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开悟(贾题韬)▪P5

  ..续本文上一页果律的范围。我们既相信由因而得果,反过来亦可由果推因。我们现世的身心生命是果,过去世中必有此因,否则就成了“无因论”!既可由今世之果推知往世之因,则今生之果又必然是后世之因。如是因因果果互为前提和基础,又互为结果而如影随形,这就是佛教之三世两重因果之简单说明。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说,人死了以后又因业而转来受生。那个业到底是怎么样又来到新的生命之运动中呢?我们可以承认因果律,但这由因果律及由果索因过程中的媒介或“载体”是什么东西呢?宋朝时有一位居士名黄山谷,他同净文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真净文禅师问他:“真长老、黄居士死了烧了何处相见!”黄居士闻言瞠目结舌不能回答。黄居士的文思和从三藏十二部中得到的道理知解这时完全等于零。这里“何处相见”就是此处“识”的分位问题。我们说开悟,关键的关键就是看我们对这问题是不是真正有了正确的认识。

  好!现在我们既承认了“集”为苦的因,也就是说明白了烦恼为“苦”之因的大道理。那么,对这个烦恼怎么办呢?这就是四谛中的“道谛”所要完成的任务了。把烦恼一步一步地断尽了,苦也就自然而然地消灭了,并且永远地不能再来扰害我们了,这就是“灭谛”。断了烦恼灭了苦,就完全能够证得涅槃自由、清净无碍的妙境界了。但苦怎么灭呢?这只有修道,修道就是“道谛”。按照小乘的讲法,道不外乎三十七道品。一是四念住。我们的“念”是驰逐不息的,现在怎样才能使这个念安静下来呢?这里有四种方法:①观身不净。人身从里到外本来不净,而今误认为净饰打扮,这就是“净倒”!只要通过辨析体察,从根本上认识身实不净,就能够把“净倒”的烦恼断了。②观受是苦。苦就是“乐倒”。众生妄认苦痛为乐逸,现在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审周遍的思维,知道了我们所受到的快乐刺激等其实都是难以言说的痛苦,就可以把“乐倒”的烦恼除掉。③观心无常。世间一切都是刹那万变的,而众生妄认为恒常不变的,这就是“常倒”。只要通过观心之变幻无穷就可断除“常倒”的烦恼。我们刚才心中所思想的与现在所思所想的就大不一样。这样的不一样,众生每天每时每刻不知有多少!④观法无我。宇宙间山石金木及众生身心内外等皆无实性,无主宰力、而众生妄执为有,且认为各有实性、有主宰力、有我、有我所等等,实际上一切法都是要依赖条件才能存在的,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就无所谓“法”的存在,更谈不上对于“法”有主宰力了。

  以上就是对常乐我净四烦恼的正确看法,依靠四念住对治这四烦恼。

  其次是四正勤。①已生恶法令断;②未生恶法令不生;③己生善法令增长,④未生善法令生起。

  三是四神足。前面的四正勤是“戒”,这四神足是“定”。入了定,就会有了“堪能”,这样,你想作的事就有力量去完成了。我们所说的得“无眼通”、“天耳通”等等,都是依定力来实现的。据说虚云老和尚五十多岁时在高(日文)寺参禅,一日在禅定中忽觉光明迸发,清楚地看见某位师父正在打扫厕所!再看,又见许多帆船沿江而下。出定后一问。果如定中所见。这就是“定”的功用。“定”的另一名称叫“神足”,分为四种:①欲:由希求的意乐增上而得定;②勤:由精进增上而得定;③心:由修止而得定:④观:由理观行而得入定。

  四是五根。四正勤与五根两者实际是同一内容,只是前者力弱,后者力强。内容是:①信:相信三宝,相信因果,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无上之佛道。②精进:对所有善法能排除一切困难而不断进取。③念:对应断应修念念不忘。④定:一心不乱而安住禅定。⑤慧:对所学所修通过如理的体察思维而得见正确的知见。

  五是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力有五种。即:①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种疑惑。②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③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般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④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起诸禅定。⑤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是七觉支。这是开悟时必须具备的七个条件。①念;对一切善法恒忆恒思,永无忘失。②择法:如理如量,抉择审定。③精进:勇猛前进而不生退屈。④喜:欢喜。因见道而生喜乐。⑤轻安:由见道之喜乐而产生的轻松安稳自在舒逸的一种感觉。⑥定:身心远离粗重,具有心一境性。⑦舍:正直、平等,随无功用而转。

  七是八正道。八正道又称八圣道:①正见:正确的见解。②正思维:由正见面生起的思想活动自然是正确的思维。③正语:知见正确,思维正确,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当然不是胡言乱语。④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住于正行。⑤正命:以正当的行为养活维持自己的生命。⑥正念:正如正念,思想纯正。⑦正精进:积极修学正道而永不退转。⑧正定:精进勤修止观而永不散乱动摇。

  以上就是道谛中所说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也是小乘修法的精要所在。现在,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请大家看:在小乘的修法中,从四念住开始到八正道为止,这三十七道品的中心指导思想是四圣谛,而四圣谛中最重要的法门就是四念住。四念住的四种观法,主要是对治常、乐、我、净四倒,通过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直到八正道,整个的精神唯在于解脱个人的烦恼,以自利为本位。对自己以外的众生应采取什么态度呢?四念住里没有提到。再看四谛:“苦”──世间的种种苦报;“集──苦的原因;“灭”──证的果位,“道”──证灭的方重点同样在于自我解放。一句话,对众生应采取什么态度,我们在小乘的修法和观点里怎么也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我们不妨又退一步讲,如果一个人只为了个人解脱,而解脱的途径是在于断烦恼。也就是说,只有断了烦恼才能解脱。那么,再请问:采取三十七道品的这种只顾自己的修行方法是否能断除烦恼呢?我们举个例子:有两个人,一个人说他不爱财,其实他手中没有一文,空空如也!另一个也说他不爱财,口袋里却有数亿万之巨款,但他全部拿出来支援国家建设,自己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你说这两个都自称不爱财的人相比之下哪一个更可靠一些?又如:一个人很讲究各种修养,因此逃避到深山穷谷整日面壁而坐,吃饭穿衣全赖别人供养,自然表现得心平气和的,怎么也不会跟他人吵嘴打架,更谈不上无事生非了。而另一个人却天天从早到晚积极参加社会建设,也总是心平气和的。请问:在修养上,这两个人哪一个更可靠一点呢?哪一种行为比较可取呢?谁断烦恼的力量要大一些呢?

  因为,阿罗汉由资粮位、加行位、修道位一步步地修行,只断了烦恼而没有断尽习气,以致还要退,甚至于以自杀来保持所证之果,其症结就在于他们采取自利的断烦恼的修行方法本身有点不妙。所以,他们的神通功用必然是有限的;因为他们脱离了众生、脱离了社会,失去了彻底解除烦恼的好环境和功德之源。小乘果位没有什么可羡慕的。理论上,小乘必然要趋向大乘。而事实上,原始佛教并没有停住脚,紧接着就是部派的争鸣,把原始的教义推向较有系统的组织而深化了。随着印度的社会发展,又促使部派佛教内在的矛盾的暴露,产生了要求新的统一的学说适应新的。大乘学就这样应运而生。

  第五讲 唯识学的开悟(上)

  上一讲对于小乘有关开悟的内容作了概略的介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无论就其思想或者就其果位而言,都是不能使人满意的。因此,小乘趋向于大乘,是佛教思想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研究佛学,尤其是在实践上追求无上菩提一定要以大乘为中心。真正的佛教是大乘,绝非小乘!

  大乘教义里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个是中观学派,另一个是唯识学派。从历史的发展来说,小乘部派佛教日趋分裂之后,紧接而起的是中观学派,继之而来的是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对峙局面。现在我们先讲唯识。

  由于唯识思想体系较近于小乘,向中观的思想比较接近禅宗,我的本意是想给大家介绍禅宗的,所以,如果先讲中观、次讲唯识,最后再讲禅宗的诸,思想上又须回头照应,否则就不容易紧密地衔接起来,故先讲唯识。

  讲唯识一般地从《百法明门论》讲起,因为此论是学唯识的入门书,学好此论也就是为研究唯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的程序次应是《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这些都是世亲菩萨所著。世亲原是学习小乘的,后来在其兄无著菩萨的摄受下,由小趋大。《俱舍论》是世亲菩萨弘扬小乘的光辉巨著。传说世亲一生著有大乘论五百部,小乘论五百部,所以被誊为“千部论主”。世亲菩萨还没有来得及为《唯识三十颂》作注就去世了。

  世亲菩萨去世以后,印度有十大论师竞起为《唯识三十颂》作注。玄奘大师的学习也以此论为主。大师回国后,曾准备把十大论师的论著全译出来,但在他的上首弟子窥基等人的提议下,玄奘大师以护法的学说为主而参以其他九家之说将十大论师之全部论著揉译为一部,这就是中国佛教唯识学的权威著作《成唯识论》。后来,窥基法师根据玄樊大师的讲说,又加上自己的领悟心得作了《成唯识论述记》,使《成唯识论》的思想体系更加严密和紧凑,从而成为千古巨著。唯识学的完整的思想体系,由玄类传之于窥基,又由慧沼师承窥基而再传之于智周,此时乃赫然成宗。但沿袭印度的思辨气息太重,所以很快便就衰落了。所以经过历史上的多次丧乱,唐人译著散失严重。直至清朝未年,杨仁山居士在英国通过大使馆的活动才从日本请回了唯识法相学方面的大量论著,接着他便在南京创立了“金陵刻经处”,请欧阳竟无主持,积极从事校订刊正印行流通,才得以使绝学复续,唯识法相之学又在国内逐渐兴起。更由于唯识学原理较接近于现代科学,因而吸引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章炳麟、梁启超、康有为、梁漱溟、熊十力等从事深入地学习和研…

《论开悟(贾题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