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翻译家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拉吉尔·夏沃克)▪P2

  ..续本文上一页

  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呢

  慧立认为玄奘学的是大乘佛法,是一位坚定的大乘行者。他研究《涅架经》《摄论》。玄奘对无著的《摄论》尤其感兴趣,瑜伽哲学也是主要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玄奘至少跟随了七位法师学习这部经论。但他对他们的解说并不满意。

  瑜伽行派认为《瑜伽师地论》讲的就是真正的“法”。由于戒贤曾经的梦境,他的弟子佛陀跋陀罗告诉玄奘文殊菩萨亲自给戒贤传授了真正的“法”,《瑜伽师地论》是为那些不曾听到这个“法”的人而造。因此很可能因为玄奘对《瑜伽师地论》的追求,慧立便使用了这个词语——“寻找真经”。

  3.朝拜菩提树和灵鹫山

  玄奘还计划朝拜菩提树和灵鹫山。他没有忘记他的目的。在菩提伽耶,距菩提树一由旬之内到处都是佛陀的圣迹。玄奘在菩提伽耶呆了八九天时间,他不仅朝拜了菩提树,还朝拜了各处圣迹。他也朝拜了那烂陀的各处圣迹,然后开始学习。

  4.收集、翻译佛教经典

  玄奘的西行之旅不只是简单地朝拜印度的佛教圣迹,它更是一次希求解除对佛典的疑惑的求法之旅,他是为了证悟菩提、向国人传播佛法而来。

  在伊烂挈钵伐多国布路沙学经期间,玄奘朝拜观世音菩萨像时,他至诚恳切地发下三个誓愿:其一即是平安无难地还归本国。为此心愿,玄奘婉言谢绝了东印度鸠摩罗王的挽留以及他的供养。玄奘何曾忘记他的誓愿

  玄奘于615年剃度出家,622年于成都受具足戒。他已经在故国研习了13年的佛典,追随了很多老师。629年,玄奘启程前往印度取经,在印度求学加上路上的时间,一共17年,最后他于645年回到中国,并带回了大约657部佛经。其中大乘教派416部(包括经和论),上座部14部,大众部15部,正量部15部,化地部22部,伽叶臂耶部17部,法藏部42部,说一切有部67部(包括经、律、论),说因部36部,分别说部13部。

  645年,玄奘归国后,直到他示寂的664年间,玄奘将生命付诸于译经事业,翻译原本就是他求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实际上,玄奘前往印度的目的不止是要收集佛教经典,他也渴望传播佛法于国民。玄奘不愿过平凡的世俗生活,也不愿一辈子做一位庸僧。他将一生贡献给佛经翻译事业。他翻译了75部不同的经典,共1335卷。其翻译书目如下所列:

  经

  大乘经典 29

  小乘经典 3

  律

  大乘律典 2

  阿毗达摩

  大乘阿毗达摩 25

  小乘阿毗达摩 15

  其他 1

  645年玄奘翻译《大菩萨藏经》,同年他还翻译《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论》三部佛经。

  646年 《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

  647年 《解深密经》

  《四明人正理论》

  648年 《唯识三十论颂》(T.1586,Nj.1215)世亲造及另三部经典

  646年~48年 《瑜伽师地论》(T.1579,~.1170)弥勒菩萨传无著

  649年 《阿毗达摩识身足论》(T.1539,Nj.1281)及另九部经典①

  648-49年 《摄大乘论本》(T.1594,Nj.1247)无著造

  《摄大乘论释》世亲造(T.1597,Nj.1171.1)

  《摄大乘论释》无性造(T.1598,~.1171.4)

  650年 · 《说无垢称经》(T.476,Nj.149)

  《瑜伽师地论释》最胜子菩萨等造(T.1580,Nj.1201)及另八部经典②

  651年 《大乘成业论》·(T.1609,Nj.1221)

  《阿毗达摩俱舍论本颂》世亲造(T.1560,~.1270)及另两部经典

  651年-52年 《阿毗达摩藏显宗论》众贤等造(T.1563,Nj。1266)

  651年~54年 《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造(T.1558,Nj.1267)

  654年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T.289,Nj。95)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T.1363,Nj.361)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T.1395,Nj.490)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T,1365,Nj.491)

  《持世陀罗尼经》(T.1162,Nj492)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T.2030,Nj.1466)

  653年—54年 《阿毗达摩顺正理论》众贤造(T.1562,Nj.1265)

  656年 《十一面神咒心经》(T.1071,~.328)

  657年 《观所缘缘论》陈那造(T.1624,Nj.1173)

  658年 《人阿毗达摩论》(T.1554,Nj.1291)

  659年 《成唯识论》护法等造(T.1585,Nj.1197)

  《阿毗达摩法蕴足论》(T.1537,Nj.1296)

  《不空胃索神咒心经》(T.1094,Nj.316)

  656年—59年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T.1545,Nj.1263)

  657年—660年 《阿毗达摩发智论》(T.1544,Nj.1275)

  660年 《阿毗达摩品类足论》(T.1542,Nj.1277)

  661年 《缘起经》(T.124,Nj.628)

  《唯识二十论》(T.1590,Nj.1240)

  《辩中边论》(T.1600,~.1244)

  《辩中边论颂》(T.1601,Nj.1245)

  662年 《异部宗轮论》(T.2031,Nj.1286)

  663年 《阿毗达摩界身足论》(T.1540,~.1282)

  《五事毗婆沙论》(T.1555,Nj.1283)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T.648,Nj.522)

  660年—663年 《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T.1536,Nj.127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T.220,~.1)

  值得指出的是玄奘把他在去印度求法之前所学过的经典全部进行了重新翻译。

  五 中国佛教宗派的基础

  回国后玄奘继续研究世亲的《阿毗达摩俱舍论》、护法等九位法师所造《成唯识论》以及其注疏。在长安大觉寺时,玄奘就跟随岳法师学习过世亲的《俱舍论》。玄奘还曾跟随僧辩(568—642)和道岳(568—636)的弟子玄会(582—636)学习过《俱舍论》。真谛于564年—567年翻译了这部论,玄奘于651年—654年重新翻译。

  尽管菩提流支于538年—541年已经翻译了世亲的《唯识论》(T1588,~.1238),真谛于557年—569年又翻译了一遍,即《大乘唯识论》(T.1589,Nj.1239)。慧立未曾提及玄奘在中国学习过《唯识论》。在去印度的途中,玄奘曾在屈支国向大德僧木叉鞠多请教《俱舍》六十余日。慧立还提到木叉鞠多曾撰《毗婆沙论》及《唯识三十颂》注疏。很有可能玄奘也跟他学习了这部注疏。玄奘曾在杖林山跟随论师胜军居士全面学习过《唯识二十论》。回国后,玄奘翻译了这部经典(T.1590,Nj.1240),他还翻译了世亲的《唯识三十颂》(T.1586,Nj.1215),以及护法等九位法师所造的《成唯识论》(T。 1585,Nj.1197)。这是法相宗的一部重要经典,更清楚地阐释了瑜伽唯识这个主题,窥基(632—689)继承了玄奘的唯识理论,并积极传播唯识,一个新的宗派唯识宗就这样形成了。

  中国的唯识宗也叫法相宗。因为这个宗派的理论主要讲授法的特质,所以就叫法相宗。法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鉴于主体和客体的存在,印度唯识学发展为“有相唯识学”与“无相唯识学”。这也说明“法相”的意思即“法藏”。因为玄奘、窥基居住长安慈恩寺,所以这个宗派也被称为“慈恩宗”。唐朝中期唯识宗在中国达到鼎盛。广泛流传的《成唯识论》,以及法相宗的另一代表经典《摄论》是这个宗派的主要经典。

  值得指出的是玄奘也学习了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摩经典,但他对此并无多大兴趣。玄奘途经屈支国时,阿阁理儿寺大德木叉鞠多建议玄奘学习《杂心》《俱舍》《毗婆沙》等经典,放弃此次艰险的旅程。玄奘问他们是否有大乘瑜伽

  木叉鞠多说这是本邪书。听到这样的回答,玄奘很愤怒,他认为当时的《俱舍》《毗婆沙》等经典理疏言浅非究竟说。玄奘也反对把大乘瑜伽称为邪书①。尽管玄奘对说一切有部之阿毗达摩有如此之印象,而且他的目的是学习大乘瑜伽,玄奘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在印度学习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他这样轻视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为什么还要传播呢

  我认为尽管瑜伽学派在印度和中国虽然都是主要流派,但说一切有部也有它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哲学体系,是不能被忽视的。玄奘没有忽视说一切有部之理论。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尽管《俱舍》是在说一切有部的哲学基础上写的,但是在《阿毗达摩俱舍论》中,世亲改变了思考方向,显示出他有关经量部的学识。世亲依照经量部的观点批评了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应该指出的是经量部是倾向于大乘佛教的。《阿毗达摩俱舍论》中提出有关种子“识的相续转变”的理论。这表明了《阿毗达摩俱舍论》隐藏了某些大乘佛教的种子。

  我认为,玄奘学习《阿毗达摩俱舍论》的时候,已经从中发现了唯识的迹象。因此,他不仅认识到《阿毗达摩俱舍论》的重要性,还有其起源《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以及说一切有部阿毗达摩藏之七部经典的重要性,这些都是《阿毗达摩俱舍论》的基础。因此中国人能理解唯识深广的哲学理论。值得指出的是,到793年时,俱舍宗已被公认为法相宗的一部分。日本的俱舍宗也是法相宗的一个支派。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玄奘的目的是要传播瑜伽学派,为了更好地理解唯识,他也要传播说一切有部之阿毗达摩,特别是世亲的《阿毗达摩俱舍论》。玄奘完成了他的目标。他也成功地将印度的佛教经典带回中国,并翻译出来,弘扬了真经。总之,最后应该指出,玄奘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唯识理论,在一段时间内唯识发展成一个新的宗派,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思想。

《论翻译家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拉吉尔·夏沃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