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絮語▪P3

  ..續本文上一頁經上說歇即菩提,就是妄心轉爲菩提真心,那時才能解妄心就是真心,真妄不二。只要妄心頓歇,翻過來就是真心覺性,就是明心見性。不要在無明妄念之外再找一個安身立命之處,頭上安頭。無明妄念就是安身立命,只是不自覺知。所以智慧到了,妄念就是真心,智慧不到,真心就是妄念。不明心時,無論白天晚上,都是妄心用世,明心之後,無論白天晚上,都應真心用世。這純粹是實證之事,不是空談理論可知的。光說道理是不行的,叁歲小孩都會講,只要他認得字。若如此,諸位又何必辛苦學佛修持呢

  去學道理,做道學,成就個大學問家,大佛學家豈不容易,豈不光彩?

  所以學佛要講究實證,禅宗祖師一再強調,參要真參,悟要實悟。如何真參

  如何實悟,以後再詳論。大家連心息相依都做不對,連妄心都製不了,還談什麼般若,談什麼佛性,談什麼經論,談什麼佛學,談什麼學佛。都是在自欺欺人。儒家說自誠明,也是要大家不要自欺欺人。前面說過不自欺,首先要承認自己無知,了解自己無知,進而超越無知。千萬不要以理欺人,以理殺人。不要空口說白話,什麼一切皆空,因果就不空,因果曆然不爽。古人早就說過,修行的人自古以來,都是說理者多,證道者少。學佛之人,大多淪爲知解宗徒,豈非叁世佛冤呵!

  修持要講實法,所謂實法就是如理而證,如事而行。換句話談,實法就是沒有定法,但又有千定機緣,如珠子走盤,隨緣而現,隨機而定。功夫到了,見地自然就到,見地到了,功夫也就到了。如理而證,如事而行。

  因此,順便一提,實相無相,這不是口頭禅,而是實證工夫。所謂無相就是如上所說,無有定相,但有機緣。並非空無之無,斷滅之相。有些人說空說有,自己都搞不清楚空有之理,空有之事,還要妄談什麼無相有相,什麼八不中道,豈不瞎人眼目,害人一世嗎

  不是功夫見地合一,理論實踐合一的文字,全是戲論。語言文字不足爲評,孟子說過,盡情書不如無書。修持當如唐末岩頭禅師所說:他後若欲播揚大教,須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

  談過實相無相,接著回答一下有人提的問題,如何是禅宗所謂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大家都知道,天臺法華的一心叁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假。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就是空。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就是中。假空中應作如是會。

  所以說佛法是不二法門,古人說,甯可說阿羅漢有叁毒,也不說如來有二種語。《法華》所說,惟此一事實,余二皆非真。《楞嚴》所說,如我此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爲波旬(天魔)說。

  上面說過法法都是實法,不要挑肥揀瘦,禅呵,密呵,淨呵,這個殊勝,那個魔狂。只要你如實而修,如理而證,應機應法,都能成就。非要專修什麼無上法門,那就成佛不足,成魔有余了。

  萬法本閑,唯人自鬧。宗門所謂的悟,就是明心見性的另稱所謂明心見性,並非真有心性可明可見,那只是宗師對悟境所作一期方便的譬喻之辭。所悟大小,亦非實境,乃以所具機用而有所不同,並非單純所謂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之屬。

  因此,宗門之悟,雖有所指,但並非真有實法可得,不然一經執著,則反成毒藥。不論已悟未悟,都應如是觀。正如趙州所說,我宗無一法示人,只以本分接人。

  其實悟只是宗門修行,向上一路的必然指標;當有其客觀存在之事理。如玄類法師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恰如十月懷胎,頓得人身,仍然要曆經世出世法,乃能成就。不然徒具形似,長居無明,不起功用,終成戲論。五祖所說,不見自性,修行無益。此之謂也。

  不見自性雲雲,即是寓指未出娘胎之時,也就是未悟之時,當其時也,非不能修行,只是修行不能得力,蓋因電源功用未充之故。當人悟時,身心皆有反應。第六意識妄心分別暫伏不起現行,心體空性自然顯明,即如百丈恒禅師所說,心空即見性。大腦皮質得到感應,引起生理反應,百脈舒解,即所謂意解心開可以說是進入更深層的功能態。

  依事而論,此時心空並非斷滅,不是空無所有,只是不起妄塵分別,自性了然,正如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廳法。

  約真而言,明心見性,即如如佛,證法身佛。于圓滿報身尚有十萬八千裏之遙。絕不能等同釋迦之證悟。

  衆生皆如大海盲龜,隨業生死輪回,又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不自知其危,不自知其險。

  一旦當人明心見性,即如執明燈入暗道,方始照見叁界不安,猶如火宅,方始知悉眼前腳下危難遍處,萬裏險灘橫豆未來。方始印悉如何修行,如何學佛。

  是知明心見性,只是開始真正學佛修行之起點,只是一了,而後尚有百了,並非究竟。如上所說,頓得人身,方能逐次修行成辦。六度萬行,一切法門,依事而行,依理而證。宜趨覺行圓滿,方始成就。

  古來開悟有多門,但其實境總不外乎《楞嚴》所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之理事。

  古人所謂,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當人一旦明心見性,則客塵不犯,四境清安,野老讴歌,此爲悟道之機境。

  見性悟道之人,悟了還同未悟時,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雍正皇帝在其《禦選語錄》的後序中,以過來人語,精述有關悟境之機,大概舉出來,供大家參考。

  “聯少年時,喜閱內典,惟幕有爲佛事,于諸公案,總以解路推求,心輕禅宗,謂如來正教,不應如是。

  章嘉呼圖克圖,乃真再來人,真大善知識……得其善權方便,因知究竟此事。

  壬辰正月,延僧坐七兩日共五支香,即通達本來,方知惟此一事實理。

  然自知未造究竟,叩問章嘉,乃曰:若王所見,如針破紙宙,從隙窺天,雖雲見天,然天體廣大,針隙中之見,可謂遍見乎?佛法無邊,當勉進步。

  再後月余,著力參究,經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當下脫落,始知有重關之理。

  乃複叩章嘉,師雲:王今見處,雖進一步,譬猶出在庭院觀天,然天體無盡,究未悉見,法體無量,當更加勇猛精進雲雲。

  至明年正月,一日堂中靜坐,無意中忽踏末後一關,方達叁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慶快平生。

  詣章嘉所禮謝,國師望見,即曰,王得大自在矣。…… 此聯平生參究因緣,章嘉國師實爲聯之證明思師也”。

  姑不論雍正所說叁關之事理如何,只就其證量而言,—悟一回深,則其事其理當可信而知之。

  如上所說,即可印證古人所謂真參實悟確有實事。雍正得力于參究,言之確確。

  所謂參要真參,悟要實悟,高峰妙禅師而下,雍正最爲標旨。宗門悟旨,以心印心,絕不濫許,有所謂甯可永劫受沈淪,不把佛法作人情。學人真有悟處,必待過來明師印可,方許入室,更待錘練有年,方能出世。不然直是兒戲。

  明心見性,正如章嘉之觀天而喻,悟處機境則有大小。非如耳食之輩,信口雌黃,不知真悟,一涉真行理事,便強生聖解,妄談般若,允同波旬。

  《楞嚴》所說,理須頓悟,乘悟並銷,即是指明心見性當機理地,

  狂心頓歇,妄心始除。也就是指悟後起修的功行。如上所說,頓歇後還要繼續長征。

  宋代高麗普照禅師在《修心訣》一書中,對于悟後起修的功行,有非常精辟之論,摘錄幾段以爲參考。”

  “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爲身,妄想爲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靈知是真佛性。心外覓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識指個人路一念回光,見自本性,而此性地,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雲頓悟。”

  即如前面所說的,明心見性,只是最初之事,理契法身,未臻圓融。但知離此心外無法可得,無佛可成。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過去諸佛,只是明心的衆生,現在諸聖,也是修心的衆生,未來學人,亦複如是。由此契理,更以事修,則方能如上所說,圓通報化,覺行圓滿。

  修行而無般若,則學人如處于黑暗,無從轉化曠劫無明,隨習流轉,永無出期。但若學人侍語而得少爲足,不于事上修了,直上狂禅、乾慧,終入魔外眷屬。

  經中所謂,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加倍後起修的功行次第,六度萬行的圓滿成就。有關此事,《修心訣》中說:“頓悟本性,與佛無殊,無始習氣,難率頓除;故依悟而修,漸熏功成。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諸根具足,然其力未充,頗經歲月,方始成人。

  凡夫無始劫來,至于今日,流轉五道,生來死去,堅執我相,顛倒夢想,無明種習,久而成性。

  雖到今生,頓悟自性,本來空寂,與佛無殊。而此習性,率難斷除,故逢順逆之境,惡喜是非,熾然起火,客塵煩惱,與前無異。若不于般若中著功力,焉能對治無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又大藏雲,往往利根之輩,不費多力,打發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輪回。則豈可以一期所悟,便拔置後修耶?

  放悟後長須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隨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爲,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識,悟後牧牛行是也。”

  <修心訣>所述之事,宗門所謂向上一路之事。古人說,向上一路幹聖不傳。非不傳也,要學人自肯自修乃得,非徒口傳耳命可得。宗門之理,以悟爲極則,宗門之事,以行爲契機。從上諸聖,皆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證。因此,悟後起修,實爲圓融佛地之根本,惟此一事實,余二皆非真。如此所說,是爲正說,不如此說則爲邪說。有僧問僞山:“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僞山答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之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

  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

《禅心絮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論開悟(賈題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