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开悟(贾题韬)▪P2

  ..续本文上一页有所缘,所以还是识。而所缘必须有实在之物体作根据呀!唯识家因此又说所缘有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比如我这顶帽子,大家所看到的帽子就是大家在眼睛里变了一个帽子的相,你真正看到的,是你自己所变的帽子。但是难以解释的是就这一顶帽子,你见的跟我见的虽不完全一样,而彼此都须承认这里有一顶帽子,是客观的实在,是只限于此时此地才看到的,那么唯物论就成立。你所看到的,是你所缘的,是你的识所。但是没有这个客观存在,也就没有识生起。而你所依据的那个条件是另外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客观存在。我们大家都学过唯识,你能说这不是问题吗?《成唯识论》为答复此一问题,说有疏所缘缘,客观存在为阿赖耶识所变仍然是识。难以讲得通的是另一个阿赖耶识莫非也是自己的阿赖耶识所变么?你承认唯识,当然就不能不承认疏所缘缘,恰恰是这个疏所缘缘适足以成立唯物而不是唯识!当时思想上还有其他种种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详及了。

  我因为对唯识有这么些问题,在那个时候,我就有点同情熊十力。他是唯识大师欧阳竟无的学生,他最后却说唯识不了义,后来他写了《新唯识论》。他说玄奘大师的印度佛学学的好,对中国的佛学体会则不深,所以他反过来却喜欢中观。在当时汉地佛学界说中观比唯识高的,他是第一人。他认为唯识正面说本体越说问题越多,倒不如中观从反面说。中观一开始就是破,一直破到底。它从来不主张什么,如《中论》是中观宗的代表作,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劲地破,二十七品把佛教习用的各种根本范畴破的干乾净净。如佛教里讲缘起法,缘有四缘,《中观》第一品里就把四缘予以驳斥,认为都是站不住脚的。好多人读了《中观论》都感到抓不住什么东西,它对时间──破!空间──破!如来──破!涅槃──破!法界──破!……。熊十力认为这一味破却是很妙,破余的味道要你自己去品尝,唯识说来说去反而离本体越远了。

  成都解放后我随军进藏,到拉萨参加了西藏佛教协会的工作。工作之余,把在成都听到的中观与唯识之争的内容就拉萨的善知识前对照了一下,知道藏传中观学破斥唯识的地方,确有深刻之处。不过破则破矣,而对于唯识苦心孤诣为成立业果相续的原理所建立起来的体系以及它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藏传中观学并没有提出较坚实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另外还有其它问题也不一一详及了。

  我们在研究唯识和中观的过程中,思想的火力都曾遇到过死角,展转于此胶彼漆中,感到十分烦闷,而每次烦闷之余恰巧却因看了禅宗语录获得了轻松愉快如释重负,这就是我提出《论开悟》这个讲题的缘由。不过,这并不能依靠讲几个公案,说几则因缘,讲些是非两可之论所能了事的,我想从“教”和“宗”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予以比较论证,开辟一个对禅宗新的研究途径,这将是困难的。无修无学浅陋如我,绝不敢自信可以“探骊得珠”。不过,珠虽未必能得,而冒险探骊,不怕遭没顶之灾的决心我是承担下来了!

  第二讲 教下的开悟

  一谈“开悟”不少人会为之咋舌,以为不是一般境界,不是轻易可谈的事。我曾经对佛教的开悟也怀疑过,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怀疑到底有无此事呢!虽然看了不少经论,对之总是茫然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使我接触到禅宗。启示了我,感到开悟是可能的。继续摸索一段时期确实解决了我思想上不少的问题。

  诸位同学都为解决人生问题而出了家,一定要相信有开悟这回事,希望大家把勇气、劲头拿出来,不要把开悟看得太难。人人有生命,而生命的奥秘却很少有人能反省一下,开悟就是生命奥秘的触证,生命的开花,这须要发恳切心。发心要大,发心是开悟的正因。请谨记着仪轨中习诵的发菩提心的愿词:“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蓐多罗三藐三菩提。”依此而信而修,就会有开悟的时节。

  再说一句,不要把开悟看得太难,只要发此心,你一定会如愿以偿。“开悟”的事不是佛法中才有,更不是禅宗中才有,行行都有开悟的。比如说牛顿他是个大科学家,他究心于物理学和数学,他在花园里头看到苹果落地,忽然想到这苹果怎么不往上跑,而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心有“吸力”以至万有引力的关系。五代时,南唐有一位诗僧,中秋赋诗道:“团团一片月,渐渐照庭除。今夜一轮满”,到此索句不得,停下来。直到第二年中秋赏月,触景生情,忽然得句:“清光何处无”。高兴得手舞足蹈不能自已,半夜起来拿起钟锤乱撞,惊动了全城,还被拿到李先主面问哩,这也是一种开悟的境界。但是请看,牛顿由于心在物理方面,所悟的只限于物理,而诗僧由于心在诗句方面,所悟的只在于诗句。因此要发大心,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如释迦在菩提树下得到开悟,如是因,如是果,“彼人也,我亦人也“,不要怀疑自己。同理,如果不发心,没有为解决人生问题争取开悟的趣向,没有因,怎么会有果?那就一辈子也难以开悟,或者说永远不能开悟,自然就谈不上解决人生问题,谈下上解脱。

  佛教各派最强调开悟的是禅宗。但在有关开悟的问题上,宗下、教下是有争论的。“宗下”指禅宗;“教下”指禅宗以外的重视经论的各教派。“教下”批判“宗下”空疏狂妄,不切实际,所谓开悟不是真正的开悟。“宗下”批判“教下”支离破碎,说食不饱,把开悟说得那么神气,那么遥远。现在,我先就教下所谓的开悟谈起,然后再谈谈禅宗,以供大家的研索,讲得对不对,请同学们抉择.教下把道位的历程列为五位,资粮位(道)、加行位(道)、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道),此中见道就是开悟。资粮位属于准备阶段,对开悟来说不是直接的,为节省时间,我从加行位讲起,依次对小乘、唯识、中观的说法都作个概略的介绍,以资比较。

  所谓“加行”,就是加功行道的意思,加行位有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这四位都属于定位,不同于一般散心的闻、思、修。这里的定是对趣向开发无漏慧而言,见道是无漏慧缘真如的境界。“暖位”称明得定,为无漏慧开现的前相,如钻木取火先得到“暖”;“顶位”称为明增定,明相增长,喻如登山至顶。“忍位”为印顺定,对四谛理印可决定,有顺流而人之势。“世第一位”,入无间定,谓从此无间,生起无漏慧,世间诸定无有超过此者。真正得定,虽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出家人既脱尘俗之累,有具足的戒体为之奠基,较之在家人要容易得多。因定既需要心理条件,还需要生理条件,生理条件上的优越性,也就是得定的物质基础。禅定的“喜乐”,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是不能发生的。没有“喜、乐“就不能开慧智,不能引发神通,这正显示了出家身份之可贵。喜,是心里欢喜;乐是身体感觉舒适。这和绝欲有着莫大的关系,出家人具有戒体。在这一点上,在家人是绝不能相比的。所谓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依此而获得三明六通,断烦恼,出生死,份量是偏重在出家人说的。希望同学们在修定上利用出家人的这一优势,精进修持。“定”分为“止”和“观”。“止”是偏向于不起分别,专注一境;“观”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像思维,以分别止分别。如见美容而起贪心,当观其本身不净,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实则是臭秽不堪,令人作呕,诚如经论中所深刻揭示的称之为“行厕”,贪心便息。“止”与“观”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单修止,不修观,难免堕入“愚痴”,这是佛法和佛法以外的各派在修定方法上大有区别的所在。

  加行道的观行是什么呢?观察“四谛”;止,止于什么呢?止于“四谛”。“四谛”是苦、集、灭、道。是圣者所证的真实道理,故又称“四圣谛”。“苦”和“集”是属于流转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灭”和“道”是属于还灭因果,道是因,灭是果。为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察四谛各具有四相。

  “苦谛”的四相是:无常、苦、空、无我。“无常”是指事物的变动不居;“苦”是指身心所受的种种逼恼;“空”是指属于我所有的一切终于抓不住,了不可得;“无我”是指没有超然的主宰力可称之为“我”,因为没有任何事物不受条件的限制而能力所欲为的。以此四相观察苦谛。

  “集谛”的四相是“因”、“集”、“生”、“缘”。依十二因缘来讲:“因”指“无明”、“行”,又称惑业,“集”指“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由惑业为因招感之五趣果报、身心形态。“生”指“爱”、“取”,即依据报得之身心形态等又起惑业,“缘”指“有”即所造的业,以此为条件而有此后的“生”、“老死”等,由此轮回生死沉沦苦海。以此四相观察集谛。

  “灭谛”的四相是:“灭”、“静”、“妙”、“离”。“灭”是灭烦恼。“静”是寂静,不为烦恼所扰乱。“妙”是静妙安稳,难以言喻。“离”就是离开生死轮回之苦。直截的说,“灭”就是涅槃,以此四相观察灭谛。

  “道谛”的四相是:“道”、“如”、“行”、“出”。“道”是指趣向涅槃的道路。“如”是如理,如理作意,可达对治颠倒,如三十七道品等。“行”是由行道而成办净心。“出”是能出离生死。以此四相而观察道谛。总括起来称为“四谛、十六行”。这四谛十六行就是加行道观行的所缘,暖位要修四谛十六行,顶位也要修四谛十六行,到暖位必得涅槃,到顶位则不断善根。

  “忍”分下、中、上三位,下忍位如暖、顶继续修四谛十六行观,再加修上界十六行观,合计为三十二行,至中忍位则变为减缘、减行修法,依次修至第三十一位时减去未一位“出”,不作现行,称为减行。又从头──苦的无常行修起到“如”位,减去行位,又从头修起,减至道位,叫作减缘。至此,即减去上界所缘之道谛四相,以此类推,总称为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减至第二…

《论开悟(贾题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