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上说歇即菩提,就是妄心转为菩提真心,那时才能解妄心就是真心,真妄不二。只要妄心顿歇,翻过来就是真心觉性,就是明心见性。不要在无明妄念之外再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头上安头。无明妄念就是安身立命,只是不自觉知。所以智慧到了,妄念就是真心,智慧不到,真心就是妄念。不明心时,无论白天晚上,都是妄心用世,明心之后,无论白天晚上,都应真心用世。这纯粹是实证之事,不是空谈理论可知的。光说道理是不行的,三岁小孩都会讲,只要他认得字。若如此,诸位又何必辛苦学佛修持呢
去学道理,做道学,成就个大学问家,大佛学家岂不容易,岂不光彩?
所以学佛要讲究实证,禅宗祖师一再强调,参要真参,悟要实悟。如何真参
如何实悟,以后再详论。大家连心息相依都做不对,连妄心都制不了,还谈什么般若,谈什么佛性,谈什么经论,谈什么佛学,谈什么学佛。都是在自欺欺人。儒家说自诚明,也是要大家不要自欺欺人。前面说过不自欺,首先要承认自己无知,了解自己无知,进而超越无知。千万不要以理欺人,以理杀人。不要空口说白话,什么一切皆空,因果就不空,因果历然不爽。古人早就说过,修行的人自古以来,都是说理者多,证道者少。学佛之人,大多沦为知解宗徒,岂非三世佛冤呵!
修持要讲实法,所谓实法就是如理而证,如事而行。换句话谈,实法就是没有定法,但又有千定机缘,如珠子走盘,随缘而现,随机而定。功夫到了,见地自然就到,见地到了,功夫也就到了。如理而证,如事而行。
因此,顺便一提,实相无相,这不是口头禅,而是实证工夫。所谓无相就是如上所说,无有定相,但有机缘。并非空无之无,断灭之相。有些人说空说有,自己都搞不清楚空有之理,空有之事,还要妄谈什么无相有相,什么八不中道,岂不瞎人眼目,害人一世吗
不是功夫见地合一,理论实践合一的文字,全是戏论。语言文字不足为评,孟子说过,尽情书不如无书。修持当如唐末岩头禅师所说:他后若欲播扬大教,须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
谈过实相无相,接着回答一下有人提的问题,如何是禅宗所谓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大家都知道,天台法华的一心三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是空。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中。假空中应作如是会。
所以说佛法是不二法门,古人说,宁可说阿罗汉有三毒,也不说如来有二种语。《法华》所说,惟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楞严》所说,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为波旬(天魔)说。
上面说过法法都是实法,不要挑肥拣瘦,禅呵,密呵,净呵,这个殊胜,那个魔狂。只要你如实而修,如理而证,应机应法,都能成就。非要专修什么无上法门,那就成佛不足,成魔有余了。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宗门所谓的悟,就是明心见性的另称所谓明心见性,并非真有心性可明可见,那只是宗师对悟境所作一期方便的譬喻之辞。所悟大小,亦非实境,乃以所具机用而有所不同,并非单纯所谓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之属。
因此,宗门之悟,虽有所指,但并非真有实法可得,不然一经执着,则反成毒药。不论已悟未悟,都应如是观。正如赵州所说,我宗无一法示人,只以本分接人。
其实悟只是宗门修行,向上一路的必然指标;当有其客观存在之事理。如玄类法师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恰如十月怀胎,顿得人身,仍然要历经世出世法,乃能成就。不然徒具形似,长居无明,不起功用,终成戏论。五祖所说,不见自性,修行无益。此之谓也。
不见自性云云,即是寓指未出娘胎之时,也就是未悟之时,当其时也,非不能修行,只是修行不能得力,盖因电源功用未充之故。当人悟时,身心皆有反应。第六意识妄心分别暂伏不起现行,心体空性自然显明,即如百丈恒禅师所说,心空即见性。大脑皮质得到感应,引起生理反应,百脉舒解,即所谓意解心开可以说是进入更深层的功能态。
依事而论,此时心空并非断灭,不是空无所有,只是不起妄尘分别,自性了然,正如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厅法。
约真而言,明心见性,即如如佛,证法身佛。于圆满报身尚有十万八千里之遥。绝不能等同释迦之证悟。
众生皆如大海盲龟,随业生死轮回,又如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不自知其危,不自知其险。
一旦当人明心见性,即如执明灯入暗道,方始照见三界不安,犹如火宅,方始知悉眼前脚下危难遍处,万里险滩横豆未来。方始印悉如何修行,如何学佛。
是知明心见性,只是开始真正学佛修行之起点,只是一了,而后尚有百了,并非究竟。如上所说,顿得人身,方能逐次修行成办。六度万行,一切法门,依事而行,依理而证。宜趋觉行圆满,方始成就。
古来开悟有多门,但其实境总不外乎《楞严》所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之理事。
古人所谓,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当人一旦明心见性,则客尘不犯,四境清安,野老讴歌,此为悟道之机境。
见性悟道之人,悟了还同未悟时,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雍正皇帝在其《御选语录》的后序中,以过来人语,精述有关悟境之机,大概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联少年时,喜阅内典,惟幕有为佛事,于诸公案,总以解路推求,心轻禅宗,谓如来正教,不应如是。
章嘉呼图克图,乃真再来人,真大善知识……得其善权方便,因知究竟此事。
壬辰正月,延僧坐七两日共五支香,即通达本来,方知惟此一事实理。
然自知未造究竟,叩问章嘉,乃曰:若王所见,如针破纸宙,从隙窥天,虽云见天,然天体广大,针隙中之见,可谓遍见乎?佛法无边,当勉进步。
再后月余,着力参究,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有重关之理。
乃复叩章嘉,师云:王今见处,虽进一步,譬犹出在庭院观天,然天体无尽,究未悉见,法体无量,当更加勇猛精进云云。
至明年正月,一日堂中静坐,无意中忽踏末后一关,方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庆快平生。
诣章嘉所礼谢,国师望见,即曰,王得大自在矣。…… 此联平生参究因缘,章嘉国师实为联之证明思师也”。
姑不论雍正所说三关之事理如何,只就其证量而言,—悟一回深,则其事其理当可信而知之。
如上所说,即可印证古人所谓真参实悟确有实事。雍正得力于参究,言之确确。
所谓参要真参,悟要实悟,高峰妙禅师而下,雍正最为标旨。宗门悟旨,以心印心,绝不滥许,有所谓宁可永劫受沉沦,不把佛法作人情。学人真有悟处,必待过来明师印可,方许入室,更待锤练有年,方能出世。不然直是儿戏。
明心见性,正如章嘉之观天而喻,悟处机境则有大小。非如耳食之辈,信口雌黄,不知真悟,一涉真行理事,便强生圣解,妄谈般若,允同波旬。
《楞严》所说,理须顿悟,乘悟并销,即是指明心见性当机理地,
狂心顿歇,妄心始除。也就是指悟后起修的功行。如上所说,顿歇后还要继续长征。
宋代高丽普照禅师在《修心诀》一书中,对于悟后起修的功行,有非常精辟之论,摘录几段以为参考。”
“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性。心外觅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识指个人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
即如前面所说的,明心见性,只是最初之事,理契法身,未臻圆融。但知离此心外无法可得,无佛可成。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过去诸佛,只是明心的众生,现在诸圣,也是修心的众生,未来学人,亦复如是。由此契理,更以事修,则方能如上所说,圆通报化,觉行圆满。
修行而无般若,则学人如处于黑暗,无从转化旷劫无明,随习流转,永无出期。但若学人侍语而得少为足,不于事上修了,直上狂禅、乾慧,终入魔外眷属。
经中所谓,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加倍后起修的功行次第,六度万行的圆满成就。有关此事,《修心诀》中说:“顿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率顿除;故依悟而修,渐熏功成。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诸根具足,然其力未充,颇经岁月,方始成人。
凡夫无始劫来,至于今日,流转五道,生来死去,坚执我相,颠倒梦想,无明种习,久而成性。
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而此习性,率难断除,故逢顺逆之境,恶喜是非,炽然起火,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于般若中着功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又大藏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则岂可以一期所悟,便拔置后修耶?
放悟后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是也。”
<修心诀>所述之事,宗门所谓向上一路之事。古人说,向上一路干圣不传。非不传也,要学人自肯自修乃得,非徒口传耳命可得。宗门之理,以悟为极则,宗门之事,以行为契机。从上诸圣,皆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因此,悟后起修,实为圆融佛地之根本,惟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如此所说,是为正说,不如此说则为邪说。有僧问伪山:“顿悟之人,更有修否
”,伪山答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之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
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
《禅心絮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