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禅宗史 上(印順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端坐正身,令氣息調。徵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熟視(或作「看」),則了(原誤作「乃」)見此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業業(或作「晔晔」)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穩看熟視,即反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飒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衆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虛凝,澹泊皎潔,吾更不能說其形狀」。

  從道信到弘忍而樹立起來的東山法門,大海一樣的兼收並蓄,決不是但以「守本真心」爲法門的。應從『入道安心要方便』──「主體部分」到「雜錄部分」;「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論』;更應從東山門下的不同禅門去理會出來。在禅門方便上(大禅師能以多種方便教人),可以看出:舊傳與新說的融合而又各有所重。「楞伽諸佛心」與「文殊說般若一行叁昧」相統一,成立「念佛心是佛」。「即心是佛」,「心淨成佛」,成爲雙峰與東山法門的標幟。在方便上,著重于『文殊說般若經』的,是「念佛」的,「看淨」(空無一物)的。著重于『楞伽經』的,是「看心」的。從『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論』,代表『楞伽』舊傳的特質。這可說是弘忍所傳,也不妨說慧可說的。「看心」,「看淨」二大流,還不能包括慧能的禅門,慧能是專重「文殊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的一流。這一切,第四章再爲敘述。

  弘忍的十大弟子

  弘忍的東山法門,弟子遍大江南北,有十大弟子的傳說。十弟子的傳說不一,這裏面可看出「一代一人」與「多頭弘化」說的對立。在現存文記中,十弟子的傳說,以『楞伽師資記』爲最早,如(大正八五·一二八九下)說:

   「時荊州神秀禅師,伏膺高遠,親受付囑。玄赜以鹹亨元年,至雙峰山,恭承教誨,敢奉馳驅」。

   「如吾一生教人無數,好者並亡,後傳吾道者,只可十耳。我與神秀論楞伽經,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資州智诜,白松山劉主簿,兼有文性。華(原作「莘」)州慧藏,隨州玄約,憶不見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揚州高麗僧智德,此並堪爲人師,但一方人物。越州義方,仍便講說。又語玄赜曰:汝之兼行,善自保愛;吾涅槃後,汝與神秀,當以佛日再晖,心燈重照」。

  『楞伽師資記』的作者淨覺,是玄赜的弟子。『楞伽師資記』,大體是繼承玄赜所作的『楞伽人法志』的。在這段文中,首先提出了神秀與玄赜二人。那時,神秀早是「兩京法主,叁帝門師」;在京洛一帶,事實上成爲五祖的付囑者,也就是被推爲六祖了。與神秀同門的玄赜,在神秀去世(七0六)後,景龍二年(七0八)被召入京,不願接受這一事實,所以提出二人,末了又囑玄赜與神秀, 「當以佛日再晖,心燈重照」,也就是玄赜自認爲,與神秀同負禅門付囑的重任。十弟子說,應爲當時「分頭弘化」者的一般傳說。『楞伽人法志』說:「傳吾道者,只可十耳」。可是從神秀到義方,已滿十人,而玄赜卻不在十人之內。雖說「傳吾道者,只可十耳」,而實際共十一人。玄赜是「恭承教誨,敢奉馳驅」;「汝之兼行,善自保愛」,玄赜是不願與十人並列的。這是十弟子說與親承付囑說間的矛盾!

  屬于曹溪系統的『曆代法寶記』,也一再的提到十弟子,如(大正五一·一八二上──中、一八叁下)說:

   一、「吾一生教人無數,除慧能,余有十爾。神秀師,智诜師,智德師,玄赜(原作「迹」)師,老安師,法如師,慧藏師,玄約師,劉主(原作「王」)簿,雖不離吾左右,汝各一方師也」。

   二、「忍(原作「忽」)大師當在黃梅憑茂山日,廣開法門,接引群品。當此之時,學道者千萬余人(其中親事不離忍大師左右者,唯有十人),並是升堂入室。智诜,神秀,玄赜(原作「迹」),義方,智德,慧藏,法如,老安,玄約,劉主簿等,並盡是當官(?)領袖,蓋國名僧。……忽有新州人,俗姓盧,名慧能……默喚付法,及與所傳信袈裟」。

  『曆代法寶記』第一說的文句,顯然是參考『楞伽人法志』及『楞伽師資記』的。除了慧能,雖說「余有十人」,而實際卻僅有九人,沒有越州義方。從『楞伽師資記』去看,從神秀到智德(九人),總結說:「此並堪爲人師,但一方人物」。又插入義方,說他「仍便講說」,也不像禅師。除卻義方,加上玄赜在內,不正是「傳吾道者,只可十耳」嗎?原始的十弟子說,神秀,玄赜,慧能,都是應該在內的。『楞伽師資記』的作者,高推玄赜,這才加入義方,而使玄赜隱然的在十人以外。然而這樣,就與「傳吾道者,只可十耳」相矛盾了。『曆代法寶記』的第二說,直說十人並是登堂入室,而衣法卻付與慧能。這是「一代一人」與「分頭並弘」說的結合。十弟子說,北方玄赜系,隱然以玄赜爲十人以外的。曹溪門下,當然慧能在十人以外了。這一傳說,宗密所傳的,又有些變化,但始終是十人。如『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續一四·二七七)說:

  「(忍)大師廣開教法,學徒千萬,于中久在左右,升堂入室者,即荊州神秀,潞州法如,襄州通,資州智诜,越州義方,華州慧藏,蕲州顯,揚州覺,嵩山老安,並是一方領袖,阖國名僧。……後有嶺南新州盧行者,……遂授密語,付以法衣。……其神秀等十人,雖證悟未徹,大師許雲:各堪爲一方之師」。

  宗密所說,顯然是參考『曆代法寶記』(第二說)。雖說「神秀等十人」,而只列舉了九人。沒有玄赜,玄約,智德,劉主簿,卻另外增入襄州通,蕲州顯,楊州覺──叁人。宗密又在所作『師資承襲圖』中,以慧能繼五祖而居中位。右方列襄州通,潞州法如,北方神秀,越州義方──四人。左方列業州法,資州□(诜),江甯(原作「江州甯」)持,老安,楊州覺──五人。這是除去了華州慧藏;而『圓覺經疏鈔』的荊州顯,也被除去,新加入江甯持(即牛頭四祖法持)。宗密的傳說,是以慧能爲正統的。雖說「神秀等十人」,「各堪爲一方之師」,而實際僅有九人。這與『曆代法寶記』的第一說,有慧能在內,一共十人的古意相合。宗密所傳的,人名與古說不同,或是依據後代,師資相承而自成一系者來說。至于弘忍所說的「傳吾道者,只可十耳」,原意應該是:荊州神秀,潞州法如,安州玄迹,資州智诜,華州慧藏,隋州玄約,嵩山老安,楊州(高麗僧)智德,白松山劉主簿,韶州慧能──分頭並弘者的傳說。

  第叁章 牛頭宗之興起

  第一節 甚麼是南宗

  六二0──六七五年,道信與弘忍,在長江中流黃梅縣的雙峰與東山,努力發揚從天竺東來的達摩禅,非常隆盛,形成當代的禅學中心。那個時候,長江下遊的潤州牛頭山,推「東夏之達摩」的法融爲初祖的禅學──牛頭宗,也迅速發展起來,與東山宗相對立。在中國禅宗的發展過程中,牛頭禅的興起,從對立到融合,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南宗」的意義

  說明東山與牛頭的二宗對立,想從禅宗被稱爲「南宗」說起。南宗是什麼意義?爲什麼後來稱禅宗爲南宗呢?據『壇經』(大正四八·叁四二上──中)說:

   「世人盡傳南宗能,北(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師于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住時修行,慧能大師于韶州城東叁十五裏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這是說,因「南能北秀」的分頭弘化,才有南宗與北宗的名稱。這一解說,從南宗與北宗的對抗來說,當然是有事實根據的。如神會(七叁二)在滑臺召開大會,「爲天下學道者定其是非」時(神會集二八八)說:

   「天下學道者,號此二大師爲南能北秀,天下知聞。因此號,遂有南北兩宗」。

  然在「南能北秀」以前,「南宗」實早已存在。那「南宗」是什麼呢?一、南印度傳來的宗旨:如『南宗定是非論』(神會集二八八)說:

   「何故不許普寂禅師稱爲南宗?……普寂禅師實是玉泉學徒,實不到韶州,今口妄稱南宗,所以不許」。

  普寂是神秀弟子,自稱爲南宗,可見「南宗」一詞,本與南能北秀無關。『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這一論名,不正是說明了菩提達摩所傳,就是南宗嗎!所以神會以慧能所傳爲南宗,只是以當時地理上的對立,以慧能爲南宗正統,這才相對的稱神秀一系爲北宗。神秀系本來也是南宗,但在南能北秀的對立下,也就漸漸的被公認爲北宗了。

  淨覺『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皇四從伯中散大夫行金州長史李知非略序」(約開元十五年──七二七作)說:

   「古禅訓曰:宋太祖之時,求那跋陀羅叁藏禅師,以楞伽傳燈。起自南天竺國,名曰南宗。次傳菩提達摩禅師,次傳可禅師……」。

  四卷『楞伽經』,起自南天竺國,所以名爲南宗。「南天竺一乘宗」──「南宗」,是楞伽禅學,如『續僧傳』卷二五「法沖傳」(大正五0·六六六中)說: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又得百遍。其經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叁藏翻。……達摩禅師傳之南北,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爲宗」。

  依此可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經』四卷,菩提達摩傳于南北。這一楞伽中心的傳承法統,是『楞伽人法志』,『楞伽師資記』所說,而實是本于「古禅訓」的。『楞伽師資記』說:「菩提(達摩)師又爲坐禅衆,釋楞伽要義一卷,有十二叁紙。……文理圓淨,天下流通」(大正八五·一二八五中)。所以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印心,傳出的禅法,是被稱爲「南天竺一乘宗」或「南宗」的。

  此外,南印度傳來的『般若經』論,也是被稱爲「南宗」的,如『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一四,呂向撰(七四叁)「跋日羅菩提(金剛智)傳」(大正五五·八七五中)說:

   「年二十,受具戒。六年學大小乘律,又學南宗般若燈論、百論、十二門論」。

  金剛智在印度時,學「南宗」叁論(『般若燈論』是『中論』注釋的一種)。『宋僧傳』卷八,從神秀學習禅法的巨方與降魔藏,起初都曾「…

《中國禅宗史 上(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