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就得擺脫七情六欲,所有恩愛纏綿 、怨恨交織、刻骨銘心、夢魂萦繞……都是自縛于七情六欲之繭,而把自己綁在裏面。所有 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因素。
有些人一生事業不能平衡發展,是因爲家庭不調和。
順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是感情在作祟 。吳叁桂沖冠一怒爲紅顔。豫讓漆身吞炭……這些,都是仇恨的驅使,使愛恨交織糾纏,使 一個人喪失理性,走上毀滅沈淪之途。
情,有正有負--正的情,是一種萬物一體的情操,沒有我,只有宇宙和衆生,把私我融入 宇宙與衆生而遍在,這是佛、菩薩的心懷。如果把自己跟衆生、宇宙相對立,用選擇的方式 決定自己的愛與恨、好與惡,那是凡夫,是作繭自縛的基因。我們如果擺不脫那些恩愛的纏 綿,仇恨的蝕骨,乃至于許多低級興趣,那我們就沒有辦法修行了,修亦不會成功。這一 關很難突破。
(七)瞞心昧己
自己從來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幾碗飯,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擔子,乃至于滔滔不絕 地講了半天話,都不是自己所體驗的,也不是自己能夠做得到的,卻去要求別人。
如果我們分析每個人講的話,十句當中起碼有六句是不真實的,不管你是作老師的、爲人父 母的、作人丈夫的,所講的往往都是虛僞的,而自己卻以幻爲真,活在幻想當中,自我陶 醉。
自我保存欲太強的人,就會産生不必要的恐懼,覺得自己不安全,這些都反映出了虛僞。
法,是絕對的真實,活在虛假當中的人,和法是絕緣的,是不相應的。
禅學會一成立,我們便提出誠敬信行;誠就是不虛假。敬就是不輕慢、不懈怠、不隨便、不 放逸、很認真……。
(八)言多必失
喜歡講話,滔滔不絕,講得很起勁,越講越有意思;講完了,再看,再找安祥,安祥沒有了 、溜走了。所謂:“言多必失”,說錯話失言事小,失掉了離執的安祥心態,多糟!各位一 定有種經驗吧
不妨試試看,話講多了,回頭反觀自心,安祥就會降低,乃至于消失了。
所以,一個以說話爲興趣的人,不能修行。
講話,是一種責任、義務、而不是一種權利,也不是一種享受;如果把說話當作權利或享受 ,那非常荒謬。
有的修行人,胸口挂個牌子“不語”--持不語戒。
鄉下人有句土話:“你一輩子不講話,沒有人把你當豬賣掉。”
古德也說:“你一輩子不講話,閻王對你也沒辦法。”
所以,話說多了,會破壞心的原態,使你失去安祥。
以上所講的這些因素,障礙了我們明心見性,障礙了我們的自在、解脫。所以我們必須知道 ,然後把它丟掉,對于修行才有著手處。去掉了以上八種因素,才能真正地“借假修真”; 把假的整頓好了,真心不用修,本自圓成。
叁、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們的心,被這些“前塵緣影”障礙了、埋沒了、迷失了,我們該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
這裏有四點要留意: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認知自己的心
如果連自己的心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無從著手了,你又從何修起呢
心是什麼
不清楚,說 修心那豈不是謊話嗎
所以,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心。
古人說:人貴自知,連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別人,豈非謊言
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剝香蕉樹,一層一層地剝,看我們的表面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一層 一層地剝到最後,你就會發現是什麼,就看到了真實。
要想“如實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參禅。參禅包括觀心與看話頭。我們對 禅下過太多的定義,定義多了,就不成其爲定義了。
禅,是什麼
不懂禅的人,覺得禅很神秘,鑽也鑽不進去,古人講的話也看不懂。自己參了 兩天,覺得淡而無味,就不去參了。觀心呢
觀來觀去也觀不住,這個心很難觀,就不觀了 。我們要想如實認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須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參禅。參禅必須有親切感,如果感覺很陌生,覺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煩,那是不會成 功的;因爲你不具親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觸劑,沒有媒觸劑,它是不會融結成一體的。
要想與法相應,首先了知參禅在參個什麼
禅,不是別的;禅,就是你自己。
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參
參禅的目的,在于認識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
這樣講,各位一定說,那太簡單了。其實,除了領悟自覺,發覺自己以外,沒有什麼。而禅 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覺醒。
洞山走到水邊,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說:“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古人對洞山所悟,拈唱、下語很多,這幾句話,我們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 語以後,反而糊塗了,何以不加解釋反倒明白,畫龍點睛之後,反而糊塗呢
因爲他所敘說 的只是心的原態,別人從道理上尋覓,從線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
我們很通俗的把這幾句話解釋一下,當不難理解。
“切忌從他覓”:“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東西,不要離開自己 去找自己。
“迢迢與我疏”:遠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遙遠得很,而且毫不相幹。
“我今獨自往”: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叫“獨”,去掉這些根塵就“獨” 了;既然“獨”了,就是不二,不二,則一切無非自己,豈不“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無相、無私、無爲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遷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對的、二元 的、因緣所生的幻我。
你要這麼去體會,才能與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並沒有悟出什麼大道理。所以真正的開悟,就是認知、肯定自己 ,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麼是心。參禅人徹始徹終,從開始到最後,都只是在認知自己 ,除了認知自己,就沒有修行的正確目的。
(二)製 心
佛說:“製心一處,事無不辦。”
就世間法來說,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問題、學問或 工作上,讓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迸放出智慧的火花,就會使生命發光發熱。
章太炎夜讀,他姐姐送了一盤炸年糕和白糖,結果他用年糕粘著一盤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覺。 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無二用,把心力集中到這種程度你就不可能發揮出 生命的潛力,而你也就辜負了自己,埋沒了自己。
你本來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沒有集中。
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話,那是沒效的,那會做得很辛 苦,對你來講,是一種懲罰;如果加上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種享受了。
瓦特在實驗室,家裏人給他兩個雞蛋,叫他餓時煮來吃,到想吃雞蛋時,一看煮的卻是懷表 。
愛迪生納稅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忘了新婚的太太,專心研究不看時鍾,養兩只貓開兩 個洞……,看起來好像智商零蛋,實際上他心無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 他酷愛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個放牛的孩子,沒有讀過書,而他畫的荷花成爲一時之珍品,王公大臣爭相請求,因 爲他畫的荷花,賦予了紙上荷花以生命(感情)。
佛法講“情生智隔”,“情”執一生,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于 “智”,就會産生“慈悲”,而擁有無比的動力。
“製心一處”,在世法上會産生創新的作用,對修行而言也是同樣的。佛法有所謂“方便 ”,什麼叫方便
如《十六觀經》,叫你全神貫注在一件事物、一個景象上。
密宗叫人觀種子字。
五祖叫人觀月輪。
練習瑜伽的叫人觀蠟燭、觀香火、觀四大。
道家練丹,叫人守竅--觀想丹田那一點。
像這些,都是一種方便,目的都在教人“製心一處”;把心力集中成爲一個焦點,然後才發 揮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脫。
對禅來說,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門--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夠不二,便 能消除一切相對,消除一切二元的謬見,以契合真實。
(叁)要常惺
《指月錄》上有個和尚(師彥),常常自言自語:“主人公!(自答:有!)惺惺著!他時後日, 莫受人謾。”
惺惺著: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這小故事搞清楚,對參禅很幫助。他的意思是 說:
主人公!自己要當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時日後,即是說:“以後莫受人愚弄。”謾即是 愚弄,什麼是愚弄
--打你一棒是,是愚弄。
--“不要動舌頭,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說一句看!”也是愚弄你。
對一個真正的禅者來說,這都是多余的玩藝兒!用不著說空說有,說神說鬼,這都是愚弄。
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頭腦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覺,不要迷糊。《聖經》上也說:“ 不要睡覺!”“不要做夢!”
(四)能 舍
不少人學佛法走錯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獲得;就像梁惠王,一見孟子就問:你來了對我有什麼好處
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貴、求平安、求健康……佛則只舍而不求獲得什麼。本師釋迦 牟尼佛,舍江山、舍權勢、舍嬌妻愛子、舍錦衣玉食……通統都舍,全部放棄。深恐別人 妨礙他舍棄,而偷偷地逃走、擺脫。
古德說:“放下即是。”我們若是放不下名、利、肉體、恩愛,是沒有辦法學佛的。須知“ 春種一把粟,秋收萬顆糧”;春天不舍,哪來的秋收
我們迷失,是因爲--貪財、貪色、貪生怕死……因貪而迷失!而墮落!所以必須靠“舍”才 能得到清醒、解脫。
趙州說:“老僧十八歲上便解破家散財。”破家散財就是舍。
龐蘊居士進士及第,官不做,連萬貫家財都沈入江底,帶著老婆孩子編竹簍維生過日,他爲 什麼不去廟裏供養
因爲拿錢給別人,不一定是功德。
舍得徹底,便是“放舍身命”。宗門有句“懸崖撒手”的話:一切都舍啦!所謂“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你自己肯舍,是由于你自己肯承當,承當個什麼
承 當 宇宙即我,肯定這一點,你才肯撒手,沒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嗎
絕後再蘇--一個 新生命呈現,從此以後任憑別人再講什麼道理,什麼佛法,都騙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
四、修心法要
要語不繁,繁語不要,以上講了那麼多,不能算是法要,真正的法要,只有四句話: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各位把這四句話,牢牢記住,這個就是修心法要,亦是修心要訣。
各位切莫誤會,“唯我獨尊”的意思,是指的偉大的佛祖,這與我無關。
《指月錄》上有人問雲門:佛剛出世,就周行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你作何解釋
雲門說:“我當時若在,一棒子打死喂狗。”
雲門這麼說,我人就懷疑地說:“他是不是佛弟子
如果是佛子,爲什麼說出“一棒子打死 喂狗”大逆不道的話呢
”
有個老和尚說:“雲門這話是真懂得報恩。”
因爲雲門真懂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所以他才這麼說,他若不懂,講不出這樣的話。 因爲,只有我把他打死,才更獨尊,“獨尊”是什麼意思
不是佛獨尊,而是人人原本的自 我是獨尊的。
又有人問:“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什麼意思
”
答:“傳語人。”傳什麼語
給誰傳語
”“給法界傳語。”
各位做到“唯我獨尊”就成功了。因爲佛一生下來,第一次說法,就講了這八個字;可是大 家都忽略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本意。如果大家能不忽略,能夠做到的話,即身成佛 ,絕無問題,著力點就在“獨”字。“天上天下”代表無限時空。“唯我獨尊”即是“自在 ”;不與任何東西同在,不與色、聲、香、味……同在,不與想念同在,不與意識同在,不 與任何東西同在,就是“獨尊”;若與任何一事物連在一起,既不“獨”,豈有“尊”
什麼叫“自觀自在”
觀心,即是觀自己,觀熟了即是觀察自己。保任亦是觀自己。如果把 《心經》“觀自在”擺在一切都“無”的後面,就容易懂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 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什麼都沒有了,“觀自在”菩薩,把“觀自在”擺在這裏就更明白了,既沒有接 觸外界的工具,也沒有外界的真實存在,觀自在,除了自觀自在,除了永恒生命的“大圓覺 海”,曰理、曰事、曰心、曰物,了不可得。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稍嫌粗了一些,再細一些就是自觀自在,亦即“我覺故我在” 。
六祖說:“來時無口”,這是正令全提。
“守本真心”,五祖一生特別強調守本真心。守,初學佛法不守就會迷失。比如帶小孩上街 ,要守住他,你守不住他,走著走著,就會走丟啦!
當你觀心、保任,明白了自己的心,認知了自己的心以後,最初若不守一個階段,讓“生處 變熟,熟處變生”,它仍然會迷失的。
既然已經知道最尊最貴,和自己最直接最親切的,就是自己的心,就應該珍惜它,守住它, 不須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幹,沒有用的廢知識徒增法塵,找些不相關的道理把玩光景,浪費 時間虛擲生命。須知“金屑雖貴,在眼亦病”,眼裏既然不能放入金粉,同樣的,心上也是 什麼東西都不能放的。
所以,守本真心,守著你那真實、原本的真心;真實的心是你本來的心,沒受汙染的心,沒 有蒙塵的聖心,你要守住它,它就不會再迷失,如有一念生心外覓,向外馳求,這叫“舍父 逃走”、“懷寶迷邦”。古人道:“向外覓菩提,總是癡頑漢。”又說:“貪著天邊月,失 卻手中珠。”還是“小心腳下”吧!
就修心法要,扼要作了以上說明,前面講的是病,後面說的是藥,如能常常“自在”、“獨 尊”,一切皆我,不生見取,離諸染著,把四句話消融于自觀(覺)自在之中,其他都可以不 要了。
普爲出資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
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馑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鹹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甯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修心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