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禅爲中心的一個考察(楊惠南)▪P2

  ..續本文上一頁教」的理念是:在所有佛教宗派當中,印順特別推崇原始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也就是釋迦在世及其逝世後一百年左右的佛教。這一佛教的特色是:在佛典上,以四部《阿含經》做爲依據。在修證上,強調透過守戒、禅定、開智慧的工夫,等別是「四念處」 [26] 的工夫,以期證得四種深淺不同的「果」位 [27] 。

  而初期大乘佛教,則以早期的《般若經》,以及印度有名的佛教學者—龍樹(Nagarjuna,150—250A.D.)诠釋《般若經》的作品,例如《中論》、《大智度論》等,爲理論的依據。這些佛典和作品,主張「一切皆空」、「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分別」(《中論》語)、「不證涅槃(實際)」等「法空」、「不二」等道理。

  就原始佛教來說,印順強調的不是證得「果」位,而是《阿含經》裏的人間性或人本主義。這一人間性或人本主義,和中國儒家所提倡的人間性、人本主義,有許多相同之處。印順曾這樣回憶,他之所以重視《阿含經》的原因:

  二十七年(1938)冬,梁漱溟氏來山(缙雲山),自述其學佛中止之機曰:『此時、此地、此人』。吾聞而思之,深覺不特梁氏之爲然,宋明理學之出佛歸儒,亦未嘗不緣此一念也。……吾心疑甚,殊不安。時治唯識,探其源于《阿含》,讀得『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句,有所入。釋尊之教,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立叁世而重現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爲本……吾爲之喜極而淚。 [28]

  印順只重視原始佛教的人間性或人本主義,而不強調修戒、定、慧,以證「果」位;這點,受到了現代禅的強烈批判。溫金柯即曾批判印順對于證得「初果」 [29] 自相矛盾的說法(詳前文)。他總結地說:『他(印順)比較排斥修行證道,比較排斥禅定……對真正踏入修行的人的一種懷疑與批判。』 [30]

  而對印順只重視初期大乘佛教,而忽略,甚至批判後來的大乘佛教(特別是在中國發展出來的禅宗、淨土宗、密宗),現代禅采取批判的態度。事實上,這也是現代禅和印順分道揚镖的主要原因之一。

  現代禅理論家—溫金柯先生,即曾說:『他(印順)……比較排斥禅宗、密宗,甚至還有淨土宗。……我覺得他的否定性或破壞性那一面的影響力是滿深的……。』 [31]

  而現代禅的創始人—李元松上師,則更明白地說:

  我承認我受到他(印順)的影響非常深、非常多,但如果把現代禅納入印順法師的系統,我不知道從曆史上的意義來看是不是適當﹖原因是對于佛法部份最核心的思想和體驗我都不認同他……我覺得現代禅比較像是從阿含、般若、禅、密、淨土以及現代的人文精神,複加上《倚天屠龍記》所共同孕育而生的。 [32]

  綜合地說,現代禅采取初期大乘佛教所主張的「一切皆空」—這是印順所認同的;但卻又加入中國所展出來的禅、密思想—這是印順所批判的。

  另一方面,對于印順的重視初期大乘佛教,新雨社卻采取強烈的反對態度。美國新雨社的創始人—張大卿先生,就曾批評說:『比如他(印順)會突顯早期《般若經》的思想,對四谛、八正道的修行的次第,比如如理作意、正知正念、法次法向,就沒有交代的很清楚。』 [33] 而臺灣新雨社的創始人—明法法師(張慈田),也說:『(印順的)《佛法概論》……裏面有一些誤導的傾向….印順法師會將它(原始佛教)導向大乘佛教較廣闊的菩薩道思想。我是覺得這其中對法義的诠釋有一些問題。』 [34]

  另外,和新雨社理念相同的宋澤萊,也幾乎傾其全力,嚴厲批判印順所提倡的初期大乘佛教,特別是龍樹的「中觀佛教」 [35] 。他說:

  印順法師毫無批判的接受龍樹,我覺得很奇怪。在他看來,龍樹跟釋迦沒有兩樣,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其實釋迦是不談法空(無)的,龍樹是大談法空的,怎能等同﹖印順帶給臺灣佛教一個好處是他可以使臺灣佛教不斷地回到更早的佛教,但也會帶來一個危險性,他可能是另外一個深中法空思想迷藥的大乘。 [36]

  臺灣意識強烈的宋澤萊,以爲大乘佛教是「亞洲大陸玄學」的一部分,對臺灣這種島嶼國家來說,只有害處而無益處。對臺灣有益的,只有釋迦原創的原始佛教。他說:

  釋迦牟尼的真正教義其實是很適合臺灣的,這點恐怕很少人知道。但我們可以考察,真正紹繼了釋迦教說的上座派佛教,都是流行在島嶼或半島國家之上的,譬如錫蘭、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那是因爲真正釋迦教義是反對印度人那種大梵天統一論而産生的。釋迦之教的無常(變動)觀念、無我觀念都適合瀕臨海洋的國家。……也就是龍樹大乘佛教及中國大乘佛教必須竄改釋迦原始教義的原因。因爲真正的釋迦之教是破斥「齊物論」「大我論」「太一論」「永恒論」「階級統治論」「形上玄學論」「獨斷論」「萬化冥合論」「集體主義論」「是非善惡難以辨別論」「佛魔同體論」「唯心論」「虛無論」「吹嚧膨脹論」的大敵,它是反抗一切亞洲內陸反人性玄學思想的先知! [37]

  宋澤萊之所以這麼強烈地批判大乘佛教,是因爲他以爲,龍樹所代表的大乘佛教,其所提倡的「法空」(一切皆空)思想,導致「不二」的結論。而在「不二」的結論之下,「非」變成了「是」、「惡」變成了「善」、「佛」與「魔」也可以是「同體」 [38] 。

  另外,宋澤萊甚至把中國和臺灣佛教徒對于政治的冷漠,歸罪于大乘佛教的「法空」思想;他說:

  四十年來,自沒落的中國遷徙而來的佛教是那麼樣在凸顯一些與佛陀生前言教相反的「穢理」。這一派的佛教(在臺灣的中國佛教)所提倡的「反智論」「虛無言論」「佛魔同體論」「超越(苦難世間)論」,在四十年中滲透入了臺灣人的心靈,我們的信徒也跟著充滿了形上、歪曲、詭異的思想。……這種思想也正是國民黨式的汙染!我曾看到錫安山的宗教徒被擊殺于警棍之下,而「在臺灣的中國佛教」一片掌聲。慈悲之心蕩然無存!我也曾看到當馬赫俊神父被驅逐于寶島之外,而「在臺灣的中國佛教」落井下石。 [39]

  宋澤萊對大乘佛教的這些批評,引起許多反對聲音;甚至連新雨社的張大卿先生,也認爲他太過「不容忍」 [40] 。但是宋澤萊的觀點,顯然在新雨社裏起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五)小結

  總之,印順法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其中幾個主要的理念,有些被新雨社和現代禅所接受,有些則被他們所批判。

  大體說來,對于現實政治和社會的關懷,被新雨社所接受;但由于印順所偏愛的(初期)大乘佛教,被新雨社的人士視爲「是非不明」、「善惡不分」的「不二法門」,因此,在他們眼裏,印順對于現實政治和社會的關懷程度,因而大打折扣。

  其次,印順對于「凡夫菩薩」的強調,則是現代禅所極力批判的理念。他們以爲,代表大乘佛教的菩薩,決不是「凡夫」,而是體悟了「空性」的人。

  而印順所強調的「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乃至「不證實際」,則是新雨社和現代禅所共同批判的理念。他們一致認爲,印順的著作裏,缺乏明確指導讀者修行的道路。不求證入「實際」「果」位的說法,更被視爲違背了佛典的明訓。

  最後,印順推崇原始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大體說來,新雨社接受了原始佛教的教義;卻強烈批判(初期)大乘佛教。而現代禅,則一方面接受了原始佛教「四果」的修證階位,二方面接受了初期大乘佛教,特別是龍樹所弘揚的菩薩精神和「空」的哲學。但另一方面,卻又偏愛在中國(和日本)所發展出來的禅宗和密教。

  二、新雨社的成立及其中心理念

  (一)新雨社的成立及其教團組織

  1.美國新雨社的成立緣由及其名稱的來源

  新雨社是臺灣第一個弘揚原始佛教的團體,再加上新雨社有著強烈批判傳統佛教和現實政治與社會的特性,使得這一臺灣佛教新興教團,備受矚目。

  臺灣的新雨社,乃美國新雨社的延伸;因此,讓我們先從美國新雨社的成立談起:

  臺灣新雨社創立人—張慈田(後來的明法法師),在臺北道場啓用典禮(1991年4月41日)的致詞當中,曾說:

  「新雨」剛開始是在美國活動,在1986年3月由張大卿老師在美國洛杉矶的法印寺,舉辦二十叁場原始佛法的演講,之後,我們就有一個小團體,大約有十多位,經常的聚會,來年也就是說1987年1月,我們認爲需要有一個組織來推動原始佛法……于是就開始組織化,也向美國政府正式登記這個社團,我們的英文名字叫做SocietyforBuddhistRe—naissance,逐字翻譯是「佛教複興社」,但是我們中文把它取名「新雨佛學社」後來再改名「新雨佛教文化中心」……。 [41]

  由這段引文看來,美國的新雨社,是由張大卿先生,在1987年1月,成立于于洛杉矶。美國洛杉矶的新雨社社員,除了張大卿和張慈田之外,屬于「元老級」的還有白偉玮(張大卿夫人)、蔡茜茜、楊平猷、湯維萍、葉盛沖、王麗珠和謝錦滿。另外,林良彬、吳建賢、姚克洪、顯如法師等人,也先後加入了美國新雨社。經常參加聚會的大約二十人 [42] 。大體說來,美國新雨社的這些社員,都是由臺灣遠去美國留學的青、壯年留學生所組成,少部分則是中國大陸的留學生 [43] 。

  在美國新雨社創始人—張大卿的訪問中,筆者歸納出美國新雨社創立的原始動機,大約有下面幾點 [44] :

  (1)傳統臺灣(中國)佛教在傳播上出現危機:

  張大卿以爲,傳統臺灣佛教,「地方性的味道很重」,無法成爲世界性的宗教。張大卿說:『臺灣佛教的宗派大概來自于中國大陸,有中國大陸的地方性色彩,作爲世界宗教,這些色彩很難推廣出去……。』又說:『新雨社原初創社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透過新雨社把佛…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禅爲中心的一個考察(楊惠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