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A▪P6

  ..續本文上一頁,只有好好服用,才能治病。”(卷九十六)

  世尊說要以大慈大悲救度衆生,叁方面要互相諒解和合作,這種醫道可以挽救今天被人荒廢的醫道倫理,也會成爲新倫理的泉源。

  總之,佛教倫理將會成爲新醫道的基礎。

  以下,我們看看龍樹的故事。

  由《大論》展露才華

  佛教倫理學,探討了有關醫學的各類佛經與論釋。

  像龍樹寫的《大智度論》《大論》深妙詳盡,不失爲一本難得的醫學與醫道倫理的著作。

  《大智度論》的原名叫《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屬于《大品般若經》的注釋書。雖然其中注釋《大品般若經》,但他能夠依照每一個字句,詳細解說思想、學說、用例和實踐規定,可知龍樹的學識多麼淵博。

  而且,他能吸收像《法華經》等大乘佛學的思想,來解說般若空觀。世人認爲他的解說堪稱“真空妙有”,同時,他也努力講解大乘的菩薩思想,和六波羅蜜等實踐規則。

  他引用的內容非常廣泛,幾乎涉及佛教的一切經典、論述及佛教以外的資料,呈現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概觀。

  首先,列舉《大智度論》關于醫道倫理的文章,再編入各類佛經,藉此描繪出一套佛教倫理學的大綱。

  著述《大智度論》開展醫道論說的龍樹大菩薩,到底是何許人也?他不僅是一位佛學家,也精通醫術,留下若幹醫學書籍,實際上也能替人看病,說他是一位“醫僧””比較恰當。

  因爲自己精于佛教醫學,也是一位實際的醫生,難怪他常在佛教裏探究醫學與佛道理論,從此呈露佛法與醫學互相融合的實況。

  龍樹是梵文原名的音譯,另外譯作“龍猛”等。根據推測,這位大乘論師大約屬于公元一五0年到二五0年前後的人物。

  他是付法藏第十四祖師,也是集大乘佛教之大成者,在日本,他被人尊稱爲南都六宗,天臺、真言宗“八宗之祖”。至于龍樹一生的傳記,主要有下列幾項:

  一、《龍樹菩薩傳》,鸠摩羅什譯,沒有梵文原本,僅存漢譯部份。

  二、普敦著《佛教史》裏,有關龍樹的記述。

  叁、塔拉那達著《佛教史》裏,有關龍樹的記述。

  其中,中國和日本都習慣用《龍樹菩薩傳》,了解範圍以這本書爲主。現在,筆者也以本書爲主,另外還參考《付法藏因緣傳》、《大唐西域記》、《南海寄歸傳》、《佛祖統紀》等書,詳細地講些龍樹的生平。

  依照《龍樹菩薩傳》的記述是:

  龍樹菩薩出身南印度的梵志族,緣于母親當年在樹下生下他。才取名“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是一種樹名,龍是要成全他的道,故用龍字冠名,才稱他龍樹。

  這條龍後來成了一位大龍菩薩,世人認爲他在海裏宮殿講授妙法。從此以後,他的名字就叫龍樹了。

  龍樹生長在富裕家庭,隸屬婆羅門族,成長過程都不愁衣食,應有盡有。

  他的天資聰明,才華出衆。對于所有事物都有非凡的理解力,一聽便懂,也能舉一反叁。

  在吃奶時期,據說聽了許多婆羅門誦讀四吠陀聖典,計有四萬句偈語,每句偈語有叁十二個字,但他在私底下會諷吟那些文章,也懂得其中的意義。他在少年時代,就已經天下聞名;周遊各國時,不許別人跟隨。

  其實,他不但懂得四吠陀的內涵,也通曉天文、地理、未來的預言和諸項道術,堪稱無所不知,可見他的智慧非同小可。

  據說他當時也深入古印度時代的醫學,當然,古印度的醫學也有內科與外科,龍樹似乎也能領悟內外兩科的學問,結果卻成爲佛學者,而不曾扮演醫僧的角色活躍在藥學領域。

  學隱身術追求快樂

  在《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經》裏,明白記載世尊的出家動機。第叁集的“天使命”上說:

  “諸位比丘呵,我生活得非常幸福,根本不知道苦惱的滋味。我父親的宮殿設有浴池。一處種青蓮,一處種紅蓮,另一處種白蓮。諸位比丘呵,我只用迦屍出産的梅檀香,別處的産品都不用,我的衣服也是迦屍的名産。諸位比丘呵,我有叁座宮殿,一座適合冬天居住,一處適合夏居住,一處適合春天……”

  世尊很辛運出生富貴家庭,說完自己舒服的生活之後,又提及出家的動機。

  “話雖如此,我卻開始尋思了。那些愚笨的凡夫,自己日漸衰老,難免衰老的命運,但是,看見別人老態龍鍾,會覺得可恥厭惡,完全忘了自己……殊不知自己也難逃衰老,難道可以嫌棄別的老人嗎?諸位比丘呵,我觀察到這種情狀時,一切青春的傲慢全部消失了。”

  接著,世尊也談到世人自己會患病,且會嫌惡病人,忘記病苦總有一大也會降臨自己身上,所以顯得很驕傲,殊不知這樣對自己不好。世尊觀察到這種情形。毅然打斷無病的驕慢,知悉自己也有一天會患病。

  對于死的問題,世尊同樣在仔細觀察。結果,世尊認爲世人難免一死。若忘記死的苦惱,只知醉心于生活的驕傲,這樣對自己也不好。于是,他放棄生存或活命的傲慢。世尊說:

  “諸位比丘呵,人生有叁種傲慢或得意。這叁種是什麼呢?就是得意自己壯年青春、得意自己健康無病、得意自己幸好有命在……諸位比丘呵,凡是得意自己年輕力壯,表現傲慢的比丘,都會放棄學習,生活靡爛。”

  至于傲慢自己無病健康,幸有命在,也同樣要不得。

  世尊觀察世人表現叁種傲慢,之後,才毅然放棄富裕的生活,選擇出家修道這條路。

  年輕的龍樹發覺自己恃才傲物,各方面很得意,若要開拓修道的生活,一定要去體驗有關生死的問題。縱使自己活在人間,他也體會出死亡的苦惱,發現死亡的陰影隨時存在,這樣才能驅逐龍樹的傲慢。關于這些經過,也在《龍樹菩薩傳》裏記載。

  且說龍樹自認年輕力壯,才氣縱橫,表現不可一世的樣子,腦海裏毫無衰老與死亡的影子。

  他有叁位好友,全是青年才俊,一天,他們彼此商量:“凡用天下的義理,啓蒙人的心靈、讓人開竅的學問,我們幾乎部研究完了。此後,我們要算什麼來自娛呢?還是盡情享受,陶醉在快樂裏過一輩子才對?”

  世尊警告世人,如果沈迷在叁種傲慢或享樂,會不顧學問,生活靡爛,爲非作歹。

  龍樹和一群好友,既然享有婆羅門的特權意識,也有淵博的知識,極易陷入這種傲慢裏,果然不出世尊的警告,他們紛紛丟棄學識,最後變成恣情縱飲的享樂主義者。

  之後,他們爲了貪圖享樂,竟然不擇手段。他們說:“婆羅門不是王公大臣,沒有足夠的權力與金錢可以盡情揮霍。聽說世上有一種隱身術,如果有這套本事,簡直可以爲所欲爲,什麼快樂都能到手。”

  四個人有了共識,馬上要采取行動了。

  不久,他們聽說有一位道術師擅長隱身術,果然登門去請教了。

  這位道術師暗自尋思:這四位年輕婆羅門是絕頂聰明的人,不把別人看在眼裏,內心趾高氣揚,現在爲了要學隱身術才委屈求全,親自來拜訪;他們簡直什麼都懂,只不知這門賤術罷了,倘若自己據實指點,他們一定會把我丟棄,再也不肯委屈了。我何妨先給他些藥物,暫時不教授法術,他們用完藥物,自然會回來央求,這樣,我才終身可以做他們的老師。

  心裏有了打算,道術師只遞給他們一顆藥丸,當面告訴他們:“你們到無人的地方,先嗅一下藥丸,然後溶在水裏,把它擦在眼臉。這樣,你們才能隱去身形,別人也看不見你們。”

  不料,道術師的一番計策,被龍樹豐富的知識揭穿,變成泡影了。

  終于看到“死亡的影子”

  本來,道術師思量對方用完藥後,會再回來央求。

  不料,龍樹把藥品一磨,聞到那股香氣,就明白有哪些成份、多少數量、輕重如何,一點兒也沒有差錯。也許因爲擁有豐富的藥物知識,幫了他一個大忙。

  上述他年輕時代早已學到充份的內科與藥物學,《大智度論》裏,處處提到藥的譬喻,可見他實際上也能分辨藥物種類,而且百無一失。

  印度的醫藥在古代也很普及,據說,不少植物用藥曾經出口到西方各國,曆代傳承的印度藥物學,在龍樹時代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准。除了植物用藥,印度人也常用動物與礦物藥品來治病。

  再說龍樹回到道術師的住處坦白吐露:“你剛才給我的藥品含有七十種成份。”同時詳述數量、輕重等處方內容。

  道術師吃驚地反問他:“你怎麼知道我的處方?”

  龍樹回答:“藥品含有諸種香氣,我一嗅就知道了。”

  道術師非常佩服龍樹,心想:“聽說有這種人就很不容易,更何況能跟他相遇。但是,他已經站在眼前,我還能珍惜自己那套賤術嗎?”一想到此,就把隱身術傳授給他。

  不消說,龍樹學到道術師的隱身術了。

  這位道術師也許搞錯了醫變、藥物的知識,跟高尚人格有所不同,反正龍樹幾位朋友也很快把隱身術當作恣情縱欲的工具,爲非作歹起來。

  原來,這四個年輕人學曾隱身術後,經常肆無忌憚進出王宮,宮中美女全部被他們強暴奸淫了。一百多天後,宮女們紛紛懷孕,只好向國王透露,央求國王免罪,國王不高興地問道:“到底怎麼回事,竟然發生這種不吉祥的怪事,豈有此理?”立刻召集群臣商量解決。

  只聽一位老臣禀告:“宮裏發生這種怪事,不外兩種原因:一種是妖鬼作祟,另一種是使用法術。如果是利用法術,只要在門前鋪細沙,自然會呈現腳印,如果有鬼怪作祟,當然沒有足迹,用咒術消滅就行了。”

  國王馬上吩咐守衛們,依照老臣的指點,把細沙鋪在門前,果然現出四人的足迹。國王一聽立刻率領數百名大力士進宮,封閉各個宮門,下令大力士拔刀向虛空亂砍一陣。

  不消片刻,叁位好友就被砍傷,死于非命了。

  龍樹親眼看見好友們死得淒慘,死亡的恐怖籠罩全身,顫抖不已。

  瞬息間,那種不曾想過的死亡,把昔日的快樂驅逐一幹二淨,平時,他一直得意生命與青春,以爲老病死跟自己毫不相幹,如今,他害怕死亡會降臨自己的身上了。

  青春、健康無病和生存的驕傲,在見到死亡的影子,全都軟弱無力了,面對著死亡,費盡青春所學來的一切知識,完全派不上用場——龍樹陷入絕望的深淵,叫苦連天。

  生死掙紮下去出家

  在《南傳大藏經.相應部.佛陀品》上,記載世尊大徹大悟以前的菩薩階段,也有過正念思維的曆程,十分逼真感人。在此值得一提:

  “的確,人間有無限的苦惱。生、老、病、死、再生,又不懂怎樣脫離這些苦痛?……那麼,爲何有這些生老死呢?老死是爲什麼緣故呢?諸位比丘呵,當時,菩薩靠正思維與智慧,才獲得問題的解決。因爲有生,才會有老死,若死緣起于生也。爲什麼有生呢?生起于什麼緣故呢?……由于有才會生,生緣起于有……由于取才出現有,有緣起于取……因爲有愛才會有取,取緣出于愛……愛緣出于受……受緣出于觸……觸緣出于六處……六處緣出于名色……各色緣出于識……識緣出于行……行緣出于無明。由此看來,行緣出于無明,識緣出于行……,這些全都是苦蘊的集合。”

  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這即是十二因緣說。

  世尊知道苦惱的人生,來自于生,同時明白怎樣去解決這種苦惱的人生。

  老死的苦惱,究竟在無明。有一股力量從生命的深淵冒出來,這股沖勁形成渴愛,在現世上造業,成了一種朝向將來的主因。

  知道怎樣克服無明,等于知道克服苦惱的途徑,也是修行佛道的目標。

  無疑地,龍樹眼前的情狀,正面對著死亡。無底的死亡恐怖令他顫抖,逼迫他用整個生命去思索死苦的根源。與其說是思索,毋甯說是生命的呼喚,也許在呼喚他趕緊想出某種解決生命之謎的智慧。

  處在生與死的絕境時,才看見龍樹的直觀智慧在閃耀。這是要脫離死處的智慧,這道光芒仿佛閃電般沖擊龍樹的全身。

  根據《龍樹菩薩傳》上說,當時,叁人死了,只剩下龍樹站著不動,屏息凝氣,躲在國王的頭部旁邊。原來,國王的頭側七尺內,不許任何人進來,當然,一群大力士斬向虛空的刀鋒也不能到達了。

  他學來的隱身術,此時真正打開龍樹的智慧。

  如果他也跟叁位朋友一樣,在慌恐之下受製于生命的沖動,盲目地要逃出去,一定頃刻間死在亂刀之下。

  幸好龍樹沒有逃走。他身上失去求生的沖動了。

  他面對死亡,一切的傲慢消失,欲望貪婪也不見了。當煩惱的狂亂平息下來時,他天生的智慧光芒開始發射出來,在這份智慧的指引下,他才能死裏逃生。

  然而,這份智慧不再助長他去追求享樂的生活了,反而成了一種明智,幫他竭力去找尋死苦的根據。

  龍樹的身體緊縮在國王頭側,聚集全副精力在思索。生存、死亡、時間的流動,全都從他的腦海裏消失了,在這瞬息間,甚至連籠罩它的死亡恐怖也溜掉了。

  死苦的根據是什麼?死苦緣出于何處?他以往那種靡爛傲慢的生活方式,無異是一種明白的解答。

  那就是憧憬知識、目空一切、追求享樂的愚蠢人生觀,這樣委實不適合龍樹的身份。

  那時候,他才覺悟到欲望爲苦惱的根本,各種災禍的來源,傷身敗德,全部由它而起,于是,他暗自發誓:“倘若我要得到解脫,就得拜訪沙門,接受出家之法。”

  龍樹這次覺悟到底有多深多遠,外人不太清楚。不過,他至少明白死苦的根源,來自人生的渴愛。那麼,若要追溯愛欲的深淵,也不得不深入過去世的業、生命底流的業,和無明的真貌。

  這樣一來,龍樹由于這次的契機,才下決心要探究愛欲、渴愛和無明。他終于做了沙門,打算進入佛道。

  那時的龍樹,雖然還沒有明察十二因緣,確立一套打破無明的方法,至少在他的心裏若隱若現地浮出從老死到無明的連鎖,因爲他是絕頂聰明的後起之秀。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A》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