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打死,還要打得成粉子一樣,一根毛都沒有,才對。要是沒有打死,或者還是與未跌一樣,那你這一種工夫到又不對了!是什麼呢?半死不死的,成一個弄精魂漢!若要仍然照這樣,又成一個守屍鬼!必須要打得粉碎,從這個地方才許你絕後再蘇。這一蘇過來,就不同了,不是我們這個人了。那麼,我昨天講心、意、識要忘,但是,心、意、識忘了,還有心、意、識的一個窠子在;工夫到了這個地步,就要把這個窠子替它□掉;窠子,就是七、八識。能可以把七、八識離掉,工夫才可以到再蘇這步田地;若不能離掉這個窠子,成佛也是這個窠子,作祖也是這個窠子,天堂、地獄、飛禽、走獸¨¨¨皆從這個窠子去的;因此工夫一定要到這步田地。窠子一經打破,才許●的一聲,桶底脫落,徹底翻身,回頭轉腦,絕後再蘇,都是這個地方。但是,這個地方不只我這麼講,古人也有鐵證的言句。甚麼呢?就是說:「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百尺竿頭,萬仞懸崖,是一樣的,如十丈高的一根竿子頭上你扒上去,與那個山站到它頂上一樣;在這個山頂再向前一步,與百尺高的竿頭上再進一步一樣;絕後再蘇,就與十方現全身一樣。這兩句話,可以證明我們的工夫到了這步田地,是到家的。回過頭來,還是這個人嗎?還是這個心嗎?你想想:是不是這個人?大概,人,是這個人,心則不同。人家說:「悟同未悟。」若要說人也同,心也同,那就撥無因果了!未悟以前,吃叁碗飯,已悟之後,還是吃叁碗飯;飯還是同的,他的心與你的心,那是天地懸隔。從今向後,我說是很好的!恐怕你們到又不然,以爲:「甚麼東西好?不打七,才好呢!還要我們打兩個七,把人苦死了!還說好呢!」對罷!我說:向後,年是好的年,月是好的月,日是好的日,你們還有人知道嗎?無論你工夫行到這步田,沒有行到這步田地,我的話是講到。再向後,我就不是這一番話,另是一番話。你們未悟的人,工夫未到的人,聽了我另一番話,會有點不相應;因爲再向後,我不是與你們這一樣人講話,那裏會相應呢?我是向那一個悟的人講話,我是顧全那一種人;老與你們講路頭上的話,已悟的人不是擺下來嗎?對于你們:無論我講到那裏,雖然你的工夫沒有用到,但我今天講的這個地方,必須要行,總要行到這步田地才放手;不然總在這面行;不要以爲我講的與你們行的不對,就放下來,那不對了!還要向前用。不然,就辜負自己這一番苦心的工夫。發起心來──參!
●:
十二月初十日開示(八七第五日)
「未悟以前猶自可,已悟以後事更多。」這兩句話,是宗門下的話,要把叁藏十二部經翻破了,也找不到。宗門下的話,與教下的不同在那裏?教下的,他是不論你們的心行上如何,他是一直說下去;宗門的話,要在你們當下的心行上說;不同的就在這裏。你們就將一個「念佛是誰」參參,幽幽雅雅的,清清淨淨的,不覺到有人,也不覺到有我,難道還有其他的事嗎?還是「念佛是誰」,並沒兩個;這樣子,一天到晚,自自在在,寂寂靜靜,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子?已悟過來,就不同了。何以呢?你把眼睛睜開一望,就要大歎一聲,不悟,到也罷了,這一悟還有這麼多的事!多!多!多!譬如甚麼呢?就如,我們叁十年前住的一個老家,是一間小小的房子,裏面擺設器具;今天已經離開了叁十年沒有到過家裏一次,望也沒望過。忽然今天到家,一腳把門打開,擡頭一望,很不好的:桌案上的灰塵,地下的綠苔,多麼厚的!鍋裏老鼠窠,佛前貓屎、蛛網¨¨¨不曉得有多少;這一看,要說不要這一間小房嗎?到處沒有我住的地方;不然,又看不下去;只好慢慢的,一件一件的來掃除。所好者,幸喜兩只眼睛打開了!若不是打開眼睛,那知道有這許多的不是呢?這是譬喻,會到法上是甚麼?未悟的人,一天到晚在生死、煩惱中,業障、妄想中,毫不知覺;即使知道,只是從人家的言說中聽來,或在經典上見到,沒有腳踏實地;外邊來的見到,雖見而猶如未見;所以他在用功時,只有工夫在。今天忽然開了悟,就如隔了叁十年的老家一間房子,今天一腳到了家一樣;眼睛打開一望,才知道還有這麼的許多事在!既然有事,當然要一件一件的處理。古人有兩句話是證明我們工夫到了這步田地的,他說:「未進門來猶自可,一進門來事更多。」這兩句話的意義就與今天說的一樣。對于這許多話與你們講,真是不要講;不過,宗門下這許多話,都是圓因、圓種,你們工夫雖未到,把這一種圓種種下去,將來的收獲很好很好的。但是,你們這麼多的人,那裏會沒有門頭、戶口的人?捕風、捉影,光影門頭,一知、半解大概有的,不見得沒有。那麼,能可以把風捉住,影子抓住,也算是難得的。譬如:我在說家裏的事,你們雖然沒有進來,門頭、戶口的人在門外,不可以聽聽嗎?雖屬門外漢,究竟我在家裏的話,你在門外還聽得到;假若動一腳,當然就進門來了。就怕你遠隔叁千裏,門外漢一句話還安不上!連這一類還不許,你知道還有甚麼用?不可!到了這一步田地的人,有了這一點受用,雖然有這許多的事,還不以爲多;你到了這裏,不但不怕多,還要愈多愈好。若要怕多事,到又成了一個擔板漢!那裏還算明眼人!明眼人做事,全體是事、理雙融,最有力量出衆的;他這一悟,事、理不住,心、境不住,佛也不住,祖更不住。古人言句說:「□盧頂上行。」在這悟上,才有神通;雖然有神通,也不是全通,是看你那一個根上栽培得多,先通那一根。大略是這麼叁種關口:對于破本參後,就是見性,但未了事;事雖然多,眼睛已經打開,不怕多,能了一件少一件。那麼,事是甚麼東西?你們還知道嗎?譬如:一桶糞擺在那裏,今天向外澆,明天也向外澆,天天向外澆,一下子把它澆完了;澆是澆完了,似乎很好的,但是還有臭氣在。臭氣是甚麼?是垢;垢,就是事。了事,就是了垢;了垢,就是了這個臭氣。這個臭氣是怎麼了法呢?向前是用「念佛是誰」澆的;現在去垢,還要「念佛是誰」不要?你們思索一下子!當然以「念佛是誰」刮這個垢。刮過叁層、五層還是臭,何以呢?木頭把糞吃進去了!木頭與糞混合起來,試問如何刮得了?刮不了,怎麼辦呢?必須把桶子刮成粉子,連粉子都要飄掉才對。爲甚麼要這樣?當知:了垢,是了我們心上的垢;糞與糞的渣滓都是心上的病;今天糞也去了,渣也除了,垢還要刮盡,連桶也不許存。就如心上的病,心病好了,心上的垢光了,連心還要去掉。你們想想:糞去了,糞桶還能擺在這裏?垢去了,心還能擺在這裏?大家可以明白「了事」的事;所以說時間要久。那力量最大的人悟過來,心也了,事也了;理也通,事也融;可以說「事、理雙融,心、境無礙」。但是沒得神通。在過去的祖師,大概破這一關的居多。每每有人說:「既然悟了,爲甚麼沒有神通?」這就是誤會。再則,他不知道宗門下的事,所以有很多的人會弄錯。得神通,要到得神通的那一部關口;能可以打破向上的關頭,佛、祖不住,有余涅槃不住,無余涅槃亦不住,這個時候,才得神通。「頂門有眼」,「腦後加錐」,亦複如是以通爲證。破本參未了事的人,可以說是破祖師關;明心、見性,事、理雙融的人,也可以說是破重關;頂門有眼,腦後加錐的人,是破末後牢關。這是宗門「黃龍叁關」的正解。我在當清衆的時候,有一位老參師傅,他是四十年的苦行單,住金山、高□,功行是有的;對于工夫上,知識少一點。他每每與人說話,都是講他破那一關,開口就說甚麼關。有一天,他問我:「破那一關?」我說:「不知道甚麼叫關。」他真把我當初參,他說:「這個人連叁關都不知道,還算是用功的人麼?」我就問他,他說:「第一、是當面關,第二、是山海關,第叁、是雁門關。」我聽了他這叁關,我心裏愈好笑!愈可憐他!我又問他:「怎麼叫當面關?」他說:「工夫用純熟了,人家打、人家罵,無論稱你、毀你,連念頭也不動,就可以過了當面關。」我問他:「你姓甚麼?」他跳起來,紅了面說:「我又不是在家人,爲甚麼問我姓甚麼?」急的不得了。我問他:「過了當面關,爲甚麼還有這個?」他聽了,似乎不錯。歇下來又問他:「如何是山海關?怎麼過法?是先過山關,後過海關?」他說:「不是的,生死是海,涅槃是山;愛是海,嗔是山;斷愛,就是出生死海;除嗔,就是打破涅槃山。」他說的理還有一點。我問他:「如何是雁門關?」他說:「那深了!恐你不懂!」我說:「你告訴我!」他說:「雁門關,要工夫用到如雁過晴空,過空不留痕迹,才算破雁門關。」你們想想:這許多錯見,錯到那裏去了!後來,我告訴他這黃龍叁關話。再說,有一居士稱論某法師,「心明才說是眼明」。心雖明垢未盡,那裏沒有事的道理?明眼人應有的事,還有怕的道理?真是明眼人,當然是事愈多愈好,何以呢?眼明的人,因爲人家見不到的他能見到,所以稱他明眼。那麼,眼明,鼻子還可以明,耳朵也可以明嗎?明,要一切明才對!耳朵也能見物,眼睛也知道有香臭。能、所互融,事即理,理即事;用即體,體即用;用亦複是心,心亦複是事。香板□到手上就是心,心就是香板;小圊是心,心也是小圊。你們想想:能有這樣互融,還怕甚麼事?但是,今天你們工夫沒有用到這裏的人,必須認真的參究,總要用到大悟以後,才算是你們的目的;不到那個時候,工夫不能放手的。你們現在站在這裏,我問你:「站在甚麼地方?」你們一定會答我:「站在落地磚上。」等你們到了那個時候,我再問你:「站在甚麼地方?」你一定答我:「不是站在落地磚上。」不站在落地磚上,站在甚麼地方?──參!
十二月十一日開示(八七第六日)
「悟理一時,了事久遠。」悟理,就是開這個悟是快得很,可以一時能悟;悟過以後,了事的時間長得很,不是一天、…
《來果禅師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