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翻譯家玄奘對中國佛教發展的貢獻(拉吉爾·夏沃克)▪P2

  ..續本文上一頁

  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呢

  慧立認爲玄奘學的是大乘佛法,是一位堅定的大乘行者。他研究《涅架經》《攝論》。玄奘對無著的《攝論》尤其感興趣,瑜伽哲學也是主要在此基礎上發展的。玄奘至少跟隨了七位法師學習這部經論。但他對他們的解說並不滿意。

  瑜伽行派認爲《瑜伽師地論》講的就是真正的“法”。由于戒賢曾經的夢境,他的弟子佛陀跋陀羅告訴玄奘文殊菩薩親自給戒賢傳授了真正的“法”,《瑜伽師地論》是爲那些不曾聽到這個“法”的人而造。因此很可能因爲玄奘對《瑜伽師地論》的追求,慧立便使用了這個詞語——“尋找真經”。

  3.朝拜菩提樹和靈鹫山

  玄奘還計劃朝拜菩提樹和靈鹫山。他沒有忘記他的目的。在菩提伽耶,距菩提樹一由旬之內到處都是佛陀的聖迹。玄奘在菩提伽耶呆了八九天時間,他不僅朝拜了菩提樹,還朝拜了各處聖迹。他也朝拜了那爛陀的各處聖迹,然後開始學習。

  4.收集、翻譯佛教經典

  玄奘的西行之旅不只是簡單地朝拜印度的佛教聖迹,它更是一次希求解除對佛典的疑惑的求法之旅,他是爲了證悟菩提、向國人傳播佛法而來。

  在伊爛挈缽伐多國布路沙學經期間,玄奘朝拜觀世音菩薩像時,他至誠懇切地發下叁個誓願:其一即是平安無難地還歸本國。爲此心願,玄奘婉言謝絕了東印度鸠摩羅王的挽留以及他的供養。玄奘何曾忘記他的誓願

  玄奘于615年剃度出家,622年于成都受具足戒。他已經在故國研習了13年的佛典,追隨了很多老師。629年,玄奘啓程前往印度取經,在印度求學加上路上的時間,一共17年,最後他于645年回到中國,並帶回了大約657部佛經。其中大乘教派416部(包括經和論),上座部14部,大衆部15部,正量部15部,化地部22部,伽葉臂耶部17部,法藏部42部,說一切有部67部(包括經、律、論),說因部36部,分別說部13部。

  645年,玄奘歸國後,直到他示寂的664年間,玄奘將生命付諸于譯經事業,翻譯原本就是他求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實際上,玄奘前往印度的目的不止是要收集佛教經典,他也渴望傳播佛法于國民。玄奘不願過平凡的世俗生活,也不願一輩子做一位庸僧。他將一生貢獻給佛經翻譯事業。他翻譯了75部不同的經典,共1335卷。其翻譯書目如下所列:

  經

  大乘經典 29

  小乘經典 3

  律

  大乘律典 2

  阿毗達摩

  大乘阿毗達摩 25

  小乘阿毗達摩 15

  其他 1

  645年玄奘翻譯《大菩薩藏經》,同年他還翻譯《佛地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揚聖教論》叁部佛經。

  646年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

  647年 《解深密經》

  《四明人正理論》

  648年 《唯識叁十論頌》(T.1586,Nj.1215)世親造及另叁部經典

  646年~48年 《瑜伽師地論》(T.1579,~.1170)彌勒菩薩傳無著

  649年 《阿毗達摩識身足論》(T.1539,Nj.1281)及另九部經典①

  648-49年 《攝大乘論本》(T.1594,Nj.1247)無著造

  《攝大乘論釋》世親造(T.1597,Nj.1171.1)

  《攝大乘論釋》無性造(T.1598,~.1171.4)

  650年 · 《說無垢稱經》(T.476,Nj.149)

  《瑜伽師地論釋》最勝子菩薩等造(T.1580,Nj.1201)及另八部經典②

  651年 《大乘成業論》·(T.1609,Nj.1221)

  《阿毗達摩俱舍論本頌》世親造(T.1560,~.1270)及另兩部經典

  651年-52年 《阿毗達摩藏顯宗論》衆賢等造(T.1563,Nj。1266)

  651年~54年 《阿毗達摩俱舍論》世親造(T.1558,Nj.1267)

  654年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T.289,Nj。95)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T.1363,Nj.361)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T.1395,Nj.490)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T,1365,Nj.491)

  《持世陀羅尼經》(T.1162,Nj492)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T.2030,Nj.1466)

  653年—54年 《阿毗達摩順正理論》衆賢造(T.1562,Nj.1265)

  656年 《十一面神咒心經》(T.1071,~.328)

  657年 《觀所緣緣論》陳那造(T.1624,Nj.1173)

  658年 《人阿毗達摩論》(T.1554,Nj.1291)

  659年 《成唯識論》護法等造(T.1585,Nj.1197)

  《阿毗達摩法蘊足論》(T.1537,Nj.1296)

  《不空胃索神咒心經》(T.1094,Nj.316)

  656年—59年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T.1545,Nj.1263)

  657年—660年 《阿毗達摩發智論》(T.1544,Nj.1275)

  660年 《阿毗達摩品類足論》(T.1542,Nj.1277)

  661年 《緣起經》(T.124,Nj.628)

  《唯識二十論》(T.1590,Nj.1240)

  《辯中邊論》(T.1600,~.1244)

  《辯中邊論頌》(T.1601,Nj.1245)

  662年 《異部宗輪論》(T.2031,Nj.1286)

  663年 《阿毗達摩界身足論》(T.1540,~.1282)

  《五事毗婆沙論》(T.1555,Nj.1283)

  《寂照神變叁摩地經》(T.648,Nj.522)

  660年—663年 《阿毗達摩集異門足論》(T.1536,Nj.127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220,~.1)

  值得指出的是玄奘把他在去印度求法之前所學過的經典全部進行了重新翻譯。

  五 中國佛教宗派的基礎

  回國後玄奘繼續研究世親的《阿毗達摩俱舍論》、護法等九位法師所造《成唯識論》以及其注疏。在長安大覺寺時,玄奘就跟隨嶽法師學習過世親的《俱舍論》。玄奘還曾跟隨僧辯(568—642)和道嶽(568—636)的弟子玄會(582—636)學習過《俱舍論》。真谛于564年—567年翻譯了這部論,玄奘于651年—654年重新翻譯。

  盡管菩提流支于538年—541年已經翻譯了世親的《唯識論》(T1588,~.1238),真谛于557年—569年又翻譯了一遍,即《大乘唯識論》(T.1589,Nj.1239)。慧立未曾提及玄奘在中國學習過《唯識論》。在去印度的途中,玄奘曾在屈支國向大德僧木叉鞠多請教《俱舍》六十余日。慧立還提到木叉鞠多曾撰《毗婆沙論》及《唯識叁十頌》注疏。很有可能玄奘也跟他學習了這部注疏。玄奘曾在杖林山跟隨論師勝軍居士全面學習過《唯識二十論》。回國後,玄奘翻譯了這部經典(T.1590,Nj.1240),他還翻譯了世親的《唯識叁十頌》(T.1586,Nj.1215),以及護法等九位法師所造的《成唯識論》(T。 1585,Nj.1197)。這是法相宗的一部重要經典,更清楚地闡釋了瑜伽唯識這個主題,窺基(632—689)繼承了玄奘的唯識理論,並積極傳播唯識,一個新的宗派唯識宗就這樣形成了。

  中國的唯識宗也叫法相宗。因爲這個宗派的理論主要講授法的特質,所以就叫法相宗。法指的是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鑒于主體和客體的存在,印度唯識學發展爲“有相唯識學”與“無相唯識學”。這也說明“法相”的意思即“法藏”。因爲玄奘、窺基居住長安慈恩寺,所以這個宗派也被稱爲“慈恩宗”。唐朝中期唯識宗在中國達到鼎盛。廣泛流傳的《成唯識論》,以及法相宗的另一代表經典《攝論》是這個宗派的主要經典。

  值得指出的是玄奘也學習了說一切有部的阿毗達摩經典,但他對此並無多大興趣。玄奘途經屈支國時,阿閣理兒寺大德木叉鞠多建議玄奘學習《雜心》《俱舍》《毗婆沙》等經典,放棄此次艱險的旅程。玄奘問他們是否有大乘瑜伽

  木叉鞠多說這是本邪書。聽到這樣的回答,玄奘很憤怒,他認爲當時的《俱舍》《毗婆沙》等經典理疏言淺非究竟說。玄奘也反對把大乘瑜伽稱爲邪書①。盡管玄奘對說一切有部之阿毗達摩有如此之印象,而且他的目的是學習大乘瑜伽,玄奘還是花了很多時間在印度學習說一切有部的經典。他這樣輕視說一切有部的理論,爲什麼還要傳播呢

  我認爲盡管瑜伽學派在印度和中國雖然都是主要流派,但說一切有部也有它的重要性。作爲一個哲學體系,是不能被忽視的。玄奘沒有忽視說一切有部之理論。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盡管《俱舍》是在說一切有部的哲學基礎上寫的,但是在《阿毗達摩俱舍論》中,世親改變了思考方向,顯示出他有關經量部的學識。世親依照經量部的觀點批評了說一切有部的理論。應該指出的是經量部是傾向于大乘佛教的。《阿毗達摩俱舍論》中提出有關種子“識的相續轉變”的理論。這表明了《阿毗達摩俱舍論》隱藏了某些大乘佛教的種子。

  我認爲,玄奘學習《阿毗達摩俱舍論》的時候,已經從中發現了唯識的迹象。因此,他不僅認識到《阿毗達摩俱舍論》的重要性,還有其起源《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以及說一切有部阿毗達摩藏之七部經典的重要性,這些都是《阿毗達摩俱舍論》的基礎。因此中國人能理解唯識深廣的哲學理論。值得指出的是,到793年時,俱舍宗已被公認爲法相宗的一部分。日本的俱舍宗也是法相宗的一個支派。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玄奘的目的是要傳播瑜伽學派,爲了更好地理解唯識,他也要傳播說一切有部之阿毗達摩,特別是世親的《阿毗達摩俱舍論》。玄奘完成了他的目標。他也成功地將印度的佛教經典帶回中國,並翻譯出來,弘揚了真經。總之,最後應該指出,玄奘的主要目的是傳播唯識理論,在一段時間內唯識發展成一個新的宗派,並成爲當時中國的主要思想。

《論翻譯家玄奘對中國佛教發展的貢獻(拉吉爾·夏沃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