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所以。回答说:正因为他选在佛头上拉屎,而不在老鹰头上拉屎,才是有佛性。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却说明了问题,我们日用平常,就要如此,该怎么就怎么,不要起圣解和分别心,不然就处处成挂虑,反而与路为仇了。
有人问首山念和尚,如何是佛法
首山答道,新妇骑驴阿爷牵。佛法就这么平常自在,就像娶亲回家的小夫妇,一路欣然就道。平常心就是自在法门,分别心则是生死根本,颠倒梦想。
学佛学道要得解脱自在,不要自寻烦恼,更不要学断灭。什么是断灭呢
就是守静厌动,执真如涅磐为实相实法。所谓月明帘下转身难,荆棘林中下足易。平地上死人无数,过得荆棘林始是好手。
换句话说,佛法就是世法的升华。要如火中莲花。大家都知道,水中之莲何等清香自洁。但如能在火中栽莲,那才是真本事,经得起考验,任你红尘滚滚,刀山油锅,我自芳香自在。《证道歌》说,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栽莲终不坏。所谓般若火聚能烧一切无明烦恼,自性莲花灼然体露真常,即是火中栽莲之理。
所以诸位,学佛学道要做到火中栽莲。如同先进人士一样,哪里有危险,就上哪里,义无反顾。
不要只顾自己本身的利益,总想享尽天下之福,在那里闭眉闭眼,自以为是学佛打坐。要知道学佛绝非是这么一回事,大家都知道休息是为了更远的长征。学佛学道乃是永无止尽的长征。古人说,学佛学道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
学佛学道首先要降伏自己,降伏自己就是降伏其心。如何降服其心呢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其心。那么如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就是要持平常心。这全是功夫实证的问题,不是空谈性理就可解决的了。
既然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其心。那么首先该自问什么是心?心在哪里?
三藏十二部统统是了心安心的法门,所有经律论都是安心了心的实录。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学佛最具关键的就是要明心,要了心。心之不明,如何能了
如何能安
如何降伏?
千万不可认贼作父,拿着鸡毛当令箭。禅宗二祖神光,当年学佛,儒释道之理都透达通彻,就是不能安心,后遇达摩,始知安心。
西藏白教始祖马尔巴,学贯经纶,不能安心,后退印度弥勒巴,始能安心。
类似这些大德,不胜枚举。他们都非等闲你我,随意学佛。也还要深入精进,实修实证,才能明心了心安心。
因此,真正明心了心,不是光凭理论。要真修实证,千万不能未语言悟,未证言证,拿经典来自欺欺人,这里有因果。什么因果
百丈野狐因果。你说你悟了,悟了就是明心,就能安心。一切大事,莫非现成,什么烦恼生死,全都是呓语,剩下的就是真修实证,转习气为智慧,化无明为菩提。
我们看书千万不要只图理解,禅宗公案记载的多半表浅,于真修实证则绝少言及。不要只看到花呵,云呵,就悟了。那么容易
要知道真修实悟,是要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有多少承当,千山万水,历劫归来,不是等闲得之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看到贼吃饭,没有看到贼挨打。
因此学佛乃大丈夫事,要有这种认识,这种抱负,才能有所成就。才能认贼捉贼,擒贼擒王,才能自己作主,不再认贼作父,这就是明心,安心的基本之理。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法就是为众生安心的法要。
所以说,知归。知归。诸位,包括你我,大家都不知归。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都是身怀宝珠的浪子,有宝不识,有家归不得。所以佛说〈〈心经》《金刚经〉〉等等就是要大家以智慧得解脱,以智慧归自性。
心都不能明,再能讲经说法,都是自欺欺人之谈。
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何止八万四千呢?
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重重无尽呵! 。
所谓尽无尽法门,就是上面所说的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安心法门。如不明心,就是心外求法,佛法也是夕随。所以学佛首在明心。如何明心呢
大家来这里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参禅也好,观想也好,念佛也好,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先告诉大家一个简便的方法,作为入门的基础,权当作走路的拄杖。杆木随身,才能再谈更上层楼的事,不然风之积也不厚,如何能负云气而绝青天呢?
这个方法就是制心一处。所谓制心一处,就是制妄心于一处,而后转化无明为般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定,定是共法。佛法和非佛法的修行基础,都在于定,离开定,就不能谈功夫和实相。大家上座时,稍为观照一下自己的心念,使心念随着呼吸,不急不缓,渐渐调匀。妄念起时,随在呼吸,妄念灭时,随在呼吸,不去管他,妄念调息互为融合,自然就做到心息相依,就是这么一呼一吸,内心清纯绝尘,毫无隔碍。
真正达到心息相依,大脑皮质就自然得到抑制休息,身心自然就净化转化,自然心平气和,烦恼妄念,自然就不起现行。不是没有烦恼妄念,那形同断灭。只是将烦恼妄念转化成心乎气和,也就不起分别心,保任于平常心。六祖<坛经>所说,无念,不是没有心念。而是无妄念,念者念真如。因此心息相依,就是无念法门:无者无妄念,念者念真如。因此心息相依,就是无念法门:无者无妄念,念者念呼吸而已。大同小异。
心息相依就是这么自在乎常,这么随顺功夫纯熟以后,内心自然就可心一境性,这种清静才是真清静,动也不烦,静也不住。所谓无佛处莫停留,有佛处急走过。这时粗重习气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转化,自性光明也就显露自在。这时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达这种境界,全是事上功夫,非徒理论可以了澈的。如果打坐不得要领,那就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用现代俗语来说,当干部的不知如何为人民服务,只是素餐尸位,倒不如回家养猪搞生产要好得多。
同样的出家人,如不好好地老实修行,只图长住供养,下辈子要披毛带角还的。不光是我讲,祖师们早就讲过了。
我们既然走上这条路,就要好好地修行实证,不能盲修瞎练,欺天乎
欺人乎
欺己乎
要亲近真善知识,虚心请益,依法精进。无知是我们修行的障碍和罪过,学佛就是要我们摆脱开无知,就如开放改革一样,要勇于走出无知,走出愚昧。不要自以为是,要承认自己无知,自己无知,还自以为是的处处说理论,时时讲道理,这就是修行的最大悲哀。
惟有坦白承认自己无知,修行才能真正上路。知道自己无知,才会寻求智慧,持正精进,否则连修行的路途和方法都不对路,电源都还没有接触,要谈真修行,真解脱,门都没有。有的人说他学佛多少年,打坐多少年,好像学佛修持可以论年资,排辈份。殊不知佛法最是现成,没有丝毫偷巧,是即是,非即非,不因天高而有,不因地卑而缺,只要修持对路,任何众生即可成佛,没有特殊照顾和后门捷径可图。
心性不明你就是学几世佛,坐一辈子禅,也还是无明一团,到头来还是依然故我,与智慧了不相应,反不如后学者污染少些,包袱少些,反倒容易翻过来。
因此,千万不可自恃学了多少年佛,修了多少种法,就不可一世,贡高我慢,自以为学佛学道,自以为有功德修行。这是大我慢,脱空漫语,大妄语。即使你悟彻心源,若作圣解,亦复如此,可不慎哉
禅宗祖师常说,供养百千万诸佛,反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这句话就是说,与其用求持心,功德心去供养诸佛,倒不如反躬求己修持清净心法,无诸妄念。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家发心学佛,发心修行。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修行。
平常我们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用的都是好方法,为什么不能持效
我说的持效,不是什么放光,不是什么动地,也不是什么见”鬼见神见怪,而是与自性般若相应。(金刚经>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全无自性,全是自性显现的妄念,但得本,末即在其中。智慧自性是本,凡所有相是末。
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大家不能持效,是因为都以妄心来修持,都以有所求心来修持,都以有所得心来修持。岂不闻乎《心经》所说,以无所得故,得无上觉法。
若以妄心念佛,佛号就是妄念,以妄心持咒,咒子就是妄念。
既然是在打妄念,还会有持效吗?
因此,要求大家在今后三天中,要定于一,大家都暂持心息相依法门,使妄心入于呼吸,呼吸合于安心,慢慢地心息合一,身心软净,功夫纯熟,见地也就到了。那时你再去安心了心就容易多了,这是根本之道。
任持心息相依法门,不妨碍大家日用平常。就这么简单,这么直捷。一呼一吸,转化妄念。生死就在一呼一吸,生命更在一呼一吸,真能时时处处任持心息相依,则<金刚经>所云,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其理其事,都可指日而待。
否则<金刚经〉云云,<心经>云云,都是戏论。连心息都无法合一,如何奢谈经论
要知道经论篇篇都是实证之事,是智慧实证的总结,连心都找不着,安不了,有什么资格谈经论,不是我危言耸听,事实上经论是佛用来印证智慧和实证的。既没有智慧,又没有亲证,妄自讲经说法,就是谤经谤法。
不要轻视任何法门,任何法门如果应机对机,就是无上法门。法无高下,应不应机,对不对机而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吗!心息相依,和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有其相似之处,真能任持至入自性之流而亡妄息之所生,即是般若实相。
一般打坐的人,一上座就想找个清净,调息,持咒,念佛等等,忙来忙去,就算有一点影子,又很快被妄念压服。就如此你来我往,头起头没。这就是打坐
根本是打妄念,也就是妄念打你。要知道妄念是无始无明,如古诗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是止不住,断不了的。不错,楞严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重点是顿歇呵!那只是暂时不起生灭,歇了就完了
那是断灭。歇了以后,还是要吃饭,还是要长征,还是要生死。…
《禅心絮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