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奋勇向前的。难胜地的重点是禅定。现前地就是般若。后面的四种波罗蜜是从智慧分出来的,这是六波罗蜜的活用。远行地的重点是行。不动地是愿。善慧地是力,能十方善巧说法。法云地得殊胜智,法身圆满。十地是修道地,这个时间很长。
从资粮道到见道这一段时间为一大阿僧祗劫,从欢喜地到七地,又是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到成佛,是第三阿僧祗劫。也就是说,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祗劫。一个阿僧祗劫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需要一千兆兆兆兆劫。一个劫又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共计八十个小劫。一小劫的时间是: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每百年减一岁;如此减至十岁。再从十岁每百年增一岁,如此增至八万四千岁,合此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另有主张七大阿僧祗劫;还有主张要经过三十三个阿僧祗劫才能成佛的。
再讲转识成智的问题。
从欢喜地转起,是第六识、第七识先转。第六识转妙观察智;第七识转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是洞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因果、本末;平等性智就是证入一切法平等,没有高低、贵贱等诸分别心。但此处只转了分别我法二执。我执分为人我执、法我执二种;此二执又各分为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二种。从学习和经验上所起分别叫分别我执。俱生我执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说,见了道以后分别我执可以断。而俱生我执即使见了道也断不了,还要一点一点地修,一直到十地成佛,这个俱生我执才断的了。这期间的时间很长,每一地都有入住出的过程。如进入欢喜地、住在欢、又从欢喜地出来,接着进入无垢地,余此类推。
到十地的出字上得金刚喻定,阿赖耶识才最后断了。前五根要转,必须先转七识俱生我执。只有阿赖耶识转了,第七识所依的根才能转,前五根才能转,这叫转识成智。得了四智就得了菩提果。因为四智是智慧,是有为法,所以叫菩提果。佛还有一个涅槃果,是无为法,这就得到了诸法的清净,一切烦恼永远不起。菩提果是所有的功德无不具备,涅槃果是所有的烦恼永远消灭。
涅槃有四种:一个叫自性涅槃,即人人自身的无我性、无自性、空性、不用修持,本来如此。二是有余涅槃,即已经开始,见了道而证得涅槃。但身体还是有漏的,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尽,所以叫有余涅槃。三是无余涅槃,是四果阿罗汉的果位,没有了烦恼。四是大乘所趣向的无住涅槃,即无脱离生死,在生死中证得涅槃,但又不住生死,不乐涅槃,利乐有情而悲愿无尽。
现在再简单地给大家讲一下小乘。小乘的主要出发点是解脱人生痛苦,而欲达此目的,则必须灭掉烦恼。灭了烦恼就是道。一句话,小乘是从解脱自身痛苦而出发。所以对宇宙论及本体论等方面少所顾及,纵然有涉及,也不深刻、不全面。为了解决人生、宇宙论、本体论等问题,是避免不开的。唯识一开始便从“识”统领一切现象而谈百法,着眼点在于从宇宙本体论先给人生一个地位,而小乘则重点在于说苦;其精神是有所不同的。还有,我们的一切活动,有过去、现在、未来,连续的根据何在?宇宙是怎么存在而发展?昨天的宇宙是不是今天的宇宙?而今天的宇宙又是明天的宇宙呢?各各人的宇宙是一是二?一切智怎么会可能?所有这些问题小乘里很少说,或择焉不精,或语焉不详。但唯识里说得十分清楚,为此建立了阿赖耶识,并对识的性相作了深刻的分析。昨天的一切东西已经过去了,然而它的作用却留在了阿赖耶识里面。以后,阿赖耶识的种子只要遇到了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发生许多现象和作用,这样持续而统一。从横的方面讲,是不离识的百法;从纵的方面讲,是阿赖耶识总持为主的种子现行交相为用、无尽的因果历然。又如修行方法建立六度,是以般若为主,重在智慧。小乘的目的是求个人解脱;大乘是要获得一切智智,而不光是自我解脱,因此取得无住涅槃、无上菩提。还有,小乘唯在于求得个人解脱,是否能把烦恼断除尽净,很值得怀疑。因为一味趋寂静住山洞,脱离了社会,不跟别人接触,是不可能把烦恼完全断了的。因为烦恼是和人接触才现行的,只有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才能发现烦恼,才易于着手断尽。这一点,大乘比小乘高明得多。
当然唯识本身也有缺点。如唯识宗论众生成佛的可能说,说的有点笼统。有的则明确主张阿赖耶识有二种种子,一是有漏,即烦恼;二是无漏,即佛性。以无漏的种子作因,再加上增上缘,才有成佛之可能。即成佛必定要这个无漏种子。但是,无漏种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的。因为各人因缘不同,所以有的成佛,有的成阿罗汉。甚至有的人不能成佛。
还有相分问题。见了道以后还有没有相分?这是唯识难以解决的又一个问题,因为是无分别智,不应当有相分。有了相分就有了分别;再者,顿悟是不是有可能?这在唯识家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从资粮道经过加行、见道、修遭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的长时间修行。所有这些,都是唯识宗的缺点。
第八讲 中观学的开悟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中观”,本来计划讲一次“唯识”,结果讲了三次,还有些应当讲而未讲到的。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如此。我主要是给大家讲“论开悟”,很希望在讲的当中或讲后对大家能有所启发,获得利益。希望同学们听讲后能鼓起开悟的勇气,至少引起大家对开悟的兴趣。或许有因听讲而开悟的,这虽是大胆的想法,但按道理讲也绝非不可能,前几天有几位同学问我:“你开悟没有?”这叫我很难以回答,只好以不回答作回答了之。记得有人问佛,我们这个世界有始无始?这个世界有边无边?佛没有回答,我模仿佛的办法,似则似是即不是。佛是知而不答,我是不答,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开悟这件事,根据我研究的结果,我是相信真正有,并且大家都有份,这一点我愿为大家作保证。有人说你既没有开悟,你怎么能为此事作保证呢?须知所谓可靠可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现见现验的,譬如说我在这里讲课,大家都是亲见亲闻,这是无可怀疑的;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接触,但是从道理上可以推测,可以断其必然。譬如说,我问你有五脏吗?你见过吗?能说没见过能没有吗?人类有远祖没有?谁又见过人类千百年前的远祖呢?能说没有吗?我对佛教教理的研究,自觉得差有自信之地。虽然切身的体验很不能,但总觉得佛教所指出的对人生的道路颇值得一试。所以我大胆地把“开悟”这个问题提出来,鼓励大家向探索宇宙奥秘这个方向前进。因此,我在这里讲小乘也好,唯识也好,中观也好,从学术的整个要求上来讲,只是一鳞半爪的给大家略作介绍,不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详讲,而且目的唯在于有助于“论开悟”,所以所谈的,也只是限于开悟有关系的部份。
中观是印度大乘佛学里的一个重要派别。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大乘里主要是“唯识派”与“中观派”,可以说“唯识”与“中观”就是佛教里的精华所在。如果把唯识和中观真正搞懂了,那么佛学就通了。尽管还有许多派别,也不外这两派教理的基本范畴。把唯识和中观学好,就知道对开悟帮助之大了。未开悟以前需要懂,作为加行;开悟以后更需要懂,作为方便。释迦牟尼佛弘法几十年当中,根据现在的资料看,主要是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在佛灭度以后的一百多年中,教理即以这些内容为中心,少有争论;到一百多年以后,部派竞起。部派当中,先是分为大众上座部,后来上座部和大众部又有发展。现在有记载的有十八部,没有记载的恐怕还有。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二世纪,约有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学者称为部派佛教时期。这是由于佛教流传的地点、时间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的戒律、说理、修持的方法也难免产生差别。这时在各部派中大乘佛学思想不是没有,不过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部派佛学里提出有许多问题,从《成实论》、《异部宗轮论》中可以略知其梗概。有些是属于佛教本身最基本而又是最不易解决的问题。有如佛教主张无我,但又主张轮回。既说无我又说轮回,这就有矛盾了,若说无我,那么谁在轮回呢?所说轮回就是转世,由人可以转成畜牲,畜牲又可转成饿鬼,饿鬼可以变成天人,天人可以下到地狱。按一般的道理讲,既然承认有轮回,必然有一个轮回者,就不能说是无我了。既然无我,连我都没有了,那么谁在轮回呢?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是佛学里一个难题。(在现在佛学里还是一个重要问题,恐怕以后还是一个重要问题)又如佛与罗汉有没有差别?小乘说佛就是罗汉,但罗汉的智慧和悲心是很有限的。我们可以从阿含经里和其它有关经论里看到罗汉的行踪、活动。如舍利弗、目健连、迦旃延等这些罗汉都有习气烦恼。拿目健连来说,他在佛弟子中号称神通第一,但有一次他出门化缘,被婆罗门看见,把他痛打了一顿。回去见到舍利弗,舍利弗说,你怎么不用你的神通呢?目健连回答说:当时连神通二字都想不起来了。象这样的罗汉怎么能作为众生的依估呢?怎样能作为众生永久皈依之境呢?因此,部派中的犊子部就主张有实我,认为若没有我,那谁在作轮回的主体?而大众部就主张佛果的殊胜,迥然有异于罗汉。关于轮回和无我的问题,不少同学也问过我,可知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不容许不解决。而小乘向大乘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讲是必然的趋势。发展到大乘,对于这些问题都有大幅度的论证和描述,不管我们能否完全接受或是否已经得到彻底的解这,但与小乘比起来那是进步多了。
大约在三世纪,佛教中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论师,他就是龙树菩萨,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他对大乘佛教的组织、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他是南印度人,先是婆罗门教徒,后皈依了佛教,研究了小乘教理后,感到不满足,后来到北印度,传说他进入龙宫取出了许多大乘经典,最著名的是《华严经》,以后他返回南印度,他活了约一百多岁,最后死于一王太子…
《论开悟(贾题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