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A▪P5

  ..續本文上一頁耆婆曾用巧妙智慧,打開僵局,施展最好的治療法,佛經上常常出現證例。

  第叁章 世尊與提婆達多

  報恩心變成良藥

  有一次,世尊患病的風聲傳揚出去了。包括波斯匿王等諸國的君主、帝釋等諸天、舍利弗等聲聞、摩诃波睹波堤比丘尼等,紛紛前來世尊的身邊,探訪世尊的病情。

  提婆達多聽說世尊患病在家,也趕來看望。當時的情況,《四分律》上有一段記載:

  提婆達多目睹四部之衆,聚集在世尊眼前和身邊,心裏暗想:“我應該服藥裝病,像佛一樣,讓四部大衆也跑來問候我。”一想到此,他跑去找耆婆了。他正色告訴耆婆:“我想服下佛剛才所服用的藥品,你快把那種藥給我。”不料,耆婆吐露:“世尊剛才服下的藥品叫作那羅廷,此藥品別人不能服用,除了轉輪聖王,只有成就菩薩如來,才能服用它。”提婆達多說:“如果你不肯給我,我會殺害你。”當時,耆婆害怕自己喪命,只好把藥物遞給他。不料,提婆達多服下藥後,卻患了一場大病,身心受盡苦楚,別人不能代他承受……。

  藥品由于用法不同,有時會變成毒物。對于某人是良藥,對其他人也許成了毒物。如來服用的藥,被叛逆的提婆達多服下後,反而成了毒品,這一點非常有趣。

  爲什麼會這樣呢?佛經上的解釋是:

  提婆達多心裏暗忖:“像我現在的下場,除了如來,沒有別人能夠救我。”當時,世尊明白提婆達多的心念,立刻從身上放出施藥的光明,照射提婆達多,結果,解除他的一切苦痛,讓他得以休憩。

  這是因爲世尊很同情提婆達多的苦惱,不忍心看他叫苦不疊。才放出佛的施藥光明,照射他的身心,解除他的苦惱。不過,以後的問題重重,難得罷休。

  提婆達多病好以後,對世尊毫無感激的念頭。他反而指責世尊:“世尊出家成道,現在卻靠醫藥在謀生。”一位比丘聽到這個風聲,就去轉告世尊說,提婆達多沒有一點感恩之心。殊不知此事不是從今天開始,其間有一段因果,詳情如下:

  從前,有一位國王叫作“一切施王”,國裏有一個病人很可憐,因爲醫生說:“這樣嚴重的痛,只有靠有慈悲心的菩薩,懇求他用新鮮血肉才能醫好。”

  一切施王聽到此項消息,立刻取出利刀,切下自己脾髒的肉塊遞給病人服下,總算把他的病醫好。

  國主隨後好心詢問病人:“你的身體複原了嗎?”

  病人答道:“已經複原了。”于是,國王很放心地叫他回去,不料,當他一出門,便跌在地上出血了。有人問他:“你的腳怎會流血呢?”

  對方卻惡狠狠地答道:“因爲他是個不合法的國王,作惡多端,荒淫無道,貪婪邪惡,害我在他的宮門前傷了腳,才會流血不止。”

  他講得太過份了,簡直不像話嘛,一切施王好心把他從重病中救出來,他反而破口大罵國王。

  佛陀爲諸位比丘講究一段往事,說道:“當時那位一切施王就是我,那個病人即是眼前的提婆達多,我在前輩子發起慈悲心憐憫他,可是。他沒有報恩心,現在仍然這樣。”

  當時,世尊也給提婆達多說出一首詩偈,意思是:忘恩負義的人,會受到癞病惡疾的苦報,或嘗到白癞的痛苦,只要沒有報恩心,都會得到這種下場。

  所以,諸位比丘要有報恩心。

  根據世尊的解說,提婆達多的忘恩負義和反叛心念,出自前輩子。提婆達多背著沈重的想業,由于這項惡業,他才受到痛苦,墜入地獄裏。

  感激與報恩的念頭是人類與生俱有的善心,而提婆達多因爲恩將仇報,虛榮心作祟,硬要裝病,服下如來的藥,才使良藥變成毒物。

  若是一個充滿慈悲與智慧、閃耀著生命光輝的人,尋常的藥品放在他們身上,也照樣會有相當的藥效。凡是憂心忡忡、變成欲望奴隸的人,生命力會很衰弱。有些人失去善心,良藥對他們也只會成爲毒品。

  最後,輪到耆婆出場了。據說世尊爲了解救提婆達多,從身上放出施藥的光明,自己反而生了一場病,耆婆用湯菜和野鳥肉,才把世尊的病醫好。

  強化生命力的關鍵

  除了《四分律》提到藥物變毒品的事惰,《賢愚經》上也有介紹,若從服藥的觀點看,其中也有濃厚的暗示意味。

  《賢愚經》上的愚人當然指提婆達多。他居然敢向耆婆強求世尊服的藥,在這部經典中重視的並非藥的問題,而是藥量到底有多少?

  《賢愚經》上有一段話說:當時,世尊身上得了風病,醫生特地在酥裏摻雜叁十二種藥品,讓佛每天服下叁十二兩。

  世尊所思的風病,就是現在感冒之類的痛。

  世尊應該服下那麼多藥量,因爲他是佛,才會需要這些藥物作用,而對于提婆達多卻不適合。提婆達多有增上慢,各方面都還不如世尊。他不明白這顆嫉妒心,反而使自己的生命力衰弱。

  因爲生命力衰弱,會影響到服用的藥量。耆婆看見提婆達多的生命受製于熾烈的反叛心,怒不可遏,本想另外調配一副適合他的藥,份量上剛剛好——這是一位名醫應有的措施,所謂看病給藥,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服用同量的藥。

  無奈,滿懷嫉妒的提婆達多,始終不肯屈服世尊,世尊服用多少,他也一定要服用多少,表示跟世尊平起平坐。耆婆警告他,服用過量反而有害,非生病不可,倘若服用量超過八倍,等于服毒自殺一樣。可惜,提婆達多聽不進去,強辯“我身跟佛身無異”,結果,馬上受到毒害,吃盡苦頭了。

  “藥在身體上流注諸脈,身力微弱,不能消轉藥力,起身時肢節極端痛苦,他呻吟叫歎,心煩意亂,世尊憐憫之余,立刻伸手撫摸他的頭,才使藥效消失,痛苦解除,得以病愈。”

  顯然,這是急性中毒的症狀,因爲體力衰竭,藥性成毒,始終不能除去毒性作用。這樣一來,世尊才竭盡自己的生命力量救活提婆達多。

  生命力的強弱,可以由本人平時的生命狀態來決定。提婆達多的生命力衰弱,起因于他極端嫉妒世尊,倘若他肯轉爲感激的念頭,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會增強。

  誰知道他毫無感激的心念,反而大聲指責世尊,胡亂造謠。當阿難將此事轉告世尊時,世尊才將它的心態淵源,一直追溯到過去世。

  佛陀向阿難說:“提婆達多懷著不善心,企圃傷害找,不是始自今日。他在過去世也常常懷著惡心,想要殺害我。”

  于是,世尊開始提到過去世的事情。有一位國王叫“梵摩達”,性情凶暴,一天夜裏,他夢見一只野獸,金色輝煌。他清醒後,立刻召集一群獵戶,下令:“我夢見一條金色的野獸,你們一定要取它的皮來。”一群獵戶私下商量,之後,選出一名能幹的獵人來。

  這名獵人甯爲別人,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懷著悲壯的決心,進入險惡的深山裏。不料,當他抵達悶熱的沙道上時,筋疲力盡,奄奄一息,死亡就在眼前了,此時,忽然從山裏跑出一只金色野獸叫“鋸陀”,帶水和食物給那個獵戶,把他從死亡邊緣軟了回來。

  獵人恢複生氣以後,心裏反而苦惱起來,眼前的鋸陀正是自己要獵取的金色野獸,然而,它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但是,倘若自己空手回去,所有的獵戶同行非給國王殺掉不可,于是左右爲難。

  鋸陀終于向獵人表示:“爲了救出那些人,我樂意獻上自身的金皮,一點兒也不悔恨。”

  獵人果然剝下金色的獸皮,拿回去獻給國王了。佛經上記載,諸王看見菩薩的布施行,忍不住淚如雨下。之後,世尊繼續說:

  “阿難呵,你要知道那時的金獸——鋸陀,正是我的前身。至于凶暴的梵摩達王,乃是今天的提婆達多……他以前要殺害我,今天仍然不懷好心,念念下忘,想盡辦法要傷害我。”

  可見惡業的根源,來自過去世。提婆達多壓根兒也不想轉換過去的惡宿業,竭力活用藥品與毒物的本來特性,藉以強化自己的生命力。

  第四章 龍樹菩薩小傳

  新的醫道倫理

  以前,醫道倫理只是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事,現在,因爲生命科學發達,這方面的觀念正在擴大醫道的領域。關于人的生命,包括人工受精、人工墮胎、安樂死、植物人的處理、癌症是否可向患者透露……這些都屬醫道倫理的範圍。另外,還有人工內髒、遺傳因子的治療、內髒移植等也是今天仍在爭論的課題。

  事實上,醫道不是只有這些課題而已,還創造若幹新的醫道倫理。

  在東方社會,醫生們的倫理泉源,都來自世尊的精神。

  許多佛經上提到醫生的心態,都屬于佛教醫療的倫理,而影響醫生的行爲。例如《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指出,藥師如來爲了救度衆生,曾經立下十二大願。

  第六願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彎臂背偻、白癞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矣,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這項誓願是,不要有聾、盲、跛躄、癞、癫等身病。

  第七願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因,我之名號,一經其身,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這項誓願是,若有人爲疾病所逼、無依無靠,也無居住時,立刻去看顧他們,提供住處和醫藥,解除他們的痛苦,讓他們能夠究竟無上的菩提。

  由此可見,世尊的大慈大悲,充份表現出一套醫道倫理。

  世尊爲了具體教示救護衆生的醫道,誠懇敘述醫生的倫理,同時指出護士也要發揚護士的倫理;還有一項要緊的是,病人也得表示病人的倫理。這些可以稱爲醫道、護士道和病患者道。

  世尊教示醫生,護士和病人等叁方面合作無間,才能治愈身心的痛苦,具體表現佛陀的慈悲。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過:

  “佛如醫生,法如良藥,僧如護士,戒如服藥、禁忌。”(卷二十二)

  “病人應該像追求良醫藥草一樣,要以佛爲良醫,以諸善根爲藥草,以護士爲善知識。患者若能具備這叁方面,才能除去病痛。”(卷八十五)

  對于病人,也有一些指示:

  “良藥雖然能夠治愈衆生的疾病,倘若不能保持順序,那也治不好痛苦,會失去藥效。”(卷六十五)

  “藥師爲病人講述服藥的方法…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