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食,然後便詢問其來此緣由。
大布施回答道:“瞻部洲衆生因生活窮困而屢造惡業,死後必墮惡趣中。我爲他們而生悲心,萬裏迢迢趕赴此地只爲向龍王索要如意寶,因如意寶能以滿衆生願而利益衆生。以此尋寶福德,願我究竟成佛。望龍王能滿我願。”
龍王應聲答言:“此如意寶稀有難得,你既爲尋寶而來,理應于此小住一月。我供養你全部日用所需,如你能爲我說法,我定將如意寶奉獻于你。”
大布施于是同意講法,龍王則每日供養種種上妙飲食、樂器。他于一月之中爲其宣講四念住法門,傳法完畢便欲離去。龍王就以歡喜心從頭上卸下如意寶送與他,且莊重發願道:“待你成佛時,願我能作你最好侍者。”
他拿到如意寶後便問龍王:“此寶到底有何功德?”龍王回答說:“此如意寶在二千由旬之內能賜予你一切所需。”大布施言下心中暗想:這如意寶雖具大功德,但還不足以滿我願望,我當再去找尋。
與龍王和眷屬告別後,大布施又獨自踏上探寶之旅。
走過一段路程又來到一座藍寶石龍宮前,如前一般,龍宮前有一七層深坑,毒蛇遍布其中,宮門口兩條巨龍纏繞迤逦如故。大布施又以慈悲心熄滅毒蛇、巨龍嗔恨心,踩其頭昂首進入龍宮。
此龍王如前龍王一樣起身相迎、恭敬有加,他于是又向這位龍王索要如意寶。龍王趁此機會請求道:“希望你兩月之內爲我宣講佛法,我供養你一切日用所需。傳法結束時,我定當奉獻如意寶。”他就于兩月之中向其傳四神通法,隨後龍王就將能在四千由旬之內賜與所需之如意寶供養他,並同時發願道:“願你成佛時,我能作你最好侍者。”
大布施心中再次想到,此如意寶雖較前功德增上一倍,但還是不能滿其所願,便又繼續向前找尋而去。經過一段時日後,他最終看見一黃金龍宮,外面依然有一七層遍布毒蛇之大坑與兩條巨龍纏繞守護之宮門,大布施以淵遠不竭之悲心,第叁次熄滅毒蛇與巨龍嗔心。進入王宮後,龍王恭敬請法如前。結束對其四月傳法後,龍王將頂上如意寶奉獻大布施,並發願道:“待你成佛時,願我能成爲你最好侍者。”龍王並且說明此如意寶能在八千由旬內降下珍寶和一切所需。大布施至此方感心滿意足,他心下暗想:瞻部洲方圓只有七千由旬,如意寶此回滿我願矣。
他拿到如意寶後便用布包裹准備返回,此時諸大龍王與眷屬皆來相送。大布施手捧叁如意寶發願道:“如此叁寶實爲真正如意寶,則願我即刻飛上天空。”
大布施言畢立即直飛入天,越過大海直抵岸邊。上岸後因連日奔波勞碌、略感疲憊就隨地而眠。海中諸小龍看到後就商量說:“我們所居大海中,如意寶僅此叁枚,豈能讓此人全部攜之而去?我們應竊回此寶。”商量完後,諸小龍就悄悄偷走此叁枚如意寶。
大布施醒來發現如意寶被竊,心知此舉定是海中小龍所爲,于是發下大願:甯可竭盡全力舀幹大海之水,也要討回如意寶,決不空手而回!
他于是開始日日以一龜殼往岸邊舀水,海神測知大布施想法後就勸說道:“大海深廣無邊,有叁千叁百由旬,即便瞻部洲全體人衆齊來舀水亦無法舀幹,你又如何舀盡?”大布施意志堅定地回答說:“一人如能持之以恒以精進心行事,則任何事皆可成辦。何況我用珍寶不爲自己,只爲利益衆生,並以此福德欲證佛果。如此心永不退轉、永不怯懦,大海爲何不能舀盡?!”
當此之時,遍入天等天人從遠處觀見大布施爲一切衆生而舀幹大海水之苦行後,心生感動,互相紛紛輾轉相告,最終所有天人相伴齊來大布施前。看到他精勤不辍、勉力舀水之時,衆天人各個脫去天衣紮入大海中。等其第一次從海水中浮起時,大海分明下降四十由旬;待其第二次出入後,海水又下降八十由旬;第叁次時,海水則降低一百二十由旬。
此時衆小龍均感恐懼,便至大布施前請求道:“祈請你萬勿舀幹大海。”他這才停止舀水。小龍們又問他:“你要此如意寶究有何用?”他則說道:“我乃爲利益衆生而需用此如意寶。”衆小龍隨即反诘說:“你爲利益衆生需用如意寶,豈不想我們大海中亦有衆多衆生,爲何偏要將能帶來利益之如意寶只讓你拿去?”大布施聞言反駁說:“大海中衆生盡管也屬衆生,但絕無貧窮痛苦之憂;而瞻部洲衆生因窮困所致,爲財富不惜互相損害、造作十不善業。如此一來,他們死後必墮地獄諸惡趣中。故我才生大悲心,要用此如意寶滿足瞻洲衆生所願。”
諸小龍聞已釋懷,便取出所藏如意寶供養大布施。海神亦發願說待大布施成佛時欲爲其侍者。他就又帶著如意寶飛向虛空,並終回大西巴城。問城中諸人願先一同探寶之同行商人去向,答言均已安全歸來,于是大衆皆感稀有難得。
大布施又來到嘎西拉家門前,衆人都歡呼雀躍道:“大布施已從海上歸來!”嘎西拉也感高興非常,隨即就爲他及以前同行之衆商人舉辦盛大宴會,爲其接風洗塵,大布施此時則用如意寶傾刻充滿嘎西拉錢庫。嘎西拉命以種種珍寶嚴飾之美女手捧珍寶水器爲他沐浴洗腳,並將此美女也賜與他,大布施則隨順接納。嘎西拉婆羅門歡喜異常,又將女兒及五百女仆賜與大布施,並及五百頭以珍寶裝飾之大象、再加各種能出歡樂音聲之樂器。一並交與大布施後,方才依依惜別。
大布施率衆回歸故裏,到家方知父母思兒心切,自從兒子離開後一直傷心哭泣,以致哭瞎雙眼。大布施以虔敬心恭敬頂禮父母,當其手握父母雙手時,父母方知兒子已歸。父母埋怨道:“你離去之後,我們已哭瞎雙眼,不知你從海中到底獲得何種寶貝?”
大布施便將如意寶放于父母手中,且欣喜說道:“我已覓得如意寶。"父母手拿如意寶不屑說道:“此等石塊遍滿我家倉庫,你卻爲之不惜千辛萬苦、冒死尋覓,所作所爲有何意義?”他也不辯解,只用如意寶擦拭父母眼睛,父母雙眼即刻便似風散烏雲般雙雙複明。父母高興不已地說道:“此乃真如意寶,果然能遣除一切煩惱疾患。”
大布施此刻手捧如意寶發願道:“願父母腳下能生寶墊,頭頂變出華蓋。”發願已,寶墊、華蓋皆如願生出。大布施又以如此發願令家中倉庫全爲寶物充滿。
國王此刻便派人騎能走百千由旬路程之大象向大衆廣爲宣告:“瞻部洲所有大衆,大布施已從海中取回如意寶,再過七天,衆人便可隨意享用一切財富。”
大布施沐浴更衣之後,在清淨草地平原上將如意寶置于勝幢上,手拿香爐發願道:“瞻部洲衆生恒處困厄窮苦中,我必須饒益他們。如此如意寶真實不虛,則願天降衆生各自所需之財物。”話音才落,四方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刮走大地上所有不淨之物。然後降下雨水,接著又開始降下百味甘美飲食,隨即又落下糧食、妙衣。最後則降下珍寶雨,整個瞻部洲大地遍布珍寶,如同滿地石子、瓦片一般隨處可見。
正當衆人心滿意足之時,大布施諄諄開示道:“因大家生活貧困、造惡不止,恐你等日後墮入惡趣、我方發大悲心曆盡千辛萬苦、冒死赴海求得如意寶珠。故而你等實應心生安樂,且將身、口、意全部投入行持十善道中去。”他如是千方百計勸請大衆行持十善法,以此因緣,瞻部洲衆生多有死後轉生善趣天界者。
大布施之父母乃現今淨飯王、摩耶夫人;而白銀龍宮龍王爲舍利子,藍寶石龍宮龍王爲目犍連,黃金龍宮龍王爲阿難,他們叁人那時全都承侍過大布施;海神則爲後來之芒嘎巴尊者。其它佛經中所記載的後成爲世尊之義成王子前往大海取寶經曆亦與此敘述吻合。
善義太子爲衆取寶
很久以前,有一寶盔國王統領五百小國,娶有五百王妃。怎奈妃子雖多,但皆無育有子嗣。情急之中,寶盔國王便多方祈請日、月天神,不過種種手段最終均無濟于事。國王內心焦灼萬分,痛苦無奈當中日夜揪心:自己百年之後如無太子繼位,國必大亂。憂心如焚之際,一日于夢中,一天人托夢給國王道:“如欲求子,當前往王宮外之園林,那裏有兩位仙人,其中一位遍體金色,你即可向他祈禱,他則會變現爲你之太子。”
國王急速趕往仙人住地,找到仙人後按天人所述至誠祈請一番,仙人終于答應可于死後轉生爲國王太子,另一仙人也說願于死後轉生爲國王太子。國王高興難抑地說道:“希望如是,但願如此!”
金色仙人死後不爽前約,即刻入于國王大王妃胎中,九月懷胎過後,大王妃産下一遍身金色太子,頭發呈現藍色,相貌非常端嚴。寶盔國王爲新生太子行盛大賀誕儀式,並請看相師觀察占蔔太子命運,看相者仔細端詳後爲其取名善義。此時另一仙人也于死後入于另一王妃胎中,待其生育後,國王同樣爲之舉行賀誕儀式,並請看相者爲其取名惡義。
善義太子長大後精通十八種學問,一日請求父王能允許他到外面玩耍。得父王開許後,善義則以大威風出宮巡遊,衆人皆爭相前往觀瞻。目睹太子風采後,衆人均贊歎善義威嚴實如梵天。而善義則趁出遊之機親眼目睹衆多貧窮者、著破衣爛衫者、殺生者、耕地者、漁夫及獵人。善義問其何以從事此等營生?這些人回答道:“我們生活貧窮無著,實在難以維持生計,萬般困窘中只得做此低劣活計。”
太子聞言心中難過不已,對他們之悲慘境遇自然流下傷心淚水。他在心中感歎道:“嗚呼!此等衆生命運可謂從黑暗到黑暗,永無光明之期,真乃可悲可歎!”
回宮後,他便請父王做廣大布施,蒙國王開許後,便廣行布施之舉。及至倉庫布施至只剩叁分之一財物時,倉庫保管者便請求寶盔國王停止太子如此布施。國王便以方便法令其關閉庫門,如此一來,善義則無法再滿足廣大衆生求乞之願,他便想依其它諸種方式隨意滿衆生之願。此後之種種經過,諸如尋問衆人、想去海中取寶等等,皆與前文所述大布施經曆大致相同。
五百商人與一老年商主,尚有善義太子便一同前去海中探寶。惡義此時則想道:我也要幫兄長前去。寶盔國王則想如若派別人陪同…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叁 布施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