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絮語

  禅心絮語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天炎炎正好眠,

  秋去冬來年又到,收拾書包好過年。

  我們就像這首打油詩中的小小學童一樣,一生都在混吃混喝。一年叁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有見于此,不能只收拾書包好過年,而是要收拾身心成一片,乘此大好時節,好好修行。

  學佛學道,首在于修行,如何修行

  一言以蔽之,收拾身心,打成一片。千萬不要把身心分成二段,身心是一體的,因現行不同,妄分爲二。經上說身清淨故心清淨,心清淨故身清淨。兩者互爲作用,互爲因緣,無法分離。

  大家在打坐之時,是什麼在打坐?身在打坐個還是心在打坐?說白了,是你我在打坐,你我就是身和心。一部佛法可以說是討論和解決身心問題的記錄。

  大家打坐時,最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兩腿一盤,兩眼一閉,兩手定印,自以爲打坐修道,妄念來時,畏之如火,東除西趕,總想舍動求靜,圖找清淨。

  古人道,破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其實打坐和平常穿衣吃飯,或在西單、王府井逛大街,有什麼兩樣

  若以爲盤腿就有道,平常就不是道,那就大錯特錯。道不離日用平常,動也是道呀!一般人舍動求靜,以爲外面吵外面鬧,想求個清靜,殊不知出了狼口又入虎口。莊子所說,無所逃脫于天地之間。動是妄念,靜更是妄念,你如何逃離妄念

  道不是清淨,那是大妄念。

  打坐本來是輕松自在的事,不必要手忙腳亂地去除妄歸真。妄念來時,你就打妄念,如何打妄念呢

  就是玩妄念,妄念來時也蠻好玩。來去自由,上天下地,無所不備,想到什麼就現什麼。不要先入爲主,認爲妄念是毒蛇猛獸,會死人的。這些觀念都是似是而非的。對不對

  蠻對,但實地裏印證,就經不起考驗。

  所謂玩妄念,就是觀照妄念。孔子玩<易>有得,重點就在玩字,大家若能玩索妄念,不以妄念爲苦,不以妄念爲煩惱,觀照轉化,則就體認永嘉大師所說的無明實性即佛性的道理。沒有妄念,就是斷滅。沒有妄也成不了佛,借假修真啊!

  由此,打坐時,若想去除安念,有個清淨,根本辦不到。你說,清淨本然。什麼是清淨本然

  沒有或不起妄念就叫清淨

  那是斷滅,不是清淨。

  六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清淨本然是能生萬法的,不是大家認爲空空無所有,只有清淨。我講過,那是斷滅,是邪見,斷佛之見。只有<紅樓夢>裏,柳湘蓮所說的大觀園門外的一對石獅子,是清白的,也是沒有妄念,早應該作祖成佛了。

  妄念不可怕,可怕的是頭上安頭,想要除妄念的那個妄念。那像什麼是清淨本然呢

  、就是真空妙有。真空就是大有,空有多大;有就有多大,空有是不二的。千萬不要再持邪見、斷見,只求清淨,不求智慧。

  諸位,我們日常都是在顛倒夢想,認賊作父,隨時都是在糟蹋自己的珍寶,丟西瓜撿芝麻。

  王陽明說過,除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擒賊先擒王,只要擒到了賊王,衆賊就容易降伏,就有辦法降伏了。

  如何去擒賊王呢

  那就慢慢說了。

  爲什麼大家打坐不易得到輕安自在?就是因爲我們用妄心去求妄心,如前面所講,頭上安頭。

  大家不妨試試,一上坐,先把身子放松,接著調一下息,緩慢悠長,不要導引,作到鼻呼鼻吸,自然呼吸然後再去調心,用任何法門調心都可,但是不要執著。

  調息調心就是身心法門,上面說過,身心是一體的,是不能分開的。但在借假修真的過程電不了義的法門中,身心的修行還是有次第可循的。

  《華嚴經》有所謂四法界,大半學佛的人都困在理法界裏不得出頭。平常看經說法,大有其理,及至到了修證事上,又都不知所雲。光說道理是沒有用的,打坐修行要實事求是。生死煩惱來時,你拿道理來對付,根本不行。所以古人說閻王老子不怕你多語。你的話愈多,愈講道理,他愈高興,惟恐你話不多。什麼本無生死,什麼自性本空,你試試看,能否抵擋得生死煩惱

  到頭來,煩惱自煩惱,生死自生死,我還是我,依然一團無明。

  事法界,什麼叫事?現世就是事,生活就是事,實證就是事。打坐妄念那麼多,用道理來降伏看看,統統都是廢話,沒有用的。依了義而言,自性本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未證性空,就不能鹦鹉學舌,未證言證,不然就是妄語,煮沙無法成飯的,不能自欺欺人。

  在此,要想修行上路,就不要心存聖解;以爲自己在做功德,一身道氣,滿腦妄想。

  本來我們身心,整日都在無明之中,無明就是汙染,就是客塵,就是煩惱,就是沒有智慧。打坐是幫我們進入智慧領域的基本方法。先使身心轉除汙染客塵,得到輕安,然後見地功夫才能上路。不然身心不調,終日與客塵煩惱共起共滅,自性光明,本地風光就很難顯露。

  拿現代生理名詞來講,就是使大腦皮質得到充分抑製和休息,新陳代謝得到適度的調節和平衡,然後才能談氣功態及更上一層的事。所以說,打坐是入佛之機,成佛則更需福德智慧圓融,覺行圓滿。大家都知道馬祖大師在南嶽磨磚作鏡的故事,我就不多說了。打坐就是所謂的像其物宜。學佛,學佛,你首先應該自問如何學佛

  我們看佛像,除了人天護法,西方叁聖等是站著外,大多數都是打坐之姿。有樣學樣,要學佛,先學其威儀嘛!有一定的意義。

  有一個東西能升天,能下地,這個東西是什麼呢

  就是心。是妄心也是真心,轉過來妄心就是真心,覺妄即真,不必去妄求真。頭上安頭。

  打坐根本就是調心法門,所以打坐的時候,百千法門,調息調心而已。

  妄念起時,不要求滅,妄念去時不隨追逐,念起念落,任他往來,只以心息相依法門,調製妄心,慢慢身心就會軟化清淨,久坐必有禅,就是這個道理。

  我現在這麼講,你們照樣打坐,一點也不妨礙影響,可是千萬不要像肉包子打狗一樣,死追我的話不放,要知道,我的話對你們而言,只是多了一個妄念而已。不止如此,在沒有明心起用之前,乃至佛號、咒子等亦複如是,都只是以妄轉妄的妄念而已。有人心裏也許想,真討厭,我坐的正舒服,偏你老王講得起勁,害得我不能清淨,其實真正的清淨,動也無妨,亂也無妨,任你大唐長安甚鬧,我一鄉一宅卻自清淨,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就對了。如果只是執個清淨,想求清淨,那是斷滅,根本就是個大安心,大妄念,不可能。只是鴕鳥埋頭,掩耳盜鈴。禅宗指這種執著叫陰山腳下做活計,鬼窟裏弄蛇行。那不是道,只是暫時歧路。古人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所謂無心就是無安心,無妄心不是空無斷滅,而是無妄心之相,不執著妄心,才是無心。

  更何況你還沒到無心之境呢!還只是守個清淨妄念,正如《楞嚴》所說,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

  因此打坐之時,不要怕起妄念,應知禅宗所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圓覺經》說覺妄即真,妄念沒有什麼可怕,叁百六十天中要時時刻刻,收拾身心打成一片,打坐就是要如此心行。不論用任何法門都行,只要能收拾身心打成一片就行。只是不要妄生聖解,要成佛作祖。

  打坐本是法爾如是,像穿衣吃飯,坐車走路一樣,自在乎常。《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當我們覺知妄念無住,即是知幻,一旦知幻,自然就是離幻,自然就是覺妄,還有什麼漸次階梯可言呢?

  妄心即是真心,妄念即是真如。因此要在妄念外另找覺性,另找真如覺性也就成了妄心,因爲那是了不可行的。《證道歌》所說,無明實性即佛性。

  任何法門對衆生而言,都是有爲法。有爲法,就是有所求法,也就有局限性,相對性。只有借假修真,從有爲反過來到無爲才究竟。《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就是說,每個佛菩薩的法門都是不二法門,只是應化,願心不同而已。因血二衆生以有爲法而有分別,一切聖賢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是動靜不生,而是不生分別之心,不起分別之相。動靜二相由分別心而生,動也是他,靜也是他,二起分別,動靜二相就了然生起,所以要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必須不生分別之心。

  《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揀擇就是分別心,你我就是分別心。《金剛經》所說,人相我相衆生相,就是分別心。一有別便紛然失心。動靜來了,善惡來了、真如來了,煩惱來了,你的正念也就隨著成了妄念,成了分別心。就如我在前面所講的,一般人在打坐,總嫌外面吵亂煩忙,其實不是外界如此,而是自己心念逐境生塵,妄生喜惡,才會分別成妄。六祖《壇經》所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即是此理。因爲心念一逐外境,就是妄心,就攀緣。

  有同學問我,說出家人在廟于裏清淨,煩惱少,容易成就,我們在家人處于社會,煩惱多,不容易成就。其實,這種觀念似是而非,要就具體事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面對生死之前,煩惱之前,習氣之前,等等之前,無論出家在家都是衆性平等的,不管出家在家,無明就是無明,沒有二樣。出家在家之分,只是專職精進不同而已。出家而不精進修行,猶如在家昏亂無明,在家而精進修行,遠勝出家昏亂無明。

  真正做工夫,就是不起妄心分別,不要有我相人相衆生相。貪嗔癡慢疑,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就是分別心,安心。因此馬祖大師告訴大家,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不起分別心。

  管你什麼生死涅磐,善惡美醜。饑來吃飯困來眠,即此用,離此用,該笑就笑,該哭就哭,任運自在,自在任運,這就是平常心。所謂是名士自風流,惟英雄能本色。

  法法而無定法,是爲實法,相相而無定相,是爲實相。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一成不變就是僵化,就是執著。平常心就是實法,就是實相。

  學佛學道就是要我們保持平常心,深化平常心。禅宗有一段公案,一只鴿子在大殿裏佛頭上拉了一泡屎。有個和尚就趕著說,去去,你沒有佛性。另一個和尚卻說,他才有佛性呢,別的和尚就問…

《禅心絮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論開悟(賈題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