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開悟(賈題韬)

  論開悟

  賈題韬

  第一講 開場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詩,作爲這次講演的開場白:

  昔緣未了論開悟,今又葛藤試解環;

  此事當人須直取,吃瓜莫受賣瓜謾!

  因爲過去我曾講了論開悟這個題目,但沒有講完,所以說是“昔緣未了”,我現在還同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樣地來繼續討論這個問題。“葛藤”是禅宗習用的語言,是指說話太多象蔓草那樣糾纏不休,這裏用來比喻人說話不完,或者講的不盡恰當。但是,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需要你自己去親證,單聽別人講是不行的,必須聞而思,思而行,行而親證,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還必須由你親口去嘗一嘗,不要光聽賣瓜的說長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體驗的!

  關于“開悟”,我們大家都是學佛的,都知道開悟的重要性。佛教是無神論,大家必須把這一點認識清楚。學佛完全靠自己來解脫自己,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開悟在其它宗教裏並不算什麼重要問題,而在佛教裏卻是最最重要的問題。開悟是要你自己開悟。只有開悟才能明確宇宙人生是怎麼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個下落。如果不開悟,在佛教裏來說,是沒有什麼力量能來代替你解脫的。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曾經訪問了多少的外道啊,可是並沒有解決他所想要解決的(生死)大問題,最後還是回到菩提樹下,靜思維,自己下手來解決,終于開悟了!然後根據他所悟到的道理創立了佛教。佛說法四十九年,他講的,也就是把他開悟所見到的東西給衆生介紹出來,令衆生開悟。佛由開悟獲得了解脫,佛教裏的一切設施,都是集中在使衆生開悟這一點上的。譬如“受戒”,就是爲了約束身心,爲開悟作准備。因此,大家不要怕守戒,守戒的後面有開悟,有使你脫胎換骨的靈丹妙藥讓你受用。佛法並不是故意要把你身心捆起來,故意讓你不舒服。你要想了脫生死,你就必須把你那不應該做的事情放下,讓“戒”澡雪你的精神,斧藻你的性靈。否則,開悟就沒有希望!再修定來說吧,“定”在佛教裏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不是很時髦氣功嗎?氣功就是佛教禅定的初步,僅僅屬于佛教的一小部份。佛經裏面沒有氣功這兩個字,並不是沒有氣功這個東西。不僅僅有,真正要講氣功,那才是佛教拿手好戲呢!但是,佛教的目的不在氣功上,這就是區別。佛教的開悟也不全在“定”上,定雖是需要的,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守戒也是佛教的一種手段,二者的目的只有一個──開悟!

  又如佛教最重視慧學。慧學有叁種:一聞慧,如看經、聽經等;二思慧,聞了以後要繼之以思察,不能機械地接受。起碼要在思想上轉個圈,研究研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叁修慧,光有思察還不行,必須要去修,守戒和習定都應當包括在修慧裏。爲什麼要“受戒”?受了戒又應當怎樣護持?爲什麼要修定?如何修定?由實踐而獲得決定的認識當然是慧學了。開悟屬于修慧,但修慧並不一定等于開悟。而一般的修慧,其目的仍然是爲了開悟。

  總之,戒也好,定也好,慧也好,根本目的都是爲了開悟這件事,佛說了四十九年法,也無非就是爲了使衆生開悟這件事。所以,開悟在佛教裏來說是無比的重要。

  說到這裏,我想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我學佛的一段思想過程,這對大家的學習也許有些好處。我原來對佛教也搞不清楚,以爲佛教是宗教,宗教就是迷信,既是迷信,有什麼值得研究的,我是大學生嘛,受的是科學教育嘛!畢業以後,我就在我們那個學校裏教邏輯課,邏輯是講思維的方法和規律的。由于各種科學都要依據一定的邏輯即規律性,所以邏輯又稱爲科學的科學。我在教課的時候涉及到了“因明”,“因明”是東方的邏輯,而准確的說法應該是佛家的邏輯。盡管因明並非發源于佛教,但其發揮、光大、向前推動,佛教是有貢獻的。同時,“因明”學術思想上和運用上也成爲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初講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曾懷疑:佛教是迷信的,爲什麼還有這樣的邏輯體系,可能還是有點道理吧?研究了因明之後,了解到和西方邏輯確有許多共同點,因而想到佛教可能還有別的好東西,這樣開始了研究唯識。抗戰期間,我到了成都,成都一些佛教界的朋友還稱我爲“唯識家”哩!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那個時候西藏喇嘛到成都的很多,他們來了後,傳的是中觀和密宗。中觀在西藏破認爲是最高級的佛教理論,西藏佛教徒對于唯識不象內地佛教學者那樣重視,更不作系統的研究,而只是在講中觀的時候,附帶地學一點。其實他們在學的過程中,與其說學唯識,倒不如說是在破唯識更確切一些,他們一面學,一面破,結果是學完了也破完了。當時成都一般的學佛人,感到密宗修持的神秘,中觀破唯識的新奇,大多數標榜自己是中觀派。我那時從北方來,已對唯識方面作過一番研究,曾傾向于奘學,對此就有點不服氣。又認爲我們是學科學的嘛,如鋼鐵一樣,願意鍛煉鍛煉自己,就和他們交了交手。當時在成都所謂的“中觀家”大概有二十多位,在交換了意見之後,往往爲此而發生辯論,他們就送給了我“唯識家”的稱號!可是,我學唯識並不迷信于唯識。當時我對唯識也已有好多疑問,也是在腦子裏轉過來轉過去而得不到解決的。因此,對他們的說法,不管怎麼樣,我願領教。就在那時,開始研究了中觀。過去的事說起來話長,我在這裏只能簡略地提一下而已。現在把話又說回來。

  “唯識”,我們知道這是玄奘大師留印十六年所專研的,此宗的著作特點是條理謹嚴,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學。但由于文字過于簡練,有關辯難問題,多采取因明方式,加之法相詞彙很多,審名定義都有一定的界說,不能望文生解。所以,真能學進去的人並不多。唯識的學說中,最突出的就是建立了阿賴耶識。唯識之所以名爲“唯識”,根據唯在于此。拿現在的語言講,大體就是說精神方面有一個統一的作用。譬如:我們的眼睛看到的“色”,耳朵聽到的“聲”,舌頭嘗到的“味”等等,眼不管“聲”,耳不管“色”,誰也不管誰,分工各各不同。眼、耳、鼻、舌、身統稱爲“六識”,是人們共認的精神作用,可是仔細想一想,人身上有許多事情。六識是管不了的。譬如,人長頭發是誰管的,吃下飯去沒有人管,然而,飯一下咽,該變紅血球的變紅血球,該變白血球的變白血球,該排泄的排泄,該運輸到什麼地方的就運輸到什麼地方,並且一點兒也不錯,這是誰管的?再者,過去的事,我們現在還記得,這是誰管的?是眼睛?是耳朵?它們都不管!然而所有過去的事情,它完全有檔案,整理的非常好,給你儲存起來、聽你使用、請問又是誰司其責?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佛教講叁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那麼,人死後是什麼東西把這一切都帶到下一世去呢?這一切唯識家都是以阿賴耶識來說明的!佛教講輪回,一般都用十二因緣來講。無明緣行,“無明”,是愚昧、執有實我,因此發生出來的行爲當然是錯誤的。以“行”爲緣産生了“識”,入了胎,長出“名色”亦即身心,逐漸産生了“六入”,即眼耳鼻舌等各種官能。出胎以後和色聲香味等外境接觸,有了“觸”就有了感受,有了感“受”就産生“愛”惡,“愛”就有了“取”,現在我們大家正處在這個“愛”、“取”的階段上,即正在“愛”、正在“取”。取的結果就有了業,因爲造了業,雖然這一輩子結束了,但下一輩子就不能不“生”,“生”了就有“死”在等待著。這十二因緣,是佛教說明叁世輪回的一個基本公式。但這一理論的問題,就在于到底是什麼東西在這一輩子完了,能把這一輩子的很多東西帶到下一輩子去呢?是眼睛嗎?耳朵嗎?身軀嗎?這都不可能!因爲,身體已完了嘛!唯識家說,作用在于阿賴耶識!它有一個看不見的力量,把你前生所作的善惡業全都帶到今世來,又把今生所作善善惡惡的業帶到後世去!又如有關氣功中的特異功能問題,依唯識家說作用就在阿賴耶識,這個功能原來就在阿賴耶識裏,被一般的現行掩蓋起來。如果把一部份現行活動壓製下去,阿賴耶識的另外一些功能就會顯現出來。實則唯識家在談到阿賴耶識的功能並不止此。內而根身器界,外而山河大地乃至銀河系統,擴大到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是阿賴耶識所變。這就有點玄了!玄嗎?其實也不玄!比如同一個環境,爲什麼各人的感受不同呢?同是南方人,浙江、江蘇人吃辣椒就不習慣,而四川人,湖南人則絕大多數非吃辣椒不可。一樣的辣椒,他吃了很香,你吃著難受!這就說明各人的阿賴耶識所變的環境並不一樣。所以,在唯識家看來,無量的世界──你的世界跟我的世界和他的世界等等看著似乎是在一塊,實際上各是各的,這就是唯識的道理!一句話即“心外無境”,所以稱爲唯識。在研究中我的思想上存在有不少的問題。什麼問題呢?我們知道阿賴耶識裏有許許多多種子,有好的,也有壞的。那麼壞的種子怎樣會消滅呢?在唯識家來說,阿賴耶識中有一部份是有漏種子,有一部份是無漏種子。當有漏種子現行時,無漏種子被掩蓋起來了,修行到一定程度,就有無漏種子現行,有漏種子就被壓製下去。但是,這有漏種子雖被壓製下去,它還是在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它以後就不會再造反嗎?唯一的回答是無漏種子亦可以製止有漏種子。但這能說徹底麼?複次,阿賴耶識到底是一個呢還是多個呢?唯識家的答複是你我及一切衆生各有各自的阿賴耶識。這一點,拿現在哲學家的術語來講,就是“多元論”。“十方有情,各有八識”。那麼,有情無量,八識系統也無量,而它們之間有無一個力量或形式維持相互間的關系,免得世界成爲雜亂無章呢?

  唯識即是唯有識。那麼,外界是什麼東西呢?唯識家的答複是識的所緣,識是能緣。耳朵聽聲音,聲音是所緣,耳朵是能緣。離開了能緣的耳朵,聲音就沒…

《論開悟(賈題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