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A▪P2

  ..續本文上一頁法,可見耆婆的醫術非比尋常。

  女患者用棉花將治療後的煉乳吸收起來,耆婆正在懷疑時,她說這些以後可用做證明。治療慢性的蓄膿症,無疑是耆婆當醫生後初露身手,堪稱現代的耳鼻喉科。長者的妻子以厚禮相贈,耆婆收下後,繼續趕路,准備回國去。

  耆婆收下長者太太的重金以後,順利回到王舍城。他來到無畏王子面前,央求守衛:“你快進去禀告大王,耆婆在門外。”守衛進去據實禀告王子。

  父子七年不見,一旦相逢,自然喜出望外。關于相見的情形,可從《國譯大品》裏窺知一二。

  耆婆說:“請你收下這份養育的報酬吧。”王子回答:“耆婆啊,不必給我,你自己儲蓄起來,以後就跟我住在內殿裏吧。”耆婆一口答應。

  嗜婆跟無畏王子一起住在王舍城,而那裏也住著一位世尊的虔誠信徒——頻婆舍羅王。

  手術頻婆舍羅王

  頻婆舍羅王相當于耆婆的祖父,因爲他是無畏的父親。許多佛經指出這位摩竭陀國王早已皈依世尊,也是虔誠的大護法之一。

  據《國譯大品》上說,世尊率領一千名比丘來到王舍城郊外,暫時在一所寺廟歇息。那時,該國的頻婆舍羅王聽說出身釋迦族的沙門——喬達摩成了佛陀,目前住在城外,他趕緊率領群臣來到世尊歇息的地方,很恭敬地問候,表示歡迎。

  世尊明白國王心中所想,就依國王的央求,有次序地爲他們說法,講解四聖谛的法門。當年,世尊剛剛出家,初次光臨王舍城時,曾經跟國王見過面,國王那時央求世尊如果覺悟成佛,要先回來引度自己,如今,國王聽說世尊實踐諾言,來到王舍城外,他大喜過望,很快成了一位在家佛教徒。那所著名的竹林精舍,正是他好心捐贈給佛陀的。

  有一次,頻婆舍羅王患了痔廔,呻吟不已。宮女目睹國王的衣服沾有血迹,忍不住開玩笑問道:“難道大王成了女人,來了月經嗎?”國王聽了不好意思,把無畏王子叫過來問話:“世上有沒有良醫能夠醫好我的病痛?”

  無畏王子答道:“叫耆婆來醫治好了。他雖然年紀輕輕,但精通醫術。他一定能把大王的病醫好。”于是,國王喚耆婆進來,按照往例,開始問診了。

  《四分律》上記載:耆婆問:“哪裏不舒服啊?”國王回答:“這裏痛得很。”耆婆又問:“病從哪兒發起?”答說:“病從這兒引起。”又問:“病了多久?”這樣問下去,最後回答:“我會幫您醫好。”

  可見問診屬于公式化,跟現代醫生的問診完全一樣。

  冶療經過來自《國大品》,他用擦藥治療法,但在《四分律》上記載,耆婆曾經替國王動手術。

  痔疾大體上分成痔核、痔裂和痔廔等項。通常,用生藥或軟膏等擦藥冶療法就相當有效,但患痔廔的情況一定得用手術治療。因此,國王的痔疾應該屬于痔廔,耆婆才會采用手術醫治。

  這種醫治法的確是他的獨創,非常了不起。

  當時,耆婆拿出鐵桶,盛滿熱水,告訴瓶沙王(頻婆舍羅王)說:“進去水裏。”國王果然進入水裏,他吩咐國王:“坐在水裏。”國王立即坐下。他要國王“臥在水裏”,國王也聽命臥好。那時,耆婆用水灑在國王身上,念起咒語,國王逐漸睡著了。

  總之,耆婆拿來一個大鐵桶,注入溫熱的水,再讓國王躺在水裏。之後,耆婆一面要國王浸在溫水裏,一面替他念唱咒語。很快地,國王呼呼入睡了。

  顯然,這是一種催眠治療法。催眠病人像全身麻醉,恐怕耆婆是全世界的始作俑者。現在,心理學與醫學都普遍采用催眠治療法。

  世人普認爲催眠太重視咒術,不斷排斥它。西方社會從十八世紀末起。開始重視和研究催眠法,今天,許多人已改正觀念,認爲催眠不失爲適當的科學方法。

  耆婆吩咐國王慢慢躺在鐵桶裏,灌入溫水,讓他身心舒暢時才念誦咒語。

  不知他當時念了什麼咒語,也許相當于現行的暗示法,盡量讓病人“心情輕松”,“身體疲倦睡覺”,或“手腕沈重”起來。

  也許類似時鍾或節拍器那樣,反覆唱起單調聲音與說話。反正耆婆以醫生的身分、態度與人格,取得國王的信任,便于催眠,藉此建立病人與醫生的關系。

  他慢慢放出水,迅速取出利刀,劃破國王的患處,將瘡口洗淨,再用妙藥擦上,塗上藥後,無異病除瘡愈,完全跟不長毛、沒患瘡的地方一樣。接著,他放水到桶裏,用水灑在國王身上念起咒語,國王便慢慢醒過來。

  反正他迅速擦幹水,用手術解剖的小刀切開痔廔,然後擦上妙藥,才完成手術。國王醒來後,卻吩咐耆婆快替自己手術。原因是,在催眠中的國王,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手術經過。

  顯然,這是善用催眠治病而成功的佳例。

  最後,頻婆舍羅王央求耆婆:“你要醫治我的痛,以及佛、比丘和宮裏所有人的痛。”因爲那時的國王早已皈依世尊了。

  耆婆結識世尊

  到底耆婆何時見過世尊呢?僅就頻婆舍羅王很早皈依世尊這一點來判斷,時間可能稍微晚些。

  世尊跟一群弟子在王舍城附近弘法以來,耆婆一定聽過這個消息。在此之前,他也許曾經跟祖父——頻婆舍羅王一起拜見過世尊,耆婆聽過世尊說法後,也成了在家佛教徒。關于這些經過,可見《五分律》的記載:

  世尊住在王舍城時期,有一次,奶媽正在給耆婆洗澡,凝視他的身體,眼裏露出憎恨的神惰。耆婆好奇地問她:“爲什麼以憎恨的神情看我?”奶媽答說:“你的身體雖然健美,可惜還沒有親近佛法僧,我才會憎恨你。”耆婆聽了贊歎說:“善哉善哉,我正要好好聽聞這個教義。”

  的確,耆婆已經成了當代名醫,尤其在外科技術方面,簡直無人出其右。但在他的生命中,還無心親近佛法,也許那位奶媽獨具慧眼,才看穿他這個缺陷。

  事實上,不論一位醫生的醫術多麼高明,站在醫生的立場,必須懂得患者的心態,以慈愛心腸體諒患者的身心苦痛。這份慈愛除了親近世尊、領悟佛法以外,自己簡直無法培養出來。

  耆婆不愧是有善根的名醫,立刻向奶媽道謝:“謝謝您指點我這件事。”之後,他迅速跑去拜訪世尊。

  不消說,世尊也爲耆婆說法開導。

  佛陀先教示各種妙法,讓他得生法喜,例如先說施論、戒論和生天論,展現這些助道法義,讓他明白在家人生活受盡煩惱的羁絆,以及出家可以脫離煩惱的執著。接著談到諸佛說的法,即苦集滅道的內涵。這樣,人才能遠離紅塵苦惱,得到清淨法眼,看得見法果。

  所謂施、戒、生天等叁論,在當時印度的學術界裏,無疑是最穩當的學說,世尊爲了讓他明白佛法的正確性,才說些淺近的導論。

  第一項“施論”,屬于布施與慈善的話題,意指常常本著慈悲心,布施一些衣服、食物和住屋等給所有窮人。

  第二項“戒論”,屬于不殺害生靈、不偷竊別人財物、不撒謊、不犯邪淫等,有關怎樣守持戒律與道德。

  第叁項“生天論”,談到世人如果肯把施論與戒論落實在生活裏,自然會有善報,來世得以出生天國,生活也會幸福。

  其中,當然也包括相反的因果:凡因貪欲而殺人或說妄語時,下輩子會墮入地獄,受盡苦楚,惡有惡報。

  世尊向耆婆談到因果律,當作佛法的入門常識。

  之後又提到在家與出家衆的生活差別,前者會受到許多苦惱,後者可以擺脫煩惱,接著,才漸漸論及“四谛法門”。

  那就是關于苦、集、滅、道等四谛說法,可參照《俱舍論》的記述:

  修行者最先要觀苦;苦即是苦谛。其次,要觀照何以致苦的原因,便是觀照苦因也;因即是集谛。再其次是,觀照如何滅息苦惱;滅即是滅谛也,最後,才觀照滅苦之途徑,也就是滅道,亦是道谛。

  仿佛醫生看病時,先要查患病原因,再想怎樣治愈病狀,然後才找尋良藥醫療。

  總之,任何佛法修行者,首先必須觀察苦惱的事情。所謂苦谛者,具體地說,就是察看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總共要觀照以上八苦。

  集谛的意思是,觀察苦惱生起的原因,表示人生有諸多煩惱,不能等閑視之。

  滅谛的意思是,指佛法的理想境界——涅槃。道谛是指一套修行法,即怎樣到達佛法境界。

  這四項聖谛,正是醫治人生八項苦惱的法門。世尊爲耆婆說法時,活用醫學的例子,實在適得其人,非常恰當。

  脫離六道輪回

  四聖谛跟醫生看病的原理完全一樣。

  例如:苦谛,相當于實際的痛苦。集谛相當于患病原因,滅谛是怎樣克服疾病的狀態,而道谛純粹表示各種治療法。這些相當于服藥、手術、食物冶療法、保持安靜,以及睡眠等。

  醫生如果看見病人,首先應該正確地診斷對方的症狀。其次,一定要正確掌握病因。

  然後,要真正明白患者的健康狀況或病情,再朝那個目標展開各項治療。《良醫經》的記述是這樣的:“果能夠成就四法,便可以稱爲偉大的醫生。醫生所應該具備的條件,即是醫生的職責。分成四項:第一是正確地懂得病因,第二是正確地明白病情,第叁是確實懂得治療,第四是真正醫病,不讓病情複發。”

  換句話說,任何一位良醫,不外是懂得病況與病源,治愈後不讓病情複發,可以一勞永逸。

  事實上,世間的所有醫生,恐怕都不能洞察人類生老病死的根源,也無法冶療人的煩惱與業障的本源。佛陀才是真正偉大的醫生,原因是,他能擊破世人生老病死的根源——煩惱與業障,引導世人得到身心愉快的生活。

  耆婆側耳恭聽世尊的說法,當場獲得清淨無垢的法眼,足以擊潰煩惱,超越苦惱的羁絆與執著。于是,耆婆終于皈依世尊,成爲一位虔誠的在家居士。

  話說世尊帶著者婆走到墳場時,世尊對他說:“你不妨敲敲這些骷髅,聽它的聲音,好好判斷他前輩子爲人怎樣、下輩子會怎樣?”之後,世尊手指五個死人的骷髅,吩咐耆婆不妨一試。

  耆婆果然依序敲打那五個骷髅,根據發出的聲音,說道:“第一個敲打的是生活在地獄:第二個敲打的是投生畜生界;第叁個敲打的是正在餓鬼界:第四個是出生人道;第五個上生天堂。”

  世尊點頭說:“對。”又指著一具…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