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開悟(賈題韬)▪P8

  ..續本文上一頁有奮勇向前的。難勝地的重點是禅定。現前地就是般若。後面的四種波羅蜜是從智慧分出來的,這是六波羅蜜的活用。遠行地的重點是行。不動地是願。善慧地是力,能十方善巧說法。法雲地得殊勝智,法身圓滿。十地是修道地,這個時間很長。

  從資糧道到見道這一段時間爲一大阿僧祗劫,從歡喜地到七地,又是一大阿僧祗劫;從八地到成佛,是第叁阿僧祗劫。也就是說,成佛要經叁大阿僧祗劫。一個阿僧祗劫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需要一千兆兆兆兆劫。一個劫又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共計八十個小劫。一小劫的時間是: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每百年減一歲;如此減至十歲。再從十歲每百年增一歲,如此增至八萬四千歲,合此一增一減爲一個小劫;另有主張七大阿僧祗劫;還有主張要經過叁十叁個阿僧祗劫才能成佛的。

  再講轉識成智的問題。

  從歡喜地轉起,是第六識、第七識先轉。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是洞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因果、本末;平等性智就是證入一切法平等,沒有高低、貴賤等諸分別心。但此處只轉了分別我法二執。我執分爲人我執、法我執二種;此二執又各分爲俱生我執、分別我執二種。從學習和經驗上所起分別叫分別我執。俱生我執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所以說,見了道以後分別我執可以斷。而俱生我執即使見了道也斷不了,還要一點一點地修,一直到十地成佛,這個俱生我執才斷的了。這期間的時間很長,每一地都有入住出的過程。如進入歡喜地、住在歡、又從歡喜地出來,接著進入無垢地,余此類推。

  到十地的出字上得金剛喻定,阿賴耶識才最後斷了。前五根要轉,必須先轉七識俱生我執。只有阿賴耶識轉了,第七識所依的根才能轉,前五根才能轉,這叫轉識成智。得了四智就得了菩提果。因爲四智是智慧,是有爲法,所以叫菩提果。佛還有一個涅槃果,是無爲法,這就得到了諸法的清淨,一切煩惱永遠不起。菩提果是所有的功德無不具備,涅槃果是所有的煩惱永遠消滅。

  涅槃有四種:一個叫自性涅槃,即人人自身的無我性、無自性、空性、不用修持,本來如此。二是有余涅槃,即已經開始,見了道而證得涅槃。但身體還是有漏的,煩惱習氣還沒有斷盡,所以叫有余涅槃。叁是無余涅槃,是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沒有了煩惱。四是大乘所趣向的無住涅槃,即無脫離生死,在生死中證得涅槃,但又不住生死,不樂涅槃,利樂有情而悲願無盡。

  現在再簡單地給大家講一下小乘。小乘的主要出發點是解脫人生痛苦,而欲達此目的,則必須滅掉煩惱。滅了煩惱就是道。一句話,小乘是從解脫自身痛苦而出發。所以對宇宙論及本體論等方面少所顧及,縱然有涉及,也不深刻、不全面。爲了解決人生、宇宙論、本體論等問題,是避免不開的。唯識一開始便從“識”統領一切現象而談百法,著眼點在于從宇宙本體論先給人生一個地位,而小乘則重點在于說苦;其精神是有所不同的。還有,我們的一切活動,有過去、現在、未來,連續的根據何在?宇宙是怎麼存在而發展?昨天的宇宙是不是今天的宇宙?而今天的宇宙又是明天的宇宙呢?各各人的宇宙是一是二?一切智怎麼會可能?所有這些問題小乘裏很少說,或擇焉不精,或語焉不詳。但唯識裏說得十分清楚,爲此建立了阿賴耶識,並對識的性相作了深刻的分析。昨天的一切東西已經過去了,然而它的作用卻留在了阿賴耶識裏面。以後,阿賴耶識的種子只要遇到了適當的條件,就可以發生許多現象和作用,這樣持續而統一。從橫的方面講,是不離識的百法;從縱的方面講,是阿賴耶識總持爲主的種子現行交相爲用、無盡的因果曆然。又如修行方法建立六度,是以般若爲主,重在智慧。小乘的目的是求個人解脫;大乘是要獲得一切智智,而不光是自我解脫,因此取得無住涅槃、無上菩提。還有,小乘唯在于求得個人解脫,是否能把煩惱斷除盡淨,很值得懷疑。因爲一味趨寂靜住山洞,脫離了社會,不跟別人接觸,是不可能把煩惱完全斷了的。因爲煩惱是和人接觸才現行的,只有在人們的相互接觸中才能發現煩惱,才易于著手斷盡。這一點,大乘比小乘高明得多。

  當然唯識本身也有缺點。如唯識宗論衆生成佛的可能說,說的有點籠統。有的則明確主張阿賴耶識有二種種子,一是有漏,即煩惱;二是無漏,即佛性。以無漏的種子作因,再加上增上緣,才有成佛之可能。即成佛必定要這個無漏種子。但是,無漏種子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也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的。因爲各人因緣不同,所以有的成佛,有的成阿羅漢。甚至有的人不能成佛。

  還有相分問題。見了道以後還有沒有相分?這是唯識難以解決的又一個問題,因爲是無分別智,不應當有相分。有了相分就有了分別;再者,頓悟是不是有可能?這在唯識家認爲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爲,從資糧道經過加行、見道、修遭到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祗的長時間修行。所有這些,都是唯識宗的缺點。

  第八講 中觀學的開悟

  今天開始給大家講“中觀”,本來計劃講一次“唯識”,結果講了叁次,還有些應當講而未講到的。由于時間關系只能如此。我主要是給大家講“論開悟”,很希望在講的當中或講後對大家能有所啓發,獲得利益。希望同學們聽講後能鼓起開悟的勇氣,至少引起大家對開悟的興趣。或許有因聽講而開悟的,這雖是大膽的想法,但按道理講也絕非不可能,前幾天有幾位同學問我:“你開悟沒有?”這叫我很難以回答,只好以不回答作回答了之。記得有人問佛,我們這個世界有始無始?這個世界有邊無邊?佛沒有回答,我模仿佛的辦法,似則似是即不是。佛是知而不答,我是不答,不過我可以告訴大家,開悟這件事,根據我研究的結果,我是相信真正有,並且大家都有份,這一點我願爲大家作保證。有人說你既沒有開悟,你怎麼能爲此事作保證呢?須知所謂可靠可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可以現見現驗的,譬如說我在這裏講課,大家都是親見親聞,這是無可懷疑的;另一種情況是,雖然我們不能直接接觸,但是從道理上可以推測,可以斷其必然。譬如說,我問你有五髒嗎?你見過嗎?能說沒見過能沒有嗎?人類有遠祖沒有?誰又見過人類千百年前的遠祖呢?能說沒有嗎?我對佛教教理的研究,自覺得差有自信之地。雖然切身的體驗很不能,但總覺得佛教所指出的對人生的道路頗值得一試。所以我大膽地把“開悟”這個問題提出來,鼓勵大家向探索宇宙奧秘這個方向前進。因此,我在這裏講小乘也好,唯識也好,中觀也好,從學術的整個要求上來講,只是一鱗半爪的給大家略作介紹,不但因爲時間關系不能詳講,而且目的唯在于有助于“論開悟”,所以所談的,也只是限于開悟有關系的部份。

  中觀是印度大乘佛學裏的一個重要派別。佛教分爲大乘和小乘,大乘裏主要是“唯識派”與“中觀派”,可以說“唯識”與“中觀”就是佛教裏的精華所在。如果把唯識和中觀真正搞懂了,那麼佛學就通了。盡管還有許多派別,也不外這兩派教理的基本範疇。把唯識和中觀學好,就知道對開悟幫助之大了。未開悟以前需要懂,作爲加行;開悟以後更需要懂,作爲方便。釋迦牟尼佛弘法幾十年當中,根據現在的資料看,主要是四谛十二因緣、八正道等。在佛滅度以後的一百多年中,教理即以這些內容爲中心,少有爭論;到一百多年以後,部派競起。部派當中,先是分爲大衆上座部,後來上座部和大衆部又有發展。現在有記載的有十八部,沒有記載的恐怕還有。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二世紀,約有五百多年的時間裏,學者稱爲部派佛教時期。這是由于佛教流傳的地點、時間有所不同,所以他們的戒律、說理、修持的方法也難免産生差別。這時在各部派中大乘佛學思想不是沒有,不過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部派佛學裏提出有許多問題,從《成實論》、《異部宗輪論》中可以略知其梗概。有些是屬于佛教本身最基本而又是最不易解決的問題。有如佛教主張無我,但又主張輪回。既說無我又說輪回,這就有矛盾了,若說無我,那麼誰在輪回呢?所說輪回就是轉世,由人可以轉成畜牲,畜牲又可轉成餓鬼,餓鬼可以變成天人,天人可以下到地獄。按一般的道理講,既然承認有輪回,必然有一個輪回者,就不能說是無我了。既然無我,連我都沒有了,那麼誰在輪回呢?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是佛學裏一個難題。(在現在佛學裏還是一個重要問題,恐怕以後還是一個重要問題)又如佛與羅漢有沒有差別?小乘說佛就是羅漢,但羅漢的智慧和悲心是很有限的。我們可以從阿含經裏和其它有關經論裏看到羅漢的行蹤、活動。如舍利弗、目健連、迦旃延等這些羅漢都有習氣煩惱。拿目健連來說,他在佛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但有一次他出門化緣,被婆羅門看見,把他痛打了一頓。回去見到舍利弗,舍利弗說,你怎麼不用你的神通呢?目健連回答說:當時連神通二字都想不起來了。象這樣的羅漢怎麼能作爲衆生的依估呢?怎樣能作爲衆生永久皈依之境呢?因此,部派中的犢子部就主張有實我,認爲若沒有我,那誰在作輪回的主體?而大衆部就主張佛果的殊勝,迥然有異于羅漢。關于輪回和無我的問題,不少同學也問過我,可知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不容許不解決。而小乘向大乘的發展無論從理論上或實踐上講是必然的趨勢。發展到大乘,對于這些問題都有大幅度的論證和描述,不管我們能否完全接受或是否已經得到徹底的解這,但與小乘比起來那是進步多了。

  大約在叁世紀,佛教中出現了一位了不起的論師,他就是龍樹菩薩,關于他的傳說很多,他對大乘佛教的組織、發展起了巨大作用。他是南印度人,先是婆羅門教徒,後皈依了佛教,研究了小乘教理後,感到不滿足,後來到北印度,傳說他進入龍宮取出了許多大乘經典,最著名的是《華嚴經》,以後他返回南印度,他活了約一百多歲,最後死于一王太子…

《論開悟(賈題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