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苦”爲止,保留第一位,“無常”無間引起上忍位。此位又以一刹那觀苦谛一相入世第一位。到世第一位時,仍緣苦谛一相,只需一行一刹那後即得無漏智慧,入見道位,即爲開悟,就獲漏智。由有分別智而入無分別智生起現觀,獲八忍八智。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如表:
八忍八智
見道 修道
苦苦苦苦集集集集滅滅滅滅道道道 道
法法類類法法類類法法類類法法類 類
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 智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預流向 預流果
前十二刹那爲預流向,向是趣向,第十六刹那──道類智,證得預流果,也就是前十五刹那算作開悟,算作見道,最後一刹那──道類智就屬于修道位所攝了。到此就好比頸項上生了一個大瘤子,忽然完全消除一樣,自然有說不盡的輕松愉快。也就是說無量劫生死無明一旦觑破、見惑頓斷,揭開人生宇宙底蘊,能不慶快平生嘛!所以大乘把見道後的行位稱爲“歡喜地”。誠哉其爲歡喜也。
加行道中,雖說以四谛十六觀行爲所緣,但開合繁簡,有所不同,爲了對“四谛”道理有明確的認識,故暖、頂位分別開爲十六現行,至下忍位,更增加上界(色界、無色界)十六觀行合爲叁十二數,一一簡擇,周遍觀察,務令于“四谛”道理得到決定不疑。但由于所緣太廣,觀力難免散漫,對引生無漏智趣入見道反而成爲滯礙,所以入中忍位又“由博反約”依次對叁十二行,減緣減行,減至最後集中觀察苦谛中的一行(苦、空、無常無我任一行都可以),使觀慧集中,成爲見道的殊勝增上緣。淨土的念佛,禅宗的看話頭,正是此處舍繁從簡,全力攻關的道理,希勿泛泛。
第叁講 教下的開悟
這裏,我想要講的重點還是禅宗的開悟。但是,沒有比較就難以看到禅宗的特點。因此,我先談一談教下的所謂開悟。教下包括大乘和小乘,把修行的位次分爲“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大小乘都是這樣講的。學法相要會學,不要把它看得太難了。一切學問都是跟生活離不開的,都是根據實際生活而建立起來的說法。這就叫做“學說”,比如以“五道”來講,打個比喻:大家准備出家,先在廟上學一點規矩,多少學點東西,猶如“資糧道”;聽說要考佛學院了,再准備一些應考的學科,如佛學常識等,猶如“加行道”;考上了佛學院,猶如“究竟道”。我們每作一件事,大體都是先作准備,其次是實踐,而後在此基礎上得到應有的“結果”。“五道”的次第也正是這樣。
關于法相有兩部論著很重要,一是《俱舍論》,是對小乘法相的總結。二是《瑜伽師地論》,是大乘法相的一個總結。
過去有人講,只要學完這兩部書,整個佛教的名相和道理基本上就通了。從這兩部論來看,小乘與大乘的法相雖然有區別,但相通的地方居多。比如以上所講的五位建立、四谛的內容以及見道的十六行相等都是相通的,也可以說大乘對小乘的說法是承認了的。這一部分的內容也很重要,對大家今後學習中觀唯識也好,天臺、華嚴也好,都有很大的便利。接下去我將介紹中觀唯識的說法,最後再講禅宗。分析比較之下才會真正知道什麼叫禅宗?禅宗爲什麼會産生?它的特點是什麼?這樣就易于明了。否則,直接地來講禅宗,便摸不清頭腦。
加行位所致力于觀行的是“四谛十六行”,見道位所證明的也是“四谛十六行”,其不同就在于加行位是以有分別的思維來觀察四谛的道理的,而見道證入四谛法是無分別智。何謂無分別智呢?智就是智慧。智慧爲什麼沒有分別呢?因爲它是由見道發起的無漏慧,是離開了煩惱的。沒有煩惱的智慧當然是沒有分別的,所以能稱它爲無分別智,這與開悟是有很大的關系的。那些不重視教理的人,如有些學淨土的,就只叫人念句阿彌陀佛;老參們叫人參禅就只參一個話頭——念佛是誰,認爲研教解經,徒然增加分別!這是錯解了無分別智!像這樣苦坐禅的人,是學禅而得不到禅,念佛的也難以得到念佛的好處。因此,首先必須知道無分別智是有作意的,如果就沒有作意就是無分別智,那麼,入了睡不就開悟了嗎!果真如此,那佛也不要學了,能夠睡覺就夠了嘛!如果不能睡覺的話,吃點安眠藥也就把問題解決了嘛!試問:這樣行嗎?不行!這實在是對佛教所講無分別智莫大的誤解!
然而,在佛教內部確實有那麼一些人,你若誦經讀書,他馬上就會說:“何必讀這麼多書呢?不要分別嘛!好好地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足夠了,無念才是正念嘛!”在這一點上,我們是萬萬不敢含糊的。阿彌陀佛是要念的,但是,如果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足夠了”,那才真正地入了邪!叁藏十二部還要它幹什麼?世尊又何苦要說那麼多年的法呢?開悟,雖說是無分別智,但必須要有作意,它要引心趣向于所緣的對象。比如說,向你介紹一個你不認識的人,在第一感裏,就是你作意的對象,不然的話,你就看不到這個人。當你注意到這個人的那一刹那,屬于感知;接著起“尋”與“伺”。“尋”是思維活動的開始,“伺”是思維活動的進一步深入。說開悟——無分別智非超尋伺,就是說無分別智並不是不尋不伺,開悟並不是沒有思維的活動。不然的話,在四禅之中,二禅以上就沒有尋伺(亦即思維活動)了,那豈不等于說修到二禅以上就算開悟了嗎?其實絕不是那麼一回事!按佛教的教理來講,四禅八定都是凡夫境界!第四禅以上,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更無尋伺所言,能不能是見道?能不能轉凡成聖呢?如果說不算見道,就不能說離開尋伺便是無分別智,便是開悟!開悟——無分別智也非限于寂止相。單單的寂止,煩惱是斷不了的。入了無想定的人並非開悟,並不是、也絕沒有得到無分別智!開悟也非單純的事物自性。因爲每一個法都是其自性。如水以濕爲性,火以暖爲性等,但這不是無分別智。否則,色等亦各有自性,色法等亦不也開悟了嗎?也即等于無分別智了嗎?開悟又非加行,因爲加行乃是要努力用功進修的,而無分別智不能有加行作用,有加行就成爲有分別的了。
以上我們用了非無作意、非無尋伺、非寂止、非自性、非加行來說明什麼是無分別智。
大家可以看出無分別智是很難從正面來解釋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我們只能從反面給以限製,因爲無分別智就是這樣地區別于加行位的有分別智的。以無分別智現觀四谛法乃至十六行的道理所發起的智慧,雖屬于觀而離了比量。見道也講四谛十六行,加行位也講四谛十六行;見道證的是四谛十六行,加行位加行的也是四谛十六行。二者的區別就在于前面的加行位是有分別智(也稱爲加行無分別智,那是隨順根本無分別智而立的假名),見道才是真正的無分別智。見道位既然是無分別智,我們就必須注意到見道證入四谛真如,從第一刹那開始到第十五刹那進而至于第十六刹那即最後一刹那入了修道位以後,都是假立有。這樣的層次絕不是實實在在地有那樣一個又一個的分位差別。如果有那樣的層次的話,那就成了有分別了。見道是很快的,就在無分別智現起的極短暫瞬間證入,四谛現觀當下全俱。
見道的前十五刹那爲“預流向”,第十六刹那證“預流果”。小乘立四果(第四果是阿羅漢。他們稱世尊爲大阿羅漢),佛法的境、行、果叁以此爲極則。小乘直到現在還不承認大乘。他們認爲大乘是世尊涅槃以後出現的違背世尊本意的說法,只有小乘的教義教規才真正有資格被稱爲佛的教法。現在有許多佛學研究者,也有不少人認爲從小乘經典入手是研究佛教的唯一正確的途徑,極倡其所謂“回到佛教之原始本來面目去”之說教,其實不過是跟著西洋學者之尾巴而已!我們是以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我們認爲這些人是有點大腦蛻化,企圖把曆史前進的車輪向後拉,並不懂得什麼叫佛法!
下面講小乘的四果、四向。
一是預流向和預流果。“向”是趨向義,“果”是“向”以後證得的果位。從見道位上來講,前十五刹那屬于見道位攝,叫做預流向。第十六刹那叫預流果,即入修道位。我們說學佛要斷除煩惱之第一類即見惑。思惑又叫修惑,是事上的煩惱,是在見道位之後的修道位上漸修漸斷的。事惑最不好斷,不是只懂得道理就斷得了的。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人說他專會賣高帽子,他對只有一個兒子的人說:好呀,一子頂乾坤嘛!對有兩個兒子的人說:好呀,二龍戲珠嘛!對有叁個兒子的人就說:好呀,叁星高照嘛!對有四個兒子的人說:好呀,四季大發財嘛!對沒有兒子的人就說:好呀,沒有兒子不受氣嘛!這時突然來了一個人對他說:你的帽子賣得很快嘛!不過,我就不去理你那一套!這個賣帽子的人立即換個口氣說:噢!如果教像您老,那我就不得不改行了!那個人非常高興地應了聲“那當然啊!”說著笑著轉身就走,賣帽子的人一把抓住他說:嗨!您老別走呀!戴了我的高帽子沒有付款呀!這可以說明,明白道理很容易,而在事上卻仍然難免受迷,這就叫“事惑”。必須漸修漸斷,方乃可望斷盡無余。
“煩惱”中有十個叫作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和戒禁取見。身見——妄執身爲我;邊見——斷、常二見,前者執我死後歸于斷滅;後者執我恒常不變。邪見——撥無因果。見取見——堅執前面幾種“見”是絕對正確的,不容易懷疑的。戒禁取見——外道的不合乎客觀規律的不正確的修行方法;不應當做的偏要去做,錯誤地認爲逆而動之才可解脫,證得涅槃自由。疑——對四聖谛的真理心懷猜疑。以上都是見惑!這些不正確的疑惑,只有見道後才能斷除!見道所斷,故雲見惑!其余貪、嗔、癡、慢等都不是僅靠見道就能斷盡的。因爲他們是與生俱有的。所以必須在見道之後一步步修持才能夠斷盡的;以其爲修道之所斷,故名曰“修惑”。修惑又有叁界九地之不同。…
《論開悟(賈題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