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P2

  ..续本文上一页法,可见耆婆的医术非比寻常。

  女患者用棉花将治疗后的炼乳吸收起来,耆婆正在怀疑时,她说这些以后可用做证明。治疗慢性的蓄脓症,无疑是耆婆当医生后初露身手,堪称现代的耳鼻喉科。长者的妻子以厚礼相赠,耆婆收下后,继续赶路,准备回国去。

  耆婆收下长者太太的重金以后,顺利回到王舍城。他来到无畏王子面前,央求守卫:“你快进去禀告大王,耆婆在门外。”守卫进去据实禀告王子。

  父子七年不见,一旦相逢,自然喜出望外。关于相见的情形,可从《国译大品》里窥知一二。

  耆婆说:“请你收下这份养育的报酬吧。”王子回答:“耆婆啊,不必给我,你自己储蓄起来,以后就跟我住在内殿里吧。”耆婆一口答应。

  嗜婆跟无畏王子一起住在王舍城,而那里也住著一位世尊的虔诚信徒——频婆舍罗王。

  手术频婆舍罗王

  频婆舍罗王相当于耆婆的祖父,因为他是无畏的父亲。许多佛经指出这位摩竭陀国王早已皈依世尊,也是虔诚的大护法之一。

  据《国译大品》上说,世尊率领一千名比丘来到王舍城郊外,暂时在一所寺庙歇息。那时,该国的频婆舍罗王听说出身释迦族的沙门——乔达摩成了佛陀,目前住在城外,他赶紧率领群臣来到世尊歇息的地方,很恭敬地问候,表示欢迎。

  世尊明白国王心中所想,就依国王的央求,有次序地为他们说法,讲解四圣谛的法门。当年,世尊刚刚出家,初次光临王舍城时,曾经跟国王见过面,国王那时央求世尊如果觉悟成佛,要先回来引度自己,如今,国王听说世尊实践诺言,来到王舍城外,他大喜过望,很快成了一位在家佛教徒。那所著名的竹林精舍,正是他好心捐赠给佛陀的。

  有一次,频婆舍罗王患了痔廔,呻吟不已。宫女目睹国王的衣服沾有血迹,忍不住开玩笑问道:“难道大王成了女人,来了月经吗?”国王听了不好意思,把无畏王子叫过来问话:“世上有没有良医能够医好我的病痛?”

  无畏王子答道:“叫耆婆来医治好了。他虽然年纪轻轻,但精通医术。他一定能把大王的病医好。”于是,国王唤耆婆进来,按照往例,开始问诊了。

  《四分律》上记载:耆婆问:“哪里不舒服啊?”国王回答:“这里痛得很。”耆婆又问:“病从哪儿发起?”答说:“病从这儿引起。”又问:“病了多久?”这样问下去,最后回答:“我会帮您医好。”

  可见问诊属于公式化,跟现代医生的问诊完全一样。

  冶疗经过来自《国大品》,他用擦药治疗法,但在《四分律》上记载,耆婆曾经替国王动手术。

  痔疾大体上分成痔核、痔裂和痔廔等项。通常,用生药或软膏等擦药冶疗法就相当有效,但患痔廔的情况一定得用手术治疗。因此,国王的痔疾应该属于痔廔,耆婆才会采用手术医治。

  这种医治法的确是他的独创,非常了不起。

  当时,耆婆拿出铁桶,盛满热水,告诉瓶沙王(频婆舍罗王)说:“进去水里。”国王果然进入水里,他吩咐国王:“坐在水里。”国王立即坐下。他要国王“卧在水里”,国王也听命卧好。那时,耆婆用水洒在国王身上,念起咒语,国王逐渐睡著了。

  总之,耆婆拿来一个大铁桶,注入温热的水,再让国王躺在水里。之后,耆婆一面要国王浸在温水里,一面替他念唱咒语。很快地,国王呼呼入睡了。

  显然,这是一种催眠治疗法。催眠病人像全身麻醉,恐怕耆婆是全世界的始作俑者。现在,心理学与医学都普遍采用催眠治疗法。

  世人普认为催眠太重视咒术,不断排斥它。西方社会从十八世纪末起。开始重视和研究催眠法,今天,许多人已改正观念,认为催眠不失为适当的科学方法。

  耆婆吩咐国王慢慢躺在铁桶里,灌入温水,让他身心舒畅时才念诵咒语。

  不知他当时念了什么咒语,也许相当于现行的暗示法,尽量让病人“心情轻松”,“身体疲倦睡觉”,或“手腕沉重”起来。

  也许类似时钟或节拍器那样,反覆唱起单调声音与说话。反正耆婆以医生的身分、态度与人格,取得国王的信任,便于催眠,藉此建立病人与医生的关系。

  他慢慢放出水,迅速取出利刀,划破国王的患处,将疮口洗净,再用妙药擦上,涂上药后,无异病除疮愈,完全跟不长毛、没患疮的地方一样。接著,他放水到桶里,用水洒在国王身上念起咒语,国王便慢慢醒过来。

  反正他迅速擦干水,用手术解剖的小刀切开痔廔,然后擦上妙药,才完成手术。国王醒来后,却吩咐耆婆快替自己手术。原因是,在催眠中的国王,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手术经过。

  显然,这是善用催眠治病而成功的佳例。

  最后,频婆舍罗王央求耆婆:“你要医治我的痛,以及佛、比丘和宫里所有人的痛。”因为那时的国王早已皈依世尊了。

  耆婆结识世尊

  到底耆婆何时见过世尊呢?仅就频婆舍罗王很早皈依世尊这一点来判断,时间可能稍微晚些。

  世尊跟一群弟子在王舍城附近弘法以来,耆婆一定听过这个消息。在此之前,他也许曾经跟祖父——频婆舍罗王一起拜见过世尊,耆婆听过世尊说法后,也成了在家佛教徒。关于这些经过,可见《五分律》的记载:

  世尊住在王舍城时期,有一次,奶妈正在给耆婆洗澡,凝视他的身体,眼里露出憎恨的神惰。耆婆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以憎恨的神情看我?”奶妈答说:“你的身体虽然健美,可惜还没有亲近佛法僧,我才会憎恨你。”耆婆听了赞叹说:“善哉善哉,我正要好好听闻这个教义。”

  的确,耆婆已经成了当代名医,尤其在外科技术方面,简直无人出其右。但在他的生命中,还无心亲近佛法,也许那位奶妈独具慧眼,才看穿他这个缺陷。

  事实上,不论一位医生的医术多么高明,站在医生的立场,必须懂得患者的心态,以慈爱心肠体谅患者的身心苦痛。这份慈爱除了亲近世尊、领悟佛法以外,自己简直无法培养出来。

  耆婆不愧是有善根的名医,立刻向奶妈道谢:“谢谢您指点我这件事。”之后,他迅速跑去拜访世尊。

  不消说,世尊也为耆婆说法开导。

  佛陀先教示各种妙法,让他得生法喜,例如先说施论、戒论和生天论,展现这些助道法义,让他明白在家人生活受尽烦恼的羁绊,以及出家可以脱离烦恼的执著。接著谈到诸佛说的法,即苦集灭道的内涵。这样,人才能远离红尘苦恼,得到清净法眼,看得见法果。

  所谓施、戒、生天等三论,在当时印度的学术界里,无疑是最稳当的学说,世尊为了让他明白佛法的正确性,才说些浅近的导论。

  第一项“施论”,属于布施与慈善的话题,意指常常本著慈悲心,布施一些衣服、食物和住屋等给所有穷人。

  第二项“戒论”,属于不杀害生灵、不偷窃别人财物、不撒谎、不犯邪淫等,有关怎样守持戒律与道德。

  第三项“生天论”,谈到世人如果肯把施论与戒论落实在生活里,自然会有善报,来世得以出生天国,生活也会幸福。

  其中,当然也包括相反的因果:凡因贪欲而杀人或说妄语时,下辈子会堕入地狱,受尽苦楚,恶有恶报。

  世尊向耆婆谈到因果律,当作佛法的入门常识。

  之后又提到在家与出家众的生活差别,前者会受到许多苦恼,后者可以摆脱烦恼,接著,才渐渐论及“四谛法门”。

  那就是关于苦、集、灭、道等四谛说法,可参照《俱舍论》的记述:

  修行者最先要观苦;苦即是苦谛。其次,要观照何以致苦的原因,便是观照苦因也;因即是集谛。再其次是,观照如何灭息苦恼;灭即是灭谛也,最后,才观照灭苦之途径,也就是灭道,亦是道谛。

  仿佛医生看病时,先要查患病原因,再想怎样治愈病状,然后才找寻良药医疗。

  总之,任何佛法修行者,首先必须观察苦恼的事情。所谓苦谛者,具体地说,就是察看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总共要观照以上八苦。

  集谛的意思是,观察苦恼生起的原因,表示人生有诸多烦恼,不能等闲视之。

  灭谛的意思是,指佛法的理想境界——涅槃。道谛是指一套修行法,即怎样到达佛法境界。

  这四项圣谛,正是医治人生八项苦恼的法门。世尊为耆婆说法时,活用医学的例子,实在适得其人,非常恰当。

  脱离六道轮回

  四圣谛跟医生看病的原理完全一样。

  例如:苦谛,相当于实际的痛苦。集谛相当于患病原因,灭谛是怎样克服疾病的状态,而道谛纯粹表示各种治疗法。这些相当于服药、手术、食物冶疗法、保持安静,以及睡眠等。

  医生如果看见病人,首先应该正确地诊断对方的症状。其次,一定要正确掌握病因。

  然后,要真正明白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病情,再朝那个目标展开各项治疗。《良医经》的记述是这样的:“果能够成就四法,便可以称为伟大的医生。医生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即是医生的职责。分成四项:第一是正确地懂得病因,第二是正确地明白病情,第三是确实懂得治疗,第四是真正医病,不让病情复发。”

  换句话说,任何一位良医,不外是懂得病况与病源,治愈后不让病情复发,可以一劳永逸。

  事实上,世间的所有医生,恐怕都不能洞察人类生老病死的根源,也无法冶疗人的烦恼与业障的本源。佛陀才是真正伟大的医生,原因是,他能击破世人生老病死的根源——烦恼与业障,引导世人得到身心愉快的生活。

  耆婆侧耳恭听世尊的说法,当场获得清净无垢的法眼,足以击溃烦恼,超越苦恼的羁绊与执著。于是,耆婆终于皈依世尊,成为一位虔诚的在家居士。

  话说世尊带著者婆走到坟场时,世尊对他说:“你不妨敲敲这些骷髅,听它的声音,好好判断他前辈子为人怎样、下辈子会怎样?”之后,世尊手指五个死人的骷髅,吩咐耆婆不妨一试。

  耆婆果然依序敲打那五个骷髅,根据发出的声音,说道:“第一个敲打的是生活在地狱:第二个敲打的是投生畜生界;第三个敲打的是正在饿鬼界:第四个是出生人道;第五个上生天堂。”

  世尊点头说:“对。”又指著一具…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