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絮語▪P5

  ..續本文上一頁你看五百羅漢,各種姿態都是定相,都入叁昧。不要怕動,一旦知有,動也是他,靜也是他。所謂終日倫情不礙他事。

  什麼是知有

  依禅宗來說,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悟道。打七也者,就是要求大家克期取證,在一定精進,一定修持中集中焦距,突破一點得以明心見性,悟自本性

  因此,可以這麼說,打七是方法論,是直捷了當的方法論,也就是幫助大家明心見性的方法論。

  那麼,如何知有呢

  又如何在打七中知有呢

  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八萬四千法門爲度八萬四千煩惱。知有之法,貴在當機應機。

  打七中知有之法,即是所謂的教外別傳。所謂教外別傳,不是佛法之外別有方法可傳。我們知道,佛法是不二法門,如另有所傳則即非佛法。教外別傳即是別于教法,異于教理的法門。所謂教法教理是相對宗門宗法而言。所謂宗,即是佛法的實踐方法,所謂教,即是佛法的理論宗旨。所以教外別傳就是別于教理的宗門心法。就是真參實悟,以事證事。

  教理的知有是如來撣,教外的知有是祖師禅。如來禅是經律論的印證,祖師禅則外加六度萬行。前者是信解,後者是行證。所謂宗通教亦通方始是般若真智,方始能談禅說禅。不然如古人所說,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有如獨眼龍。

  因此,可以這麼說,打七的知有,就是要學者宗通教亦通。也就是智慧和精進兼具。徒有智慧而無精進,就是狂慧,徒有精進而無智慧,就是乾慧。打七的宗旨,大致如此,〈證道歌》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至于如何引導學者,如何真修實證,只有當局者知,不是口頭說理可以講盡的。大家在這幾天中好好的親身體驗一下,這就是教外別傳的別致。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然說食者不飽,畫餅不能充饑的。

  行香時,不妨體會動中即是定的道理。不是動中求定。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呵,千萬注意。

  爲什麼說不是動中求定呢

  以前就跟大家解釋過,現在重複說一下。

  動中求定和靜中求定都是頭上安頭,愈求愈亂,愈求愈妄。動本來就是定,靜本來就是定。要在動靜以外再找個定,豈不是更大的妄念了嗎

  覺妄即真,則不止動靜,一切山河大地,皆緣妄塵,皆爲妄。

  〈法華經〉說,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臨濟禅師解得好,佛本不生,法本不滅,雲何更有佛法現前

  佛不應更作佛,故不得成佛道。

  所以若是動中求定,即是妄上加妄,動中即定,才是正定。愈走愈亂,乃至愈亂愈定,這才是正定。

  怕什麼亂

  怕什麼動

  知道亂,知道動,不隨他去,任他亂動,這就是定,不隨他去就是正定。所謂不隨他去,是指不隨亂動而亂動之心,則此靈知覺性即是正定。

  能持正定,動也好,亂也好,如雁過長空,影落寒潭,雁去則迹亦不留。依然任運自在,毫無去留之念。

  所謂正定跟上面所說的定無定相。無一不是定。正定的關鍵就在自覺,就是般若。沒有智慧的定,就不是正定,那是有相之定,有爲之定,相對之定,不名正定。

  因此,在行香中,能知昏沈,就是定。能知動亂,就是定。能知妄念,就是定。這就是般若正定。不要在昏沈,亂動,妄念之外去求定。

  這麼一說,大家就有點受不,,不能怪你們,佛說《法華經》時,照樣有大批聲聞衆退席,不是他們不接受佛法,只是無法領會非公境界呀!

  上面所說的是相對知有者而說的,惟證方知,是實證之事,而非空耍嘴皮,徒說道理可以體認。

  同樣,佛經大部是說給菩薩們用來印證見地功夫的,不是我們大家現時能了解的境界。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有幾個人能了透

  何況還比不了佛法。所以學佛要實證真修。不由實證真修,當聞正法之時,不退席,不疑惑,不茫然者絕無僅有。

  諸位聽不懂,有懷疑,是正常,不然就怪了。所謂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毛主席所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是同于此理。沒有真修實證,你如何體認般若正智

  打七就是爲了精進,帶領大家真修實證。但卻處處要自覺,時時要精進。即來之則安之,不然不止辜負自己,也辜負了學校和我及助持者的苦心。

  學佛就是要真修實證,如何真修實證

  整個佛法,經律論,都已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多數人不是過就是不及,不是把佛法當作聖解搞迷信,就是當作名相義理做學問。

  報道歌)說,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直截根源就是禅宗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摘葉尋枝就是義學沙門,執經問字,斷章取義。

  又說,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佛法就是唯證方知,不是可由道理推測出采的,如同鏡裏花,水中月。都無實義。

  〈證道歌〉是永嘉大師悟道後所作的心得報告。句句實言,語語親證。禅宗就是如此,一旦了心知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不必長篇廣論,要言不繁,字字玑珠。就像畢卡索畫公牛一樣,易稿近二十次,最後定稿乃以幾筆白描盡繪形彩,神似盡在不言之中,精髓超越圖相之外。

  因此,學佛而不真修實證,直如<證道歌>所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河責,數他珍寶有何益。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爲月枉施功。〈證道歌〉加上<普賢行願品>就是真修實證的理論實踐法門。真能貫通,真能圓融,日銷黃金萬兩,承受四事供養也不爲過。 這幾天跟大家所講的,其實都已包含了真修實證的基本道理。此中沒有人我是非。我們智慧不足就要虛心承教,一有懷疑當即執經問卷,一點客氣不得。應知萬事以修行爲第一,天下事還有什麼比修行更爲重要

  〈證道歌〉說,圓頓教無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就是此理。

  說到修行,首先要明白爲學日益,爲道日損的道理。這句話本來是老子所說的,現在借花獻佛,拿來引喻一下,不必盡合其義。大家要搞清楚,爲學日益,益個什麼

  爲道日損,損個什麼

  損之又損,又如何

  難道成斷滅

  其實,爲學日益的是知識,也就是知見,世智辨聰,耳聰目明。爲道日損的也是知見,世智辨聰,耳聰目明。

  世間作學問,不怕你有知見,知見愈多學問就愈深,名望就愈高,光彩就愈大。所謂立言,成就一家之言。

  然而相對的,知見愈多,學問愈深,名望愈高,光彩愈大,貪嗔癡慢疑也就愈重,人相我相衆生相也就愈廣。誠所謂仁義不廢,大盜不止。

  修行過程,最怕的就是所知障。古人說甯可破戒也不能破見。戒有遮權,忏悔補過。見地不真,執非爲是則永劫難複。學佛不是作學問,如同革命一樣,不是請客吃飯,溫良恭儉讓。要真修實證,動刀動槍,玩真格的。

  修行就是轉識成智,轉化所知、煩惱二障爲般若真智。因此爲道日損是轉識成智的過程中,損之又損,覺妄即真,不除妄念,不成斷滅,智慧現成。

  〈證道歌〉所說,不除妄想不求真。就是印證<圓覺經>覺妄即真的道理。

  修行佛法最忌外求。一般入學佛,如同懷寶貧子,顛狂外求,不知自身是寶。

  禅宗有一首詩惕,是個比丘尼所作,競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正說明其事。真修實證,就是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認賊作父。如何做自已的主人呢

  就是要先了妄心,不爲其所役,不爲安心所驅使,不隨妄心而流轉。

  佛告阿難,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這裏的慧是指義學之慧,非般若智慧。般若是實相實證,不是義學所能得到的。學道做主人,必須先了妄心。<證道歌>說,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明白地告訴大家,寶在自己懷中,如六祖所說,密在汝邊。若還癡心外求,豈不成顛倒妄想嗎

  懷中解垢衣,即是覺妄即真。自性光明爲二見叁毒等無明垢汙所障,只要真解脫,智慧光明,自然現前。解脫自在不須外求,反求諸己,即可獲得。向外癡求只是求妄逐妄,妄上加妄,不名精進,反成心累。反求諸己,則知真心。那時即可當家作主。真妄本來不二,惟證方知。不能徒托空言而以爲實相,真理反成戲論。禅宗祖師說過,供養百千萬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爲第一。什麼是法供養

  供養無心道人就是法供養。什麼是無心道人

  無心不是沒有心,無心是覺妄成真。無心道人就是莊子所說的真人。相對凡夫而言是無安心而有真心的修行人。

  換句話說,這個無心道人就是諸位自己。學佛不求自己,而專求諸佛加持,就是癡狂外走,就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再說,供養諸佛,你拿什麼來供養

  法供養爲第一。你用什麼法來供養

  你有什麼法來供養

  所以,諸位呵!不要自欺欺人,沒有實證,就講經說法,就說法供養

  說句粗話,那是狗屁,人都不願聞,何況諸佛菩薩。臨濟禅師上堂,有時向學人說: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

  無位真人就是無心道人,也就是諸位自性。臨濟慈悲特甚,特地舉出來,讓大衆尋他去。可惜一般人只去追求叁玄叁要,逞弄機關聰明,反爲機鋒所誤,盡死于言下句下。而不去實修實證,細究此一段上堂公案。

  後來,臨濟看看衆人不會他意,便又說道,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真是老婆心切,恨鐵不成鋼。他說得太直捷,太明白7,只是衆人不會。意思是說,不要作聖解,無位真人是個什麼東西

  有什麼了不起

  人人都有,處處都在。幹屎橛只是一句口頭語,不起眼之物。這和莊子所謂道在屎溺,不盡相同。千萬不要借題發揮。這就是金屎法。六祖說過自性自度。學佛就要吃飯自己飽,安心自己了,生死也自己了。

  法供養,就是自性自度。以自性般若來供養諸佛,才是真供養,才是第一供養。你拿功德心、所求心、安心、癡心去供養百千萬諸佛,倒不如以自性爲供養,更具圓融。

  以上提到無心道人,無位真人。如何成就無心道人,無位真人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致。一言以蔽之,真修實證。我們這幾天就是爲此而來而修的。

  無位真人每天都從我們面門出入,大家一聽,滿對口的,挺對板的。可是我如果說無明煩惱每天都從我們面門出入,諸位聽來就興味索然,毫無生趣。

  無明煩惱是我們最老的也是最親密的朋友,從無始以來就朝朝共起,暮暮伴眠,身影不離的伴隨著我們。就是因爲太熟,太親7,我們對他也無所謂什麼規矩方圓,自然習慣,少不了他,也丟不了他。

  其實,無位真人與無明煩惱,正是一體兩面。我們只往熟處而親,自然于生處就疏遠了。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對無位真人視之若無物,聽之若無聲。乍一聽起,確有新鮮之感。

  學佛就是熟處要生,生處要熟。什麼是熟處

  貪嗔癡慢疑等等無明煩惱。什麼是生處

  六度萬行,無位真人。

  諸位修持佛法要想真正上路就必須要有正見。正見是八正道 之首。八正道皆以般若爲依歸,正見離不了般若。若無般若,不名正 見。如何能得般若

  就是熟處要生,生處要熟。

  其時,真如臨濟所謂,無位真人常從面門出入,而非無明煩惱。也如傅大士所說,夜夜抱佛眠,朝朗還共起,而非朝朝共無明,暮暮伴煩惱。

  生處熟了,般若智慧自然增長,熟處生了,無明煩惱自然就轉化成般若智慧。〈證道歌〉所謂,叁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在此特別要注意!特別告訴大家不要颟顸。所謂叁身四智體中圓,轉識成智,是佛智。平常我們所用的般若之辭,其實是相似般若,不能等同佛智。但約定俗成,一般都以般若來區別世智。所以要大家明白,今後所說的般若智藏,只是相似般若,而非轉識成智的佛智。千萬不要搞混,不然就會誤解佛法而生他見。書歸正傳,再談熟處要生,生處要熟的問題。

  熟處要生的無明煩惱可以智藏照化,故若得般若,遠離顛倒夢想,無明煩惱。熟處即自疏生,智藏即次增長。

  生處要熟。已證般若,則六度萬行,皆以精進而深廣。生處即漸成熟,覺行即次圓滿。

  還是老話,無般若不能化無明轉煩惱。無精進不能成行持證圓融。因此,熟處要生,生處要熟,是學佛修持的根本之道。

  一以理證,一以事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前面說過,一了之事是理證,百了之事是事行。

  如何理證

  明心見性,理契般若。

  如何事行

  悟後起修,向上一路。

  有關明心見性的問題,前面已然討論過,先按下不論,下面隨時想到再說。

  禅宗祖師常說,知有向上—路方與佛法相應。又說,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所謂向上一路就是直到佛地,覺行圓滿。重重無盡,無盡重重。明心見性只是理契般若,方合法身。真達佛地,前途尚有十八灘。此所以善財童子不辭精進,煙水南詢,以理入事,會得圓通。向上一路幹聖不傳。非不傳也,是不能也。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別人是替代不了的。更何況此一大事因緣,非得自性自度不可,萬千諸佛也替你不得。

  有關向上一路,禅宗典籍殊少記載。此乃細行、密行,非言語文字可資記持。故真正祖師修持關鍵,反而少爲人知。只在〈禅林寶訓〉一書中有片光吉羽,可資印證。

  我提出來跟大家討論,只是要大家知道確有這麼一回事。佛法非同小可。不是空口說白話,自欺欺人,說悟就悟,然後就成佛作祖,搞些小戲法,欺名盜世。與其如此,倒不如跟張寶勝、張香玉等學個正著。不必硬拉虎皮作大旗,拿佛法作名器來眩惑學人。理契般若已是不易,更何況六度萬行。所以說佛法不是小可,要真修實證。

  大家雖是初學,道理不可不具,見地不可不真。因此我跟大家提出這一段,今後修持會退上這些問題。先打過針,你們就不容易中毒。但是千萬不要當作聖解,也不要執以爲實法。

  

  

《禅心絮語》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論開悟(賈題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