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譯《大般若經》與萬炜的《永樂北藏》
龍達瑞
普林斯頓大學藏有一部《明永樂北藏》,其裝潢莊嚴華貴,一望而知是天家之物。2009年春天我聯系到該校東亞圖書館做研究時,中文古籍部的馬丁博士就提出研究《明永樂北藏》,並提到先賢如胡適、湯一介等先生著重研究了普林斯頓大學藏的《碛砂藏》。據我手邊掌握的資料,國內學者也對1931年朱慶瀾將軍在西安開元寺和臥龍寺發現的《碛砂藏》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有不少研究成果發表。馬丁博士的建議是很有見地的。眼前我看到的這部《明永樂北藏》在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已經沈睡了七十多年了。
《明永樂北藏》是宮廷版,氣勢宏偉,比其他版本的大藏經大。其框高27.7 公分, 比《碛砂藏》要高2公分, 5行17字, 上下雙邊,字體是趙體,經折裝,普林斯頓圖書館的這部《明永樂北藏》不全,共有3757 冊,由北京明朝內府負責印刷,時間爲明永樂十七年至正統五年(即 1419-1440年),續刻本爲明萬曆年間,即 1584--1620年。
普林斯頓大學珍藏的《明永樂北藏》有明神宗撰《藏經護敕》:
朕惟佛氏之教,具在經典。用以化導善類,覺悟群迷,于護國佑民,不爲無助。茲者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命工刊印續入藏經四十一函,並舊刻藏經六百叁十七函,通行頒布本寺,爾等務須莊嚴持誦,尊奉珍藏,不許諸色人等,故行亵玩。致有遺失損壞。特賜護持,以垂永久,欽哉故谕。
末钤有“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之寶”。《明史》卷二百十四《後妃二》《孝定李太後》:“(萬曆六年)叁月加尊號曰宣文,十年加明肅”。故太後之寶前面有宣文和明肅的尊號。
《明永樂北藏》是宮廷刻印的,同時也是以禦賜的方式頒行的。凡迎請《明永樂北藏》的寺院,都要修建藏經樓,同時立碑,镌刻《藏經護敕》。[1]據西安西北大學的李利安教授的介紹,陝西省漢中洋縣智果寺也存一套《明永樂北藏》,[2]智果寺藏經樓建于明朝萬曆十七年,是陝南最早的藏經樓,現珍藏有明版《大藏經》4178卷,慧果寺的這部《明藏》應是朝廷頒行皇家版《明永樂北藏》。據悉,“經卷封面均爲絲、麻、棉、錦、緞等紡織物”,這與我在普林斯頓大學閱讀的這部《明永樂北藏》的情況一致。藏經樓修建的時間,正好是皇太後給全國各地名山大刹頒賜的年代。智果寺還有聖谕碑,這也和當時的情況吻合,皇太後當時頒賜的名寺大概也就是一百多座,說明陝西漢中市洋縣的智果寺在陝西乃至全國是很有地位的。可惜此行回國時間太短,無法親自到洋縣智果寺考察,作者期盼將來有機會,將普林斯頓大學的這部《明永樂北藏》與洋縣智果寺珍藏的《明永樂北藏》進行對照研究。
《明永樂北藏》是宮廷版,因此題記很少,研究起來困難較多。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研讀月余,發見其中有驸馬都尉萬炜題記多處,並钤有“萬炜之章”,“太傅之印”的印記。萬炜何許人也?他與這部華貴的《明永樂北藏》有什麼關系?這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萬炜的父親萬汝棟,擔任過太醫院醫士,[3]萬炜應該是有教養的人。明萬曆十叁年(1585),他成爲穆宗的驸馬,與穆宗的女兒瑞安公主結婚。瑞安公主與明神宗同母李氏所生。過去皇帝招驸馬,比較注重形象,所以人們戲稱驸馬爲“粉侯”,驸馬的親兄弟稱“粉昆”,驸馬的父親稱“粉父”。《明會要》卷四十二說:“凡選驸馬,禮部榜谕,在京官員,軍民子弟年十四至十六,容貌齊整,行止端莊,有家教者報名,司禮內臣于諸王館會選。”招爲驸馬之後,富貴豪華是很自然的。《明會要》又說:“驸馬都尉位次于侯。凡尚大長公主、長公主,並曰驸馬都尉,尚郡主,縣主、郡君、鄉君曰儀賓,食祿有差,皆不得預政事。”萬炜與明神宗是親郎舅關系,其富貴榮華可以想見。
萬炜的爲人應該是比較正派的一種人,史書記載公主性儉素無矜貴色。[4]瑞安公主死于崇祯二年(1629),萬炜一直未能籌集足夠的費用按其身份下葬,可見萬炜並不富裕。崇祯五年(1632)萬炜上奏,請朝廷撥款安排下葬。[5]
從另一條明代大學者胡應麟的記載來看,萬炜也算得上一個風流倜傥的讀書人。《少室山房文集》六十叁有《過萬都衛館賦贈》詩雲;
坐卷珠簾夏日長,主家樓閣鳳城旁。金池草色連興慶,玉洞花枝映壽陽。逸氣千秋追處仲,玄談一代擅真長。春山寫就難得筆,次第娥眉出後房。
“主家樓閣鳳城旁”,主就是公主,是說他們的第宅住在京城旁邊,“金池草色連興慶”,“興慶”是唐玄宗的“興慶宮”這裏是借用,兩句合起來看,他們的豪宅距紫禁城不遠。“玉洞花枝映壽陽”,壽陽指的穆宗大女兒(大女兒早死,因此,壽陽公主是事實上的大女兒)。她于萬曆九年(1581)下嫁侯拱宸,拱宸掌宗人府。“逸氣千秋追處仲”,“處仲”是晉代的王敦的字,據《晉書》九十八《王敦傳》說:“敦有奇人之才,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驸馬都尉。”“玄談一代擅真長”是說少年的萬炜能談玄,能談哲理。末聯是說公主下嫁帶來的侍女衆多。全詩描繪出了一個“風流富貴”的驸馬形態。跟他在天啓年間虔心熏沐奉佛判若兩人,這是爲什麼?
萬曆初葉爲了立太子興起了兩派,一派要立長,也就是主張立神宗的長子常洛,即後來的光宗。神宗因寵愛鄭貴妃,要立貴妃之子,這就叫“國本議”。神宗生母李太後是主張立長的。一天她趁“帝入侍,慈聖問故,帝曰:“彼(光宗)都人子也。”慈聖大怒曰:“爾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都人者,內廷謂宮人也,自後言者蜂起,鹹執立儲自有長幼之旨,以責信于帝,帝雖厭苦之,終不能奪(《明紀 . 神宗紀》叁)。驸馬女婿一般是站在太後一邊的,侯拱宸(壽陽公主的驸馬)“亦疏力爭”並帶頭簽名抗疏。萬炜大概也參加抗疏主張立太子的行列,爲明神宗不喜。
當時萬炜年輕,而光宗生于萬曆十年壬午,在鬧立太子爭議時,常洛才四歲。萬炜當選驸馬時根據上述《明會要》引禮部規定“在京官員、軍民子弟年十四歲至十六歲”皆可報名應選。我們可以假定他應選時大約十六歲。選上驸馬結婚不會因經濟推遲,頂多因迷信“流年不利”而推遲一年或二年。如果他結婚時是十八歲,或者二十歲。那末他與瑞安公主在萬曆十叁年時結婚也不過二十歲。而萬曆十四年侯拱宸帶頭簽名抗疏時萬炜也不過二十一歲。在明神宗眼中不過是一“毛桃小子”,對他可能不會太介意。又據《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至戊子(萬曆十六年,1588)冬,驸馬萬炜奏司宮老婢沈銀蟾與內使李忠盜金銀等物,反遭垢辱。上大怒,謂聖母生辰煩亵,盡革其蟒玉,並奪所掌宗人府印,送國子監習禮叁月再奏。而宮婢內使盜竊垢辱等事不問也”[6]這次是萬炜帶頭,又因涉及司宮老婢沈銀蟾,神宗大怒,很可能與前次神宗在太後面前說“彼都人子也”引起了太後的大怒,神宗“惶恐伏地,不敢起”的余恨有關。看到萬炜的奏折涉及司宮老婢,這個老婢也許是太後身邊的婢女,或是鄭貴妃身邊的人,神宗一氣之下算前後賬,革其蟒玉,並奪所掌宗人府印,這個處分是很重的,並“送國子監習禮叁月”,也就是《明會要》所說“食祿有差,皆不預政事。”這是明祖宗傳下來的規矩。至于習禮叁月後如何處置,《明實錄》記載說“聖旨:驸馬都尉萬炜前者革玉帶蟒衣服色今恭逢 聖母萬壽節仍照舊給。”[7]時值太後萬壽節,萬炜作爲女婿,如果不穿蟒衣玉帶去朝賀,一旦太後問起,神宗也不好交代,因此很勉強地叫人將玉帶蟒衣還給萬炜。至于其官職是否恢複,正史上沒有記載。翻檢明代萬曆年間的文集,沒有再發現萬炜款待士大夫如胡應麟一類的文人,也沒有再看見友人贈送他的詩文。風流富貴的萬驸馬從此消逝在明人末年的文集中。盡管胡應麟說萬炜“虛懷好學,風致甚高”。
萬曆二十一(1593)皇子出閣講讀,講官有焦竑,董其昌,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文士,萬曆二十九年(1601)冊立常洛爲皇太子。《明史》卷一百二十一《瑞安公主傳》說“炜官至太傅”。萬炜每次閱讀《明永樂北藏》的玄奘法師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後都要鄭重寫上“太傅”,似乎他很在意這個太傅之官。然而,現實是必須先有太子才有太傅。因此萬炜出任太傅之官必然在萬曆二十九年以後。這時他大概叁十五六歲,皇太子常洛十九歲。焦竑爲了教皇太子還編寫了一部《養正圖說》。又呂坤撰《閨範》時,向焦竑索序。他取了幾部入京。“又載其序呂坤閨範,鄭國泰(鄭貴妃之侄)乞取添入後妃一門。衆大嘩,謂鄭氏著書,弱侯交結作序雲雲。”這說明鄭貴妃之專斷,日夜陰謀奪嫡,明代叁案發生,無不與她有關。此時宮廷政治日益險惡,太後(神宗之母)年事已高,萬炜雖然貴爲太傅,但也不得不汲取萬曆十六年時被罷官的經驗,跟著太後念佛,常常讀佛經,讀經的態度是十分虔誠的。萬炜通過讀經,緘口保位,一直拖到太子常洛登皇位。《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一:“光宗居青宮時,憂讒畏譏,幾叁十年”光宗憂讒畏譏叁十年,萬炜也小心謹慎伴隨他叁十年。
萬炜的太傅不是屬于“叁公叁孤”一類的太傅,而是屬于“東宮六傅”的太傅。他當時只有叁十五六歲,還輪不上這個高位。續刻本爲明萬曆年間,即 1584 -- 1620年。《明會要》二十九卷《職官》記載,洪武叁年(1370)徐達以開國元勳才授了太傅。萬曆九年(1581)張居正以十二載考績,加了太傅。萬炜的連襟侯拱宸的夫人是壽陽公主,拱宸也是死後才贈太傅稱號,谥榮康。因此萬炜不可能生前升到“叁公叁孤”的太傅之官,他太年輕,無論資格和功業都談不上授予這個官銜。
萬炜做的是“東宮六傅”之…
《玄奘譯《大般若經》與萬炜的《永樂北藏》(龍達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