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心目中的良醫,要兼備醫學、醫術和醫道。世尊教誡天下的醫生們,除了全力精研醫學,講究醫術以外,對病人尤其要懷有慈悲心。
醫學與醫術俱優,又充滿愛心和理解生命的醫生,才是世尊理想中的醫生。
《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的持水與流水,無疑兼備上述的叁項條件。
不妨先看日本日蓮大聖人贊揚約兩位東方名醫——耆婆與扁鵲。他在《禦書》上記述:“以上四百零四種病,幸由持水、流水、耆婆和扁鵲等人,用方藥醫好。”
再看《金光明最勝王經.除病品.第二十四》:
佛告誡菩提樹神善女天說:“你仔細聽著,好好思念著,我現在要向你講解十千天子的本願因緣。在過去無思不可思量阿僧祇劫時,有一位佛出世,名字叫寶髻如來……這位佛滅後,像法中有一位天自在光王,名叫天自在天,常常用正法教化人民。猶如父母疼愛子女。該國有一位長者,名叫持水,他精通醫學,懂得醫科的八術,他善于醫治衆生的苦惱,包括四大不調和的疾病。不論醫學、醫術和醫道都十分卓越,不愧爲天下名醫。”
持水向流水教授醫術時,曾經這樣說:“八術是針刺、傷破、耳疾、鬼神、惡毒,以及孩童、延年益壽、增強氣力。”
這顯然是當時醫學上的分科,就像現在的內科、外科和婦産科。
“針刺”:相當于現在的外科;用針刺來治療頸部以上若幹疾病。
“傷破”:即現在的外科;剖開炎症、膿瘍來治療。
“身疾”:相當于現在的內科;靠藥物的服用來醫治。
“惡毒”:服用阿伽陀藥,消除體內的毒氣,屬于瀉毒作用。
“孩童”:即現在的小兒科。
“延年”:保持青春的秘訣。
“增強氣力”:增強氣力、刺激性欲的方法。
所謂蓋世名醫,意指上述八術都能得心應手,應病治療。
再談那位持水的兒子,取名“流水”,佛經上記載:
持水長者的獨生子,名叫流水。他長得相貌堂堂,爲人樂觀。生性聰敏,對于諸論、書畫、算術等無一不通。
某年,國內的無數衆生,都備受流行病困擾,家家都沒有歡樂。
流水目睹百姓叫苦不疊,湧起了大悲心。不禁暗自思量:“我父親精通醫科,擅長八項醫術,雖然有本事醫治百姓的病苦和四大的不協調,無奈年老力衰,身體虛弱,必須靠扶持才能走動。這樣,當然不能走到各地去看病、救苦救難,眼前有無量衆生都患重病,國內也無人能夠治療他們。我只有去拜訪是大醫生的父親,問他有關治病的秘訣和妙方,若能學會醫術,我必須到各地去治愈衆生的疾病,讓他們日夜安樂。”
學習醫學倫理
西方醫聖希波克拉底的誓言裏,有一段話是:“凡是教授我這套醫術的人,我會敬他如父,也會把財産分給他,必要時幫助他。看待他的子孫如同自己的兄弟,他們若有意學習,我會慷慨授予這套醫術,不收分文。同時,我會用撰寫、講授和其他各種方法,將醫術傳授給我的兒子、老師的兒子,以及發誓遵守醫道規則的弟子們,而不會傳授給別人。”
這段話成了以後的醫生倫理,只有發過此誓的人才能教授醫術。
在古印度時代,醫生與弟子之間,有倫理的誓言存在。據說醫生要收門徒時,先要看對方適不適合才核准進門,不能隨便收徒。考慮的條件包括:不激怒、不傲慢、有深思熟慮的性格、愛清潔、肯獻身、頗具同情心、不貪婪和怠惰、服從師長、具有智性、希望一切生物都能幸福等。
醫學教育始自獻身方式,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履行醫道義務,之後才開始正式訓練。
且說流水決心學醫,才毅然去請教父親持水。
《金光明最勝王經.除病品》上說:“慈愛的父親,你應該憐憫我,我想要解救衆生,才特地來請教醫學技術。請你爲我解釋人的身體爲什麼曾衰退?是不是四大不乎衡引起的?或者患病跟季節有關系嗎?”
持水聽完兒子的懇求後,才逐一解說佛教醫學的精髓給他聽。
肉體疾病的起因爲四大不協調,氣候變化也會引發不同病況,因此,只要依據四季的變化,給予適宜的飲食,服用適宜的藥品,大致上應該不會患病才對。
《金光明最勝王經》說,除了知曉季節變化和疾病種類,也得明白病人的本性。
佛教醫學把身體的本性,分成風性、熱性、陰性和總集性四類,懂得這些才是治病的重要關鍵。就像中醫應該要懂陰陽、虛實一樣。
有趣的是,看見死相也不能忽視。據說若不現出死相才才是該救的人,趕緊去冶療。
由此可見,持水總算把八項醫術的概要、四大增損可能引起的疾病,如何根據時節不同、病人特性,而開出正確的藥方。
流水明白父親的教示,自己大體上足以勝任治療百姓的任務了。
最後,持水教訓兒子說:“先得發起憐憫與慈悲心,不要斤斤計較財利,我把治病要訣告訴你了,你要用來解救衆生,才能得到無邊的功果。”
如果失去憐憫心,醫術立刻會成爲貪財的工具,持水早已知道憐憫心對醫生的重要了。
心態會決定業的善惡
東、西方社會裏,關于醫道的訓誡不少。
例如在希波克拉底的誓言裏,有一句話是:“無論前往哪種病人家裏,一切要以病人的利益爲主,千萬要避免任何破壞與墮落行爲。”又說:“不考慮病人是男是女、自由人或奴隸……不論醫治狀況如何,千萬要嚴守別人的生活秘密。
世尊的醫學,也處處談到醫生的戒條,不能做缺德事。例如《大智度論》上說:“佛法沒有大小,也不分內外,一切以修行爲主。譬如服藥,總要以醫病爲主,不分病人貴賤大小。”(卷十)“譬如用良藥醫病,也不論病人的貴賤。”(卷七十五)
爲什麼東、西方社會的醫道一致要求醫生重視倫理呢?原因是,醫生治療的對象是人,而且,醫學本來就含有非倫理性,所以,才特別重視人倫因素。
醫學所含的非倫理性,計有以下幾個項目:
一、必須知道對力的秘密。
二、要衡量或觀察對方的身體,一有錯誤,就會犯罪。
叁、必須傷及對方的皮膚或內髒器官,那就是手術。一旦有錯,就會造成傷害罪。
四、必須采用對方的血液與髒器。
五、要給對方某種人類攝取不到的物質。例如藥品、放射能、超音波、痘苗。
六、常常解剖屍體。
七、不得不以動物或人類爲實驗對象,例如開發新藥品,或新的手術研究。
只有醫生才被允許去執行這些非倫理的行爲,因爲醫生能夠透過這些行爲,醫治衆生的病痛,讓他們得到幸福。總之,只有爲別人的幸福,才允許這些非倫理行爲存在。
因此,當醫生保有崇高的道德心,淵源于佛法的大慈大悲。
龍樹在《大智度論》明白表示這種事實:“提婆達多讓佛陀的身體出血,耆婆也使佛陀的身體出血。雖然同樣出血,由于心態不同,一個人得把罪,另一個人該得很大的福德。”(卷六十叁)
原來,提婆達多讓佛陀身上流血,系因他心懷不軌,有意殺害佛陀,該得五逆罪的無間業。相反地,耆婆在佛陀身上動手術,爲佛陀看病,希望解除佛陀的疾苦,才能得到巨大的福德。
耆婆的誠心,只想救佛陀的痛苦,心態不同,才有惡業與福德的差別
持水再叁提醒流水要以慈憫心看待衆生,因爲佛法主張的慈悲心,是要以醫術救濟衆生的苦難。而且,要除去醫術的非倫理性,把醫療的場合,改成信賴與人類愛心來往的源泉。
流水不時前往各個部落,大聲疾呼:“我是醫生,我是醫生,我懂得用藥治病,我要爲大家看病,我會把你們的病痛統統醫好。”
據說,許多病人聽到這些話,身心雀躍之余,紛紛前來接受治療,果然藥到病除,苦痛也消失了。不久,病人都能恢複體力,精神爽快。
從此以後,流水一直在國內替衆生看病,實踐自己的心願。不消說,病人也陸續前來向他道謝:“善哉、善哉,好一位大長者的兒子,果然能夠推展福德事業,利益我們的健康與壽命。你的確是當今的偉大醫生和慈悲菩薩,學到高明的醫術,懂得最好的藥方,醫好衆生無邊的痛苦。”
慈悲遍及一切有情衆生
《大智度論》提到:
“譬如兩種醫生:第一種醫生只知一種病,知道它的病因,知道它的病情,也懂得用藥方治愈對方的病痛。但他不知一切病況,不懂一切病因,也不會醫好所有的病症。第二種醫生卻懂得各種病況,了解各種藥性,知曉各病因、病情。聲聞之輩,猶如小醫生,知道有限,而菩薩摩诃薩仿佛大醫生治病,對各種病況無所不知,也了解各種藥方。”(卷二十四)
“譬如小藥師只用一兩種藥,而不知其他的藥物,故不能醫愈大病。大藥師懂得各種藥物,才能醫治各種病症。”(卷叁)
佛法講大慈大悲,慈悲心浩瀚無垠,同情一切衆生,也憐憫芸芸衆生的苦惱。
世尊懂得各種病苦,也能醫治百病,世人稱他大醫王;大醫王懂得各種藥物,也了解各種病因,故能治愈各種重病。
的確,醫術分成八類,每一類都很專門。然而,大醫王除了擁有自己的專業知識,也一定要有一套解除病痛的醫術與心態。
只會醫治身體的痛,不會解救心靈苦惱的醫生,不過是小醫生而已。那些會醫治身心疾苦的醫生——能夠治療整個生命的醫生,才配稱爲大醫王。
在世尊眼裏,理想的醫生形象,無疑是大醫王的形象。這種醫生要懂得用各種方法,解救每個人的痛。像流水這樣的醫生,雖然借用另外醫生的專長,也接受外援,但是怕始終懷抱憐憫心與責任感,努力治愈病人的身心,所以應該得到衆生的尊敬。
殊不知流水的慈悲心,不僅會對人類如此,他那浩瀚的愛也普及天下蒼生,或所有生靈:
根據《金光明最勝王經,長者子流水品》的記述:“善女天,當時,長者的次子娶妻叫水肩藏,生下兩個孩子,一個名叫水滿,另一個叫作水藏。”
有一天,流水偕同兩個兒子從城裏進入深山。他們發現山裏有一個大池塘,名叫“野生”。
可惜,池水枯幹,水裏有許多魚類都死了。
流水目睹這個情景,忍不住鼻酸,湧起了慈悲心。
于是,他們父子一起往前…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B》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