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诀

  修心诀

  一、为什么要修心

  

  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一)为形所役

  (二)与世浮沉

  (三)积业成障

  (四)逐相而迷(沉)

  (五)随想入阴

  (六)作茧自缚

  (七)瞒心昧己

  (八)言多必失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

  (二)制心

  (三)要常惺

  (四)能舍

  四、修心法要

  一、为什么要修心

  

  任何一个人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为什 么 要修行

  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 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 不修心,会活得很苦。

  谈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颗心

  自己有几个心

  用分类法,起码有两种。儒家说:有人 心,有道心。

  佛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由此可知,心有两种。

  这两种心并不是用解剖学解剖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出娘胎这二种心就开始形成;十多岁时, 雏形大体完成,受完教育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人心不断地增强,道心不断地被埋没,如果 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实。佛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不是矛盾

  不是,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

  

  它是由根、尘相对,第七识的自我意识,第六识的分别意识,透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层意识”;在本心的表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垢,这尘垢便是我们经 常认为的“自我”。

  佛说无我,是针对着我们的表层意识,说这不是你,根本没有你。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自己, 或自己的心,是绝对不正确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诃般若,是心的原态,也是生命的共相。这个 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须要修的。

  须要修的是什么心呢

  是我们的“表层意识”。

  表层意识掩盖、埋藏了我们真实原本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这个虚假妄 心--表层意识。

  古人说:“借假修真”,不是借肉体修法身,而是借我们虚伪的意识来修正、恢复、发掘出 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问:你有心没有

  你一定会说: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会把口袋里钱送给不相 干的人。我吃饭也不会吃进鼻孔里。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

  这并不正确,你是有一颗心;但是你现在没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尘覆盖住了、埋没了,而你那个表层意识虚假的心,又支离破碎,四分五 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为什么

  因为你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心--昨天决定的事 ,今天你会否定;上午决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你的理智时常和情感交战,欲望和 德性交战,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统一完整的。

  所以,修行,首先要把这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层意层意识修好。真心不用修。如果表 层意识原本是好的,佛不会讲“心为恶源”;《尚书·大禹谟》亦不会说“人心惟危”。所 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对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扬弃。“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须先 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表层意识”;而且要给它开个孔道,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 一的表层意识。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则,便是流于空谈。

  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 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

  (一)为形所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古 人说这叫“躯壳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贵,死了不多久就发臭,是具臭皮囊,但是 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做了它的奴隶。绝大多数人,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给 它吃,给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为了这具肉体。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你的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里了 。

  (二)与世浮沉

  人,大多没有当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说他曾经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惭,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环 境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又如黎元洪,从床底下被拉出来做 督都。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都没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 是被环境所驱使,要他怎样,他就得怎样。这就是与世浮沉--时间过去了,他的生命也腐 蚀、消失了。

  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摆不脱命运的支配。其实,是大 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没,不起作用的。

  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改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佛 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变了,素质提升了,顽铁忽然变成 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们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纠正、改变这一点;如不改变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

  (三)积业成障

  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合,一如公司的业绩。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

  因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认知自己的。为什么要各位注意六岁以前

  你能 反省到六岁以前,进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证明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朽的, 不是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几位可以证实这一点。如果你不肯去反省,业障就障碍你最 真实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

  我们既然在习气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顾才能明白自己这个人格是如何形成 的!“人心惟危”,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具备了一种毁灭的倾向

  我们如果肯反省、肯忏悔,我 们就能够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也才能不让烦恼、痛苦再延续下去。

  如果我们能按照以前所说的要领去反省,静静地发露出我们内在的过错,不求功利,不求速 效,也不要赶时间,能够反省到六岁以前;反省不下去时就等,静静地等,等它一年、二年 ,一定要把六岁以前的都反省出来,到那时,你就知道你原来是谁

  再往前反省,你就知道 你前世是谁

  再反省下去,就是宿命通了,宿命通是真实的神通,不会退失(天眼、天耳都容 易退失)。到那时,自己会清清楚楚地认知自己,不论你是中国人、外国人,你可以说那个 时代和那个地区的话,那是万万假不了的。同时你也便肯定了生命的永恒,而珍惜自己的生 命了。

  所以,打破业障,除了反省、忏悔,没有第二条路。

  真能由衷反省的人,都得到了法的利益,没有认真反省、忏悔的人,便停止(滞)在那里无法 前进了。

  反省、忏悔,并不是我发明的,我也是这样做,而且很确实认真地做过的。我曾告诉过各位 ,当我反省到妈妈生我,反省到妈妈没有生我之前,我便认知了真实永恒的自己。

  反省,不要急躁,不要求速效,要诚、要敬、要由衷,才会成功。

  路,是人走出来的,你不去做,只求知,那就上了当。装一脑子名相,不停地拿它作分别妄 想的素材,想来想去,最后便会落入“想阴”。

  (四)逐相而迷(沉)

  我们一睁开眼,只见五彩缤纷,如果没有堵塞耳朵,又加上百音杂陈,对于这些,我们习惯 地执着它是真实的,而忘记了这个地球并非永恒。

  其实,这些都不真实,都如幻如梦。

  我们如果不肯从梦中警醒过来,就不免要迷失在现(幻)象当中了。有时照照镜子,自己都怀 疑自己:这是我吗

  我是这个德性吗

  我怎么会是这种样子呀

  不但把自己的心迷失了,对自 己的相貌都会打问号,而失去亲切感。

  何以如此

  因为我们最善于对外在的幻相认同。既然认同了虚幻不实,我们的心自然也就变 成了虚假。所谓虚假的心,就是生灭心,随着环境在改变,后念出、前念没,不停的生灭。 如果你改变不了对外在幻相的执着,那就甭修行了,修亦不会成功。

  (五)随想入阴

  很多人以幻想为享受,想入非非。

  一个人坐在那里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兴的事,情不自禁地会自己发笑。有时候,为自 己勾画一幅未来的远景,会兴奋到整夜不睡觉;越想越有意思,干脆,喝杯茶,抽支香烟, 继续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门,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场。

  习惯多想的人,多半面不华色;气色都不好,阴气太盛。所谓五阴,想的太多,便堕入了“想”阴。

  禅宗典籍上说:“寂子莫入阴界!”(仰山名,沩山示仰山语)意思是说,不要去想,问你问 题,能答便答,脑筋一打转,答案就不对了。要直截反应,就像一按扭,灯就亮才行。

  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那些阴暗、见不得人的、心的阴暗面“曝光”。

  现代人多患有时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统一,想的很 多,心力无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脱节,与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 会由神经衰弱而精神分裂了。

  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个单一的、光明的主题,集中心力精覃不杂地去想,没 有结论绝不放手。这样庄敬、严肃的去运用思维,才是“正思维”。如果轻率地乱想一通, 只会伤害自己。

  人一进入想阴,他的心灵便开始暗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显得不开朗。当然,他的 心是乱的、不统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个分裂不统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 ,因为它没有力量。

  (六)作茧自缚

  人要修行,无须放弃工作,不须躲入深山;但是,要修…

《修心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心絮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