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耆婆曾用巧妙智慧,打开僵局,施展最好的治疗法,佛经上常常出现证例。
第三章 世尊与提婆达多
报恩心变成良药
有一次,世尊患病的风声传扬出去了。包括波斯匿王等诸国的君主、帝释等诸天、舍利弗等声闻、摩诃波睹波堤比丘尼等,纷纷前来世尊的身边,探访世尊的病情。
提婆达多听说世尊患病在家,也赶来看望。当时的情况,《四分律》上有一段记载:
提婆达多目睹四部之众,聚集在世尊眼前和身边,心里暗想:“我应该服药装病,像佛一样,让四部大众也跑来问候我。”一想到此,他跑去找耆婆了。他正色告诉耆婆:“我想服下佛刚才所服用的药品,你快把那种药给我。”不料,耆婆吐露:“世尊刚才服下的药品叫作那罗廷,此药品别人不能服用,除了转轮圣王,只有成就菩萨如来,才能服用它。”提婆达多说:“如果你不肯给我,我会杀害你。”当时,耆婆害怕自己丧命,只好把药物递给他。不料,提婆达多服下药后,却患了一场大病,身心受尽苦楚,别人不能代他承受……。
药品由于用法不同,有时会变成毒物。对于某人是良药,对其他人也许成了毒物。如来服用的药,被叛逆的提婆达多服下后,反而成了毒品,这一点非常有趣。
为什么会这样呢?佛经上的解释是:
提婆达多心里暗忖:“像我现在的下场,除了如来,没有别人能够救我。”当时,世尊明白提婆达多的心念,立刻从身上放出施药的光明,照射提婆达多,结果,解除他的一切苦痛,让他得以休憩。
这是因为世尊很同情提婆达多的苦恼,不忍心看他叫苦不迭。才放出佛的施药光明,照射他的身心,解除他的苦恼。不过,以后的问题重重,难得罢休。
提婆达多病好以后,对世尊毫无感激的念头。他反而指责世尊:“世尊出家成道,现在却靠医药在谋生。”一位比丘听到这个风声,就去转告世尊说,提婆达多没有一点感恩之心。殊不知此事不是从今天开始,其间有一段因果,详情如下:
从前,有一位国王叫作“一切施王”,国里有一个病人很可怜,因为医生说:“这样严重的痛,只有靠有慈悲心的菩萨,恳求他用新鲜血肉才能医好。”
一切施王听到此项消息,立刻取出利刀,切下自己脾脏的肉块递给病人服下,总算把他的病医好。
国主随后好心询问病人:“你的身体复原了吗?”
病人答道:“已经复原了。”于是,国王很放心地叫他回去,不料,当他一出门,便跌在地上出血了。有人问他:“你的脚怎会流血呢?”
对方却恶狠狠地答道:“因为他是个不合法的国王,作恶多端,荒淫无道,贪婪邪恶,害我在他的宫门前伤了脚,才会流血不止。”
他讲得太过份了,简直不像话嘛,一切施王好心把他从重病中救出来,他反而破口大骂国王。
佛陀为诸位比丘讲究一段往事,说道:“当时那位一切施王就是我,那个病人即是眼前的提婆达多,我在前辈子发起慈悲心怜悯他,可是。他没有报恩心,现在仍然这样。”
当时,世尊也给提婆达多说出一首诗偈,意思是:忘恩负义的人,会受到癞病恶疾的苦报,或尝到白癞的痛苦,只要没有报恩心,都会得到这种下场。
所以,诸位比丘要有报恩心。
根据世尊的解说,提婆达多的忘恩负义和反叛心念,出自前辈子。提婆达多背著沉重的想业,由于这项恶业,他才受到痛苦,坠入地狱里。
感激与报恩的念头是人类与生俱有的善心,而提婆达多因为恩将仇报,虚荣心作祟,硬要装病,服下如来的药,才使良药变成毒物。
若是一个充满慈悲与智慧、闪耀著生命光辉的人,寻常的药品放在他们身上,也照样会有相当的药效。凡是忧心忡忡、变成欲望奴隶的人,生命力会很衰弱。有些人失去善心,良药对他们也只会成为毒品。
最后,轮到耆婆出场了。据说世尊为了解救提婆达多,从身上放出施药的光明,自己反而生了一场病,耆婆用汤菜和野鸟肉,才把世尊的病医好。
强化生命力的关键
除了《四分律》提到药物变毒品的事惰,《贤愚经》上也有介绍,若从服药的观点看,其中也有浓厚的暗示意味。
《贤愚经》上的愚人当然指提婆达多。他居然敢向耆婆强求世尊服的药,在这部经典中重视的并非药的问题,而是药量到底有多少?
《贤愚经》上有一段话说:当时,世尊身上得了风病,医生特地在酥里掺杂三十二种药品,让佛每天服下三十二两。
世尊所思的风病,就是现在感冒之类的痛。
世尊应该服下那么多药量,因为他是佛,才会需要这些药物作用,而对于提婆达多却不适合。提婆达多有增上慢,各方面都还不如世尊。他不明白这颗嫉妒心,反而使自己的生命力衰弱。
因为生命力衰弱,会影响到服用的药量。耆婆看见提婆达多的生命受制于炽烈的反叛心,怒不可遏,本想另外调配一副适合他的药,份量上刚刚好——这是一位名医应有的措施,所谓看病给药,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服用同量的药。
无奈,满怀嫉妒的提婆达多,始终不肯屈服世尊,世尊服用多少,他也一定要服用多少,表示跟世尊平起平坐。耆婆警告他,服用过量反而有害,非生病不可,倘若服用量超过八倍,等于服毒自杀一样。可惜,提婆达多听不进去,强辩“我身跟佛身无异”,结果,马上受到毒害,吃尽苦头了。
“药在身体上流注诸脉,身力微弱,不能消转药力,起身时肢节极端痛苦,他呻吟叫叹,心烦意乱,世尊怜悯之余,立刻伸手抚摸他的头,才使药效消失,痛苦解除,得以病愈。”
显然,这是急性中毒的症状,因为体力衰竭,药性成毒,始终不能除去毒性作用。这样一来,世尊才竭尽自己的生命力量救活提婆达多。
生命力的强弱,可以由本人平时的生命状态来决定。提婆达多的生命力衰弱,起因于他极端嫉妒世尊,倘若他肯转为感激的念头,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增强。
谁知道他毫无感激的心念,反而大声指责世尊,胡乱造谣。当阿难将此事转告世尊时,世尊才将它的心态渊源,一直追溯到过去世。
佛陀向阿难说:“提婆达多怀著不善心,企圃伤害找,不是始自今日。他在过去世也常常怀著恶心,想要杀害我。”
于是,世尊开始提到过去世的事情。有一位国王叫“梵摩达”,性情凶暴,一天夜里,他梦见一只野兽,金色辉煌。他清醒后,立刻召集一群猎户,下令:“我梦见一条金色的野兽,你们一定要取它的皮来。”一群猎户私下商量,之后,选出一名能干的猎人来。
这名猎人宁为别人,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怀著悲壮的决心,进入险恶的深山里。不料,当他抵达闷热的沙道上时,筋疲力尽,奄奄一息,死亡就在眼前了,此时,忽然从山里跑出一只金色野兽叫“锯陀”,带水和食物给那个猎户,把他从死亡边缘软了回来。
猎人恢复生气以后,心里反而苦恼起来,眼前的锯陀正是自己要猎取的金色野兽,然而,它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但是,倘若自己空手回去,所有的猎户同行非给国王杀掉不可,于是左右为难。
锯陀终于向猎人表示:“为了救出那些人,我乐意献上自身的金皮,一点儿也不悔恨。”
猎人果然剥下金色的兽皮,拿回去献给国王了。佛经上记载,诸王看见菩萨的布施行,忍不住泪如雨下。之后,世尊继续说:
“阿难呵,你要知道那时的金兽——锯陀,正是我的前身。至于凶暴的梵摩达王,乃是今天的提婆达多……他以前要杀害我,今天仍然不怀好心,念念下忘,想尽办法要伤害我。”
可见恶业的根源,来自过去世。提婆达多压根儿也不想转换过去的恶宿业,竭力活用药品与毒物的本来特性,藉以强化自己的生命力。
第四章 龙树菩萨小传
新的医道伦理
以前,医道伦理只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事,现在,因为生命科学发达,这方面的观念正在扩大医道的领域。关于人的生命,包括人工受精、人工堕胎、安乐死、植物人的处理、癌症是否可向患者透露……这些都属医道伦理的范围。另外,还有人工内脏、遗传因子的治疗、内脏移植等也是今天仍在争论的课题。
事实上,医道不是只有这些课题而已,还创造若干新的医道伦理。
在东方社会,医生们的伦理泉源,都来自世尊的精神。
许多佛经上提到医生的心态,都属于佛教医疗的伦理,而影响医生的行为。例如《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指出,药师如来为了救度众生,曾经立下十二大愿。
第六愿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弯臂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矣,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这项誓愿是,不要有聋、盲、跛躄、癞、癫等身病。
第七愿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因,我之名号,一经其身,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这项誓愿是,若有人为疾病所逼、无依无靠,也无居住时,立刻去看顾他们,提供住处和医药,解除他们的痛苦,让他们能够究竟无上的菩提。
由此可见,世尊的大慈大悲,充份表现出一套医道伦理。
世尊为了具体教示救护众生的医道,诚恳叙述医生的伦理,同时指出护士也要发扬护士的伦理;还有一项要紧的是,病人也得表示病人的伦理。这些可以称为医道、护士道和病患者道。
世尊教示医生,护士和病人等三方面合作无间,才能治愈身心的痛苦,具体表现佛陀的慈悲。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过:
“佛如医生,法如良药,僧如护士,戒如服药、禁忌。”(卷二十二)
“病人应该像追求良医药草一样,要以佛为良医,以诸善根为药草,以护士为善知识。患者若能具备这三方面,才能除去病痛。”(卷八十五)
对于病人,也有一些指示:
“良药虽然能够治愈众生的疾病,倘若不能保持顺序,那也治不好痛苦,会失去药效。”(卷六十五)
“药师为病人讲述服药的方法…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