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班首講開示講得不好,又拖拉得很,維那是初參,種種看不起人,他以爲自己超過人家。等到常住上請到他代職事,胡塗亂闖,一天到晚引人家發笑。我看的多得很!這一種人,還許是宗門下材料嗎?大概你們還有好幾位是這一種心理。你這一種人,我要問問你:你是看不起人家,你還知道香板上的「警策」兩個字有多大?兩個字中間有多少距離?上頭多長?下頭多長?共有多長、多寬?散香多長、多寬?茶壺是怎麼□法?絆子是怎麼裝法?你還知道嗎?這許多事,雖然不是宗門正行,也是宗門的助道法。何以呢?香板打得好,馬上就開悟;散香的音聲敲得好,也是開悟的門徑;茶壺絆子放下來一直的,人家一看就悟了;眼見、耳聞、身觸,皆是悟道的因緣。古來,靈雲睹桃花而悟道,香嚴聞竹聲而有省。宗門下的大規矩,小法則,還能有一點馬虎嗎?我以前在天童當維那時,堂裏有一、二位「二百五」的人,早已聽到他說:「禅堂有甚麼住頭?班首講的話還講不好,維那的規矩又不熟,真是糟蹋人!這許多規矩、法則還要學嗎?不算一回事。」我知道他們是這一種心。我問他:「禅堂還願意住嗎?」他說:「我願意住。」我說:「規矩,你還能守不能守?」他說:「能守。」我說:「很好的!」那天午板香開靜吃茶,茶杯子散到他的手上,他兩邊一望,我走上去一頓香板,不與他講話;茶壺來了,他又不知道怎樣接茶,我又是一頓香板;吃茶,頭勾下來吃,我又是一頓香板;吃了一回茶,打了五、六十個香板。我回頭問他:「你的香板吃得還願意嗎?」他大生慚愧說:「維那師傅慈悲!你老人家這一頓香板,我才知道禅堂深處,我才知道以前的不是;從今向後,大規矩,小法則,我是要認真學一下子。」你們想想:這一種人可憐不可憐?他吃了我這番痛苦,才知道禅堂裏頭可貴處,才把他的空腹、高心打掉。真是一個大苦惱子!爲甚麼會這樣?要知道:初發心的人住禅堂,如果「我見」不舍,總有這樣的心,也不怪他;並不是那一個人才是這樣子的,我們以前初住禅堂也是這樣的。我求了戒住禅堂,自己以爲住禅堂一定要了生、脫死才出禅堂門;不料進了禅堂,看看人家處處不對,坐起香來,沖盹睡覺;開了靜,或是放香,或是離了執事,不是調皮,就是充殼子;今天看如是,明天看也如是;第叁天,就不願意看了,不要再看,當下五心煩躁,難過得很。我這個人與人不同,在俗家看人家種種不好,我才出家;後至普陀山看了一些出家人,白褂褲、白襪子、洋傘,我又看到不好,我就至梵音洞舍身;在世界上看到不好,我就不住世界,我是這麼一個人。到了禅堂裏,還看得這麼許多不好,就自己回頭想:我是爲甚麼出家?難道爲看人家來出家的?還是混不了飯吃出家的?自己問自己,自己說:「都不是的,是爲道出家的。」我又與自己考究:「既是爲道出家,辦道就是的!爲甚麼看人家呢?」這一問,才自己痛責自己,這個不是,那個不是,皆是自己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岔。所以,初發心的人,皆有這個不是;雖然有,還要自己覺悟;若不覺悟,一輩子不能爲人。若果你把定這一個「我見」不舍,我說:你不是宗門的材料,是「二百五」,是「半吊子」,恐怕一定不錯。各人發起心來──參!
十二月二十二日開示(十七第叁日)
出家人頭上燒了幾個香疤,爲甚麼?還有知道的嗎?叁壇大戒是那叁壇?恐怕還有許多人不清楚。說沙彌戒,還不知道是怎麼叫沙彌;再說戒,更不知道。再說比丘、菩薩也不知道。這一種出家人,還能算是一個出家人嗎?本來這許多話,不應在這個時候講;要想不說,我又真替你們可憐!不得不略略的與你們講一下子。叁壇大戒:第一壇是沙彌戒,第二壇是比丘戒,第叁壇是菩薩戒。廣說叁壇大戒的戒法,各有多少,各有不同。但是,我們都受過菩薩大戒的人,應當要把菩薩的事業負起責任來才對。菩薩是行的甚麼事呢?他是以六度萬行爲他的事業。在我們也有萬行,不是萬善行,是萬惡行;這種萬惡行,就是我們的身、口、意造成的。要懂得這一種萬惡行,還要帶一點教講;就帶一點教講,也沒有甚麼關礙。何以呢?這是各人當前的急務,故此亦可以講。身有叁業,口有四業,意有叁業,共爲十惡。身叁,就是殺、盜、□;口四,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叁,就是貪、鎮、疑;共十業。由十業轉增萬數,這是在教乘法數上,這裏不多說了。能可以開悟的人他看見這些是惡的,立定志向改惡向善,行菩薩萬行。菩薩有六度;首先布施度,度這個貪,因身、口、意俱貪。譬如:人家一件袍子好得很,心裏想要,就是意貪;口說:「你的袍子賣給我罷!」這是口貪;用手去摸一下子,是身貪;這一種身、口、意貪,非布施不能度。何以呢?看到人家的好,便向他討;假使行布施度, 的人,不但不向人家討,自己有甚麼好的,或褂子,或褲子,有人想要,還要布施;他有布施的心,身、口、意的貪當下就完全消滅;布施有這一種的功效。但是,貪與愛不同,爲甚麼不同呢?愛以貪不到而成愛,愛在心裏如膠似漆,布施不能除;非戒不能除。談到這一個戒字,今世人更加可憐!只知貪圖一時快樂,不知道有幾大劫的受苦!要曉得:我們聖戒決不能犯;任是殺、盜、□、妄,都是聖戒。爲甚麼說是聖戒?當知我體即是佛體。何以呢?佛說:「一切地、水是我本體,一切火、風是我先身。」一切地、水、火、風,既是佛體;我這一個身體,當然也是地、水、火、風而成;這不是證明佛體即我體,佛製的戒即是我的戒嗎?故稱聖戒。譬如:犯□戒,必須將身去犯;我身即是佛身,我犯戒,即犯佛戒。你們想想:這一種聖戒犯下來,還了得嗎?以此類推,殺、盜、□、妄犯了,即犯聖戒。這一種聖戒犯一下子,不是口說就了事,它的果報真是可怕!我不是說到駭你們,犯了殺戒,盜戒,□戒,妄語戒,至少阿鼻地獄一大劫;重一點,就是叁大劫。你們想想:犯戒時間不過一時半刻,受起報來動經大劫,這還算少嗎?比如犯殺戒,一刀便是,有多大的時間?偷人家的東西,至多一個鍾頭;再則犯□戒,有多少時間的快樂?妄語戒,就是一句話,有多大功夫?如招起報來,一大劫,二大劫,叁大劫的阿鼻地獄。此獄一晝一夜,非非想天八萬大劫;非非想天一晝一夜,人間八萬大劫;算起來,將來還得了嗎?如果犯戒一個鍾頭,受罪也是一個鍾頭還可以;但是一個鍾頭的快樂,要受那樣長的果報,少許有點知識的人,聽了我這麼講,還有人淌眼淚嗎?我替你們可憐!替你們淌淚!因爲你們只知快活,就不知道將來受果報的痛苦,可憐的就在這個地方。戒,爲甚麼能度這幾大劫的苦呢?比如一個女人在你面前,你的心動了,馬上就要犯了;但,在你兩人當中弄一塊木板一隔,兩下分開了,要犯也不能了。這木板猶如戒,所以能可以持戒,就與一切罪隔開了,當下就消滅了;故此任是最愛的不得了,不怕如膠似漆,有了戒就能度他。所以你能持戒就不犯戒,不犯,就沒有苦果。還有忍辱度鎮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疑。這六度是菩薩應行的。你們受過菩薩大戒的人。雖不全是菩薩,應當學菩薩,頂要緊的。各人發起心來──參!
十二月二十叁日開示(十七第四日)
(講釋迦世尊入海取如意珠公案一則。從略。)
十二月二十四日開示(十七第五日)
(講自己發願公案。載在《自行錄》。從略。)
十二月二十五日開示(十七第六日)
(講叢林掌故及只園掌故。從略。)
十二月二十六日開示(十七第七日)
(講正法來源。西天二十四祖遇難;東土初、二祖及六祖遇難。從略。)
十二月二十七日考功大解七
師拈竹篦雲:
十七已畢,徹悟准的;把住放行,絕本絕迹。試問:七期中還有做夢者麼?若無,即死漢;若有,即俗人。各人檢點看!
良久一喝雲:
大事未明心已懈!何時再聚話無生?若能不被常情轉,道海淵源轉見深。如其不會,上殿、過堂去!解!
【來果禅師禅七開示錄終】
後記
理海佛教會在加入「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成爲第二分庫後,決定選《來果禅師開示錄》作爲第一本予以電腦化的佛書。本會從一九九四年十一月,開始籌畫分工後,即傾全力製作,彙集所有可動員的精英,從「臥虎」、「藏龍」、到「隱鳳」都加入這一佛書電腦化的行列。其中包括中文系的儒俠、外文系的劍客、機械系的黑手、物理系的書生、會計的金算、法律的鐵判、生化的高手、筆耕的作家、留學生的夫人、以及保險業、房地産業的從業人員。在曆經六個多月的努力後,完成打字、校對的工作。該檔送到總庫後再經二校,送回本會做最後修定。終結定稿後,陽春版(無前言、後記、與附錄)送至總庫保存使用;本會則在加入前言、後記、與附錄後,透過美商溫普敦公司的視窗編輯工具 RoboHELP 中文版將其編譯成中文視窗的輔助說明檔。
一般對一本書的校對有所謂的「叁人五校」,但本書在「六人五校」後,編者透過電腦尋找的功能,又找出幾個前後不一致的用字。由此可見一本書著作與完成的困難。所幸在最後一校後,絕大部份的差異只是:前人與今人遣詞用句上的不同,或句讀標點的仁智互見。基本上對文義本身並不影響。
本書因屬于視窗輔助說明檔,故在編排與製作方面,極力運用它本身具有的超文字(Hypertext)的特性,與威力強大的分類查詢的功能,讓使用者能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快的方式選擇有興趣的主題,或跳到相關的主題。希望這些電子書的特點,能幫助使用者對禅師開示的了解與認識。電子書的另一特點即修改與複製極爲容易,故使用者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非常歡迎您與本會連絡與指教。本會若更改後將寄給您最新的版本。版本號碼顯示于本書視窗標題(本視窗最上一行)上,如:來果禅師開示錄 V 1.00。
「憂悲苦惱的止息」與「明心見性、解脫自在」不但是學佛者的目標,相信也是許多人的願望。曆代的祖師大德留下無盡的文化寶藏,如能善加運用,都能帶我們從憂悲苦惱的此岸,到達清涼自在的彼岸。希望電子書的出現能將這些寶藏,以最迅速、便利、易學的方式,呈現在更多人面前,讓更多人能將煩熱的火宅化爲清涼的淨土。
編者 謹識
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
美國·賓州·理海谷
《來果禅師開示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