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開悟(賈題韬)▪P9

  ..續本文上一頁手下。但他的著作以及他本人的大名卻盛傳後世,他有一位嫡傳弟子叫提婆,對龍樹的學說,更加發揚光大,合稱爲“聖天父子”,成爲中觀學派的不祧之祖。

  中觀學派是來自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論》而立名,《中論》也叫《中觀論》。龍樹的著作很多,《中論》是較爲根本的。《中論》所運用的討論方法主要在于破,整部論共二十七品,其中二十五品是破,不但破外道,佛教內部所經常使用的蘊、處、界、四谛、十二因緣、因果等範疇也一齊破。確實解決了佛教中許多疑難問題。

  佛在世時有十四個問題不作回答(經論中稱十四無記),內中有如對于世間有限無限?還有時間有始無始等,由于問題既較玄遠又不切實際,不作回答,這還可以理解。而對于如來自己滅度後是有,還是沒有?我們的身體和生命的關系,二者是一回事,還是二回事,佛也不作回答,這就讓人難于理解。因爲這一類問題從佛教本身說是不應該回避的。對于這些問題希望大家不要輕易放過,要大膽地懷疑,到底是這些問題就得不到答案呢?還是所用的思想方法不對頭呢?

  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康德,他創立了一個二元論學說,認爲主觀和客觀是兩回事,認識的作用是主觀條件相接觸而産生,就如佛教的六根對六塵而生識一樣。表現的形式就是判斷,判斷有兩種,一種是分析判斷,不要什麼經驗,可以直接加以推論,如說:“某同學是中國人”,那麼不必用什麼新的經驗,根據這一判斷就可以肯定“某同學是人”。數學之所以容易得出必然的結論,正是據以爲推的屬于分析判斷,它的結論早就包含在它的前提裏,只是把包含前提裏蘊含的東西排列出來而已。綜合判斷就不一樣,主謂語是根據經驗而形成判斷。如某甲今天見到一個人,明天不是還能見到這個人呢?又如我們今天早上吃的是豆漿嗎?康德認爲這類判斷僅僅靠經驗,經驗就不是必然的。經驗雖至千百次也難保其無例外,這就證觀明分析判斷屬于人類理性自具的形式,而綜合判斷來自客觀事物,理性就暴露其局限性了。另外,人的認識既有其一定的形式,而認識外界客觀,必須通過感覺、知覺、分析、綜合概括等內在的作用,但這些作用既有限度,在此限度之外就認識不到什麼事物。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的事物,已經被感官、知覺等加了工。對于事物的本質根本不可能去直接認識,我們所認識的只能是加了工的現象。在康德看來,前此很多哲學家研究本體問題,而卻忘記了研究自己,都陷于武斷。只要把自己研究一下,就知道有些問題不是人類理性所能解決的。康德還提出了“二律背反”的問題,認爲兩個相反的判斷都可以證其爲真。比如時間是有限還是無限?若說有限,時間就應當有開始,而時間是沒有開始的。若說無限,但未來還沒有來,今天就應當是時間的終點,有終點就是有限了,因爲它只有過去。有限、無限是相矛盾的,但都講得通。還有“因果”和“自由”這兩個範疇,如果承認自由,又怎麼講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還有什麼自由?但因更有因,因至無窮,第一因了不可得,又成爲自由的了。既承認自由又承認因果也是講不通的。康德認識這些問題超過了人類的理性,不是我們理性能解決的。佛不回答的十四個問題恰恰與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可以聯系起來看的。

  順便再介紹一點參考材料,希臘古代,埃利亞學派有一位很出名的人,叫巴門尼德,還有他的弟子芝諾,他們相信世界有神,神只能是一,不能是多。又說神永遠不動,因爲神就是無處無時遍一切的本體,還動什麼?與“一”相反的就是“多”。與不動相反的就是動,但動與多如果從純粹理智上來分析就根本不可能,沒有這樣的東西。就“一”來說,分析爲各部份就是多,各部份又繼續分析下去就是無限的多,多至無限就成爲不存在的事物。再就“動”來說,動必定是從這個地方經過中心點到那個地方,這樣分割至無限,就永遠到不了終點。這在理性上是矛盾的。佛對十記的不回答,使我們産生懷疑的是,是否如康德如希臘哲人提出來的認爲理性上受到自己的局限根本無法解決而默然呢?這樣我們悟的什麼?開悟還有什麼了不起的意義呢?我們以爲開悟應當時這些疑難問題有個解決的。當然,開悟還不只是解決這些問題。

  從上面對有關理性問題討論的介紹,我們再轉到中觀上來,就可以知道龍樹貢獻之大和《中論》的重要性。中論的“中”字就是真理之意。他認爲世界上的認識都是偏見,若給“中”字作具體說明,那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之道。只是懂得“緣起”才能掌握《中論》,運用破的方法的重要意義。扼要他說,《中論》是把“緣起”的觀點用在“破”上,處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發一般的思維方式──形式主義,無法處理高一級問題的缺點,而透露出辯證邏輯思想,充份發揮“一切法互相依存、無自性”的道理,從而指出以“實相涅槃”爲指歸,把佛教落實在人間,與衆生同生死、共患難,利樂無盡,當處寂滅。“禅宗”正是從這一思想出發,再現了原始佛教的風貌,點燃了生命之火。

  從曆史上的發展上說,本來應先講“中觀”,次講“唯識”,我想以後就要講禅宗了,中觀思想與禅宗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先講了唯識,次講中觀,緊接著講禅宗,大家聽起來更有便于領會。中觀的破,就是禅宗的棒喝,不要因爲形式的不同就眼花缭亂起來。

  第九講 中觀學派的開悟(續)

  講中觀學,主要介紹龍樹菩薩的思想。因爲,龍樹菩薩是中觀學的集大成者,亦是大乘學派的開山祖師。現在就從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中論》談起。

  首先,把“中”字跟大家講一下,“中”即不偏之義、偏就不對,偏左邊不對,偏右邊不對;偏說有也不對,偏說無也不對。具體說:“中”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理論,即緣起中道觀。大家都知道“緣起”是佛教最基本的學說,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所不同之處,也是與其他哲學所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哲學有時也提到緣起的道理,但是,沒有佛教談得全面、徹底。中觀學派更精辟地發揮了緣起的深義。

  “緣由”二字,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作爲一個佛教徒,都知道緣起的道理。“緣起”二字,于小乘來說,習見于“十二因緣”。因緣之義,簡約的說,即“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有了這個,就有那個;若沒有這個,也就沒有那個。拿“十二因緣”來說,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它們之間的關系,即由于無明作條件,産生了行;又由行作條件,産生識。那麼,無明即是行的緣,行即是識的緣,乃至于老死等等。沒有一個單獨生存、單獨存在,都是相依相成,相互依賴的。有情就是這樣輪回不息,被拘禁在苦的鎖鏈中。以後,擴充到整個宇宙,大乘將緣起道理──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擴充解釋整個宇宙的現象。龍樹的《中論》以此成立一切法空,發揮得極爲出色。

  上次給大家講過佛不作解答的問題──十四無記,是早見于小乘經典中的事。

  西洋哲學家康德,他認爲我們的理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並不是什麼都能解決。他著有一部書《純粹理性批判》,主要在于說明,哪些問題理性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是理性所不能解決的。這個在過去的哲學家沒有注意到,以致追求宇宙本體的努力都陷于武斷。康德爲此大喝了一聲──你們不要那樣只向前跑,返回來把自己檢查一下吧!檢查我們的理性是否超越了自己應有的界線。

  還有值得參考的是,古代希臘(埃利亞學派)有名的哲學家──芝諾,他反對世間上有什麼“多”,反對世間上有什麼“運動”。他用無限地分割辦法作論證,好像是一套詭辯,可是,爲理性所出的難題,不能說他完全沒有道理。

  由此,不妨提出,釋迦牟尼對這些問題不答複,是釋迦牟尼答複不了嗎?我們的答複是否定的,“不是不能答複”。那爲什麼不答複呢?那你得好好地去參,我們叫做參禅嘛!這不應與輕易地放過!

  依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十四無記”是屬于理性上解決不了的那些問題,這在佛教上是不能接受的,因爲,如果接受的話,一切智沒有了,一切智沒有,那麼佛不是虛而不實嗎!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即對同樣的問題提出兩個相反的判斷,而這兩個判斷作爲結論雖是相反的,但又都是說得通的,這個判斷說不下去好像有道理;那個判斷說下去好像也有道理。實際上也就是對“十四無記”一類問題加以論證,明其不可知而已。

  康德提醒了我們,從我們的思想上解決問題,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我們引用康德的說法是爲了提醒大家要另眼來看中觀的認識論,他所用的邏輯遠超我們一般的邏輯方法。就是說,用我們一般的邏輯方法,對那些問題,就沒有辦法。龍樹所用的方法不是形式邏輯,實際上是真正的辯證法。

  有些問題,形式邏輯解決不了,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得向上提出高一級的方法,這個高級方法,我們暫且叫做辯證邏輯。那麼,大家應該知道,龍樹所著的《中論》(二十七品)全部完全是“破”!不正面說,一直破到底。大家看看《中論》就知道,破得相當利害!對如來──破!對涅槃──破!對空間──破!對時間──破!對因果──破!以後你們學《中論》就會看得到,我在這裏只能提一下。

  爲什麼《中論》完全用破的辦法呢?就是說世間上所用的一套邏輯,要談最高的境界──無相,就要失去效用,因爲,我們的理性有所限製,最嚴重的是我們的理性本身(自己)有內在的矛盾,自身的矛盾,自己很難解決。自己說的話把自己打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相矛盾。“矛盾”這個詞的來源,大家都知道,是《韓非子》書內講的一則故事,矛是用作擊刺的,盾是用作防衛的。有人問:賣“矛”和“盾”的人,你的矛銳利否?他誇說,我的矛最銳利,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不能刺進去的;那人又問:那麼你的盾呢?他誇說:我的盾最堅固,世界上任何東西也戳不破…

《論開悟(賈題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