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A▪P4

  ..續本文上一頁膚色愈來愈黃,連皮膚的血管地出現黃色了。

  這時候,耆婆出現了。

  再看《四分律》的記述:

  在他的國家沒有醫生能醫好兒子的痛,但他聽說摩竭陀國有一位大醫,能替人治病,就派人來央求國王:“拘毯彌一長者的兒子生病,准備請耆婆醫治,請大王派他去好嗎?”

  頻婆舍羅王把耆婆叫來,問他:“拘睒彌國一位長者的兒子生病,你能不能去治療呢?”

  耆婆回答:“可以。”

  “既然能,你就快去醫治。”

  耆婆搭車走訪拘睒彌國。當他來到時,適逢長者的兒子死了,由樂隊送出來,耆婆聽了問道:“這是康樂隊的鼓聲嗎?”

  且說摩竭陀國的耆婆奉命來看病,當他的座車來到一看,周圍的人們以爲長者的次子已經死了。但是,耆婆迅速來看長者的次子,立刻判斷:“他還沒死呢。”因爲他從症狀診斷出這個小病人患了腸閉塞,非立刻動手術不可。

  一般腸閉塞絞痛的原因有:一、腸子內長出腫瘍;二、腸子受到外面壓迫;叁、手術後,腸子外面跟其他腸子黏著或跟腹膜交纏著;四、腸管的內腔裏,有腸子陷進去,叫作“腸重積症”,幼兒比較多;五、腸于彎扭了,叫作“腸于撚轉”,容易發生S狀結腸。其他有麻痹性腸閉塞絞痛,不論上述那種情形,都會引起劇烈的腹痛、嘔吐、曬心,每間隔一段時候會發生陣痛。

  到了這種情況,塞在腸內的食物會引起不正常的發酵,造成毒性物質,被腸子吸收進丟,致使腸子的血液循環不良,由于不停的嘔吐,迫使水份不夠,全身都會僵硬。不久,雙眼發黑、脈動轉弱、手腳冰冷,以至于死。照腹部的X光,可看見特有的形象,若有這種醫療器具,診斷會很容易,那時候沒有透視鏡,耆婆若要診斷腸閉塞絞痛,除了依靠豐富的臨床經驗,還得有銳利的診察眼力。

  要治此病,只有仰賴手術才行。

  當時,耆婆下車,拿出手術的利刀,剖開腹部,披露腸內的結塊,告訴他旁邊的父母和親友說:“他在玩翻筋鬥時,腸子打了結,才使飲食無法消化,這種情況不是死亡。”耆婆開始解開腸結,再放回原處,縫好皮膚,合上肌肉,並擦上妙藥。

  可見他在動腹部手術時,發現腸子一部份打結,致使食物不能暢通,他剖開讓長者看,解開結處,再放回原位。《大品》上也有記載:“他解開糾纏的內髒,再放回原處。縫好腹部,貼上膏藥,不久,長者的兒子病愈。”

  這跟現代的手術一模一樣。其中沒有提到麻醉的過程,也許因爲是在暈死狀態才免去這一節吧!這次的腸閉塞絞痛也許是因爲腸重積症,或s狀結腸的腸子撚轉才引起的。

  醫治阿難的癰(腫膿)

  “癰”是一種腫膿,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附在皮膚上的化膿菌,會從毛囊擴散到周圍組織與皮脂腺,而後發起炎症,叫作“疖”,一個地方有數個疖聚集,逐漸腫大叫作“癰” 。全身最容易長癰的位置,在臉上、頭部、腋下、背後或腰部等處。

  雖然,世尊竭力避免在人的身體上動手術,但在必要的時候也曾允許。這種手術要控製得很嚴格,絲毫大意不得。原則上,身上長癰可用軟膏擦在布塊上,貼在患處等自然排膿,除非迫不得已才要剖開,讓汙膿流出來。

  《四分律》上記載:

  有一位比丘身上長瘡,得製藥來擦,佛陀說,讓瘡充份化膿,變成癰後再剖開讓膿流出來。

  患瘡如果發臭,就應該洗幹淨。不妨用根湯、莖葉羊果湯,以及小便清洗。用手洗時瘡會痛的話,可以改用鳥毛洗淨患處。

  這裏所指的瘡,也屬于腫膿。世尊的指導跟現代冶療法完全一樣。洗滌時,用手或鳥毛都不妨。

  其中說要用各種藥草湯當洗滌藥,用小便洗亦無不可,因爲健康人的小便無細菌,遠比汙水佳,溫度也適當,屬于不錯的洗滌液,在緊急的時候,倒不失爲一種有用措施。

  耆婆遵照世尊上述的指點,曾替比丘們冶癰。其中,耆婆治愈佛弟子阿難的腫膿,也在佛經上記載。

  且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記載:那時的阿難陀背上,長出一塊小瘡,佛吩咐耆婆來治療,耆婆遵照佛的教導,准備替阿難治療。剛巧世尊坐在座上,同一群大衆講經說法,阿難也坐在群衆中聽法,耆婆心想:“我要替阿難治療瘡患正是時候,因爲他在專心聽法,全神貫注,割破瘡口,他也不會覺得痛楚。”

  耆婆目睹阿難聚精會神在聽世尊說法,才斷然要趁此時替他手術,就這一點來說,耆婆不愧爲名醫。因爲人全神貫汪某件事情時,不太覺得肉體上的稍微苦楚。何況是世尊在說法,阿難的確聽得入神了,佛法的內容把他的心神都吸引住。他一點也不察覺開刀的苦痛。耆婆好像明白痛苦的本質,也同時通曉人的心理反應。

  耆婆有了計劃,便取出妙藥貼在瘡上,因爲瘡已經化膿,便用小刀剖開,讓膿血流出來,再以妙膏貼上。

  當耆婆忙著手術時,因爲阿難全神在聽法,才沒有知覺。

  世尊說法結束時,耆婆禀告世尊:“我在聽法的人群裏治療阿難的瘡患,用手術刀把它剖開,阿難毫不知覺。”

  阿離他禀告世尊:“我在聽世尊說法時,縱使身體被人割裂,像油麻般破碎,也不覺得痛苦。”

  其實,阿難也是不同凡響的佛弟子,據說當時在場聽佛法的人心生懷疑:阿難爲什麼背上會長出癰呢?

  不消說,從醫學上看,這是因爲化膿菌侵入而引起的炎症。殊不知世尊也透過阿難的瘡症,發揮佛法的業論。

  “古代某國有一位國王叫作雞羅吒……有一天,一位獨覺聖者到這座城裏來行乞,走到國王的宮門前,國王看見他起了嗔心,便用彈珠打他的脊背。……由于國王起了嗔心,忍不住用彈珠打到辟支佛,才使自己在五百世裏常常在背上長惡瘡,受盡苦報,今後身體仍會受到余報。”

  據悉這位國王就是阿難。由于他有過去世的嗔恚,才造成惡業——用彈珠打擊獨覺聖者——結果在生命流轉裏,不得不接受惡瘡的果報。世尊就根據業因業果的法則,做出一項結論:“縱使過了百劫的悠悠歲月,所造的業不見了,但若因緣際會時,他照樣會遭受果報。”

  耆婆醫治阿難的肉體,而世尊卻徹底救了阿難的命。

  機智解決暴君的病症

  有些事在任何時代屢見不鮮,比如醫生與病人問的微妙關系;通常都是醫生的態度很傲慢,但有時也曾碰到傲慢的病人。

  在正常的情況下,醫生不論遇到什麼病人,或在怎樣的治療情況,都要以看病爲優先,不能對病人于不顧。而且,醫生的責任是,用最妥善、最安全的治療法對待病人。

  那麼,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進行最妥善的醫療呢?這也是名醫的條件之一。

  耆婆極富幽默感與機智力,不妨列舉一個病例來看。

  佛經上的記述是:尉禅國有一位國王叫作“波羅殊提”,十二年來經常頭痛不停(《四分律》),據說他患有黃疸病(《大品》)。

  病因是他嗜好杯中物。換句話說,他有慢性的酒精中毒,才會引起頭痛,進而變成肝硬化與黃疸病。在這種情況下,他在精神上也常常呈現幻覺與妄想等狀。

  《四分律》描述很詳細:

  國內沒有人能夠醫治國王的病症。後來,他聽說頻婆舍羅王身邊有一位良醫,簡直能治百病。他即刻派人去央求頻婆舍羅王說:

  “我現在患病了,希望耆婆能來醫治。請你派他來好嗎?”

  于是,國王把耆婆叫來問話:“你能不能醫治波羅殊提的病症?”耆婆回答:“能醫。”

  “那麼,你去看他吧。”國王又說:“那位國王出身嫩子。你要好好自衛,可別把自已的性命斷送了。”耆婆答說:“好。”

  這趟治療等于玩命。頻婆舍羅王再叁警告耆婆,波羅殊提王的出身來曆跟蠍子頗有淵源,自己千萬要小心,好好保護自己,不能賠上自己的性命。

  原來,波羅殊提王的出身有一段秘密——

  很早以前,他的父王出國去時,母親性欲難禁,春情發動,剛好看見一只蠍子走來,她心想:“如果可以,我也想跟它做愛取樂。”不料,當她産生邪念的時候,那只蠍子居然變成漢子站在她眼前了。

  于是,她跟那只蠍子做愛,受孕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這位波羅殊堤王。

  後來,國王再叁盤問母親有關自己的來曆,母親才坦述這段秘密。此後,國王開始有了失眠症。

  因爲夜裏失眠,才會經常喝酒,沈迷杯中物。後來,他只要一聞到煉乳味,就會嫌惡起來,病況十分嚴重。當然,行爲性格也愈來愈乖僻,國人都背後稱他“猛光王”,他只要聽到煉乳的名稱就會大發脾氣,而把對方置之死地。

  波羅殊提王獲悉母親不守婦道,才會生下自己。所以,也懊惱自己的出身來曆,久了之後引起失眠症,藉酒消愁愁更愁,顯然陷入惡性循環中,最後,連耆婆也奉命來替他看病了。

  耆婆抵達波羅殊提王的寓所,診斷他的異常病狀後,同他表示:

  “大王,我要調配熱的煉乳讓你喝下。”

  “不行,耆婆,你不許用煉乳,你千萬不能用它來醫治我的痛,我非常討厭煉乳。”

  耆婆心想:“國王患了這種怪病,不明煉乳醫不好,我必須調配一種藥草的液汁,放入煉乳讓他服用。”

  于是,耆婆放進各種藥物,調製出色、香、味俱佳的煉乳藥汁。(《大品》)

  總之,國王警告耆婆,若用煉乳當作藥水,就要殺他,才迫使耆婆調製一種色香味俱佳的藥草汁。不過,當這種藥水含在口裏,進入胃管,就會有煉乳氣,結果還是會被他知道。于是,耆婆對國王說:“因爲喝我的藥水立刻有效,所以,請您讓我隨時出城回去。”因此,國王下令備妥一只巨象,一天能跑五十由旬。

  耆婆交代國王的母親,必須先讓國王吃堿的食物,讓他口渴,待他睡醒想喝水時,馬上把藥水給他服用,一切吩咐完畢,耆婆才出城去。國王醒來,喝下藥水,當他發覺有煉乳味時,趕緊派親信大臣追趕耆婆,誰知道耆婆老早騎了巨象,返回王舍城去了。

  據說,波羅殊提王服下他的乳藥以後,果然病愈,他才向耆婆致謝。耆婆的藥水醫治黃疸與頭痛,當然不在話下,甚至能醫好失眠症。至于他能否追根究柢醫好心病,恐怕也不是頂難的事。

  總之,…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