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P3

  ..续本文上一页骷髅,问耆婆有关这个骷髅的来龙去脉。

  耆婆连敲三次,都不知它的出处,只好向佛说:“我不知道他的出身来历。”佛陀说:“你不会知道的,因为这是一具罗汉的骷髅。”

  据说耆婆敲了头盖骨,根据声音,就能知晓他下辈子的情况,意思是耆婆目睹人们的死状,就判断得出他死后的生命状态。总之,耆婆这位盖世名医有本事洞悉每个人生前死后的情况。

  不过,这位名医只知道六道轮回,生死流转,而不能超越苦恼的境界。难怪世尊问起那个罗汉的死后状况时,他回答不出来,因为他还不懂佛法。世尊教导他说,阿罗汉算是二乘最高的果位,灭尽烦恼,灰身灭智。这时的耆婆,才知道一种脱离六道轮回的罗汉境界,总算迈向佛法的初步了。

  有一次,世尊身体稍有疾疼,便告诉阿难说:“我生病了,应该服用药。”阿难向佛陀说:“我去告诉耆婆。”

  耆婆从阿难口中获悉世尊的身体不舒服,赶紧调配药物递给阿难。耆婆心想:“让世尊服用粗糙的药不太好,我不妨调配一种转轮圣王服用的高级药品。”

  于是,他开始熏烤三朵青莲花,世人把它当作止泻妙药,因为只要闻一下它的香气就能止泻。之后,再混杂各种药物才送去给世尊服用。

  耆婆说:“请您嗅一下第一朵青莲花的香。这样,也许会泻肚十次。之后,不妨再嗅第二朵胃莲花,这样也许会泻肚十次。最后才嗅第三朵青莲花,泻肚十次。如此病症才会痊愈。”

  耆婆又劝世尊补吃营养品。耆婆煮些稀粥,放入栴檀的果子,拿去供养世尊。在佛教医学来说,这是一种营养食物,对病人极有效。

  世尊向耆婆指点佛法,而耆婆医治世尊的病——这是双方初次见面的因缘。

  耆婆与修利槃特

  在佛陀的弟子说,修利槃特算是一位愚蠢的代表。关于修利槃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们兄弟都是愚人;另一种说哥哥很聪明,弟弟则很笨。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憎事》和《增一阿含经》、《出曜经》等记载,可获悉哥哥名叫“摩诃槃特”,真是聪明人,而弟弟名叫“修利槃特”,生来十分愚笨。

  且说修利槃特与耆婆的结识经过。事实上,他们两人并非在医疗状况下认识,而是以世尊为中心,引出一段有趣的场面。佛经上的记载总有苦干差异,但可以上述诸经,与《南传大藏经》的小部经做根据。

  某年,佛陀住在罗阅城竹园迦兰陀。有一天,药王耆婆邀请佛陀和一群比丘到家里,只有槃特(修利槃特)一个人没来,因为槃特四个月里连扫帚的名称也背不起来,愚笨无比。

  不久,如来和一群弟子来到耆婆家里,各人依次坐下。耆婆端著清净水,不料,如来不肯接受清净水。

  耆婆问如来:“奇怪,如来为何不接受清净水呢?”

  佛告诉耆婆说:“在大群比丘众里没有看见槃特来,我不要你的清净水。”

  耆婆禀告佛说:“这个槃特在整整四个月里,连扫帚的名称都背不起来,连路上放牛的牧羊人都背得出偈。我为什么要邀请这个笨蛋?”(《出曜经》)

  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当时,槃特的哥哥劝告他:“你再努力修行,最后也不能成就圣者,你干脆回家算了。”槃特听从哥哥的劝告,站祇园精舍的门外哭泣。世尊看见才把他叫进房来,特别教导他。

  世尊教他手执扫帚,“你要好好背诵这个字……”那时,修利槃特背得出“扫”字,又忘了“帚”字,背好“帚”字,又忘记“扫”字。

  耆婆听到槃特的故事只到这里。之后,据说槃特一面拚命背诵,一面暗自寻思:“帚就是除掉尘垢的东西。难道世尊的教诫,就像自己背诵的情形吗?我得好好想一想。”

  最后,他忽然觉悟了。“原来我身上有尘垢。”这些尘垢即是烦恼。他猛叫起来:“缚结(烦恼)就是垢,智慧就是除,我现在要用智慧的帚,除这些缚结。”槃特获得深奥的智慧,最后证得罗汉果。耆婆不知道这段经过,世尊又同耆婆说:

  “你若不肯把槃特也请来,我就不要你的清净水。”耆婆果然接受佛的教诫,马上派人去叫槃特来。(《出曜经》)

  修利槃特终于踏进耆婆的家门了,当时的情况可以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记载:

  当时,耆婆看见槃特来到,就逐次布施食物,先从佛陀和憎众开始,来到槃特面前时,动作很随便,没有信敬心,世尊看在眼里:心想:“耆婆嫌他愚笨,有损自己的身价,我现在应该彰显槃特的胜德。”

  后来,佛经记载槃特颇有神通,那就是阿罗汉所具有的六神通之头。

  据说耆婆看见圣者的神通示现,不禁仰天长叹。他因为心里羞愧交集,而晕倒在地上。亲人赶快用冷水喷在它的脸上,让他醒过来。之后,他特别向槃特忏悔道谢。

  不料,槃特反而毫不在意说:“耆婆,我经常怀著忍字,毫无恨心。”

  最后,世尊开口说话了:“耆婆还不清楚槃特的胜德,便起了傲慢心,等到他发现对方德行俱佳,才跺脚致歉。所以,诸位弟子应该学习的是,凡夫若没有慧眼,就不要马上对别人表现轻视怠慢。应该用智慧到处观察才对。”

  对于耆婆来说,这次算是很辛酸的体验,可见耆婆也是一位凡夫。一听到对方愚钝就心存傲慢。对于医生来说,这种心态非常要不得。听说对方德行好,就立刻涌起恭敬心,听说对方很愚蠢,就起了傲慢心——这位医生的心态,总算被世尊的大慈大悲粉碎了。

  身为一位医生,一定要具有平等与慈爱心——正因为耆婆屡次接受世尊的指点,才成为名符其实的医圣。

  第二章 耆婆的高明医术

  头部开刀

  近代西医在一八八四年,进行过脑的外科手术,首先取出脑肿疡。

  殊不知关于脑部手术,直到最近二、三十年才比较安全可靠,但是,目前的脑部开刀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留下后遗症的情形时有耳闻。

  然而,耆婆采用的方法,跟现代脑科手术几乎一样,却能顺利完成。此事令人惊叹,也许现代人很难相信,其实,佛经上记载得很清楚。

  根据《四分律》上说,王舍城内有一位长者常常头痛,十分苦恼。他去看过许多医生,但医生束手无策。

  有一位医生警告,七年,必死无疑。另一位医生说,他只能再活五年,还有别的医生叹息,他只有七个月生命了。甚至有些医生绝望地表示,生命只剩一个月或七天而已。总之,根据《国译大品》上说,的确有过多位医生来探病,但都纷纷叹息离开,显然他们都放弃这位患者了。

  在这种情况下,长者有一天来访耆婆,希望他龙医治自己的病。起初,他不抱什么希望,但是在频婆舍罗王再三苦劝之下,耆婆诊察一下长者,结果毅然表示:“我能把您医好。”

  照理说,耆婆对于头部开刀的难处,一清二楚。不过,他决定拿起手术刀,可见他充满信心要向艰难挑战。

  手术开始了,详情请看《四分律》的记载:

  耆婆先给病人吃碱的食物,让他口渴,又给病人喝酒,让他大醉后呼呼入睡。接著,把它的身体绑在床上,固定位置,准备动手术了。他聚集附近亲人,拿出锐利小刀,划破病人的头,开剖头顶骨,展示给那些亲人看,说道:“满头颅都是小虫,这就是病痛的原因了。”

  从这里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盲点。事实上,世尊逢人便说起劝酒戒,深知酒的害处。告诫世人不要酒醉。不过,世尊也懂得酒在医学上的用处。因为世尊也曾经酿造药酒,劝病人服用。

  耆婆皈依世尊,深知酒的性质,酒在医术上很有用。利用喝酒来麻醉全身,也就是善用酒精进行身体的麻醉作用。

  全世界恐怕是耆婆最先想出这个点子同时,在医学手术史上,也可能是他最先使用全身麻醉,以方便进行无痛手术。

  耆婆懂得毒的特性,敢将毒物当作良药使用。

  只见他用利刀剖开长者的头皮,深入头顶骨,还说“满头颅都是小虫”,是真的有小虫吗?我们不敢确定,然而,那就像脑肿疡一样。

  耆婆告诉在场的人们说,有些医生表示“七年会死”,也有些透露“七年后,头脑被虫侵蚀殆尽,必死无疑”,这些意见都不对。另外,有些医生诊断五年、一年或一个月后会死也是错误。有些医生指出只有七天寿命,才是正确的诊断。

  耆婆说:“倘若现在不医治,过了七天,脑袋被小虫蚀尽,必死无疑。”

  此时,耆婆手脚灵活地除净脑里的病虫,再将酥蜜放进头颅里,然后接合头顶骨,把头皮缝奸,擦上妙药,即等于医治圆满、手术结束了。之后,在手术的痕迹上上也长出毛来,跟没有疮疤的地方一样。

  不消说,头部开刀会大量出血,如果没有严密消毒,很容易引起手术后的感染症,会留下后遗症。关于这些情况,耆婆也能逐一克服,手术相当圆满。这不仅是耆婆个人的医术高超,也可看出当时印度的医学水平。

  但话要说回来,也幸亏遇到卓越的耆婆,手术了才顺利成功,若遇到一群庸医,早就一命呜呼了。

  耆婆拥有卓越的医术,想出手术不痛的方法,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温暖仁慈的心,而这颗心一定早已感受到佛法的慈悲。

  医好小儿的肠闭塞

  在耆婆的医术里,除了头部手术以外,还有一件值得大书的是腹部手术。即使在今天也要有良好设备与技术,才能进行顺利。

  耆婆在小儿的肠闭塞方面,也曾经完成很成功的手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远在世尊时代,居然有肠闭塞手术成功的例子,当真是举世无双。

  肠闭塞的毛病,出自某种原因,让肠管的食物不能通畅,堵塞在肠子里,呈现各种严重的症状,迅速地迫使全身恶化,导致生命危险。此时需要紧急手术,当然不在话下。即使在目前,如果手术迟了,也有许多不良反应,死亡率多达二成上下。

  据《四分律》的记载,详情如下:

  那时候,拘睒弥国有一位长者,他的儿子翻滚游戏时,不知怎地让肠腹内凝结。食物无法消化,也无法排出来。

  据同一部《大品》里,也有一段描述:

  某年,婆罗奈斯有一位长者,他的儿子在玩翻筋斗,不幸造成内脏缠络的毛病,结果,小孩子哭泣,饮食无法消化,吃粥也不行,大小便不能通畅。因此,小孩日渐憔悴和瘦弱,…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