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看五百罗汉,各种姿态都是定相,都入三昧。不要怕动,一旦知有,动也是他,静也是他。所谓终日伦情不碍他事。
什么是知有
依禅宗来说,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悟道。打七也者,就是要求大家克期取证,在一定精进,一定修持中集中焦距,突破一点得以明心见性,悟自本性
因此,可以这么说,打七是方法论,是直捷了当的方法论,也就是帮助大家明心见性的方法论。
那么,如何知有呢
又如何在打七中知有呢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八万四千法门为度八万四千烦恼。知有之法,贵在当机应机。
打七中知有之法,即是所谓的教外别传。所谓教外别传,不是佛法之外别有方法可传。我们知道,佛法是不二法门,如另有所传则即非佛法。教外别传即是别于教法,异于教理的法门。所谓教法教理是相对宗门宗法而言。所谓宗,即是佛法的实践方法,所谓教,即是佛法的理论宗旨。所以教外别传就是别于教理的宗门心法。就是真参实悟,以事证事。
教理的知有是如来掸,教外的知有是祖师禅。如来禅是经律论的印证,祖师禅则外加六度万行。前者是信解,后者是行证。所谓宗通教亦通方始是般若真智,方始能谈禅说禅。不然如古人所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有如独眼龙。
因此,可以这么说,打七的知有,就是要学者宗通教亦通。也就是智慧和精进兼具。徒有智慧而无精进,就是狂慧,徒有精进而无智慧,就是乾慧。打七的宗旨,大致如此,〈证道歌》说,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至于如何引导学者,如何真修实证,只有当局者知,不是口头说理可以讲尽的。大家在这几天中好好的亲身体验一下,这就是教外别传的别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然说食者不饱,画饼不能充饥的。
行香时,不妨体会动中即是定的道理。不是动中求定。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呵,千万注意。
为什么说不是动中求定呢
以前就跟大家解释过,现在重复说一下。
动中求定和静中求定都是头上安头,愈求愈乱,愈求愈妄。动本来就是定,静本来就是定。要在动静以外再找个定,岂不是更大的妄念了吗
觉妄即真,则不止动静,一切山河大地,皆缘妄尘,皆为妄。
〈法华经〉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临济禅师解得好,佛本不生,法本不灭,云何更有佛法现前
佛不应更作佛,故不得成佛道。
所以若是动中求定,即是妄上加妄,动中即定,才是正定。愈走愈乱,乃至愈乱愈定,这才是正定。
怕什么乱
怕什么动
知道乱,知道动,不随他去,任他乱动,这就是定,不随他去就是正定。所谓不随他去,是指不随乱动而乱动之心,则此灵知觉性即是正定。
能持正定,动也好,乱也好,如雁过长空,影落寒潭,雁去则迹亦不留。依然任运自在,毫无去留之念。
所谓正定跟上面所说的定无定相。无一不是定。正定的关键就在自觉,就是般若。没有智慧的定,就不是正定,那是有相之定,有为之定,相对之定,不名正定。
因此,在行香中,能知昏沉,就是定。能知动乱,就是定。能知妄念,就是定。这就是般若正定。不要在昏沉,乱动,妄念之外去求定。
这么一说,大家就有点受不,,不能怪你们,佛说《法华经》时,照样有大批声闻众退席,不是他们不接受佛法,只是无法领会非公境界呀!
上面所说的是相对知有者而说的,惟证方知,是实证之事,而非空耍嘴皮,徒说道理可以体认。
同样,佛经大部是说给菩萨们用来印证见地功夫的,不是我们大家现时能了解的境界。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有几个人能了透
何况还比不了佛法。所以学佛要实证真修。不由实证真修,当闻正法之时,不退席,不疑惑,不茫然者绝无仅有。
诸位听不懂,有怀疑,是正常,不然就怪了。所谓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同于此理。没有真修实证,你如何体认般若正智
打七就是为了精进,带领大家真修实证。但却处处要自觉,时时要精进。即来之则安之,不然不止辜负自己,也辜负了学校和我及助持者的苦心。
学佛就是要真修实证,如何真修实证
整个佛法,经律论,都已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多数人不是过就是不及,不是把佛法当作圣解搞迷信,就是当作名相义理做学问。
报道歌)说,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直截根源就是禅宗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摘叶寻枝就是义学沙门,执经问字,断章取义。
又说,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佛法就是唯证方知,不是可由道理推测出采的,如同镜里花,水中月。都无实义。
〈证道歌〉是永嘉大师悟道后所作的心得报告。句句实言,语语亲证。禅宗就是如此,一旦了心知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必长篇广论,要言不繁,字字玑珠。就像毕卡索画公牛一样,易稿近二十次,最后定稿乃以几笔白描尽绘形彩,神似尽在不言之中,精髓超越图相之外。
因此,学佛而不真修实证,直如<证道歌>所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河责,数他珍宝有何益。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证道歌〉加上<普贤行愿品>就是真修实证的理论实践法门。真能贯通,真能圆融,日销黄金万两,承受四事供养也不为过。 这几天跟大家所讲的,其实都已包含了真修实证的基本道理。此中没有人我是非。我们智慧不足就要虚心承教,一有怀疑当即执经问卷,一点客气不得。应知万事以修行为第一,天下事还有什么比修行更为重要
〈证道歌〉说,圆顿教无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就是此理。
说到修行,首先要明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这句话本来是老子所说的,现在借花献佛,拿来引喻一下,不必尽合其义。大家要搞清楚,为学日益,益个什么
为道日损,损个什么
损之又损,又如何
难道成断灭
其实,为学日益的是知识,也就是知见,世智辨聪,耳聪目明。为道日损的也是知见,世智辨聪,耳聪目明。
世间作学问,不怕你有知见,知见愈多学问就愈深,名望就愈高,光彩就愈大。所谓立言,成就一家之言。
然而相对的,知见愈多,学问愈深,名望愈高,光彩愈大,贪嗔痴慢疑也就愈重,人相我相众生相也就愈广。诚所谓仁义不废,大盗不止。
修行过程,最怕的就是所知障。古人说宁可破戒也不能破见。戒有遮权,忏悔补过。见地不真,执非为是则永劫难复。学佛不是作学问,如同革命一样,不是请客吃饭,温良恭俭让。要真修实证,动刀动枪,玩真格的。
修行就是转识成智,转化所知、烦恼二障为般若真智。因此为道日损是转识成智的过程中,损之又损,觉妄即真,不除妄念,不成断灭,智慧现成。
〈证道歌〉所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就是印证<圆觉经>觉妄即真的道理。
修行佛法最忌外求。一般入学佛,如同怀宝贫子,颠狂外求,不知自身是宝。
禅宗有一首诗惕,是个比丘尼所作,竞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正说明其事。真修实证,就是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认贼作父。如何做自已的主人呢
就是要先了妄心,不为其所役,不为安心所驱使,不随妄心而流转。
佛告阿难,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这里的慧是指义学之慧,非般若智慧。般若是实相实证,不是义学所能得到的。学道做主人,必须先了妄心。<证道歌>说,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明白地告诉大家,宝在自己怀中,如六祖所说,密在汝边。若还痴心外求,岂不成颠倒妄想吗
怀中解垢衣,即是觉妄即真。自性光明为二见三毒等无明垢污所障,只要真解脱,智慧光明,自然现前。解脱自在不须外求,反求诸己,即可获得。向外痴求只是求妄逐妄,妄上加妄,不名精进,反成心累。反求诸己,则知真心。那时即可当家作主。真妄本来不二,惟证方知。不能徒托空言而以为实相,真理反成戏论。禅宗祖师说过,供养百千万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为第一。什么是法供养
供养无心道人就是法供养。什么是无心道人
无心不是没有心,无心是觉妄成真。无心道人就是庄子所说的真人。相对凡夫而言是无安心而有真心的修行人。
换句话说,这个无心道人就是诸位自己。学佛不求自己,而专求诸佛加持,就是痴狂外走,就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再说,供养诸佛,你拿什么来供养
法供养为第一。你用什么法来供养
你有什么法来供养
所以,诸位呵!不要自欺欺人,没有实证,就讲经说法,就说法供养
说句粗话,那是狗屁,人都不愿闻,何况诸佛菩萨。临济禅师上堂,有时向学人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
无位真人就是无心道人,也就是诸位自性。临济慈悲特甚,特地举出来,让大众寻他去。可惜一般人只去追求三玄三要,逞弄机关聪明,反为机锋所误,尽死于言下句下。而不去实修实证,细究此一段上堂公案。
后来,临济看看众人不会他意,便又说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真是老婆心切,恨铁不成钢。他说得太直捷,太明白7,只是众人不会。意思是说,不要作圣解,无位真人是个什么东西
有什么了不起
人人都有,处处都在。干屎橛只是一句口头语,不起眼之物。这和庄子所谓道在屎溺,不尽相同。千万不要借题发挥。这就是金屎法。六祖说过自性自度。学佛就要吃饭自己饱,安心自己了,生死也自己了。
法供养,就是自性自度。以自性般若来供养诸佛,才是真供养,才是第一供养。你拿功德心、所求心、安心、痴心去供养百千万诸佛,倒不如以自性为供养,更具圆融。
以上提到无心道人,无位真人。如何成就无心道人,无位真人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致。一言以蔽之,真修实证。我们这几天就是为此而来而修的。
无位真人每天都从我们面门出入,大家一听,满对口的,挺对板的。可是我如果说无明烦恼每天都从我们面门出入,诸位听来就兴味索然,毫无生趣。
无明烦恼是我们最老的也是最亲密的朋友,从无始以来就朝朝共起,暮暮伴眠,身影不离的伴随着我们。就是因为太熟,太亲7,我们对他也无所谓什么规矩方圆,自然习惯,少不了他,也丢不了他。
其实,无位真人与无明烦恼,正是一体两面。我们只往熟处而亲,自然于生处就疏远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无位真人视之若无物,听之若无声。乍一听起,确有新鲜之感。
学佛就是熟处要生,生处要熟。什么是熟处
贪嗔痴慢疑等等无明烦恼。什么是生处
六度万行,无位真人。
诸位修持佛法要想真正上路就必须要有正见。正见是八正道 之首。八正道皆以般若为依归,正见离不了般若。若无般若,不名正 见。如何能得般若
就是熟处要生,生处要熟。
其时,真如临济所谓,无位真人常从面门出入,而非无明烦恼。也如傅大士所说,夜夜抱佛眠,朝朗还共起,而非朝朝共无明,暮暮伴烦恼。
生处熟了,般若智慧自然增长,熟处生了,无明烦恼自然就转化成般若智慧。〈证道歌〉所谓,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在此特别要注意!特别告诉大家不要颟顸。所谓三身四智体中圆,转识成智,是佛智。平常我们所用的般若之辞,其实是相似般若,不能等同佛智。但约定俗成,一般都以般若来区别世智。所以要大家明白,今后所说的般若智藏,只是相似般若,而非转识成智的佛智。千万不要搞混,不然就会误解佛法而生他见。书归正传,再谈熟处要生,生处要熟的问题。
熟处要生的无明烦恼可以智藏照化,故若得般若,远离颠倒梦想,无明烦恼。熟处即自疏生,智藏即次增长。
生处要熟。已证般若,则六度万行,皆以精进而深广。生处即渐成熟,觉行即次圆满。
还是老话,无般若不能化无明转烦恼。无精进不能成行持证圆融。因此,熟处要生,生处要熟,是学佛修持的根本之道。
一以理证,一以事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前面说过,一了之事是理证,百了之事是事行。
如何理证
明心见性,理契般若。
如何事行
悟后起修,向上一路。
有关明心见性的问题,前面已然讨论过,先按下不论,下面随时想到再说。
禅宗祖师常说,知有向上—路方与佛法相应。又说,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所谓向上一路就是直到佛地,觉行圆满。重重无尽,无尽重重。明心见性只是理契般若,方合法身。真达佛地,前途尚有十八滩。此所以善财童子不辞精进,烟水南询,以理入事,会得圆通。向上一路干圣不传。非不传也,是不能也。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别人是替代不了的。更何况此一大事因缘,非得自性自度不可,万千诸佛也替你不得。
有关向上一路,禅宗典籍殊少记载。此乃细行、密行,非言语文字可资记持。故真正祖师修持关键,反而少为人知。只在〈禅林宝训〉一书中有片光吉羽,可资印证。
我提出来跟大家讨论,只是要大家知道确有这么一回事。佛法非同小可。不是空口说白话,自欺欺人,说悟就悟,然后就成佛作祖,搞些小戏法,欺名盗世。与其如此,倒不如跟张宝胜、张香玉等学个正着。不必硬拉虎皮作大旗,拿佛法作名器来眩惑学人。理契般若已是不易,更何况六度万行。所以说佛法不是小可,要真修实证。
大家虽是初学,道理不可不具,见地不可不真。因此我跟大家提出这一段,今后修持会退上这些问题。先打过针,你们就不容易中毒。但是千万不要当作圣解,也不要执以为实法。
《禅心絮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