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位“苦”为止,保留第一位,“无常”无间引起上忍位。此位又以一刹那观苦谛一相入世第一位。到世第一位时,仍缘苦谛一相,只需一行一刹那后即得无漏智慧,入见道位,即为开悟,就获漏智。由有分别智而入无分别智生起现观,获八忍八智。忍是无间道,智是解脱道。如表:
八忍八智
见道 修道
苦苦苦苦集集集集灭灭灭灭道道道 道
法法类类法法类类法法类类法法类 类
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 智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预流向 预流果
前十二刹那为预流向,向是趣向,第十六刹那──道类智,证得预流果,也就是前十五刹那算作开悟,算作见道,最后一刹那──道类智就属于修道位所摄了。到此就好比颈项上生了一个大瘤子,忽然完全消除一样,自然有说不尽的轻松愉快。也就是说无量劫生死无明一旦觑破、见惑顿断,揭开人生宇宙底蕴,能不庆快平生嘛!所以大乘把见道后的行位称为“欢喜地”。诚哉其为欢喜也。
加行道中,虽说以四谛十六观行为所缘,但开合繁简,有所不同,为了对“四谛”道理有明确的认识,故暖、顶位分别开为十六现行,至下忍位,更增加上界(色界、无色界)十六观行合为三十二数,一一简择,周遍观察,务令于“四谛”道理得到决定不疑。但由于所缘太广,观力难免散漫,对引生无漏智趣入见道反而成为滞碍,所以入中忍位又“由博反约”依次对三十二行,减缘减行,减至最后集中观察苦谛中的一行(苦、空、无常无我任一行都可以),使观慧集中,成为见道的殊胜增上缘。净土的念佛,禅宗的看话头,正是此处舍繁从简,全力攻关的道理,希勿泛泛。
第三讲 教下的开悟
这里,我想要讲的重点还是禅宗的开悟。但是,没有比较就难以看到禅宗的特点。因此,我先谈一谈教下的所谓开悟。教下包括大乘和小乘,把修行的位次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大小乘都是这样讲的。学法相要会学,不要把它看得太难了。一切学问都是跟生活离不开的,都是根据实际生活而建立起来的说法。这就叫做“学说”,比如以“五道”来讲,打个比喻:大家准备出家,先在庙上学一点规矩,多少学点东西,犹如“资粮道”;听说要考佛学院了,再准备一些应考的学科,如佛学常识等,犹如“加行道”;考上了佛学院,犹如“究竟道”。我们每作一件事,大体都是先作准备,其次是实践,而后在此基础上得到应有的“结果”。“五道”的次第也正是这样。
关于法相有两部论著很重要,一是《俱舍论》,是对小乘法相的总结。二是《瑜伽师地论》,是大乘法相的一个总结。
过去有人讲,只要学完这两部书,整个佛教的名相和道理基本上就通了。从这两部论来看,小乘与大乘的法相虽然有区别,但相通的地方居多。比如以上所讲的五位建立、四谛的内容以及见道的十六行相等都是相通的,也可以说大乘对小乘的说法是承认了的。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很重要,对大家今后学习中观唯识也好,天台、华严也好,都有很大的便利。接下去我将介绍中观唯识的说法,最后再讲禅宗。分析比较之下才会真正知道什么叫禅宗?禅宗为什么会产生?它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就易于明了。否则,直接地来讲禅宗,便摸不清头脑。
加行位所致力于观行的是“四谛十六行”,见道位所证明的也是“四谛十六行”,其不同就在于加行位是以有分别的思维来观察四谛的道理的,而见道证入四谛法是无分别智。何谓无分别智呢?智就是智慧。智慧为什么没有分别呢?因为它是由见道发起的无漏慧,是离开了烦恼的。没有烦恼的智慧当然是没有分别的,所以能称它为无分别智,这与开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那些不重视教理的人,如有些学净土的,就只叫人念句阿弥陀佛;老参们叫人参禅就只参一个话头——念佛是谁,认为研教解经,徒然增加分别!这是错解了无分别智!像这样苦坐禅的人,是学禅而得不到禅,念佛的也难以得到念佛的好处。因此,首先必须知道无分别智是有作意的,如果就没有作意就是无分别智,那么,入了睡不就开悟了吗!果真如此,那佛也不要学了,能够睡觉就够了嘛!如果不能睡觉的话,吃点安眠药也就把问题解决了嘛!试问:这样行吗?不行!这实在是对佛教所讲无分别智莫大的误解!
然而,在佛教内部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你若诵经读书,他马上就会说:“何必读这么多书呢?不要分别嘛!好好地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足够了,无念才是正念嘛!”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万万不敢含糊的。阿弥陀佛是要念的,但是,如果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足够了”,那才真正地入了邪!三藏十二部还要它干什么?世尊又何苦要说那么多年的法呢?开悟,虽说是无分别智,但必须要有作意,它要引心趣向于所缘的对象。比如说,向你介绍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在第一感里,就是你作意的对象,不然的话,你就看不到这个人。当你注意到这个人的那一刹那,属于感知;接着起“寻”与“伺”。“寻”是思维活动的开始,“伺”是思维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说开悟——无分别智非超寻伺,就是说无分别智并不是不寻不伺,开悟并不是没有思维的活动。不然的话,在四禅之中,二禅以上就没有寻伺(亦即思维活动)了,那岂不等于说修到二禅以上就算开悟了吗?其实绝不是那么一回事!按佛教的教理来讲,四禅八定都是凡夫境界!第四禅以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更无寻伺所言,能不能是见道?能不能转凡成圣呢?如果说不算见道,就不能说离开寻伺便是无分别智,便是开悟!开悟——无分别智也非限于寂止相。单单的寂止,烦恼是断不了的。入了无想定的人并非开悟,并不是、也绝没有得到无分别智!开悟也非单纯的事物自性。因为每一个法都是其自性。如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等,但这不是无分别智。否则,色等亦各有自性,色法等亦不也开悟了吗?也即等于无分别智了吗?开悟又非加行,因为加行乃是要努力用功进修的,而无分别智不能有加行作用,有加行就成为有分别的了。
以上我们用了非无作意、非无寻伺、非寂止、非自性、非加行来说明什么是无分别智。
大家可以看出无分别智是很难从正面来解释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等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们只能从反面给以限制,因为无分别智就是这样地区别于加行位的有分别智的。以无分别智现观四谛法乃至十六行的道理所发起的智慧,虽属于观而离了比量。见道也讲四谛十六行,加行位也讲四谛十六行;见道证的是四谛十六行,加行位加行的也是四谛十六行。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面的加行位是有分别智(也称为加行无分别智,那是随顺根本无分别智而立的假名),见道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见道位既然是无分别智,我们就必须注意到见道证入四谛真如,从第一刹那开始到第十五刹那进而至于第十六刹那即最后一刹那入了修道位以后,都是假立有。这样的层次绝不是实实在在地有那样一个又一个的分位差别。如果有那样的层次的话,那就成了有分别了。见道是很快的,就在无分别智现起的极短暂瞬间证入,四谛现观当下全俱。
见道的前十五刹那为“预流向”,第十六刹那证“预流果”。小乘立四果(第四果是阿罗汉。他们称世尊为大阿罗汉),佛法的境、行、果三以此为极则。小乘直到现在还不承认大乘。他们认为大乘是世尊涅槃以后出现的违背世尊本意的说法,只有小乘的教义教规才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佛的教法。现在有许多佛学研究者,也有不少人认为从小乘经典入手是研究佛教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极倡其所谓“回到佛教之原始本来面目去”之说教,其实不过是跟着西洋学者之尾巴而已!我们是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认为这些人是有点大脑蜕化,企图把历史前进的车轮向后拉,并不懂得什么叫佛法!
下面讲小乘的四果、四向。
一是预流向和预流果。“向”是趋向义,“果”是“向”以后证得的果位。从见道位上来讲,前十五刹那属于见道位摄,叫做预流向。第十六刹那叫预流果,即入修道位。我们说学佛要断除烦恼之第一类即见惑。思惑又叫修惑,是事上的烦恼,是在见道位之后的修道位上渐修渐断的。事惑最不好断,不是只懂得道理就断得了的。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人说他专会卖高帽子,他对只有一个儿子的人说:好呀,一子顶乾坤嘛!对有两个儿子的人说:好呀,二龙戏珠嘛!对有三个儿子的人就说:好呀,三星高照嘛!对有四个儿子的人说:好呀,四季大发财嘛!对没有儿子的人就说:好呀,没有儿子不受气嘛!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的帽子卖得很快嘛!不过,我就不去理你那一套!这个卖帽子的人立即换个口气说:噢!如果教像您老,那我就不得不改行了!那个人非常高兴地应了声“那当然啊!”说着笑着转身就走,卖帽子的人一把抓住他说:嗨!您老别走呀!戴了我的高帽子没有付款呀!这可以说明,明白道理很容易,而在事上却仍然难免受迷,这就叫“事惑”。必须渐修渐断,方乃可望断尽无余。
“烦恼”中有十个叫作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身见——妄执身为我;边见——断、常二见,前者执我死后归于断灭;后者执我恒常不变。邪见——拨无因果。见取见——坚执前面几种“见”是绝对正确的,不容易怀疑的。戒禁取见——外道的不合乎客观规律的不正确的修行方法;不应当做的偏要去做,错误地认为逆而动之才可解脱,证得涅槃自由。疑——对四圣谛的真理心怀猜疑。以上都是见惑!这些不正确的疑惑,只有见道后才能断除!见道所断,故云见惑!其余贪、嗔、痴、慢等都不是仅靠见道就能断尽的。因为他们是与生俱有的。所以必须在见道之后一步步修持才能够断尽的;以其为修道之所断,故名曰“修惑”。修惑又有三界九地之不同。…
《论开悟(贾题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