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絮語▪P2

  ..續本文上一頁他所以。回答說:正因爲他選在佛頭上拉屎,而不在老鷹頭上拉屎,才是有佛性。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卻說明了問題,我們日用平常,就要如此,該怎麼就怎麼,不要起聖解和分別心,不然就處處成挂慮,反而與路爲仇了。

  有人問首山念和尚,如何是佛法

  首山答道,新婦騎驢阿爺牽。佛法就這麼平常自在,就像娶親回家的小夫婦,一路欣然就道。平常心就是自在法門,分別心則是生死根本,顛倒夢想。

  學佛學道要得解脫自在,不要自尋煩惱,更不要學斷滅。什麼是斷滅呢

  就是守靜厭動,執真如涅磐爲實相實法。所謂月明簾下轉身難,荊棘林中下足易。平地上死人無數,過得荊棘林始是好手。

  換句話說,佛法就是世法的升華。要如火中蓮花。大家都知道,水中之蓮何等清香自潔。但如能在火中栽蓮,那才是真本事,經得起考驗,任你紅塵滾滾,刀山油鍋,我自芳香自在。《證道歌》說,在欲行禅知見力,火中栽蓮終不壞。所謂般若火聚能燒一切無明煩惱,自性蓮花灼然體露真常,即是火中栽蓮之理。

  所以諸位,學佛學道要做到火中栽蓮。如同先進人士一樣,哪裏有危險,就上哪裏,義無反顧。

  不要只顧自己本身的利益,總想享盡天下之福,在那裏閉眉閉眼,自以爲是學佛打坐。要知道學佛絕非是這麼一回事,大家都知道休息是爲了更遠的長征。學佛學道乃是永無止盡的長征。古人說,學佛學道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能爲。

  學佛學道首先要降伏自己,降伏自己就是降伏其心。如何降服其心呢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其心。那麼如何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

  就是要持平常心。這全是功夫實證的問題,不是空談性理就可解決的了。

  既然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其心。那麼首先該自問什麼是心?心在哪裏?

  叁藏十二部統統是了心安心的法門,所有經律論都是安心了心的實錄。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學佛最具關鍵的就是要明心,要了心。心之不明,如何能了

  如何能安

  如何降伏?

  千萬不可認賊作父,拿著雞毛當令箭。禅宗二祖神光,當年學佛,儒釋道之理都透達通徹,就是不能安心,後遇達摩,始知安心。

  西藏白教始祖馬爾巴,學貫經綸,不能安心,後退印度彌勒巴,始能安心。

  類似這些大德,不勝枚舉。他們都非等閑你我,隨意學佛。也還要深入精進,實修實證,才能明心了心安心。

  因此,真正明心了心,不是光憑理論。要真修實證,千萬不能未語言悟,未證言證,拿經典來自欺欺人,這裏有因果。什麼因果

  百丈野狐因果。你說你悟了,悟了就是明心,就能安心。一切大事,莫非現成,什麼煩惱生死,全都是呓語,剩下的就是真修實證,轉習氣爲智慧,化無明爲菩提。

  我們看書千萬不要只圖理解,禅宗公案記載的多半表淺,于真修實證則絕少言及。不要只看到花呵,雲呵,就悟了。那麼容易

  要知道真修實悟,是要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有多少承當,千山萬水,曆劫歸來,不是等閑得之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只看到賊吃飯,沒有看到賊挨打。

  因此學佛乃大丈夫事,要有這種認識,這種抱負,才能有所成就。才能認賊捉賊,擒賊擒王,才能自己作主,不再認賊作父,這就是明心,安心的基本之理。

  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法就是爲衆生安心的法要。

  所以說,知歸。知歸。諸位,包括你我,大家都不知歸。浪子回頭金不換,我們都是身懷寶珠的浪子,有寶不識,有家歸不得。所以佛說〈〈心經》《金剛經〉〉等等就是要大家以智慧得解脫,以智慧歸自性。

  心都不能明,再能講經說法,都是自欺欺人之談。

  有八萬四千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何止八萬四千呢?

  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重重無盡呵! 。

  所謂盡無盡法門,就是上面所說的有爲法和無爲法,都是安心法門。如不明心,就是心外求法,佛法也是夕隨。所以學佛首在明心。如何明心呢

  大家來這裏就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參禅也好,觀想也好,念佛也好,都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先告訴大家一個簡便的方法,作爲入門的基礎,權當作走路的拄杖。杆木隨身,才能再談更上層樓的事,不然風之積也不厚,如何能負雲氣而絕青天呢?

  這個方法就是製心一處。所謂製心一處,就是製妄心于一處,而後轉化無明爲般若,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定,定是共法。佛法和非佛法的修行基礎,都在于定,離開定,就不能談功夫和實相。大家上座時,稍爲觀照一下自己的心念,使心念隨著呼吸,不急不緩,漸漸調勻。妄念起時,隨在呼吸,妄念滅時,隨在呼吸,不去管他,妄念調息互爲融合,自然就做到心息相依,就是這麼一呼一吸,內心清純絕塵,毫無隔礙。

  真正達到心息相依,大腦皮質就自然得到抑製休息,身心自然就淨化轉化,自然心平氣和,煩惱妄念,自然就不起現行。不是沒有煩惱妄念,那形同斷滅。只是將煩惱妄念轉化成心乎氣和,也就不起分別心,保任于平常心。六祖<壇經>所說,無念,不是沒有心念。而是無妄念,念者念真如。因此心息相依,就是無念法門:無者無妄念,念者念真如。因此心息相依,就是無念法門:無者無妄念,念者念呼吸而已。大同小異。

  心息相依就是這麼自在乎常,這麼隨順功夫純熟以後,內心自然就可心一境性,這種清靜才是真清靜,動也不煩,靜也不住。所謂無佛處莫停留,有佛處急走過。這時粗重習氣像剝竹筍一樣,層層轉化,自性光明也就顯露自在。這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達這種境界,全是事上功夫,非徒理論可以了澈的。如果打坐不得要領,那就是浪費生命,浪費時間。用現代俗語來說,當幹部的不知如何爲人民服務,只是素餐屍位,倒不如回家養豬搞生産要好得多。

  同樣的出家人,如不好好地老實修行,只圖長住供養,下輩子要披毛帶角還的。不光是我講,祖師們早就講過了。

  我們既然走上這條路,就要好好地修行實證,不能盲修瞎練,欺天乎

  欺人乎

  欺己乎

  要親近真善知識,虛心請益,依法精進。無知是我們修行的障礙和罪過,學佛就是要我們擺脫開無知,就如開放改革一樣,要勇于走出無知,走出愚昧。不要自以爲是,要承認自己無知,自己無知,還自以爲是的處處說理論,時時講道理,這就是修行的最大悲哀。

  惟有坦白承認自己無知,修行才能真正上路。知道自己無知,才會尋求智慧,持正精進,否則連修行的路途和方法都不對路,電源都還沒有接觸,要談真修行,真解脫,門都沒有。有的人說他學佛多少年,打坐多少年,好像學佛修持可以論年資,排輩份。殊不知佛法最是現成,沒有絲毫偷巧,是即是,非即非,不因天高而有,不因地卑而缺,只要修持對路,任何衆生即可成佛,沒有特殊照顧和後門捷徑可圖。

  心性不明你就是學幾世佛,坐一輩子禅,也還是無明一團,到頭來還是依然故我,與智慧了不相應,反不如後學者汙染少些,包袱少些,反倒容易翻過來。

  因此,千萬不可自恃學了多少年佛,修了多少種法,就不可一世,貢高我慢,自以爲學佛學道,自以爲有功德修行。這是大我慢,脫空漫語,大妄語。即使你悟徹心源,若作聖解,亦複如此,可不慎哉

  禅宗祖師常說,供養百千萬諸佛,反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這句話就是說,與其用求持心,功德心去供養諸佛,倒不如反躬求己修持清淨心法,無諸妄念。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大家發心學佛,發心修行。就是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修行。

  平常我們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用的都是好方法,爲什麼不能持效

  我說的持效,不是什麼放光,不是什麼動地,也不是什麼見”鬼見神見怪,而是與自性般若相應。(金剛經>說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全無自性,全是自性顯現的妄念,但得本,末即在其中。智慧自性是本,凡所有相是末。

  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南轅北轍。大家不能持效,是因爲都以妄心來修持,都以有所求心來修持,都以有所得心來修持。豈不聞乎《心經》所說,以無所得故,得無上覺法。

  若以妄心念佛,佛號就是妄念,以妄心持咒,咒子就是妄念。

  既然是在打妄念,還會有持效嗎?

  因此,要求大家在今後叁天中,要定于一,大家都暫持心息相依法門,使妄心入于呼吸,呼吸合于安心,慢慢地心息合一,身心軟淨,功夫純熟,見地也就到了。那時你再去安心了心就容易多了,這是根本之道。

  任持心息相依法門,不妨礙大家日用平常。就這麼簡單,這麼直捷。一呼一吸,轉化妄念。生死就在一呼一吸,生命更在一呼一吸,真能時時處處任持心息相依,則<金剛經>所雲,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其理其事,都可指日而待。

  否則<金剛經〉雲雲,<心經>雲雲,都是戲論。連心息都無法合一,如何奢談經論

  要知道經論篇篇都是實證之事,是智慧實證的總結,連心都找不著,安不了,有什麼資格談經論,不是我危言聳聽,事實上經論是佛用來印證智慧和實證的。既沒有智慧,又沒有親證,妄自講經說法,就是謗經謗法。

  不要輕視任何法門,任何法門如果應機對機,就是無上法門。法無高下,應不應機,對不對機而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嗎!心息相依,和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有其相似之處,真能任持至入自性之流而亡妄息之所生,即是般若實相。

  一般打坐的人,一上座就想找個清淨,調息,持咒,念佛等等,忙來忙去,就算有一點影子,又很快被妄念壓服。就如此你來我往,頭起頭沒。這就是打坐

  根本是打妄念,也就是妄念打你。要知道妄念是無始無明,如古詩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是止不住,斷不了的。不錯,楞嚴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重點是頓歇呵!那只是暫時不起生滅,歇了就完了

  那是斷滅。歇了以後,還是要吃飯,還是要長征,還是要生死。…

《禅心絮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論開悟(賈題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