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開悟(賈題韬)▪P5

  ..續本文上一頁果律的範圍。我們既相信由因而得果,反過來亦可由果推因。我們現世的身心生命是果,過去世中必有此因,否則就成了“無因論”!既可由今世之果推知往世之因,則今生之果又必然是後世之因。如是因因果果互爲前提和基礎,又互爲結果而如影隨形,這就是佛教之叁世兩重因果之簡單說明。但是,這裏面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說,人死了以後又因業而轉來受生。那個業到底是怎麼樣又來到新的生命之運動中呢?我們可以承認因果律,但這由因果律及由果索因過程中的媒介或“載體”是什麼東西呢?宋朝時有一位居士名黃山谷,他同淨文禅師關系很好。有一天真淨文禅師問他:“真長老、黃居士死了燒了何處相見!”黃居士聞言瞠目結舌不能回答。黃居士的文思和從叁藏十二部中得到的道理知解這時完全等于零。這裏“何處相見”就是此處“識”的分位問題。我們說開悟,關鍵的關鍵就是看我們對這問題是不是真正有了正確的認識。

  好!現在我們既承認了“集”爲苦的因,也就是說明白了煩惱爲“苦”之因的大道理。那麼,對這個煩惱怎麼辦呢?這就是四谛中的“道谛”所要完成的任務了。把煩惱一步一步地斷盡了,苦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滅了,並且永遠地不能再來擾害我們了,這就是“滅谛”。斷了煩惱滅了苦,就完全能夠證得涅槃自由、清淨無礙的妙境界了。但苦怎麼滅呢?這只有修道,修道就是“道谛”。按照小乘的講法,道不外乎叁十七道品。一是四念住。我們的“念”是馳逐不息的,現在怎樣才能使這個念安靜下來呢?這裏有四種方法:①觀身不淨。人身從裏到外本來不淨,而今誤認爲淨飾打扮,這就是“淨倒”!只要通過辨析體察,從根本上認識身實不淨,就能夠把“淨倒”的煩惱斷了。②觀受是苦。苦就是“樂倒”。衆生妄認苦痛爲樂逸,現在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精審周遍的思維,知道了我們所受到的快樂刺激等其實都是難以言說的痛苦,就可以把“樂倒”的煩惱除掉。③觀心無常。世間一切都是刹那萬變的,而衆生妄認爲恒常不變的,這就是“常倒”。只要通過觀心之變幻無窮就可斷除“常倒”的煩惱。我們剛才心中所思想的與現在所思所想的就大不一樣。這樣的不一樣,衆生每天每時每刻不知有多少!④觀法無我。宇宙間山石金木及衆生身心內外等皆無實性,無主宰力、而衆生妄執爲有,且認爲各有實性、有主宰力、有我、有我所等等,實際上一切法都是要依賴條件才能存在的,離開了一定的條件就無所謂“法”的存在,更談不上對于“法”有主宰力了。

  以上就是對常樂我淨四煩惱的正確看法,依靠四念住對治這四煩惱。

  其次是四正勤。①已生惡法令斷;②未生惡法令不生;③己生善法令增長,④未生善法令生起。

  叁是四神足。前面的四正勤是“戒”,這四神足是“定”。入了定,就會有了“堪能”,這樣,你想作的事就有力量去完成了。我們所說的得“無眼通”、“天耳通”等等,都是依定力來實現的。據說虛雲老和尚五十多歲時在高(日文)寺參禅,一日在禅定中忽覺光明迸發,清楚地看見某位師父正在打掃廁所!再看,又見許多帆船沿江而下。出定後一問。果如定中所見。這就是“定”的功用。“定”的另一名稱叫“神足”,分爲四種:①欲:由希求的意樂增上而得定;②勤:由精進增上而得定;③心:由修止而得定:④觀:由理觀行而得入定。

  四是五根。四正勤與五根兩者實際是同一內容,只是前者力弱,後者力強。內容是:①信:相信叁寶,相信因果,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無上之佛道。②精進:對所有善法能排除一切困難而不斷進取。③念:對應斷應修念念不忘。④定:一心不亂而安住禅定。⑤慧:對所學所修通過如理的體察思維而得見正確的知見。

  五是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力有五種。即:①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種疑惑。②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③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般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④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起諸禅定。⑤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叁界見思之惑。

  六是七覺支。這是開悟時必須具備的七個條件。①念;對一切善法恒憶恒思,永無忘失。②擇法:如理如量,抉擇審定。③精進:勇猛前進而不生退屈。④喜:歡喜。因見道而生喜樂。⑤輕安:由見道之喜樂而産生的輕松安穩自在舒逸的一種感覺。⑥定:身心遠離粗重,具有心一境性。⑦舍:正直、平等,隨無功用而轉。

  七是八正道。八正道又稱八聖道:①正見:正確的見解。②正思維:由正見面生起的思想活動自然是正確的思維。③正語:知見正確,思維正確,所表達出來的語言當然不是胡言亂語。④正業:身、口、意叁業清淨,住于正行。⑤正命:以正當的行爲養活維持自己的生命。⑥正念:正如正念,思想純正。⑦正精進:積極修學正道而永不退轉。⑧正定:精進勤修止觀而永不散亂動搖。

  以上就是道谛中所說的具有代表性的叁十七菩提分法,也是小乘修法的精要所在。現在,我向大家提一個問題。請大家看:在小乘的修法中,從四念住開始到八正道爲止,這叁十七道品的中心指導思想是四聖谛,而四聖谛中最重要的法門就是四念住。四念住的四種觀法,主要是對治常、樂、我、淨四倒,通過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直到八正道,整個的精神唯在于解脫個人的煩惱,以自利爲本位。對自己以外的衆生應采取什麼態度呢?四念住裏沒有提到。再看四谛:“苦”──世間的種種苦報;“集──苦的原因;“滅”──證的果位,“道”──證滅的方重點同樣在于自我解放。一句話,對衆生應采取什麼態度,我們在小乘的修法和觀點裏怎麼也找不到明確的答案。我們不妨又退一步講,如果一個人只爲了個人解脫,而解脫的途徑是在于斷煩惱。也就是說,只有斷了煩惱才能解脫。那麼,再請問:采取叁十七道品的這種只顧自己的修行方法是否能斷除煩惱呢?我們舉個例子:有兩個人,一個人說他不愛財,其實他手中沒有一文,空空如也!另一個也說他不愛財,口袋裏卻有數億萬之巨款,但他全部拿出來支援國家建設,自己卻過著極其儉樸的生活,你說這兩個都自稱不愛財的人相比之下哪一個更可靠一些?又如:一個人很講究各種修養,因此逃避到深山窮谷整日面壁而坐,吃飯穿衣全賴別人供養,自然表現得心平氣和的,怎麼也不會跟他人吵嘴打架,更談不上無事生非了。而另一個人卻天天從早到晚積極參加社會建設,也總是心平氣和的。請問:在修養上,這兩個人哪一個更可靠一點呢?哪一種行爲比較可取呢?誰斷煩惱的力量要大一些呢?

  因爲,阿羅漢由資糧位、加行位、修道位一步步地修行,只斷了煩惱而沒有斷盡習氣,以致還要退,甚至于以自殺來保持所證之果,其症結就在于他們采取自利的斷煩惱的修行方法本身有點不妙。所以,他們的神通功用必然是有限的;因爲他們脫離了衆生、脫離了社會,失去了徹底解除煩惱的好環境和功德之源。小乘果位沒有什麼可羨慕的。理論上,小乘必然要趨向大乘。而事實上,原始佛教並沒有停住腳,緊接著就是部派的爭鳴,把原始的教義推向較有系統的組織而深化了。隨著印度的社會發展,又促使部派佛教內在的矛盾的暴露,産生了要求新的統一的學說適應新的。大乘學就這樣應運而生。

  第五講 唯識學的開悟(上)

  上一講對于小乘有關開悟的內容作了概略的介紹,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無論就其思想或者就其果位而言,都是不能使人滿意的。因此,小乘趨向于大乘,是佛教思想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們研究佛學,尤其是在實踐上追求無上菩提一定要以大乘爲中心。真正的佛教是大乘,絕非小乘!

  大乘教義裏主要有兩個學派:一個是中觀學派,另一個是唯識學派。從曆史的發展來說,小乘部派佛教日趨分裂之後,緊接而起的是中觀學派,繼之而來的是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對峙局面。現在我們先講唯識。

  由于唯識思想體系較近于小乘,向中觀的思想比較接近禅宗,我的本意是想給大家介紹禅宗的,所以,如果先講中觀、次講唯識,最後再講禅宗的諸,思想上又須回頭照應,否則就不容易緊密地銜接起來,故先講唯識。

  講唯識一般地從《百法明門論》講起,因爲此論是學唯識的入門書,學好此論也就是爲研究唯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研究的程序次應是《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這些都是世親菩薩所著。世親原是學習小乘的,後來在其兄無著菩薩的攝受下,由小趨大。《俱舍論》是世親菩薩弘揚小乘的光輝巨著。傳說世親一生著有大乘論五百部,小乘論五百部,所以被謄爲“千部論主”。世親菩薩還沒有來得及爲《唯識叁十頌》作注就去世了。

  世親菩薩去世以後,印度有十大論師競起爲《唯識叁十頌》作注。玄奘大師的學習也以此論爲主。大師回國後,曾准備把十大論師的論著全譯出來,但在他的上首弟子窺基等人的提議下,玄奘大師以護法的學說爲主而參以其他九家之說將十大論師之全部論著揉譯爲一部,這就是中國佛教唯識學的權威著作《成唯識論》。後來,窺基法師根據玄樊大師的講說,又加上自己的領悟心得作了《成唯識論述記》,使《成唯識論》的思想體系更加嚴密和緊湊,從而成爲千古巨著。唯識學的完整的思想體系,由玄類傳之于窺基,又由慧沼師承窺基而再傳之于智周,此時乃赫然成宗。但沿襲印度的思辨氣息太重,所以很快便就衰落了。所以經過曆史上的多次喪亂,唐人譯著散失嚴重。直至清朝未年,楊仁山居士在英國通過大使館的活動才從日本請回了唯識法相學方面的大量論著,接著他便在南京創立了“金陵刻經處”,請歐陽竟無主持,積極從事校訂刊正印行流通,才得以使絕學複續,唯識法相之學又在國內逐漸興起。更由于唯識學原理較接近于現代科學,因而吸引了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章炳麟、梁啓超、康有爲、梁漱溟、熊十力等從事深入地學習和研…

《論開悟(賈題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