比如今天感冒了,剛開始坐時,想把感冒去掉,這個動機觀念,就是定的因,雖然是這麼微細的一點差別,但是它在效果上差別卻很大。

  或期所作因故,期就是希望。比如有些人打坐,下意識裏希望,我只要打坐,身體就可以健康了。還有些人想得眼通;又有些人盤起腿來故作打坐狀,在幻想裏頭舒服一下。所以因地不同,果就不同。

  而出于定,這些任何一個因素,都能夠使你出定。

  修治衣缽等諸所作業,就是彌勒菩薩舉的例子。有些人在定中,好好的,忽然一個念頭來了,有一件衣服破了,下坐縫兩針吧!或忘了某件事情,突然想起來了,然後又後悔不對,坐在那裏思想亂搞起來了,這是出定相,破壞了那個境界。彌勒菩薩的這句修治衣體等諸所作業,包括了一切。下面飲食便利,承事師長,也是使你不能得定、或出定的原因。

  先立期契,等于有些人睡覺不需要鬧鍾,明天有事情,自己會在幾點鍾醒來,這是心念業力的作用。

  何等爲行?謂如所緣,作種種行,而入于定。所緣如念佛號,道家的守竅,密宗的觀想等等皆是。以唯識觀點來講,所緣就是作意,意識上所特別造成的。個人所緣的方法不同,而入于定。

  謂粗行,如感覺在世上的負擔太重,挑不下這個擔子,很想離開。靜行,尤其在工商業時代,生活一天到晚忙碌,很想靜一靜,休息休息。病行,生老病死等。癰行,看到世上一切都是髒的,好似生了毒瘡一般。箭行,像毒箭一樣無情。無常行,感覺一切無常等。

  因爲這一些觀念,促使我們努力去修道。

  若于彼彼叁摩地中所有諸行,何等爲狀。謂于諸定臨欲入時,便有此定相狀先起。由此狀故,彼自了知,我于如是如是相定,不久當入,或複正入。

  由前面的種種心理觀念而修定,彼彼叁摩地,所有定的境界個個不同。這些定的情形如何,要認清楚。

  這就是所謂教理。教下與宗下不同,宗取一法,一門深入,進去了再說。教下等于從小學、中學而大學、學科學一樣,先把理論研究清楚,然後再到實驗室做實驗。教下告訴我們:于彼彼叁摩地中所有諸行,何等爲狀,理論上先要搞通,什麼叫現狀?理論清楚了,一放下來,修行做功夫就可以清清楚楚,曉得自己現在這個情況可以進入叁昧。有時覺得今天的身心情況,與念佛法門不相應,就要知時知量,或作觀想等等。所以學佛要學八萬四千法門。有時覺得身心不對,用十念法中念息,就對了。我平常也教了很多法門給大家,要曉得適時而用之。理論研究透了,自己要曉得什麼時候可以進入哪一種定境,就可以用自己知道的方法。彼自了知,理研究透了的人,兩腿一盤,或不盤腿,只要一站,就曉得自己這時可以進入某一種定境。

  所以並非光做功夫就對,光做功夫往往是盲修瞎煉,自己到了哪一種定境也不曉得,這叫啥名堂!有些人光學佛學也不對,沒有配合功夫,那變成思想學術有什麼用?

  彼教授師,由此狀故,亦了知彼不久當入如是如是相定。

  因爲有明師指導,有時候只要他一看你的情況,就知道可以進入哪種定境,便教導你修哪種法門,可以馬上進入。所以教授師接引人,除了要有他心通,知道別人的根器以外,還要看個人的身心狀況,而教授他最適當的方法。

  這一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怎麼入定、住定、出定。

  何等爲相?什麼叫相?現代觀念叫現象、狀況,也可以說是境界。

  謂二種相:一所緣相,二因緣相。比如念佛、止觀、觀想、修氣、修脈等等,是所緣相。第二因緣相,比如雪岩欽禅師,那麼用功,還是開悟不了,有次忽然到了一棵松樹下,一看前面松樹,悟了,這是因緣相。

  所緣相者,謂分別體,由緣此故,能入諸定。開始修法時,是用分別心,但都是用意識,不用意識怎麼修呢!你說:我什麼念頭都不要,修無念。那也是意識在修無念啊!所以呂純陽說“降心爲不爲”,由有爲證到無爲,就是這個道理。

  因緣相者,謂定資糧,由此因緣,能入諸定。修定做功夫是要資本的,佛法叫資糧。學佛要具備兩種資糧: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尤其學密宗,資糧特別重要。菩薩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回向等,都屬資糧。資本糧食不具備,你拿什麼去修啊!

  沒有智慧,教理沒有搞通,智慧資糧就不夠。福德資糧就是福報,福報不夠,等你剛剛要打坐,電話來了,家裏什麼人病了,你連打坐休息的福報都沒有。剛剛想上軌道,空下時間來用功,東邊冒火,西邊冒煙,屢試屢驗。不做功夫,什麼事都沒有;一做功夫,什麼事都來,修行是要大福報的。

  世間功名富貴是很難得的,可是另有個福報更難求,就是清福,非多生累劫好好修行是不能得來的。我一天能享有一秒鍾的清福,心裏就覺得無限的恭敬,也有無限的恐懼,因爲這是諸佛菩薩的保佑。

  修定先要求得資糧,在座中就有幾個人,學佛修道也很多年,講理論都是第一等;講功夫,有一點點;講福德資糧嘛!一點都沒有,沒有時間打坐,自己想想看,是不是福德資糧不夠?

  謂隨順定教誡教授,積集諸定所行資糧,修俱行欲厭患有心,于亂不亂審谛了知。

  彌勒菩薩說定的資糧——福德與智慧,學佛第一步先求圓滿這個,這個不具備,你別想修道成功,連打坐都沒資格。爲什麼說沒有資格呢?第一個,想修清淨于亂不亂,自己很清楚,可是福報不夠,你不擾亂人,人家可來擾亂你修行。

  及不爲他之所逼惱,你的功德不夠,他就來惱亂你。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或音聲所作,或功用所作。其實外魔也好,內魔也好,都是唯心所造。功夫求得太切了,自己造成魔境,這是功用所作。換句話說,沒有魔,一切都是自己的心魔所造。

  雲何調善?謂若叁摩地,猶爲有行之所拘執,如水被持,或爲法性之所拘執,不靜不妙,非安隱道,亦非證得心一趣性,此叁摩地,不名調善。

  這一段要注意,什麼叫善?就是曾子在大學中所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對至善下的一個最好的注解。在定的境界裏,心裏頭仍有有行之所拘執,比如心裏頭還有修道的一念,這個念已經把你心理拴起來了,心理的狀況,已經沾在某一個境界上,已經執著了,被這個觀念拘束起來了。等于如水被持,水倒在一個茶杯裏,它的範圍境界,就是只有茶杯那麼一點點大,假如我們把一杯水倒在大海裏頭,你看看這個水性的境界有多大!

  什麼叫法性之所拘執?禅宗的書,密宗的書,這些佛學的書看多了,那些理論就把你抓住了,滿腦子佛學,滿口佛活,一身的佛油氣,佛魔,就是彌勒菩薩的這句話,法性之所拘執。結果心念專一做不到,靜不下來,根本達不到心一境性,這些不屬于善,不能調和心境。諸如此類等等,必須自己作研究。

  講義發了那麼多,爲什麼講解東一下,西一下呢?爲的是不讓你們有依賴心,只能挑重點講,其余的要自己去看,繼續研究才行。

  複次,如分別靜慮經言,有靜慮者,即于興等謂之爲衰,乃至廣說,此中四轉,當知二時顛倒。初禅到四禅的境界,有兩種顛倒會發生。佛也做過這個比方:有人問佛,爲什麼初學的時候反而有效果,後來越來越難了?佛說:你沒有看過人家挖井?開始挖的時候,很容易看到效果,泥巴一挖出來就挑走了,好快,等到挖了十丈深時,兩叁天還挖不上一簍泥巴來,效果就顯得很慢了,實際上效果是一樣的,只是它深了。許多人做功夫,也有這種感覺,做到後來反而覺得沒有進步了,這只能說自己沒有智慧,觀察不清楚,教理沒有研究清楚。事實上你在進步,進步轉到另一個狀態中,自己觀察不到,所以學佛修道,隨處都要智慧。

  什麼叫學佛修道?一輩子研究自己,檢察自己,就是這麼簡單。英雄可以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人只要征服自己,不想去征服天下。征服天下容易,征服自己難,所以說聖人難學。聖人是一輩子檢查自己,反省自己,研究自己的人。如果有人學聖人,卻一天到晚研究他人,觀察他人,那就免學了,那是“剩人”。修行就要在這些地方檢查自己。

  由初禅定達到二禅定之間,雖是也在進步,但在進步之間,好像有一種退化現象,等于天亮之前,有一段更黑暗的時刻。同樣的,當你要轉清明的時候,可能有一段細昏沈要來,事實上絕對會來。當你過了這個昏沈階段後,清明就出來了。在理論上來講,清明是它,昏沈也是它,因爲認不清楚理,只取清明,不取昏沈,自己認爲退步了,落在魔障。你認爲落在魔障,魔就來了。

  現在所要講的,是定境中的退位。普通講功夫退步了,實際上是沒有什麼退步,尤其是照中國文化的說法,學了易經就懂這個道理,感覺退步只是爻變而已。天下事沒有不變的,一定變。人與事、宇宙萬物、物理與心理,都隨時在變,隨地在變,不變就不叫宇宙現象了。所以沒有一個境界是會永存而不變的。一般人不明白這個理,想把一個境界守住不變,那就叫作愚癡。中國易經叫“變”,佛法叫作“無常”,意思是一樣的。無常是對它的結論現狀而言,世界上一切現狀沒有永恒存在的,所以叫無常。中國的易經不走這個路線,而稱其爲“變”,變不是指現象,是原則,天下事有個原則,那就是非變不可。懂得這個道理,第一等人領導了變,曉得下一步怎麼變,因天…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