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开悟(贾题韬)▪P4

  ..续本文上一页欲界是五趣杂居地,主要因其有饮食欲、男女欲、睡眠欲及嗔害过慢等等。我们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定力,关键地是看他是否离“欲”了,如果没有,那即使其有呼风唤雨甚至出神入化之能,也绝非已得正定,他必须会入魔而无由究竟解脱!色界、无色界是非定不能到的。这两界分为八个地,修道所要断的烦恼,不光是欲界,而是包括色界、无色界的烦恼统统要断!贪嗔痴慢不但是欲界中有,色界、无色界照样也有!在三界九地中,修惑都分上、中、下三品烦恼,总起来就有八十一品烦恼,这些烦恼在修道位上要一起断尽。如何断?从欲界的第一品开始断,断至第六品,就可证得“一来果”,也就是说修行者还要来人间受生一次。前五品的渐断过程则称为“一来向”,——即言其不断地趋向一来果。待断了七、八二品就是“不还向”,断了第九品就证得了“不还果”。以上之二果二向是断了欲界的修惑而得的。证了不还果便出了欲界。如果接着再一品一品不停止地修断下去。一直到第八十品这段过程中的渐修渐断就叫“阿罗汉向”,尔后得“金刚喻定”,顿断第八十一品惑而一举证得阿罗汉果,从此永超三界,修道位至此乃告完成,进入无学道,又称为究竟道。

  最后再讲讲罗汉的种类。

  一是退法罗汉。即是证了罗汉果之后,一不小心则偶然之间修惑复起,很快地就退到了不还果、或一来果、乃至预流果。这就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费了那么大的劲一品一品辛辛苦苦地修断,方才入得金刚喻定而证得无学究竟的阿罗汉果,怎么忽然之间又退了呢?

  二是思法罗汉。即是证了阿罗汉果的,非常贪恋自己所证之圣位,唯恐退而失之。比如曾经有一个叫禾底迦的罗汉就退了六次,最后他怕再退就干脆自杀了!这里也有一个大问题:既然证了罗汉果,却为何升了退、退了又升呢?再说修道就是要断贪,可是为了贪恋罗汉果位却令人意想不到地自杀了!这不是因贪而犯了杀戒吗?能杀阿罗汉的人(因为自杀者是已证了罗汉果的,所以这样说),还有什么不可杀的呢?

  三是护法罗汉。证了罗汉果的人,恐怕自己之果位退失,所以就时刻警惕地保护自己而不敢稍有懈怠。

  四是安住法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

  五是堪达罗汉。由于不满足于自己现证之果而精进用功以求证得更高之圣果位。

  六是不动罗汉。这是更高的境界,即是证了罗汉果永不为一切烦恼之所动。

  为什么会有这么几种罗汉呢?答复是因为罗汉虽断烦恼,却并未断习气。那么,从道理上来讲什么叫见道?什么叫修道?见道究竟见的什么道?修道又修的什么道?最后证的又是什么果?又见道断了见惑,修道又一品一品地断了思惑,最后证了阿罗汉,入了无学位,如果说阿罗汉可以退到预流果的话,那预流果也有可能再退!如果说从阿罗汉退到预流果还勉强地讲的过去,因为总还是圣人嘛!然而预流果再退下来的话,那就是从圣人降到凡夫了啊!庆幸的是按教义来讲,预流果是无论如何也不退的。预流果既然是不退的,阿罗汉果为什么却可以退呢?这又是个大问题!

  以上所提到的问题,是我早年学习《俱舍论》时所产生的疑问,同学们要仔细地分析再分析,研究更研究!我一贯主张佛教是真正的无神论,因为佛教只劝人类自己来解脱自己!我们在学法相时,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怀疑才能有进步!“慧”就是“抉择”之义。决不可盲从,像录音机一样,只是被动地接收!那样如何能够学得好呢?只有大胆地怀疑所有的东西——哪怕是人类共许的真理,才能产生更高的智慧。智慧就是从怀疑开始直至解决了种种重大的疑惑而产生的!

  上面讲的几种罗汉位是“有部”的论点。“经部”不同意这些说法,认为既然证了罗汉果位就不会再退了。我同意经部的说法。

  不过,有部的说法并非无据而云然。从接近原始佛教的经典如“四阿含”里面,可以看到有习气的罗汉很多。嗔恚习者如舍利弗;憍慢习者如毕陵伽婆蹉;愚痴习者如乔梵钵底;神通习者如宾头卢等。说他们没证得阿罗汉果位么?世尊为何为之印证?说他已证得圣果么?何以还有这样的习气?有部之所以主张证阿罗汉果以后尚有如此种种情况,是否为了解答这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呢?

  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

  我早年在学习《俱舍论》时,对阿罗汉的果位发生了怀疑。我们知道,佛教非但不伯别人怀疑并且还提倡大胆地怀疑!每一部论著的成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反复地研讨和辩论?如《俱舍论》、《中观论》、《成唯识论》等,它们之所以被通称为论,就是因为它们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卓识远见,而是经过大批学者善知识们在精心辨析和缜密地抉择之后确定下来的。经得起风吹浪打的论──就是智慧的汗水和血肉汇集起来的海洋。要学会佛法或真正弄懂佛学这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不经过反复的辨析和抉择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对言语文字使感性上的认华为理性上的真实不虚的信仰。不是通过理智上的抉择而产生的信仰,那仅仅是形式上、文字上、名义口头上的灌输而勉勉强强生起的所谓“信仰”,终究是靠不住的,也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为了必须有相信自己的勇气,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把事事物物之本来面目彻底地弄明白其真正如人类所共许或圣哲们所赞诩之所谓真理那样,然后再会相信真理,不惜身命去捍卫真理。如果轻易地相信他人的鼓动与宣传,自己不去积极思索和体察,人云亦云,真正的信仰就无从生起!那样迷迷糊糊地信,最多不过是感情冲动而散发的五分钟的热量而已,也更谈不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实际上,定与慧的基础,主要在于思想先要得到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并不是坐在那里不动,或者只要能达到什么也不想的境界所能得到。我们现在一说到开悟,大家就觉得可望不可及,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认识为定作准备。如果你真正得到了定,开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知道,阿罗汉见的是四圣滞,证的也是四圣谛。从加行道就观察四圣谛──四谛十六心观。一步一步地修观,到了现观上证四谛。所不同的是,加行位是有分别智,见道是无分别智。在四谛看来,苦实是苦,这一点大家不会疑惑吧?因为世间确确实实是苦的。无论分为五苦、八苦或三苦。总之,世间乐少苦多,乐未去而悲苦交攻。集谛实在是产生苦的原因,是由人们的烦恼招集产生了人生种种的苦报。下面我们用十二因缘来说明集谛。

  十二因缘是用来说明怎么样由烦恼而带来苦果的最好公式。(一)“无明”即是惑,就是没有智慧的错误的认识,执着我、我所而不放。这个实我就是烦恼的总根子,一切苦果都是从这个总根子而来的。由这无明而导致身、口、意等的错误行为,这就是(二)“行”,行也就是“业。无明与行就是前生的因。(三)是“识”,有了前生造作之业为基因,就使识带着这个业因来投胎受生。(四)是“名色”,就是精神与物质结合体的初级形状。(五)为“六入”,即逐渐生成了六根。(六)是“触”,是由六根对六尘而产生的。(七)“受”,乃是触生出来的苦、乐、舍等感受。此五支就是由前世之因而感生的现世的五种苦果。这五种苦报的程度如何,完全由前世的业因而定,绝对不能依今世的意志为转移。(八)是“爱”,既然有了苦、乐、舍之三种不同的感受,就必然要因所乐而生起爱恋之心。(九)是“取”,有了爱,接下来便是由爱而生的取著而据为己有。(十)即“有”,因取而有,有了什么?有了感招来生(依报而受苦、乐)的因。此来生报之因由今生之爱、取、有而来,它也是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的;它就象档案一样把你所造作的善善恶恶之业一件一件地给你储藏起来,一旦机缘成熟,便引生你应得之报!如我小时候读过的书,有一段时间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但现在却又觉得记忆犹新。这就说明,一经我们过目的东西都会牢牢地落在自己的意识即记忆的田地里。我们有时之所以会记不起来,是因为我们的念力微弱,当时没有充份地起作用,并非把那个东西的印象给丢失了。有些人因某种不适意的事情就乾脆自杀了,但你杀坏的仅仅是你的色身,你自己所造的业不仅依然存在,相反地由于你的自杀,又给自己增添了新的罪业!又如两个冤家对头,即使一方把对方杀了,而对方对你的仇恨你却永远也杀不尽,相反地使对方更加对你恨之人骨。因为并不是只要把人的身体消灭了,也就等于把人对你或你对人的恨也消灭了。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实在是深得此中之“三昧”啊!(十一)生,即是由今生之业将感招来生之报。(十)老死,由生而老,由老而死,是人类共许之绝对真理,谁也违背不了这个真理!

  总上所述,即是沸教所讲的因果报应和轮回不休的根本规律,也就是由集招报之说明。现在把话又说回来。

  说到现世,大家尚可以通过深入的观察和由此观察再思维反省而有所了解,但前世之所谓无明、行等等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这里,很多人都有怀疑,其实这些都是根据“因果律”而来的。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我们现在有身体即五官的存在和精神的作用,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因果。如果不承认因果律,甚至残酷无情地否定因果之存在于人生运动乃至宇宙万类的运动之中,那世界就必然会乱了套。比如人类只要还没有死去或未感到肚子里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可避免的就要把食物送到嘴巴中嚼得津津有味地咽下去。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的过程,就是因果律们生命中默默无声地作用,它分分秒秒都在面对宇宙万象宣示深邃的真实不虚的妙法。如果吃饭不能充饥的话,谁也不会乐意每天到一定的时候把香喷喷的食物狠心地咬牙切齿地吃下去。再比如大家到佛学院来求学深造,同样是因果律所起的作用。那就是相信学佛之殊因定感成佛之胜果。因此,人之一举一动都跳不出因…

《论开悟(贾题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