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開悟(賈題韬)▪P4

  ..續本文上一頁欲界是五趣雜居地,主要因其有飲食欲、男女欲、睡眠欲及嗔害過慢等等。我們要看一個人有沒有定力,關鍵地是看他是否離“欲”了,如果沒有,那即使其有呼風喚雨甚至出神入化之能,也絕非已得正定,他必須會入魔而無由究竟解脫!色界、無色界是非定不能到的。這兩界分爲八個地,修道所要斷的煩惱,不光是欲界,而是包括色界、無色界的煩惱統統要斷!貪嗔癡慢不但是欲界中有,色界、無色界照樣也有!在叁界九地中,修惑都分上、中、下叁品煩惱,總起來就有八十一品煩惱,這些煩惱在修道位上要一起斷盡。如何斷?從欲界的第一品開始斷,斷至第六品,就可證得“一來果”,也就是說修行者還要來人間受生一次。前五品的漸斷過程則稱爲“一來向”,——即言其不斷地趨向一來果。待斷了七、八二品就是“不還向”,斷了第九品就證得了“不還果”。以上之二果二向是斷了欲界的修惑而得的。證了不還果便出了欲界。如果接著再一品一品不停止地修斷下去。一直到第八十品這段過程中的漸修漸斷就叫“阿羅漢向”,爾後得“金剛喻定”,頓斷第八十一品惑而一舉證得阿羅漢果,從此永超叁界,修道位至此乃告完成,進入無學道,又稱爲究竟道。

  最後再講講羅漢的種類。

  一是退法羅漢。即是證了羅漢果之後,一不小心則偶然之間修惑複起,很快地就退到了不還果、或一來果、乃至預流果。這就又提出一個問題,爲什麼費了那麼大的勁一品一品辛辛苦苦地修斷,方才入得金剛喻定而證得無學究竟的阿羅漢果,怎麼忽然之間又退了呢?

  二是思法羅漢。即是證了阿羅漢果的,非常貪戀自己所證之聖位,唯恐退而失之。比如曾經有一個叫禾底迦的羅漢就退了六次,最後他怕再退就幹脆自殺了!這裏也有一個大問題:既然證了羅漢果,卻爲何升了退、退了又升呢?再說修道就是要斷貪,可是爲了貪戀羅漢果位卻令人意想不到地自殺了!這不是因貪而犯了殺戒嗎?能殺阿羅漢的人(因爲自殺者是已證了羅漢果的,所以這樣說),還有什麼不可殺的呢?

  叁是護法羅漢。證了羅漢果的人,恐怕自己之果位退失,所以就時刻警惕地保護自己而不敢稍有懈怠。

  四是安住法羅漢。又作住相阿羅漢,指不退亦不進,而安住于果位者。

  五是堪達羅漢。由于不滿足于自己現證之果而精進用功以求證得更高之聖果位。

  六是不動羅漢。這是更高的境界,即是證了羅漢果永不爲一切煩惱之所動。

  爲什麼會有這麼幾種羅漢呢?答複是因爲羅漢雖斷煩惱,卻並未斷習氣。那麼,從道理上來講什麼叫見道?什麼叫修道?見道究竟見的什麼道?修道又修的什麼道?最後證的又是什麼果?又見道斷了見惑,修道又一品一品地斷了思惑,最後證了阿羅漢,入了無學位,如果說阿羅漢可以退到預流果的話,那預流果也有可能再退!如果說從阿羅漢退到預流果還勉強地講的過去,因爲總還是聖人嘛!然而預流果再退下來的話,那就是從聖人降到凡夫了啊!慶幸的是按教義來講,預流果是無論如何也不退的。預流果既然是不退的,阿羅漢果爲什麼卻可以退呢?這又是個大問題!

  以上所提到的問題,是我早年學習《俱舍論》時所産生的疑問,同學們要仔細地分析再分析,研究更研究!我一貫主張佛教是真正的無神論,因爲佛教只勸人類自己來解脫自己!我們在學法相時,就是要多問幾個爲什麼?有懷疑才能有進步!“慧”就是“抉擇”之義。決不可盲從,像錄音機一樣,只是被動地接收!那樣如何能夠學得好呢?只有大膽地懷疑所有的東西——哪怕是人類共許的真理,才能産生更高的智慧。智慧就是從懷疑開始直至解決了種種重大的疑惑而産生的!

  上面講的幾種羅漢位是“有部”的論點。“經部”不同意這些說法,認爲既然證了羅漢果位就不會再退了。我同意經部的說法。

  不過,有部的說法並非無據而雲然。從接近原始佛教的經典如“四阿含”裏面,可以看到有習氣的羅漢很多。嗔恚習者如舍利弗;憍慢習者如畢陵伽婆蹉;愚癡習者如喬梵缽底;神通習者如賓頭盧等。說他們沒證得阿羅漢果位麼?世尊爲何爲之印證?說他已證得聖果麼?何以還有這樣的習氣?有部之所以主張證阿羅漢果以後尚有如此種種情況,是否爲了解答這些難以解釋的問題呢?

  第四講 略說小乘的開悟

  我早年在學習《俱舍論》時,對阿羅漢的果位發生了懷疑。我們知道,佛教非但不伯別人懷疑並且還提倡大膽地懷疑!每一部論著的成立,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次反複地研討和辯論?如《俱舍論》、《中觀論》、《成唯識論》等,它們之所以被通稱爲論,就是因爲它們不是某一個或幾個人的卓識遠見,而是經過大批學者善知識們在精心辨析和缜密地抉擇之後確定下來的。經得起風吹浪打的論──就是智慧的汗水和血肉彙集起來的海洋。要學會佛法或真正弄懂佛學這門博大精深的知識,不經過反複的辨析和抉擇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對言語文字使感性上的認華爲理性上的真實不虛的信仰。不是通過理智上的抉擇而産生的信仰,那僅僅是形式上、文字上、名義口頭上的灌輸而勉勉強強生起的所謂“信仰”,終究是靠不住的,也經不起現實的考驗。

  爲了必須有相信自己的勇氣,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把事事物物之本來面目徹底地弄明白其真正如人類所共許或聖哲們所贊诩之所謂真理那樣,然後再會相信真理,不惜身命去捍衛真理。如果輕易地相信他人的鼓動與宣傳,自己不去積極思索和體察,人雲亦雲,真正的信仰就無從生起!那樣迷迷糊糊地信,最多不過是感情沖動而散發的五分鍾的熱量而已,也更談不到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實際上,定與慧的基礎,主要在于思想先要得到一個明確的認識。這並不是坐在那裏不動,或者只要能達到什麼也不想的境界所能得到。我們現在一說到開悟,大家就覺得可望不可及,原因就在于沒有正確的認識爲定作准備。如果你真正得到了定,開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們知道,阿羅漢見的是四聖滯,證的也是四聖谛。從加行道就觀察四聖谛──四谛十六心觀。一步一步地修觀,到了現觀上證四谛。所不同的是,加行位是有分別智,見道是無分別智。在四谛看來,苦實是苦,這一點大家不會疑惑吧?因爲世間確確實實是苦的。無論分爲五苦、八苦或叁苦。總之,世間樂少苦多,樂未去而悲苦交攻。集谛實在是産生苦的原因,是由人們的煩惱招集産生了人生種種的苦報。下面我們用十二因緣來說明集谛。

  十二因緣是用來說明怎麼樣由煩惱而帶來苦果的最好公式。(一)“無明”即是惑,就是沒有智慧的錯誤的認識,執著我、我所而不放。這個實我就是煩惱的總根子,一切苦果都是從這個總根子而來的。由這無明而導致身、口、意等的錯誤行爲,這就是(二)“行”,行也就是“業。無明與行就是前生的因。(叁)是“識”,有了前生造作之業爲基因,就使識帶著這個業因來投胎受生。(四)是“名色”,就是精神與物質結合體的初級形狀。(五)爲“六入”,即逐漸生成了六根。(六)是“觸”,是由六根對六塵而産生的。(七)“受”,乃是觸生出來的苦、樂、舍等感受。此五支就是由前世之因而感生的現世的五種苦果。這五種苦報的程度如何,完全由前世的業因而定,絕對不能依今世的意志爲轉移。(八)是“愛”,既然有了苦、樂、舍之叁種不同的感受,就必然要因所樂而生起愛戀之心。(九)是“取”,有了愛,接下來便是由愛而生的取著而據爲己有。(十)即“有”,因取而有,有了什麼?有了感招來生(依報而受苦、樂)的因。此來生報之因由今生之愛、取、有而來,它也是絕對不會平白無故地消失的;它就象檔案一樣把你所造作的善善惡惡之業一件一件地給你儲藏起來,一旦機緣成熟,便引生你應得之報!如我小時候讀過的書,有一段時間是一點也記不起來了,但現在卻又覺得記憶猶新。這就說明,一經我們過目的東西都會牢牢地落在自己的意識即記憶的田地裏。我們有時之所以會記不起來,是因爲我們的念力微弱,當時沒有充份地起作用,並非把那個東西的印象給丟失了。有些人因某種不適意的事情就乾脆自殺了,但你殺壞的僅僅是你的色身,你自己所造的業不僅依然存在,相反地由于你的自殺,又給自己增添了新的罪業!又如兩個冤家對頭,即使一方把對方殺了,而對方對你的仇恨你卻永遠也殺不盡,相反地使對方更加對你恨之人骨。因爲並不是只要把人的身體消滅了,也就等于把人對你或你對人的恨也消滅了。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實在是深得此中之“叁昧”啊!(十一)生,即是由今生之業將感招來生之報。(十)老死,由生而老,由老而死,是人類共許之絕對真理,誰也違背不了這個真理!

  總上所述,即是沸教所講的因果報應和輪回不休的根本規律,也就是由集招報之說明。現在把話又說回來。

  說到現世,大家尚可以通過深入的觀察和由此觀察再思維反省而有所了解,但前世之所謂無明、行等等又是怎麼知道的呢?在這裏,很多人都有懷疑,其實這些都是根據“因果律”而來的。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理論。我們現在有身體即五官的存在和精神的作用,都是從哪裏來的呢?這就是因果。如果不承認因果律,甚至殘酷無情地否定因果之存在于人生運動乃至宇宙萬類的運動之中,那世界就必然會亂了套。比如人類只要還沒有死去或未感到肚子裏達到飽和狀態時,不可避免的就要把食物送到嘴巴中嚼得津津有味地咽下去。這個看似簡單實則極其複雜的過程,就是因果律們生命中默默無聲地作用,它分分秒秒都在面對宇宙萬象宣示深邃的真實不虛的妙法。如果吃飯不能充饑的話,誰也不會樂意每天到一定的時候把香噴噴的食物狠心地咬牙切齒地吃下去。再比如大家到佛學院來求學深造,同樣是因果律所起的作用。那就是相信學佛之殊因定感成佛之勝果。因此,人之一舉一動都跳不出因…

《論開悟(賈題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