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生態環境,使人的發展代代不絕,生存質量日益提高,乃是人類在二十一世紀的任務和目標。現代社會醫學、生態醫學的目的,也就是實現這一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統一,使整個生態良性循環,使人-社會-自然如同一個不斷成長發展的有機生命體,運動不息,生生不已,永遠充滿活力。在一個汙濁的社會環境中,人不可能獲得完整的健康;在一個汙濁的自然環境中,人也不可獲的完整的健康;而不健康的人不但不可能組成健康的社會,並且會破壞自然生態的合理結構。健康的人、健康的社會、健康的自然生態及其叁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構成了現代醫學所追求的大健康目標,叁者中缺少任一者,其所期盼並爲之奮鬥的人的真正幸福都不可能最終實現。
這種由現代醫學所倡導並提出的醫學的終極目的,也正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創立佛教之宗旨所在。
2.佛教的涅槃追求與人間淨土
按佛陀之語,其出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徹底解脫人生的各種痛苦,實現個人心身的完全健康。他在出家時立誓說:“我若不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終不還宮。”佛陀出家後,六年苦行不見成功,最後放棄極端的修行方法,在尼連禅河中洗去了多年的積垢,接受了牧羊女蘇耶妲供養的乳糜,調養好身體,來到一株菩提樹下鋪吉祥草而坐,並發誓“不成正等正覺,不起于此座。”然後運用以前學過的禅定方法,自調身心,在四禅境界的寂淨澄澈之心中,從因果之理審思考查生命流轉現象,終于在他35歲那年的臘月初八(南傳爲公曆5月月園日)後半夜,偶擡頭睹天邊的啓明星而悟道,豁然了徹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解脫了生命的種種痛苦,成爲覺行圓滿的佛陀,自稱“我覺知圓滿,不從他悟,道業已成,生死已出,自知不再輪回生死,知如實,見如真。”佛陀所達到的境界,在佛學中稱爲涅槃,也就是佛陀引導人們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據佛學認爲,只有達到了涅槃境界,人的生理、心理、道德及社會生活各方面才能最終達到完全的安定與圓滿狀態。
佛學經典中對涅槃的描述,從各個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佛陀所確立的這一人生終極幸福目標的具體內涵。首先,達到涅槃境界的人在心理上體會到的是一種沒有任何煩惱和痛苦的極度的快樂。《涅槃經·聖行品》中說:“少欲知足樂,多聞分別樂,無著阿羅漢,亦名爲受樂。”又曰:“滅煩惱火,則名寂滅。煩惱滅故,則得受樂。”《本事經》中說:“實極安樂,佛說涅槃。無貪無怨,安隱苦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大智度論》卷八說:“內樂,涅槃樂,是樂不從五塵生,譬如水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心樂亦如是。”所以涅槃境界又被俗稱爲極樂境界。這種心靈內在大樂的顯現,在佛學來看是心理高度健康、平衡、穩定的結果。它絕不隨任何外界的變化而有所改變,雖“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而依然能保持“真常寂滅樂”,所謂“八風吹不動,涅槃相如是 ”。
其次,達到佛陀涅槃境界的人,在其生理結構上,亦有著相應的體現。據佛經稱,因釋迦放棄苦修,其五位隨從侍者便絕望而離之他去。待釋迦于菩提樹下證悟涅槃後前去教化他們,五位侍者仍發誓不理睬他,但當遠遠地目睹到成佛之後的釋迦體態不凡,光焰威威之時,他們便立刻折服了。按佛學觀點,達到佛陀涅槃境界的人,其身體必然表現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種種生理結構上的特點。即便是沒有達到佛陀境界,但已證入或悟入涅槃的羅漢、菩薩,其生理亦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並能顯示出不同于常人的身體功能。據《涅槃經》卷二十叁載:“如來有八種大自在,即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爲多身,二示一塵身滿大千界,叁大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身常居一土,五諸根互用”等。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八大自在的說法盡管目前難以爲現代科學完全接受,但其中包含的對完美生理健康的追求和理想,卻是與現代醫學的思路相一致的。而且,從前氣功研究中所顯露出的某些無法解釋的特異功能的端倪來看,佛學對人的生理所能達到的完美狀態的認識,亦並非全是幼稚的幻想。
達到涅槃境界的人在道德上亦是完美無缺的,永遠脫離了人類貪瞋癡慢疑等種種不良心態,所謂“貪欲永盡,瞋恚永除,愚癡永盡 ”。並斷除了殺盜淫妄等種種惡行,不再做危害衆生及自己之事,“甯舍身命,終不爲惡……甯舍身命,不惱于他”。
總之,從個人心身角度來說,按《涅槃經·名字功德品》,涅槃具有八種特點:“譬如甜酥,八味懼足,大般涅槃亦複如是,八味俱足。雲何爲八?一者常,二者恒,叁者安,四者清涼,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無垢,八者快樂。”從而實現了個人心身所能達到的最完美狀態。
在佛陀看來,涅槃,本來就是人類及所有衆生的本然狀態,是人類的內在的本質,也是衆生可以成佛實現最高幸福的根本依據,此即所謂“自性清淨涅槃”。《成唯識論》十六卷雲:“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清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唯真聖者自內所證。”所以,在實現涅槃後的佛看來,“佛界衆生界,一界無界別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花相”,因而常住于無住涅槃的境界,“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 。”這種爲大乘佛學所極力提倡的無住涅槃,已完全超出了對個人身心道德的完整健康的追求,而把所有人類及有情衆生的完整健康當作目標。既然涅槃爲每一衆生的內在本質和要求,大乘菩薩的追求就當如《金剛經》所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爲每一衆生都最終實現其涅槃健康的本性而努力。“不爲自身求快樂,但欲救護諸衆生,如是發起大悲心,疾得入于無礙地。”
佛學無住涅槃的精神,具體表現爲大乘佛學“利樂有情,莊嚴國土”的追求。所謂“菩薩摩诃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衆生,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實現每一個人的完整健康,實現每一家庭、社會、國家、世界及至宇宙的健康與和諧之目標,正是釋迦創立佛教的根本情懷。大乘《佛本行經》載,佛陀出家時即立誓曰:“我今爲諸天人世間利益故發心出家,我今爲欲一切世間求解脫故,發心出家。”按照這種大乘佛學精神,延長人類壽命,提高人類生命質量,促進社會發展,維護生態平衡,實現人--社會--自然的整體健康,乃是菩薩義不容辭的責任。《優婆塞戒經·二莊嚴品》謂:“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是樂因緣,爲欲利益諸衆生故。”《華嚴經·十回向品》雲:“我當爲一切衆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爲一切衆生作護,悉令解脫諸煩惱故;……爲一切衆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爲一切衆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
佛教以無住涅槃精神服務衆生,其成果集中體現于大乘佛學的淨土思想中。佛學所謂的淨土,並非一般宗教意義上的世外天堂,而是覺悟衆生以心力、願力共同鑄造成的美好世界。在這種淨土世界中,人、自然、社會都達到了完美的健康與和諧。人們最熟悉的西方極樂世界,人皆是由蓮花化生,免去了婦女生産之痛苦,而且壽命極長,有“無量無邊阿僧祗劫”。人們生活沒有任何痛苦,“但受諸樂。”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及其美好,“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蔓陀羅花,”且有“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如百千樂,同時具作。”其國人民,一心向善,“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每日供養十方諸佛,然後“飯食經行”。且都住于“阿卑跋致”,日益趨向于佛的圓滿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成爲佛陀向人們展示的最完美、健康社會的典型。
對于目前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佛陀指出了它種種弊病,認爲目前尚是一個不健康的世界。總起可概括爲五個方面,稱爲五濁。首先是“命濁”,人壽短促,長者不過百;其二爲“衆生濁”,人民道德水准低下,不敬可敬,不畏可畏;叁爲“煩惱濁”,多行貪執,多有爭訟,多爲谄逛僞妄之語;四爲“見濁”,人們多行邪法,如今日邪教盛行等;五爲“劫濁”,生存環境惡劣,饑馑衆多,人民多受刀兵之苦。這五方面的問題也是現代醫學要實現完整的大健康目標必須解決的問題。佛陀創立佛教宣揚佛法,正是爲了徹底擺脫這些苦難,使人類達到幸福健康的彼岸。如《佛說彌勒成佛經》所言“忍辱勇猛大導師,能于五濁不善世,教化成熟惡衆生,令彼修行得見佛,荷負衆生受大苦,令入長樂無爲處。”對于此婆娑世界的發展,佛陀認爲經過衆生的努力和改造,待將來彌勒佛下生時,必有一全新的面貌,並構畫出了這一世界新貌的模式:首先自然環境極其優美,其地平淨,如琉璃鏡,無石沙瓦礫。金銀寶玉,現于地上。地出流泉,清淨無竭,生柔軟草,冬夏常青,樹木繁茂,花朵熾盛。自然粳米,無有糠秕,衆味具足。沒有了蚊虻蟋蠍蠅蚤和[ ]蛇惡蟲,天空雨八味水,潤澤普周,地上卻沒有積水,亦無泥淖。空中清明,淨無雲翳。海出涼風,清淨調柔,觸身生樂 。生態環境達到了高度和諧健康。同時,人民身心健康也處于很高水平。“五欲衆具,快樂安隱,亦無寒熱風火等疾,無九惱苦。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十六丈,日日常受極妙安樂,遊深禅定以爲樂器 。”從整個社會及人民道德水准看,也遠遠高于今世。“其土安隱,無有怨賊劫窺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衰惱水火刀兵及諸饑馑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如子愛母,如母愛子,語言謙遜 。”這種人、社會、自然健康和諧的美好藍圖,正是現代醫學和人間佛教共同追求的目標。
嚴格…
《佛教醫學引論(尹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