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P6

  ..续本文上一页,只有好好服用,才能治病。”(卷九十六)

  世尊说要以大慈大悲救度众生,三方面要互相谅解和合作,这种医道可以挽救今天被人荒废的医道伦理,也会成为新伦理的泉源。

  总之,佛教伦理将会成为新医道的基础。

  以下,我们看看龙树的故事。

  由《大论》展露才华

  佛教伦理学,探讨了有关医学的各类佛经与论释。

  像龙树写的《大智度论》《大论》深妙详尽,不失为一本难得的医学与医道伦理的著作。

  《大智度论》的原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属于《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虽然其中注释《大品般若经》,但他能够依照每一个字句,详细解说思想、学说、用例和实践规定,可知龙树的学识多么渊博。

  而且,他能吸收像《法华经》等大乘佛学的思想,来解说般若空观。世人认为他的解说堪称“真空妙有”,同时,他也努力讲解大乘的菩萨思想,和六波罗蜜等实践规则。

  他引用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佛教的一切经典、论述及佛教以外的资料,呈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概观。

  首先,列举《大智度论》关于医道伦理的文章,再编入各类佛经,藉此描绘出一套佛教伦理学的大纲。

  著述《大智度论》开展医道论说的龙树大菩萨,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不仅是一位佛学家,也精通医术,留下若干医学书籍,实际上也能替人看病,说他是一位“医僧””比较恰当。

  因为自己精于佛教医学,也是一位实际的医生,难怪他常在佛教里探究医学与佛道理论,从此呈露佛法与医学互相融合的实况。

  龙树是梵文原名的音译,另外译作“龙猛”等。根据推测,这位大乘论师大约属于公元一五0年到二五0年前后的人物。

  他是付法藏第十四祖师,也是集大乘佛教之大成者,在日本,他被人尊称为南都六宗,天台、真言宗“八宗之祖”。至于龙树一生的传记,主要有下列几项:

  一、《龙树菩萨传》,鸠摩罗什译,没有梵文原本,仅存汉译部份。

  二、普敦著《佛教史》里,有关龙树的记述。

  三、塔拉那达著《佛教史》里,有关龙树的记述。

  其中,中国和日本都习惯用《龙树菩萨传》,了解范围以这本书为主。现在,笔者也以本书为主,另外还参考《付法藏因缘传》、《大唐西域记》、《南海寄归传》、《佛祖统纪》等书,详细地讲些龙树的生平。

  依照《龙树菩萨传》的记述是:

  龙树菩萨出身南印度的梵志族,缘于母亲当年在树下生下他。才取名“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是一种树名,龙是要成全他的道,故用龙字冠名,才称他龙树。

  这条龙后来成了一位大龙菩萨,世人认为他在海里宫殿讲授妙法。从此以后,他的名字就叫龙树了。

  龙树生长在富裕家庭,隶属婆罗门族,成长过程都不愁衣食,应有尽有。

  他的天资聪明,才华出众。对于所有事物都有非凡的理解力,一听便懂,也能举一反三。

  在吃奶时期,据说听了许多婆罗门诵读四吠陀圣典,计有四万句偈语,每句偈语有三十二个字,但他在私底下会讽吟那些文章,也懂得其中的意义。他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天下闻名;周游各国时,不许别人跟随。

  其实,他不但懂得四吠陀的内涵,也通晓天文、地理、未来的预言和诸项道术,堪称无所不知,可见他的智慧非同小可。

  据说他当时也深入古印度时代的医学,当然,古印度的医学也有内科与外科,龙树似乎也能领悟内外两科的学问,结果却成为佛学者,而不曾扮演医僧的角色活跃在药学领域。

  学隐身术追求快乐

  在《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里,明白记载世尊的出家动机。第三集的“天使命”上说:

  “诸位比丘呵,我生活得非常幸福,根本不知道苦恼的滋味。我父亲的宫殿设有浴池。一处种青莲,一处种红莲,另一处种白莲。诸位比丘呵,我只用迦尸出产的梅檀香,别处的产品都不用,我的衣服也是迦尸的名产。诸位比丘呵,我有三座宫殿,一座适合冬天居住,一处适合夏居住,一处适合春天……”

  世尊很辛运出生富贵家庭,说完自己舒服的生活之后,又提及出家的动机。

  “话虽如此,我却开始寻思了。那些愚笨的凡夫,自己日渐衰老,难免衰老的命运,但是,看见别人老态龙钟,会觉得可耻厌恶,完全忘了自己……殊不知自己也难逃衰老,难道可以嫌弃别的老人吗?诸位比丘呵,我观察到这种情状时,一切青春的傲慢全部消失了。”

  接著,世尊也谈到世人自己会患病,且会嫌恶病人,忘记病苦总有一大也会降临自己身上,所以显得很骄傲,殊不知这样对自己不好。世尊观察到这种情形。毅然打断无病的骄慢,知悉自己也有一天会患病。

  对于死的问题,世尊同样在仔细观察。结果,世尊认为世人难免一死。若忘记死的苦恼,只知醉心于生活的骄傲,这样对自己也不好。于是,他放弃生存或活命的傲慢。世尊说:

  “诸位比丘呵,人生有三种傲慢或得意。这三种是什么呢?就是得意自己壮年青春、得意自己健康无病、得意自己幸好有命在……诸位比丘呵,凡是得意自己年轻力壮,表现傲慢的比丘,都会放弃学习,生活靡烂。”

  至于傲慢自己无病健康,幸有命在,也同样要不得。

  世尊观察世人表现三种傲慢,之后,才毅然放弃富裕的生活,选择出家修道这条路。

  年轻的龙树发觉自己恃才傲物,各方面很得意,若要开拓修道的生活,一定要去体验有关生死的问题。纵使自己活在人间,他也体会出死亡的苦恼,发现死亡的阴影随时存在,这样才能驱逐龙树的傲慢。关于这些经过,也在《龙树菩萨传》里记载。

  且说龙树自认年轻力壮,才气纵横,表现不可一世的样子,脑海里毫无衰老与死亡的影子。

  他有三位好友,全是青年才俊,一天,他们彼此商量:“凡用天下的义理,启蒙人的心灵、让人开窍的学问,我们几乎部研究完了。此后,我们要算什么来自娱呢?还是尽情享受,陶醉在快乐里过一辈子才对?”

  世尊警告世人,如果沉迷在三种傲慢或享乐,会不顾学问,生活靡烂,为非作歹。

  龙树和一群好友,既然享有婆罗门的特权意识,也有渊博的知识,极易陷入这种傲慢里,果然不出世尊的警告,他们纷纷丢弃学识,最后变成恣情纵饮的享乐主义者。

  之后,他们为了贪图享乐,竟然不择手段。他们说:“婆罗门不是王公大臣,没有足够的权力与金钱可以尽情挥霍。听说世上有一种隐身术,如果有这套本事,简直可以为所欲为,什么快乐都能到手。”

  四个人有了共识,马上要采取行动了。

  不久,他们听说有一位道术师擅长隐身术,果然登门去请教了。

  这位道术师暗自寻思:这四位年轻婆罗门是绝顶聪明的人,不把别人看在眼里,内心趾高气扬,现在为了要学隐身术才委屈求全,亲自来拜访;他们简直什么都懂,只不知这门贱术罢了,倘若自己据实指点,他们一定会把我丢弃,再也不肯委屈了。我何妨先给他些药物,暂时不教授法术,他们用完药物,自然会回来央求,这样,我才终身可以做他们的老师。

  心里有了打算,道术师只递给他们一颗药丸,当面告诉他们:“你们到无人的地方,先嗅一下药丸,然后溶在水里,把它擦在眼脸。这样,你们才能隐去身形,别人也看不见你们。”

  不料,道术师的一番计策,被龙树丰富的知识揭穿,变成泡影了。

  终于看到“死亡的影子”

  本来,道术师思量对方用完药后,会再回来央求。

  不料,龙树把药品一磨,闻到那股香气,就明白有哪些成份、多少数量、轻重如何,一点儿也没有差错。也许因为拥有丰富的药物知识,帮了他一个大忙。

  上述他年轻时代早已学到充份的内科与药物学,《大智度论》里,处处提到药的譬喻,可见他实际上也能分辨药物种类,而且百无一失。

  印度的医药在古代也很普及,据说,不少植物用药曾经出口到西方各国,历代传承的印度药物学,在龙树时代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除了植物用药,印度人也常用动物与矿物药品来治病。

  再说龙树回到道术师的住处坦白吐露:“你刚才给我的药品含有七十种成份。”同时详述数量、轻重等处方内容。

  道术师吃惊地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我的处方?”

  龙树回答:“药品含有诸种香气,我一嗅就知道了。”

  道术师非常佩服龙树,心想:“听说有这种人就很不容易,更何况能跟他相遇。但是,他已经站在眼前,我还能珍惜自己那套贱术吗?”一想到此,就把隐身术传授给他。

  不消说,龙树学到道术师的隐身术了。

  这位道术师也许搞错了医变、药物的知识,跟高尚人格有所不同,反正龙树几位朋友也很快把隐身术当作恣情纵欲的工具,为非作歹起来。

  原来,这四个年轻人学曾隐身术后,经常肆无忌惮进出王宫,宫中美女全部被他们强暴奸淫了。一百多天后,宫女们纷纷怀孕,只好向国王透露,央求国王免罪,国王不高兴地问道:“到底怎么回事,竟然发生这种不吉祥的怪事,岂有此理?”立刻召集群臣商量解决。

  只听一位老臣禀告:“宫里发生这种怪事,不外两种原因:一种是妖鬼作祟,另一种是使用法术。如果是利用法术,只要在门前铺细沙,自然会呈现脚印,如果有鬼怪作祟,当然没有足迹,用咒术消灭就行了。”

  国王马上吩咐守卫们,依照老臣的指点,把细沙铺在门前,果然现出四人的足迹。国王一听立刻率领数百名大力士进宫,封闭各个宫门,下令大力士拔刀向虚空乱砍一阵。

  不消片刻,三位好友就被砍伤,死于非命了。

  龙树亲眼看见好友们死得凄惨,死亡的恐怖笼罩全身,颤抖不已。

  瞬息间,那种不曾想过的死亡,把昔日的快乐驱逐一干二净,平时,他一直得意生命与青春,以为老病死跟自己毫不相干,如今,他害怕死亡会降临自己的身上了。

  青春、健康无病和生存的骄傲,在见到死亡的影子,全都软弱无力了,面对著死亡,费尽青春所学来的一切知识,完全派不上用场——龙树陷入绝望的深渊,叫苦连天。

  生死挣扎下去出家

  在《南传大藏经.相应部.佛陀品》上,记载世尊大彻大悟以前的菩萨阶段,也有过正念思维的历程,十分逼真感人。在此值得一提:

  “的确,人间有无限的苦恼。生、老、病、死、再生,又不懂怎样脱离这些苦痛?……那么,为何有这些生老死呢?老死是为什么缘故呢?诸位比丘呵,当时,菩萨靠正思维与智慧,才获得问题的解决。因为有生,才会有老死,若死缘起于生也。为什么有生呢?生起于什么缘故呢?……由于有才会生,生缘起于有……由于取才出现有,有缘起于取……因为有爱才会有取,取缘出于爱……爱缘出于受……受缘出于触……触缘出于六处……六处缘出于名色……各色缘出于识……识缘出于行……行缘出于无明。由此看来,行缘出于无明,识缘出于行……,这些全都是苦蕴的集合。”

  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这即是十二因缘说。

  世尊知道苦恼的人生,来自于生,同时明白怎样去解决这种苦恼的人生。

  老死的苦恼,究竟在无明。有一股力量从生命的深渊冒出来,这股冲劲形成渴爱,在现世上造业,成了一种朝向将来的主因。

  知道怎样克服无明,等于知道克服苦恼的途径,也是修行佛道的目标。

  无疑地,龙树眼前的情状,正面对著死亡。无底的死亡恐怖令他颤抖,逼迫他用整个生命去思索死苦的根源。与其说是思索,毋宁说是生命的呼唤,也许在呼唤他赶紧想出某种解决生命之谜的智慧。

  处在生与死的绝境时,才看见龙树的直观智慧在闪耀。这是要脱离死处的智慧,这道光芒仿佛闪电般冲击龙树的全身。

  根据《龙树菩萨传》上说,当时,三人死了,只剩下龙树站著不动,屏息凝气,躲在国王的头部旁边。原来,国王的头侧七尺内,不许任何人进来,当然,一群大力士斩向虚空的刀锋也不能到达了。

  他学来的隐身术,此时真正打开龙树的智慧。

  如果他也跟三位朋友一样,在慌恐之下受制于生命的冲动,盲目地要逃出去,一定顷刻间死在乱刀之下。

  幸好龙树没有逃走。他身上失去求生的冲动了。

  他面对死亡,一切的傲慢消失,欲望贪婪也不见了。当烦恼的狂乱平息下来时,他天生的智慧光芒开始发射出来,在这份智慧的指引下,他才能死里逃生。

  然而,这份智慧不再助长他去追求享乐的生活了,反而成了一种明智,帮他竭力去找寻死苦的根据。

  龙树的身体紧缩在国王头侧,聚集全副精力在思索。生存、死亡、时间的流动,全都从他的脑海里消失了,在这瞬息间,甚至连笼罩它的死亡恐怖也溜掉了。

  死苦的根据是什么?死苦缘出于何处?他以往那种靡烂傲慢的生活方式,无异是一种明白的解答。

  那就是憧憬知识、目空一切、追求享乐的愚蠢人生观,这样委实不适合龙树的身份。

  那时候,他才觉悟到欲望为苦恼的根本,各种灾祸的来源,伤身败德,全部由它而起,于是,他暗自发誓:“倘若我要得到解脱,就得拜访沙门,接受出家之法。”

  龙树这次觉悟到底有多深多远,外人不太清楚。不过,他至少明白死苦的根源,来自人生的渴爱。那么,若要追溯爱欲的深渊,也不得不深入过去世的业、生命底流的业,和无明的真貌。

  这样一来,龙树由于这次的契机,才下决心要探究爱欲、渴爱和无明。他终于做了沙门,打算进入佛道。

  那时的龙树,虽然还没有明察十二因缘,确立一套打破无明的方法,至少在他的心里若隐若现地浮出从老死到无明的连锁,因为他是绝顶聪明的后起之秀。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