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P4

  ..续本文上一页肤色愈来愈黄,连皮肤的血管地出现黄色了。

  这时候,耆婆出现了。

  再看《四分律》的记述:

  在他的国家没有医生能医好儿子的痛,但他听说摩竭陀国有一位大医,能替人治病,就派人来央求国王:“拘毯弥一长者的儿子生病,准备请耆婆医治,请大王派他去好吗?”

  频婆舍罗王把耆婆叫来,问他:“拘睒弥国一位长者的儿子生病,你能不能去治疗呢?”

  耆婆回答:“可以。”

  “既然能,你就快去医治。”

  耆婆搭车走访拘睒弥国。当他来到时,适逢长者的儿子死了,由乐队送出来,耆婆听了问道:“这是康乐队的鼓声吗?”

  且说摩竭陀国的耆婆奉命来看病,当他的座车来到一看,周围的人们以为长者的次子已经死了。但是,耆婆迅速来看长者的次子,立刻判断:“他还没死呢。”因为他从症状诊断出这个小病人患了肠闭塞,非立刻动手术不可。

  一般肠闭塞绞痛的原因有:一、肠子内长出肿疡;二、肠子受到外面压迫;三、手术后,肠子外面跟其他肠子黏著或跟腹膜交缠著;四、肠管的内腔里,有肠子陷进去,叫作“肠重积症”,幼儿比较多;五、肠于弯扭了,叫作“肠于捻转”,容易发生S状结肠。其他有麻痹性肠闭塞绞痛,不论上述那种情形,都会引起剧烈的腹痛、呕吐、晒心,每间隔一段时候会发生阵痛。

  到了这种情况,塞在肠内的食物会引起不正常的发酵,造成毒性物质,被肠子吸收进丢,致使肠子的血液循环不良,由于不停的呕吐,迫使水份不够,全身都会僵硬。不久,双眼发黑、脉动转弱、手脚冰冷,以至于死。照腹部的X光,可看见特有的形象,若有这种医疗器具,诊断会很容易,那时候没有透视镜,耆婆若要诊断肠闭塞绞痛,除了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得有锐利的诊察眼力。

  要治此病,只有仰赖手术才行。

  当时,耆婆下车,拿出手术的利刀,剖开腹部,披露肠内的结块,告诉他旁边的父母和亲友说:“他在玩翻筋斗时,肠子打了结,才使饮食无法消化,这种情况不是死亡。”耆婆开始解开肠结,再放回原处,缝好皮肤,合上肌肉,并擦上妙药。

  可见他在动腹部手术时,发现肠子一部份打结,致使食物不能畅通,他剖开让长者看,解开结处,再放回原位。《大品》上也有记载:“他解开纠缠的内脏,再放回原处。缝好腹部,贴上膏药,不久,长者的儿子病愈。”

  这跟现代的手术一模一样。其中没有提到麻醉的过程,也许因为是在晕死状态才免去这一节吧!这次的肠闭塞绞痛也许是因为肠重积症,或s状结肠的肠子捻转才引起的。

  医治阿难的痈(肿脓)

  “痈”是一种肿脓,也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附在皮肤上的化脓菌,会从毛囊扩散到周围组织与皮脂腺,而后发起炎症,叫作“疖”,一个地方有数个疖聚集,逐渐肿大叫作“痈” 。全身最容易长痈的位置,在脸上、头部、腋下、背后或腰部等处。

  虽然,世尊竭力避免在人的身体上动手术,但在必要的时候也曾允许。这种手术要控制得很严格,丝毫大意不得。原则上,身上长痈可用软膏擦在布块上,贴在患处等自然排脓,除非迫不得已才要剖开,让污脓流出来。

  《四分律》上记载:

  有一位比丘身上长疮,得制药来擦,佛陀说,让疮充份化脓,变成痈后再剖开让脓流出来。

  患疮如果发臭,就应该洗干净。不妨用根汤、茎叶羊果汤,以及小便清洗。用手洗时疮会痛的话,可以改用鸟毛洗净患处。

  这里所指的疮,也属于肿脓。世尊的指导跟现代冶疗法完全一样。洗涤时,用手或鸟毛都不妨。

  其中说要用各种药草汤当洗涤药,用小便洗亦无不可,因为健康人的小便无细菌,远比污水佳,温度也适当,属于不错的洗涤液,在紧急的时候,倒不失为一种有用措施。

  耆婆遵照世尊上述的指点,曾替比丘们冶痈。其中,耆婆治愈佛弟子阿难的肿脓,也在佛经上记载。

  且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记载:那时的阿难陀背上,长出一块小疮,佛吩咐耆婆来治疗,耆婆遵照佛的教导,准备替阿难治疗。刚巧世尊坐在座上,同一群大众讲经说法,阿难也坐在群众中听法,耆婆心想:“我要替阿难治疗疮患正是时候,因为他在专心听法,全神贯注,割破疮口,他也不会觉得痛楚。”

  耆婆目睹阿难聚精会神在听世尊说法,才断然要趁此时替他手术,就这一点来说,耆婆不愧为名医。因为人全神贯汪某件事情时,不太觉得肉体上的稍微苦楚。何况是世尊在说法,阿难的确听得入神了,佛法的内容把他的心神都吸引住。他一点也不察觉开刀的苦痛。耆婆好像明白痛苦的本质,也同时通晓人的心理反应。

  耆婆有了计划,便取出妙药贴在疮上,因为疮已经化脓,便用小刀剖开,让脓血流出来,再以妙膏贴上。

  当耆婆忙著手术时,因为阿难全神在听法,才没有知觉。

  世尊说法结束时,耆婆禀告世尊:“我在听法的人群里治疗阿难的疮患,用手术刀把它剖开,阿难毫不知觉。”

  阿离他禀告世尊:“我在听世尊说法时,纵使身体被人割裂,像油麻般破碎,也不觉得痛苦。”

  其实,阿难也是不同凡响的佛弟子,据说当时在场听佛法的人心生怀疑:阿难为什么背上会长出痈呢?

  不消说,从医学上看,这是因为化脓菌侵入而引起的炎症。殊不知世尊也透过阿难的疮症,发挥佛法的业论。

  “古代某国有一位国王叫作鸡罗吒……有一天,一位独觉圣者到这座城里来行乞,走到国王的宫门前,国王看见他起了嗔心,便用弹珠打他的脊背。……由于国王起了嗔心,忍不住用弹珠打到辟支佛,才使自己在五百世里常常在背上长恶疮,受尽苦报,今后身体仍会受到余报。”

  据悉这位国王就是阿难。由于他有过去世的嗔恚,才造成恶业——用弹珠打击独觉圣者——结果在生命流转里,不得不接受恶疮的果报。世尊就根据业因业果的法则,做出一项结论:“纵使过了百劫的悠悠岁月,所造的业不见了,但若因缘际会时,他照样会遭受果报。”

  耆婆医治阿难的肉体,而世尊却彻底救了阿难的命。

  机智解决暴君的病症

  有些事在任何时代屡见不鲜,比如医生与病人问的微妙关系;通常都是医生的态度很傲慢,但有时也曾碰到傲慢的病人。

  在正常的情况下,医生不论遇到什么病人,或在怎样的治疗情况,都要以看病为优先,不能对病人于不顾。而且,医生的责任是,用最妥善、最安全的治疗法对待病人。

  那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行最妥善的医疗呢?这也是名医的条件之一。

  耆婆极富幽默感与机智力,不妨列举一个病例来看。

  佛经上的记述是:尉禅国有一位国王叫作“波罗殊提”,十二年来经常头痛不停(《四分律》),据说他患有黄疸病(《大品》)。

  病因是他嗜好杯中物。换句话说,他有慢性的酒精中毒,才会引起头痛,进而变成肝硬化与黄疸病。在这种情况下,他在精神上也常常呈现幻觉与妄想等状。

  《四分律》描述很详细:

  国内没有人能够医治国王的病症。后来,他听说频婆舍罗王身边有一位良医,简直能治百病。他即刻派人去央求频婆舍罗王说:

  “我现在患病了,希望耆婆能来医治。请你派他来好吗?”

  于是,国王把耆婆叫来问话:“你能不能医治波罗殊提的病症?”耆婆回答:“能医。”

  “那么,你去看他吧。”国王又说:“那位国王出身嫩子。你要好好自卫,可别把自已的性命断送了。”耆婆答说:“好。”

  这趟治疗等于玩命。频婆舍罗王再三警告耆婆,波罗殊提王的出身来历跟蝎子颇有渊源,自己千万要小心,好好保护自己,不能赔上自己的性命。

  原来,波罗殊提王的出身有一段秘密——

  很早以前,他的父王出国去时,母亲性欲难禁,春情发动,刚好看见一只蝎子走来,她心想:“如果可以,我也想跟它做爱取乐。”不料,当她产生邪念的时候,那只蝎子居然变成汉子站在她眼前了。

  于是,她跟那只蝎子做爱,受孕后生下一个男孩,就是这位波罗殊堤王。

  后来,国王再三盘问母亲有关自己的来历,母亲才坦述这段秘密。此后,国王开始有了失眠症。

  因为夜里失眠,才会经常喝酒,沉迷杯中物。后来,他只要一闻到炼乳味,就会嫌恶起来,病况十分严重。当然,行为性格也愈来愈乖僻,国人都背后称他“猛光王”,他只要听到炼乳的名称就会大发脾气,而把对方置之死地。

  波罗殊提王获悉母亲不守妇道,才会生下自己。所以,也懊恼自己的出身来历,久了之后引起失眠症,藉酒消愁愁更愁,显然陷入恶性循环中,最后,连耆婆也奉命来替他看病了。

  耆婆抵达波罗殊提王的寓所,诊断他的异常病状后,同他表示:

  “大王,我要调配热的炼乳让你喝下。”

  “不行,耆婆,你不许用炼乳,你千万不能用它来医治我的痛,我非常讨厌炼乳。”

  耆婆心想:“国王患了这种怪病,不明炼乳医不好,我必须调配一种药草的液汁,放入炼乳让他服用。”

  于是,耆婆放进各种药物,调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炼乳药汁。(《大品》)

  总之,国王警告耆婆,若用炼乳当作药水,就要杀他,才迫使耆婆调制一种色香味俱佳的药草汁。不过,当这种药水含在口里,进入胃管,就会有炼乳气,结果还是会被他知道。于是,耆婆对国王说:“因为喝我的药水立刻有效,所以,请您让我随时出城回去。”因此,国王下令备妥一只巨象,一天能跑五十由旬。

  耆婆交代国王的母亲,必须先让国王吃碱的食物,让他口渴,待他睡醒想喝水时,马上把药水给他服用,一切吩咐完毕,耆婆才出城去。国王醒来,喝下药水,当他发觉有炼乳味时,赶紧派亲信大臣追赶耆婆,谁知道耆婆老早骑了巨象,返回王舍城去了。

  据说,波罗殊提王服下他的乳药以后,果然病愈,他才向耆婆致谢。耆婆的药水医治黄疸与头痛,当然不在话下,甚至能医好失眠症。至于他能否追根究柢医好心病,恐怕也不是顶难的事。

  总之,…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