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開悟(賈題韬)▪P10

  ..續本文上一頁。那人接著就問他,那麼,就拿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是刺得進去呢?還是刺不進去呢?這個人就默不能答了。這個故事的深刻涵義,就是說不需要旁人把你駁倒,你自己就把自己駁倒了,因爲你的判斷本身,含有否定自己判斷的東西在裏面。龍樹的《中論》主要是從各家各派說法本身,發現他們自有的矛盾,給以破斥。他就是將就你的話,發現你的矛盾,再用你的矛盾,來把你的理論推翻。這顯示了什麼問題呢?就是顯示人們的理性──以概念方式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最後必定要陷入矛盾而無法開脫。

  現在,從心理上把我們人的認識過程大概談一談,首先,認識事物,開始是感覺,“感覺”,是對事物的個別接觸;進一步是知覺,“知覺”是根據感覺所感覺的個別情況,有一個整體的形像,如我們參觀法源寺,先是接觸到個別事物,如牆壁、殿堂、樹木等,沒有成爲一個整體。當參觀完以後,就有了一個總的印象。這是知覺,依據知覺的資料,進行深一步的認識,不僅得到事物的表象,而且認識了事物的規律,從而才能産生真正的知識,才能掌握事物的真正作用。如我們看到太陽,感覺它的顔色、形狀、溫暖,屬于感覺與知覺,只是一種表象,考慮到太陽爲何落到這邊不落那邊?進一步發現,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地球自己本身一晝夜自轉一周,總結出了太陽(東升西落)的規律,這就是思維的作用。

  思維的活動有叁種形式:一、概念,如天、地、人;二、判斷,天高、地低,人是動物;叁、推理,如“此山有火”,你沒有看見,是怎麼知道的呢?因有煙故,根據煙,推知有火。由此,凡是推理,都是間接的認識,非直接的認識,若直接的認識,就不須用推理。

  以“人”這個名詞來說,就是一個概念,“人”絕不是指某一個人,“概念”即概括的觀念,經過抽象加又概括,産生了概念。然後,根據概念組織判斷、推理等活動。大家想一想,沒有概念,看你思想如何活動,只要有思想活動,必定是概念的形式方能執簡禦繁。又如“同學”就是個概念,若一個一個地去說,未免太不精簡,並且每一個概念的內容,如果都必須一一列出,請問在一點鍾內乃至一年內也說不出多少有意義的話來。而且思想也將難以有效的進行,概念的作用是很大很靈活的,再複雜的東西,都可以用一定的名詞把它概括起來便于思考活動。

  但是概念的成立,一要經過舍象,即有一部份它要舍去;二要通過抽象,把需要的部份,想辦法集中起來。如(佛學院的)同學,這是一個概念。你是湖北的嗎?你是湖南的嗎?你的個子大嗎?你的個子小嗎?這個不是組成概念的主要成份,不共同的東西,就要舍掉;共同的東西是什麼呢?共同的東西是:在佛學院做學生,就是(佛學院的)同學。根據這一條,就成立了佛學院同學的概念,把大家概括起來;若根據那不同的各點,就概括不起來。因此說,概念──就是我們思想的符號,並非事物的自體。

  我們的思想,沒有什麼地方不能到的,可以上天,下地;微觀到極小極小;宏觀到極大極大。它的真正本領,在于它的概括性。但是,天長日久,我們忘記了它是符號,錯誤地認作事物的當體,于是認爲我的思想所及,認爲任何問題都可以解決,在地球上,他可以思到天上,所以,思想活動越來越廣,思想的符號,給我們很多的方便,忘記了概念僅僅是如電話號碼,本是人爲的符號,本不是要通電話的真實對象,只是記住電話號碼以後,利用這符號,就可以與對方通話聯系。這樣通過概念的活動,可以和客觀事物發生聯系,並不是沒有概念,就沒有事物的本身,這是概念有限。若把範圍無限地擴大,擴大到現象的背後,事物的本質是什麼?最大極限是什麼?這時問題來了,它自己本身的矛盾就出來了。爲什麼呢?因爲它原産生于意識,就是一個方面,只是符號,只是符號那麼個東西,這樣有限的作用,你要把它當作真實的使用起來面向宇宙,就會變得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比如:“時間”有沒有沒起頭呢?就有限的階段來說,時間有起頭。我們八點鍾上課嘛!這不是起了頭嘛!並且下課了,完了嘛:你說時間沒有起頭嗎?沒有結束嗎?但是,把這個問題(時間),無限地擴大擴大,一直擴大到究竟有無“始終”?這個間是何時起頭是找不到的。又如“空間”,我現在活動的範圍,就在講臺上,這個空間是有限的;大家坐在教室裏,也是有限的嘛!若把這個概念,無限地擴充擴充,一直擴充到整個宇宙。這個世間是什麼東西?它的中心點在什麼地方?它的邊邊在什麼地方?就會找不到。大家不妨想一想,我們的思想上所運用的基本概念,只要無限地擴大,最後就會碰到矛盾而無法解決。

  “因果”,大家都知道,因──就是因果關系的因,指能生果的事物,因更有因,這個因本身又成了結果。如果因果果因,因因無盡,理論上就要遇到困難,人們口頭上常有“雞生蛋,蛋生雞”的提法,意思是說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實際上就是對因果關系的質難。追究有沒有最初因?如果有,最初的因,這個因又是什麼?這個是哲學家頭痛問題之一,不承認因果吧,那還有什麼規律可講?什麼知識可說?承認吧,講到最後,自己本身的矛盾──最初因的問題就出來了。若說沒有頭一個因,等于說,世間上沒有因果,是不是可以這樣講呢?若說有的話,那麼,那個還需不需要因呢?

  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爲什麼有的宗教主張有神論,要提出上帝來。不要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他們正是要在一連串的因果關系裏,建立最初因──上帝,天地萬物最大的、最原始,但這經不起邏輯的考驗。這個在佛教裏叫不平等因,認爲天地萬物都是上帝造的,那麼,上帝又是誰造的呢?如果上帝不需要有原因,是自生的,萬物和我們何必需要上帝來造呢?這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也正是人類理性中所難以論證的。

  這個(因果)問題,龍樹在《中論》裏,也是破斥的。所以這必須有高級的邏輯方法處理,用一般的邏輯方法或所說一般的思維方法根本沒有辦法解決的,而由一般的思想所建立的範疇,高一級來看,只能從根本上予以破除。

  爲了明白這一點,打個淺顯的比喻說,佛學院的學生,能不能實際上決定美國下一任的總統是誰而不要通過過美國的民選?可以說再提勁也絕對解決不了。美國下一任總統必然有,這個是肯定的。但是,要我們佛學院的同學來解決絕對不可能。如剛才所講:世間是有邊?是無邊?時間是有起頭?是無起頭?而想要由一般的邏輯來解決那是絕不可能的。雖然說事情是事情,問題是問題,解決還是要解決的。

  對于“十四無記”,釋迦牟尼的態度,對于對方的含義應當是:一、這個問題跟你說了,你也不懂。二、你所用的思維方法不對頭,因此,你夠得上問這樣的問題嗎?這就是釋迦不回答的理由。有人或許會懷疑說,這是你的猜想。不,《中論》上,對“十四無記”已經有了答複,可參考。

  要了解《中論》的思想必須提高思維方法,具有向上的觀點,才能知道,爲何中觀要一個一個地破,不留余地的破。如果不了解思惟方法──邏輯有高層低層的不同,去看中觀,可能會莫名其妙。不過,到莫名其妙的時候,希望不要罷手,看是什麼道理,莫名其妙裏就有其妙。我們現在講中觀,是爲了介紹禅宗作准備,學禅宗必有教的基礎才好,尤其應當先學好中觀。中觀是禅宗的教。

  禅宗上提出的許多問題,是中觀認識的深化,中觀上所說的並未盡禅宗之奧,只是體系是屬一的。此話,恐怕研究中觀的學者,聽了不能同意。

  我主張同學中,閱讀能力好的人,西洋哲學,中國哲學,都應該看一看,這有很大的好處。了解他們的說法,可以反證佛教的內容,佛教的說法,也可有助于糾正它們的缺點。若單單研究佛教,人的思路就有所拘限,去看看其它哲學思想,使能得到啓發;更可以深刻地認識佛教。已經學過中觀的同學或將要學到中觀的同學會看到全部《中觀論》是與內外各學派展開純理的辯論,借破斥內外的學說,反顯佛教大乘的宗旨與精神的,可知龍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學者,他是精通內外各學,才能對佛教有如此巨大的貢獻的。

  “思想”這個東西,恰恰是我們人類的優越所在。《西遊記》這部小說,對此有深刻的認識,書中塑造的孫悟空就是我們人的思想活動,所以,任何東西都擋不住它。他可以大鬧天宮,他可混攪地獄,他可以變多,可以變小,可以變化無窮,思想不就是這樣麼?它可以運用概念的概括性、聯系性、符號性,小至于無內,大至于無外,品別萬物,囊括宇宙,具有的野心是很大的。推動它自己和世界前進,沒有這個“野心”,就不可能成佛。釋迦的“野心”豈不是最大的?他對作國王嫌不夠,他爲了人類徹底解決痛苦別開了一條求得無上菩提的出路,揭破了宇宙的奧秘,得到的解脫,歸根結底也無非思想的作用。這個“野心”,宗教家有,皙學家有,而方法不見得對頭。他們的方法總是活動在用一般的推理來解釋的方式中,不悟推理這個東西,就是根據他已知道的東西推測未知道的東西,也就是說,這種方式──推理,不出他的片面經驗,因此,他的解釋擴大到人生宇宙的全體大抵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偏概全來解釋字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還有“望文生解”,一般都知道是難免發生錯誤的。有一個笑話,在某一次考試裏,有關于“拿破侖”的一道試題(曆史上幾乎是空前的軍事家)。某考生,把破侖作爲一個人,說他如何如何的凶,你想把他拿住,要費很大的代價。拿破侖的“拿”字,他當作動詞講,拿字本來是音譯名詞,這就是望文生解。但由于我們人類用概念慣了,産生了概念就是那個實在東西,據以解釋宇宙的種種現象全貌,就會自然而然地落于偏見,實際是由他自己所肯定的概念擴大演繹而已。

  記住,我們絕不能望文生解,以偏概全(光是一部份)來解釋宇宙。比如說…

《論開悟(賈題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